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爾蘭這個民族裡,「海豹」象徵著逝者的靈魂,因而《海洋之歌》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有溯源的意義。故事中的主人公離開故鄉並回到故鄉的過程,讓我想起逆流而上的三文魚,越過重重阻礙,終究是回到了最開始的地方結束它們的一生,好似一個圓圈。這部影片講述的是關於尋找與歸屬的故事,與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不同,後者表現出來的情感像是「魚躍龍門」的一瞬,展現出抵抗命運,自由選擇的激情;前者則更像是在探討宿命論,但是它深深鑄入本了民族的特性——對音樂的喜愛,由此賦予了這部影片的浪漫。美麗的音樂能夠喚起情感、喚醒靈魂,它讓無情的人找回自我,它才是治癒一切悲痛的良藥。
這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提名的美國電影,採用的是英法動畫的怪異畫風,用簡單的螺旋線條勾勒出的各類人物,類似魔方大廈,是我童年比較害怕看的一種動畫片,所以首先要善意地提醒家長,最好別帶10歲以下兒童去看。
它講的是一個愛與自我救贖的故事,哥哥因為妹妹的出生卻失去了母親而怨恨妹妹,父親也為了沒能保護好自己的妻子感到懊悔,女巫瑪查為不能分擔兒子的痛苦而悲傷,被石化的小精靈們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慾,貓頭鷹瑪吉的整個倉庫裝滿了它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通過這種麻痺的方式,它自己變成了半個石頭的怪物,沒有了情感,不就是個石頭麼?
我甚至感覺貓頭鷹瑪查其實代表了兩個孩子的奶奶,她們多像,喜歡喝著茶聽20世紀的老舊音樂,有控制欲,兒子失去了重要的人傷心欲絕,她們心疼兒子卻又無能為力,只能通過暴力和控制將兒子的感情奪走,讓兒子一個人孤獨而麻木地在大海裡等待。所有人,都需要海豹精靈的歌聲來拯救。
全程小亮光小精靈常伴左右,真的是超級美。很喜歡的一個細節是,Selsha跟著哥哥Ben逃出來之後走在路上,因為不滿意哥哥的做法,可愛又帶著點傲嬌地把垂到臉上的頭髮別到耳後的樣子。這個別頭髮的動作出現了大概兩三次?我覺得很可愛,把小女孩兒的樣子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後來也是耳邊的那兩捋頭髮最先變灰的,一直關注著耳邊的頭髮的我看到的瞬間心裡就咯噔一下。
滿頭白髮的偉大的講述者,自己卻有著非常差的記性呢,有的時候甚至忘了自己是誰,也能轉過頭就忘了眼前的小男孩兒是誰,只能靠著頭髮來回憶事情,一根頭髮就是一個故事。據說Ben看到降生的妹妹被爸爸抱在懷裡的那一刻,第一次見到妹妹的時候,他說的第一句話是「I Hate You」。不過被剪掉了。如果這句話還在的話,觀者對於他一開始對妹妹的不滿和厭惡或許有更清楚的了解吧。對年幼的他來說,那天晚上就是失去了媽媽、換來了這個小傢伙。
工匠作品,匠心精神的作品。他們手繪畫面優美到讓人感動的地步。快餐電影中獨樹一幟的可謂是向動畫電影致敬的作品。我想這部片子一定做了好多年,每一幀都能看到導演的心血。畫面感太強了,每一張場景都能當工藝品來裝裱,手繪功底太深厚了,畫面表現了愛爾蘭的民族風情,讓傳統與現代很好的結合,大色塊的拼接,線條的應用,古典又動人色彩濃鬱又繽紛。造型上,人物造型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卻也顯得格外童趣的。場景色彩的濃鬱,造型的豐富卻也和人物的簡潔形成了對比,繁與簡的對比,使畫面也和諧到位。
故事情節上,一個愛爾蘭的童話故事,童話特有的出牌套路。沒有媽媽,單親家庭,自帶特異功能,不能講話,千辛萬苦拯救精靈世界,最後壞蛋變好。怎麼說呢,這個大故事情節經典但是也俗套了一點。不過好的一點是大故事情節下還有一個小故事線,就是巨人的故事,擁有法力的母親為了不讓兒子再傷心哭泣,把他變成了石頭,因為石頭沒感情不會再傷心了。這點的設計與表達我覺得特別好,母親愛的深沉與偏執,很感人。總之這個故事大環境整體完整,大環境下還有小環境,小環境又反應人性,真誠感性,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完美。
非常溫暖的一部動畫電影。色彩豐富,絢爛,不是那種酷酷的,也沒有機器或者電腦製作的「冰冷感「,感覺非常適合做居家的裝飾畫。劇情的核心是常規的溫暖融化悲傷,劇情線類似中國神話裡面的二郎神,仙女下凡與凡夫俗子結合,生下的孩子具備申請的流量,可以用精靈的歌聲溫暖內心充滿悲傷的人。
看到哥哥和妹妹那些互動的小細節,內心難免有所觸動,希望我的孩子們也能像他們那樣,互幫互愛。
凱爾特神話的引入,童話般故事為主線作為穿插,以一首愛爾蘭民謠作為中心點,向四周展開故事。一個家庭,倆兄妹,媽媽是個精靈,在生下妹妹後,返回大海,爸爸終日消沉,哥哥以為媽媽的離開與妹妹有關,就一直在心裡討厭著她,奶奶在妹妹生日這天帶走這兩兄妹離開海島到城市裡面居住,自認為這是對他們最好的成長方式,兩兄妹忍受不了,便逃走,走上了回家的路,在路上遇到了許許多多的精靈,和剝奪別人情緒,把精靈化作石頭的女巫……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很簡單,但裡面對現實的映射卻很讓人思考。
剝奪別人情緒,把人化作石頭的女巫,與其說是對片中奶奶的映射,倒不如說是生活對我們所有人壓迫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是被動承受著生活的打磨,也主動的接受著來自別人「好意」指導,我們要變的體面,不能情緒化的做事,要努力的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人等等這些,我們逐步開始變得理性變得成熟了起來,其實換個說法就是變的不純粹,麻木了起來。只有在少部分的時候,我們憑藉著某個畫面,來喚回我們失落已久的童真。
電影中一個個被小瓶子所關起來的情緒,不就是想被我們逐步打磨掉的感情嗎?原以為抹掉了它們,我們會變得理性和成熟,結果卻更像是我們變成了一個個木納的石頭人,人是離不開情緒的,離開這些與身俱來的情緒,就會變的不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