《快速閱讀術:從1頁5分鐘到每年700本》—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2020-12-21 楠悅讀

本文字數548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快速閱讀術》。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實用,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讀的書很多,可是沒有時間,閱讀的速度又實在太慢 ,讓人很懊惱。前面剛讀完,但是轉眼寫的什麼就忘了等等,這些問題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本小書中的方法也正是我在用的一些小技巧。

其實,快速閱讀有法可循。只要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對閱讀行為的認識,調整閱讀方法,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閱讀速度。

本書作者也曾是一位慢讀者,如今已成為書評人,每月為近60本書撰寫書評,而且閱讀體驗變得輕鬆愉快。

書中闡述的閱讀術,與「眼動訓練」「快讀翻頁」等完全不同,而是從閱讀理念出發,改變閱讀習慣。今天推薦這本書給大家,希望可以幫助到想要提升閱讀速度,提高閱讀體驗的朋友們。

01、我們讀書慢的原因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流水式閱讀」的理念。閱讀速度慢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讀書該仔細到什麼程度?

我們原本以為通過仔細閱讀就能夠記住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甚至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往往就會淡出我們的記憶。

因此,如果讀書的目的僅僅是「把全部內容裝進腦子裡」,那麼讀書就會變成一件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因此,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效果。我們需要從「仔細閱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歸根結底,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對讀書的認識欠妥。

作者指出,閱讀之後,能在腦海中留下知識或收穫的片段,僅僅是片段也是成功的,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如果我們用 一周時間仔細閱讀一本書,一個月之後,僅能記住1%的內容。那麼,同樣花一周的時間,我們快速閱讀10本書,一年之後,就能記住全部內容的10%。後者豈不更加理想?

因此,提高閱讀量,積少成多,匯小溪以成江海,這樣的理念正是我們需要的。

究竟什麼是「流水式閱讀」理念呢?

流水式」源於英語單詞「flow」,意為「流動」。簡而言之,「流水式閱讀」指的是這樣一種讀書方法: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

就好比我們聽音樂,我們能夠輕鬆地享受音樂,卻為何在翻開書籍的時候,一定要「擺好架勢」,一本正經地去讀呢?難道我們不能像欣賞音樂那樣,更加輕鬆地閱讀書籍嗎?

與之相反的讀書理念是「存儲式閱讀」。這種傳統的閱讀模式注重將書籍內容存儲在腦子裡(學習過經濟學或會計學的讀者,或許更容易理解「流水」與「存儲」的區別)。

而流水式閱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最合理並且可以「避免堆積」的閱讀方式。

02、如何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

「想讀書,卻難以實現」的人,其實就是沒能將讀書融入自己的生活規律。也就是說,讀書並沒有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養成閱讀習慣的步驟:

1、「每天同一時間」閱讀

首先,我們需要框定讀書時間,不僅是閱讀,任何習慣的養成,最重要的都是每天同一時間做這件事。

就好比吃飯, 不會有人「某幾天吃飯、某幾天不吃飯」。同理,讓讀書成為規律,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恆,不能間斷。當然同一時間閱讀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對有些閱讀很困難的小夥伴,建議大家可以花10分鐘的時間來閱讀,這個時間可以定在工作開始之前10分鐘、午飯後10分鐘、睡前10分鐘等,努力將讀書時間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形成生活規律的第一步。作者建議將閱讀時間固定在頭腦清醒的早餐。

其次,確定閱讀的地點、場景、情境,同樣重要。不僅要定好地點。

比如:在家裡的這個地方、在這間咖啡屋的這個座位、上班前的辦公室等。

還可以有意識地搭配固定情境,比如:讀書之前,先衝一杯咖啡、播放自己喜愛的音樂或打開窗戶透透新鮮空氣等。

2、首選「可以快速閱讀」書

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在選擇書籍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是否想讀」,還要考慮「是否可以快速閱讀」。

書籍可分為三種類型:

a.不必讀的書。

不必讀的書是說不適合我們的書,比如,沒有興趣的書;

b.無法快速閱讀的書。

1.內容具有較強的故事性的。

比如小說、隨筆等,漫畫、繪本。小說中的情節走向非常重要,因此不能跳躍式閱讀。另外,很少有人會使用快進的方式看電影,同樣,一般來說,也不會有人想要急匆匆地閱讀漫畫、繪本。

2.自己想要慢慢品讀的書籍。

這類書籍結構嚴謹,很難擇其重點進行跳躍式閱讀。而且從篇幅來看,較為厚重,一頁一頁翻過去很有感覺。但如果只閱讀這類書籍,我的工作就無法推進了,100本書裡,我只會遇到一本這樣的書。

c.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可以快速閱讀的書的特點就在於,貫穿全書的線索較少,相對獨立的章節較多,無論選擇從哪裡開始閱讀都能有所收穫。

可以快速閱讀書和不可以快速閱讀的書比例為9:1。 另外,同時閱讀多本書籍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比如說,我每天給自己規定的閱讀時間為60分鐘,那麼,最初的30分鐘我會用來讀不必快速閱讀的書,餘下的30分鐘讀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3、每天閱讀的書都不同

為了享受閱讀過程,我們主張集中閱讀一本書的時間不應該超過10天,這是一個原則。

為什麼需要這樣做呢?因為,即使是想要慢慢品讀的、有趣的書籍,讀上10天,你也會感到厭倦。所以,想辦法避免厭倦,也是養成閱讀習慣的必要條件。

作者建議「一天讀完一本」,是最理想的狀態,可以加強我們理解。 「與其拖拖拉拉地讀10天,不如全神貫注地讀60分鐘。」這樣,你的閱讀質量將會獲得飛躍性的提高。

書的讀的時間越久,往往到了最後什麼也記不住。產生差別的原因在於「讀書密度的差異」和「是否抓住了全貌」。

如果花費較長時間仔細閱讀,那麼單位時間的閱讀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書的全貌,因此本質上只是一次非常淺陋的閱讀經歷。

這裡有一個小建議,就是利用我們的手機鬧鐘保證早上起床的閱讀時間,早上鬧鐘響了之後不要起床,繼續躺著閱讀10分鐘書,很快我們就會清醒。

比如,你計劃早上7點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就可以這樣設定鬧鐘:6點49分 鬧鐘鈴聲 → 開始讀書6點50分 喜歡的音樂(讀書專用背景音樂) → 一邊聽音樂,一邊讀書7點00分 鬧鐘鈴聲 → 結束閱讀,起床不要覺得10分鐘太短,堅持下去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們是要形成習慣,所以堅持下去最重要。

03、留住閱讀體驗的秘訣

我們平時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正是因為平時接受的信息量劇增,才導致很多人「讀不了書」或「讀書速度緩慢」。

不要只是一味地「讀」,也要「寫」。要改變閱讀的理念,不是僅僅單純地讀,而是「為了寫而讀」。當我們有了「為寫而讀」的意識,就可以丟掉「為記而讀」的刻板傳統觀念,讀書就立刻變得輕鬆了。 就像呼吸一樣,呼氣和吸氣相輔相成,讀書和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者還指出避免閱讀的無用功,可以快速、深入的閱讀,我們可以從摘抄開始。通過摘錄,可以明確書中的哪些地方讓自己感動,什麼樣的文章令自己動心。

與其仔細品讀,不如將文字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夠細細品味,也不易忘記。或者退一步說,因為我們進行了摘錄,遺忘又何妨?

呼吸式閱讀步驟:

1、「一行採集」

僅摘抄最有魅力的片段。準備好A4紙,讀到佳處隨時摘錄。遇到想記住的內容,就摘抄下來。開頭標明頁碼,之後是文章內容,如此不斷累積。另外,摘錄的時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動地抄寫整個段落,而是儘量短小精悍,將摘錄的內容控制在幾行之內。

2、「一行精華」

記錄最精彩的一行。

一邊讀書,一邊整理出屬於你的摘抄集錄,掩卷之後,再次瀏覽,並從中挑選出「最精華的一行」,僅此一行。可以說,閱讀一本書的所有價值,皆凝於這一行。

避免需要一字不漏地看遍所有文字,而且需要思考內容,否則就不是『閱讀』的誤區。

3、「一行評論」

回味重要段落。不僅要讀(吸),寫(呼)也很重要。另外,在呼吸式閱讀的過程中,最簡單易行的「呼出」辦法就是「摘抄」。這就是「一行評論」。顧名思義,其內涵就是養成撰寫「一行評論」(讀後感)的習慣。

我們需要在記錄「一行採集」的筆記本之外,再準備一個筆記本,用來記錄「一行精華」和「一行評論」。先記下日期、書名、作者,然後摘抄「一行精華」,在此之後,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寫下「一行評論」。

4、自我評定讀書足跡

為了再次確認我們積累的閱讀成果,作者建議大家以12本書為單位,定期回顧自己記錄下來的摘抄與感想。

另外,在回顧短評的時候,請思考以下問題:

哪一類書籍比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鳴?

哪一類意見主張是自己讚賞的?

哪一類書籍是自己今後還想要閱讀的?

最後,在這12本書中,甄選出最佳的一本,讓它成為自己近期閱讀的書籍中最精彩的一本。到了年終,再從這一年歷次選出的「最佳」中,選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這裡作者給出一個小技巧,在做摘抄記錄時最好用手抄的方式,這樣更容易大家記憶與理解。

04、避免遺漏要點的搜索式閱讀

很多人會有疑問,我跳讀以後會不會看不懂書中的內容呢?作者說完全不用擔心,即使是跳讀,我們也能看懂聯繫。

我們可以利用小標題判斷該章節是否需要閱讀,有利我們對書籍的內容進行抉擇、取捨,並在短時間內選出要點進行閱讀。這樣,就可以徹底捨棄自己不需要的內容,得以去蕪存菁。

書籍中的各個章節,大多是利用標題進行分割的。各個小節則使用小標題進行更加細緻的切分。因此,小標題其實是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呈現了每一小節的單位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向讀者傳遞「本小節寫的是這樣的內容」這一信息。因此,在看了小標題之後,如果覺得「沒有必要閱讀」或者「不想讀」,就可以毫不猶豫地跳過去。

鑑定跳讀的三個標誌:

1、為了區別其他同類書而加入的作者自序

2、印證理論或主張的特殊事例、經歷

3、渲染期待和危機情緒的誇張表達

作者指出以上三種情況我們可以直接捨棄,對於我們沒有任何價值。

提高閱讀速度的4個步驟:

1、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

序言是一本書的導入部分,一般會寫明書籍的撰寫目的、概要等。了解一本書的文體、寫作意圖,把握全貌,閱讀序言至關重要。

目錄就好像一張明示書籍內容的結構圖,因此,通過目錄,即可選出自己需要閱讀的章節。

另外,閱讀目錄,還可以把握全書的整體框架和論述的推進過程。這是作者和編者精心構想的最佳結構序次,僅僅把握整體框架就可以讓你受益匪淺。

2、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

首先開局提出主題或觀點;其次,中局 舉例展開說明主題,用論據論證觀點;最後,結局基於事例及論據,再次確認主題或觀點。

另外,各章節的後面,一般都會為下一章節的內容進行鋪墊。因此,從這裡直接讀到下一章節的開局,就完全可以輕鬆把握書籍的整體結構和推進。

通過確認開局和結局各5行的內容,就能夠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閱讀這一單元。如果開頭、結尾各讀5行後,發現這裡很重要,再返回單元開頭認真閱讀即可。

3、確定了關鍵詞之後再閱讀。

讀書的時候,不要對那份隱約的期待置之不理,而是要將其明確,考慮清楚「我究竟想獲得什麼」。

因此,最合理的閱讀方法就是「關鍵詞搜索閱讀法」。確定不想漏掉的關鍵詞,一邊搜索,一邊閱讀。

在確定關鍵詞的那一刻,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就涇渭分明了。與關鍵詞不甚相關的段落,可以快速瀏覽過去,包含關鍵詞的段落,可作為「一行採集」的素材。

如果覺得只閱讀包含關鍵詞的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其內容,那麼我建議大家倒退幾頁開始閱讀。或者把關鍵詞所在的這一小節仔細讀一讀,就基本能把握大致內容了。

4、使用多種閱讀節奏閱讀。

在流水式閱讀的過程中,閱讀節奏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找到自己在讀書時最舒服的閱讀節奏。始終保持一個速度,就像閱讀學校裡的教科書那樣,漠然地滑過眼前的一個個文字,這樣就會感覺總是沒有進展。

我們不僅要有仔細閱讀時的基本閱讀節奏,還要有1.5倍速的中速閱讀節奏,2倍速的高速閱讀節奏,以及5倍速的流水式閱讀節奏等。像這樣,設計出多層級的閱讀節奏以備隨時調用。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有意區分出濃淡,即可避免由於閱讀感受過於單調,而陷入茫然拖沓的刷字閱讀狀態。

在最後,作者建議我們在閱讀時,不要畫線,因為畫不畫都會忘記。

做讀書計劃:

1、以「一周6本」為基準

讀書之前,我們需要先制訂閱讀計劃,就像我們的工作計劃一樣,以「一周6本」為基準。一周6本,一個月25本,一年300本,進入一種「多讀生活」的狀態。

剩餘的一天是我們的自由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天的自由日策劃出我們一周必讀的書籍,這樣可以讓我們實現「一天一本」的閱讀節奏,最重要的就是要確定第二天要讀的書是什麼,做到「今日書,今日畢」。

2、不要只選擇自己喜歡的書

我們在選書時不要只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也要適當的選擇兩本自己不太想讀的,從自己本來不感興趣的書中獲得感動,也是一種妙趣。

當然,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勉為其難,硬著頭皮閱讀自己非常不喜歡的書籍。但是,我們也應該有意識地擴大興趣範圍,在選擇書目時少一些挑剔。這樣,流水式閱讀的過程,就會多一些新鮮的刺激。

3、用自由日時間閱讀花費時間的書籍

對於花費時間的閱讀書籍可以放到我們的自由日進行,對於選擇書籍的來源要不拘一格,不必只讀新書,我們可以去圖書館、二手書店等地方獲取我們需要的書籍。

對於我們很久之前的書籍該捨棄就去捨棄,像那些過時的書。定期整理我們的書架,按規律存放書籍,這樣方面我們查找整理。

或許有不少人對於處理書籍不抱有好感。但是書籍本應該是用來豐富我們的人生的,如果破壞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便是本末倒置了。不存儲,而是選擇流動,這個理念不僅適用於閱讀書籍,也同樣適用於管理書籍。

如何排列書籍呢?

1、要將所有的書豎立排列,露出書名。

2、要顯露書脊。

如果書架擺不下,也可以排在地板上。一定要像書店那樣,排列整齊。

3、請參閱書籍的版權頁(記載了書籍的基本信息),確認書籍的出版日期,按照從舊到新的順序排列。

排列好之後,必定會發現不需要的書籍。比如:「這本書一直放著沒有讀,都過去兩年了」,或者「這本書的內容已經是10年前的信息了,過時了」,等等。特別是商務類書籍,大多跟隨時代潮流出版發行,如果已經過時,可以毫不猶豫地處理掉。(可以捐出去或者二手書賣掉等等)

4、每三個月整理一次

好了,這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這是一本乾貨滿滿的書。這些方法與我自己的是不謀而合,很多朋友問我,是如何保持每天閱讀一本書並且可以完成整本書的筆記以及思維導圖的。

這本書中的方法恰恰是我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我個人覺得非常好用。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我是以7天為基準。

跟我每天閱讀一本書,讓你離知識更進一步。

相關焦點

  • 《快速閱讀術》:一年閱讀700本書,印南敦史是如何做到的?
    在網際網路年代,海量的信息如洪水般湧現,專注力也隨之被分割得所剩無幾,讀書便成為了一種不可多得的奢望。對此,日本書評家印南敦史也曾苦不堪言。過去的印南敦史讀一頁書需要5分鐘,閱讀速度極慢。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的閱讀速度不斷飛躍,每個月能為60本書撰寫書評。
  • 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讀書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這本書,我今早才拆的封,書很薄,讓人感覺很輕鬆,瞬間就對它產生了好感。讀過目錄和第一章後,心中更是歡喜,如果把書比作美人,這本書絕對算是第二眼美人,因為「她」很樸素,雖然第一眼並不驚豔,但內容太走心了。
  • 讀書| 一年讀50本書?太少!《快速閱讀術》教你一年讀700本(印南敦史)
    關於作者印南敦史:這是一個每個月為4家網站寫60本書評,每年的閱讀量超過了700本的人,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小的時候腦袋因為事故被摔過,從此產生了"腦子記不住東西"的感覺,不難想像,他曾經是一個慢讀者,據說他一頁書要讀5~10分鐘。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後來,他竟然通過不斷地閱讀,成為一天讀兩本書的快讀者。
  • 《快速閱讀術》改變你的閱讀觀念
    尤其是平時閱讀時間少的朋友,如果不能快速閱讀一本書,對讀書的興趣也會減少。今天我們在《快速閱讀術》這本書找到答案,讓你掌握閱讀的技巧。作者印南敦史曾在廣告公司工作,還擔任過音樂撰稿人。自從成為「生活駭客」的網絡主編之後,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實踐總結,從此掌握了高效閱讀的技巧。
  • 曾因車禍「摔壞了腦子」,而今一年讀書700本,他如何能做到?
    日本作家印南敦史,是一位專業的書評人,他每個月都要為四家網站撰寫60本書的書評,平均每天讀兩本書,一年的閱讀量超過700本!所以永遠不要用自己的狹隘,去猜測別人的生活,那時我還太無知,不懂得自己的淺薄。我以為每個月讀60本書是天方夜譚,可在印南敦史的眼裡,這些不過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
  • 從邂逅1%,到10年7000本書的世界在向你招手,您準備好了嗎?
    老師推薦了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給我。希望我在書裡找到答案。我像一個尋寶者,帶著這些問題踏上閱讀之旅,翻開了印南敦史寫的《快速閱讀術》。印南敦史是什麼人?印南敦史是一位日本的作家,書評人。他是一位慢閱讀者。
  • 《快速閱讀術》第二章 為什麼沒有閱讀時間 讀書筆記
    這也是讓我非常驚喜,我怎麼沒想到~方法就是,要想形成多讀規律,有三個注意事項:1. 每天同一時間讀書,讓大腦產生習慣千萬不要小瞧大腦的生物鐘,大腦比我們知道的知道得更多。我們看,現在的很多讀書營活動健身房打卡,都是21天的周期,為什麼呢~因為21天會形成人的習慣,給大腦打上烙印,過了這21天,我們到了時間不閱讀不健身,大腦都會不高興呢。
  • 一年讀完700本書,別不信,看看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不禁感嘆,快速閱讀真是能人必備技能。可同事李姐有不同意見:「書讀那麼快,一點東西都沒學到,那讀著幹嘛?」原來讀得快,在別人看來也是不求甚解的表現。可實際上很多人不僅能讀得快,還能很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別不信?本書的作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閱讀,只為邂逅那深入骨髓、滋養生命的1%
    這種感覺完全在《快速閱讀術》中,印南敦史都說中了,其實這是一種普遍的存在,這次虔誠而耐心地拜讀此書,也就是想改變自己的這種閱讀現狀。印南敦史是日本作家、書評家,他原來是音樂撰稿人,自從給網絡「生活駭客」雜誌撰寫書評後,通過大量閱讀和實踐,從而掌握了高效閱讀的方法。
  • 《贏家法則》—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6373,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贏家法則》。養成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習慣:1、培養小習慣計劃一個月至少讀兩本好書。慢慢地,甚至會每周讀一兩本書。
  • 讓閱讀從低眉垂睫,到精燦灼人!
    有人說,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那麼今天閱讀的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就是教我們用簡單方法滿足我們對快速閱讀的渴求,並讓其成為一種習慣。也許有人說:每天這麼忙,哪有時間讀書呢?作為職場人士,白天上班,晚上回來已經精疲力盡,還要操持家務,確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閱讀,但關鍵是,你想閱讀嗎?
  • 《用戶增長方法論》—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4581,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用戶增長方法論》。 作者黃永鵬,目前在阿里巴巴擔任高級用戶增長專家。
  • 《關鍵對話》—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7430,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關鍵對話》。對經濟衰退的響應速度比其他公司快5倍,它們快速調整預算的能力要比其他公司機智靈活得多。(調研內容:財務敏捷性)對於危險狀況對企業造成的傷害或倒閉影響,其應對能力比其他公司高出66%。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5791,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人類簡史》。這一切在大約1萬年前全然改觀,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從日升到日落,人類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一心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穀物和肉類。這是一場關於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農業革命。但這並沒有讓我們生活更輕鬆,相反農民的工作要比採集更辛苦,而且到頭來飲食更糟。
  • 用「極簡」的方法讀書
    這就是印南敦史在《快速閱讀術》中反覆強調的——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一本書到處都是重點,那就相當於沒能選出真正的精華。那麼,要「邂逅1%」的收穫,到底該怎麼做呢?
  • 運用6+1的讀書方式,年讀300本不是難事
    當《快速閱讀術》的作者印南敦史提出普通讀者一周6本、一個月25本、一年300本這樣的基準,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因為他給我們做了可操作的讀書計劃框架。這個框架是6+1的閱讀方式。一周6天讀書,一天「自由日」。在「自由日」,可讀可不讀,但一定要制定下一周的讀書計劃。在「讀書日」做到「今日書,今日畢」。框架做好了,詳細內容就要我們自己填充了。
  • 一個速度很慢的閱讀者,用什麼方法兌變為一年閱讀700本書的大神
    一年閱讀700本的圖書,一個普通人能做到嗎?一個原本閱讀一頁內容需要5分鐘甚至10分鐘的人,有可能兌變為平均20-30分鐘讀完一本書, 一個月閱讀60本以上的書的強者嗎? 有人說:「怎麼可能?除非是天賦極高的人。」也有人說, 能做到這樣的人是「神人」。
  • 《關鍵改變:如何實現自我蛻變》—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6177,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關鍵改變》。將一群孩子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在15分鐘內不吃掉棉花糖,就會再得到一份額外的棉花糖獎勵。1/3的孩子在棉花糖面前艱難地掙扎了15分鐘,而其餘2/3的孩子不到15分鐘就對自己面前的棉花糖繳械投降。
  • 101頁PPT轉為Word,我只花了1分鐘.
    由Skill成長學院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