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歌》為我們手繪了一個關於告別和鄉愁的故事。當人類告別蒙昧,即意味著神話退位。這種人類與自己童年的割裂,成為所有鄉愁的源頭。而《海洋之歌》除了傷感地描繪了眾神的永遠離開,還包含親情與生死的沉重。
和它的靈感來源——凱爾特神話一樣,《海洋之歌》是悲劇,儘管結局隱晦而予人安慰。
編劇羅比·科林在採訪中曾說過,影片在正式完成前曾請作為小學教師的妻子拿給她班上的學生看。「孩子們比大人觀眾聰明多了,因為他們能夠迅速進入故事,而大人往往忙著挑錯,試圖證明自己的智商。」
的確,《海洋之歌》中的神話雖各有其源,卻與傳說很不相同。
了解神話的源頭,卻不是為了挑錯,而是更能進入這個亂力怪神出沒,充滿悲傷卻無比單純的世界。
以下是觀影過程中你可能會產生的關於凱爾特神話與文化的疑問。最後一個問題與此無關,作為開放式彩蛋願共同探討。
(一)真有「海豹之歌」嗎?
在蘇格蘭、愛爾蘭、法羅群島的神話中,存在著「海豹男」與「海豹女」(Selkie)。
海豹男英俊而擅引誘人類婦女,尤其是久久等待漁民丈夫歸來的婦女。若要喚來他們,須向海中灑七滴眼淚。
海豹女的傳說在民間的流傳更廣。傳說人類如果偷取了她們的海豹皮,那麼這種溫和的精靈便會與人為妻,並常常生下好幾個小孩。她們是好妻子和母親,但是仍然眷戀大海。如果拿回海豹皮,或者被孩子發現真相,便會義無反顧地返回大海。
通常,海豹女不會再與丈夫相見,但是曾被目睹在海裡與孩子們玩耍。
影片中的「海豹女」布羅娜眷戀家庭,因此放棄了唱歌的責任。只有唱起「海洋之歌」,才能帶領精靈族人返回「彼世」(Otherworld)。
然而「海豹女」的紛紜傳說並未提到她們的歌聲。只有在設德蘭群島,人們認為海豹女會在盛夏引誘島民入海,從此再不返回陸地,是否用歌聲則不得而知。但「海豹女」與用歌聲讓船隻沉沒的塞壬確實不同,與美人魚亦非同族。
導演湯姆·摩爾在此讓「海豹女之歌」成為能夠召喚全體精靈的「聖歌」,應為藝術創作。而神話原也經過無數次口耳相傳的變更,所以亦無妨。
三個精靈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