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讀書效率高低,沒有具體的標準,因為它沒有可靠的參照物,只能說因人而異。比如你之前一個小時可以讀完100頁,可現在只能讀完50頁,可能不是你的讀書效率低了,而是書的難易程度不同。
對一本書的理解程度也是如此。當你讀完一本書了卻沒有記住具體內容,好像讀與不讀都是一樣,說明兩種情況。一種是你讀懂了,書本的知識已變為內隱知識,只是你沒有察覺罷了;另一種是你沒有讀懂,只是讀完而已,讀不懂才是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那麼為什麼讀不懂?原因不外乎是只求讀完,讀過了就放在一邊,或者書難讀,不好理解。要讀懂一本書,提升讀書效率,並不只是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裡的方法依葫蘆畫瓢,而是多動筆,把這一招用到極致,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讀書效率。
其實說白了就是多寫,這也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只是過程相當痛苦,但是可以解決讀過就忘的問題。至於怎麼寫,可以寫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也可以寫書評,讀完一本書最好寫上百張讀書卡片,幾篇讀書筆記和一篇書評。
寫讀書卡片貫穿於整個閱讀過程。在讀書時,把不熟悉卻重要的人名標記下來,在讀完一章書之後就去查閱資料或者參考維基百科詞條,把他的主要思想、著作和簡單生平寫下來,寫成一張人名卡。遇到陌生的術語,也用同樣的方法查找權威解釋,寫在卡片上,放在術語卡分類裡。當讀到優美的句子時,就摘錄到卡片上,標記為金句卡……
這樣做的好處是把書本中不熟悉的知識整理出來,在寫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印象,也便於平時翻閱、複習,積少成多。當你讀完一本書時,已經把書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挑揀出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懂了,對於理解整本書無疑是最有效的。
寫讀書筆記則必不可少。我的做法是讀完一章時就寫一篇類似於拆書稿的文章,字數在2000字左右,把該章節提到的知識點集中消化,並聯繫到實際生活中去解釋各種現象。當然,之前讀過的書裡有類似或者相反觀點的,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加深理解。
在寫讀書筆記時,為了尋找鮮活且可靠的依據,就必要去查閱資料,用權威恰當的例子或者理論來支撐自己的看法。有時發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是不準確的,也不夠全面,幸好找到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才糾正了自己的閱讀理解,否則就一直錯下去。
這便是寫讀書筆記的好處,而一本書讀完至少寫10篇左右,幾乎一個章節一篇。在寫筆記時,可以充分利用寫過的讀書卡片,甚至可以把一部分自己的碎片記錄拼接起來整理成一篇文章,也可以在多張卡片基礎上擴展開來,把零散的卡片轉化為更高一級的文件,即文章。實現這個步驟的好方法便是寫讀書筆記了。
書讀完了,最好寫一篇書評。這類書評可以不按照嚴格的書評格式,而是自主發揮。實際上有了前期的讀書卡片和讀書筆記做鋪墊,寫書評就容易得多了,至少你已經讀懂了這本書,剩下的便是寫了。當寫完了書評,你一定發現讀過不忘,讀書的效率自然更高。
當你用這種方法讀完100本書,寫了100篇書評,就發現自己真的蛻變了,在讀其他書時就容易融會貫通,理解起來自然更輕鬆,讀書的效率就是這麼一點點提高起來了。只是這個過程相當辛苦,也是最笨的讀書方法,不過人與人的差距還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時,勤奮和肯下苦功夫是最厲害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