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生活中不重要的90%,這是極簡主義所提倡的。你剁手買買買的東西,可能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而對你沒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沒必要擁有,因為「囤積」是內心混亂的信號,需要清理掉。
同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想要擁有所有的信息也是不可能的,只需要留住那最有價值的一點就好。
這就是印南敦史在《快速閱讀術》中反覆強調的——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一本書到處都是重點,那就相當於沒能選出真正的精華。
那麼,要「邂逅1%」的收穫,到底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一行採集」,讀到佳處隨時摘錄,但不要原封不動地抄寫整個段落,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斷。
這會讓你對重點的內容進行提煉,並自然地調動起抱著目的去讀書的意識。好比你出差的時候,不能什麼都帶,只選擇重要的帶上。
第二步:「一行精華」,摘抄完後,從閱讀集錦中採擷「最精華的一行」 ,寫在另一個專門的本子上。
一本書,只選一句話留下,真是閱讀的極簡表達。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說,「讀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語句才是最重要的」。「精華"之所以能成為精華,就在於此吧。
第三步:「一行評論」,留住對「那一行」產生共鳴的原因。真正需要寫讀後感的,是對那「一行精華」的評論。當你以後回顧時,就可以憑藉這「一行感想」喚醒「一冊記憶」。
讀書的重點是自己認為哪些內容重要,並將其徹底消化。從這一點來看,寫在讀書筆記上的感想哪怕只是一句話也是可以的。
最後:甄選最佳,每讀完12本書,選出最佳。到年終,再從這一年歷次選出的「最佳」中,選出「最佳中的最佳」,定期回顧、盤點摘抄和感想。
總之,精中選精,到最後留下的,一定是那最精華的1%。不得不說,這種極簡的讀書方法,確實是信息膨脹的今天對待閱讀和處理巨量信息的有效方法,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