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經的深遠益處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兒童天性未染汙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待其長大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和優秀品性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和定力;若幼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氣已成,難以修正,悔之晚矣。兒童所讀的經並不是指佛經或宗教的經典。凡是聖賢的典藉,可以歷久彌新的,可以規範我們立身行事的,皆稱為經典。藉由以下幾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對兒童讀經的深遠益處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養的?
讀經時,講求語速、語調:要求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一般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有的人聽到讀經讀得這麼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實讀經就是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人能定得下來,才有能力思考,面對問題,才不至於慌張、忙亂。心定功夫的培養,就是由平素來訓練的。訓練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讀經。讀經既簡便易行又不用花錢,每一個家長在家裡就可以輔導孩子培養這種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現代常說的訓練沉穩、從容的心理素質。
為什麼要讀古人的聖賢經典?
有很多老師、家長質疑,古人的東西、舊有的東西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對於這種疑問,我們要冷靜思考這種質疑有沒有道理?回顧我們過去推動文化經典的時候,往往採取比較強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來。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長就會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為讀古人的東西、舊有的東西是沒有用處的。
我們想一想,人從出生到老死,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每一個年齡層面的思考。隨著人生的發展,對人生的歷練都有更進一步的體會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後再回頭看看過去,由於自己的無知,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等到我們年齡大了,再來學習,往往感到我們的體力、腦力確實是力不從心,因為我們已經沒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來學習了。等到我們了解、已經看透以後再來學習,為時已晚。古人言:幼無學,老何為?幼兒的學習就是紮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無過於聖賢的智能經驗,這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礎。比如說一年級的讀經小朋友在爺爺被選上了孝悌楷模後說出:「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的話,我們可以想像她在背誦這一句的時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讀、背下來後,看到爺爺選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來爺爺是一個孝順的人,還為此獲得政府的獎賞,因而她就能有所體會,講出了孝悌是為人的根本。所以要預先墊底,有了基礎以後,才能運用。就像蓋一座大樓,沒有基礎絕對不能蓋起來。以聖賢經典為地基的紮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聖賢的經典融入到自己的腦海中變成自己的經典,有哪些好處呢?簡單舉例說:遇到困難時,你會想到古人說「遇到困難應當愈挫愈勇」你就會勉勵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難過。孟子說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你要記起這樣的話就會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會自暴自棄,還會勇於承擔一切困難和艱辛。我們縱觀歷史上的聖賢、偉人的成長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親,由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教育成人,最終成為至聖先師。
孟子也是自幼父親就過世了,「孟母三遷」,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終使孟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賢人。範仲淹靠苦學,經歷了種種的艱辛,最終成為國家的宰相、國家的棟梁。他廉潔奉公的品行流傳至今。歷史上所有成聖成賢的人哪一個不是歷盡艱辛,經歷種種考驗最後成為聖賢之人的?我們想一想,如果讀了聖賢的書,存於腦海,雖然沒有辦法一下子用出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對人際關係的處理,藉由聖賢典籍的教誨,我們可以做到最合理的應對。最起碼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標。比如我們讀到孔夫子說:「四十而不惑」,到四十歲以後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進了一層呢?如果我們越活越倒退,就說明對於聖賢典籍,我們未曾讀過或沒有讀進去。如果我們從小就接受經典的薰陶,聖賢就可以常相左右,當我們遇到任何的問題,信手拈來聖賢的教誨就會發現聖賢典籍原來就是我們人生導航,可以帶領我們走向光明。最起碼在面臨挫折時,我們有能力勇於接受,不至於在挫折來臨時,束手無策。可見聖賢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運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運用,也就不能了解聖賢文化何以能承傳五千年,又為何五千年來他一直是中國各朝各代的立國之本。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安定的維繫都有賴於這些聖賢遺留下來的智能和經驗。
缺乏聖賢教育會出現哪些問題?
現前,我們面對高科技的文明社會,雖然物質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極高的日常物質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們冷靜觀察,現今社會人們的內在精神並沒有提升…當今的學校教育,也普遍著重在知識、科技教育,並沒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導。其後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不知道如何尊重對方。人與人相處時就很易起衝突…
過去,學校的老師因學生犯錯誤處罰孩子,家長會感到很高興,因為孩子得到認真的關照,在出問題時,老師特別地付出教導。家長會報著感恩的心向老師致謝。而現在的情況呢?一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兒子像皇帝,女兒像皇太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弟子規》有言「父母呼,應勿緩」,是父母呼喚,子女應對。而現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一起應。家庭的結構關係完全顛倒了。孩子是千般寵愛於一身,從小沒有被罵過,被雕塑過。到學校後,如果犯一些過失,老師難免會嚴詞責備或處罰。孩子現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孩子回家一告狀:「老師今天罵我,責備我」,父母就會感到難過,甚至到學校告狀。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溺愛逼得老師無所適從,也不敢傾全力來教導,尤其是品德方面幾乎沒有辦法來指導…
真正賢明的父母,應該懂得在孩子幼兒心性非常純潔的時候,如果一味地縱容、寵愛、順從是在害他。諺語道:「棒頭出孝子,箸頭出杵逆」,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孩子小時候就像一棵小樹,枝幹很嫩,我們怎樣雕塑,他就會成為怎樣的形狀。所以我們要把握好這可塑性最強,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給他聖賢的經典,讓他在幼小的成長階段就培育很多聖賢的智能和德能,那麼他未來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莊大道。有道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愛讀經
做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