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E首飛30周年|為國造飛機,是他一生最大的心願

2020-12-23 中國軍網

陸英育:長空育「鷹」人

■田 博 易 舒 夏文靜

1992年,在成飛試飛站,55歲的陸英育與殲-7E飛機合影。資料圖片

它,曾是我國空軍部隊最受歡迎的主力機種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世界局勢風雲變幻。它,作為我國當時飛行性能出色的國產戰機,守護著祖國的萬裡空疆。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殲-7E。

今年,是殲-7E飛機首飛30周年,也是殲-7E飛機列裝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25周年。

殲-7E由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西北工業大學聯合研製。「飛機研製是一個大工程,所有參與者必須齊心協力。」殲-7E總設計師陸英育說。正是有了一代代航空人的矢志不渝、精誠團結,才有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

從小便在心裡埋下「為國造飛機」的種子

聰明秀出謂之英;育者,養也。祖輩為陸英育取的這個名字,寄託了家族英才輩出的美好願望。

出生於戰火硝煙的年代,看到日軍飛機在中國的天空肆意橫行,陸英育從小便在心裡埋下「為國造飛機」的種子。

高中畢業後,陸英育如願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5年的大學時光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畢業設計選擇了超音速風洞技術的課題。

大學畢業後,陸英育被分配到成都132廠(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前身)。那時候,我國航空工業還在蹣跚學步,又恰逢三年自然災害,一線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作為剛畢業的學生,手頭上只有簡單原始的測量工具……」當時,陸英育接手的第一個任務是殲-5甲飛機測繪設計。

殲-5甲飛機的零部件數以萬計,測繪任務複雜繁重。那段測繪經歷,讓陸英育對飛機生產流程和質量控制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

4年後,廠裡完成了殲-5甲飛機尾翼的製造任務,陸英育奉命跟隨飛機遠赴東北進行靜力試驗。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殲-7飛機,從此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東北的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借來的棉大衣擋不住嚴寒,隨身攜帶的乾糧也變成了冰坨坨。從成都過來的設計師手腳生了凍瘡,腰圍也瘦了一圈。

這時候,他們接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任務,學習殲-7飛機設計資料,為132廠研製生產新機型做準備。

數九寒天,他們在工廠一邊學習各種飛機設計資料,一邊到生產一線積累製造經驗。為了學懂弄通設計資料,陸英育每周抽出時間,從工廠乘車到研究所向專家請教。

「從成都來的十幾名設計師,在陸英育帶動下,都卯足了勁要大幹一場。」 陸英育當時的同事回憶說。

陸英育和同事們並不滿足於消化吸收技術。從1968年開始,設計團隊根據部隊意見提出了包含航炮、發動機、副油箱等6項改進意見,並反覆進行試飛驗證。此後10餘年的時間裡,這些設想逐漸在殲-7Ⅰ、殲-7Ⅱ等改進型飛機上得以實現。

改進一架飛機,需要龐大的數據支撐。那個年代,計算手段非常有限,工廠電腦數量很少。陸英育只能等研究所工作人員下班後,和同事一起去借用。深夜,他們沿著坑窪不平的道路騎車前行,那份求知的快樂,深深地刻在陸英育的記憶裡。

早年的探索,為後續的研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陸英育帶領團隊成功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殲-7E飛機也在殲-7Ⅱ改進型的基礎上實現了脫胎換骨。

多年後,陸英育在回憶錄中寫道:「這段經歷,對我以後從事殲-7改型工作非常有用。」

能負責一個機型設計,是他一生最大的心願

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空戰模式發生變革——戰機從追求高空高速向中低空機動性轉變。我國急需研發一款新型戰機,滿足國防需求。

那時候,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科研實力和綜合國力還很薄弱。132廠領導毅然決定:自投資金開展殲-7Ⅱ改進型的預研工作。

關鍵時刻,陸英育毅然受命,擔任這型戰機的總設計師。

當時,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沙伯南提出了一種全新機翼設計思路,能有效提升戰機中低空飛行的機動性。

1985年1月,陸英育和沙伯南在成都進行首次晤談,雙方觀點一拍即合——改進型戰機採用雙三角機翼氣動布局。這在我國飛機改型中尚屬首次,團隊成員既興奮又緊張。

方案評審期間,由於連續作戰,陸英育牙病加重,牙齦腫脹疼得他無法入睡。

一年後,改進型戰機的設計方案得到有關領導的支持與肯定:「改型,就要對歷史負責。」

沒過多久,這款改進型戰機正式立項,型號為殲-7E。

殲-7E研製工作全面鋪開後,陸英育常常奔波於全國各地調研。一次,他乘坐的火車晚點,等趕到招待所時,大門已關閉。無奈之下,陸英育只能爬窗戶進入房間。

為了驗證產品質量,陸英育帶領團隊成員先後進行了一系列試驗。1990年4月26日,是殲-7E原定首飛的日子。但在3天前的評審會上,有專家提出機動襟翼系統存在缺陷,可能會危及飛行安全,首飛被迫推遲。一位空軍首長鼓勵陸英育:「改好了,首飛時我還來。」

早在廠校聯合上報方案時,雙方就一致認為:飛機改進的核心是新的機翼。開創性的工作最為艱難,陸英育感到壓力空前。他迅速召集設計、工藝、生產、檢驗等各系統工作人員通力合作。

首飛推遲,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爭分奪秒地尋找對策。經過20多天的艱苦攻關,他們終於成功解決了這一棘手難題。

1990年5月18日,成都某機場,試飛員錢學林駕駛著殲-7E在天際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飛行20多分鐘後,飛機安全著陸。「首飛成功!」全場觀眾歡呼雀躍。到場的空軍首長激動地說:「現代化裝備有了新的希望,這是值得熱烈祝賀的重大勝利。」

殲-7E的意義,絕非僅僅是一個機型的成功

首飛僅僅是開始,定型之路更為坎坷。

就在殲-7E調整試飛進入尾聲時,一次飛行事故打亂了節奏。

1990年9月,試飛員王振東駕駛003架飛機在高空全加力狀態飛行時,機翼突然發生強烈振動,左副翼搖臂斷裂,險些造成事故。

「飛機絕不能帶著故障上天。」事故發生後,上級要求徹查飛機故障,全部排除後才能進入定型試飛。這對當時已經「家底空空」的成飛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造飛行員喜歡飛的機型,飛行員操縱得心應手,才更有戰鬥力。」陸英育帶領團隊一刻都不敢停歇,確認故障原因後,他們迅速開展集智攻關,對機翼系統進行了全面改裝,最終問題得以解決。

1991年初,3架試驗機投入定型試飛。2年後,3架試驗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定型試飛,改進後的飛機機動性能提升20%、續航能力提升20%、起降性能提升10%,設計指標得以全面實現。

之後,殲-7E戰機交付部隊。

誰也沒有想到,備受矚目的殲-7E列裝部隊後,竟然發生了「縱向飄擺」的故障,隨即全部停飛。

一些質疑聲、批評聲紛紛傳來,甚至有專家提出「飛機操縱系統和氣動特性不匹配,是整體設計的問題」。

轉瞬之間,殲-7E項目陷入「冰點」。

危急關頭,57歲的陸英育挺身而出,組織團隊再次進行技術攻關,並很快確定「故障問題出在助力器上」。

「停飛,我們都很著急,陸總親自扛著24公斤重的助力器跑到部隊做試驗。」主管設計員張理群回憶說,他的內心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趕緊解決好問題,讓戰鷹早日重飛藍天。

在試驗中,陸英育發現,原有的助力器平板閥阻力小,一旦發生粘滯會導致阻力增大,出現飄擺問題。而另一種阻力較大的助力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以滿足飛行穩定性的要求。

就這樣,在2個多月的時間裡,陸英育頻繁奔波於4個省市間的科研單位,並成功改進了相關技術細節問題。新的助力器換裝後,部隊恢復了正常的飛行訓練。

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隨後,陸英育帶領團隊走遍了空軍機關、部隊、產品廠家,收集各方面的意見。經過一系列測試論證後,殲-7E飛機終於實現批量生產,圓滿走完了研製的全過程。

1993年,我國自行研製改裝的殲-7E裝備空軍部隊,成為20世紀90年代我國空軍的主力戰機。

2年後,殲-7E列裝八一飛行表演隊。當年7月7日,八一飛行表演隊大隊長丁安慶駕駛殲-7E首飛成功,拉開了新機改裝的序幕。

在第二屆中國航展上,八一飛行表演隊駕駛殲-7E表演了「魔鬼編隊」等高難度飛行動作,讓世人讚嘆。

之後,殲-7E戰機又衍生出多種型號,生產交付部隊數百架,為我國研製三代機積累了寶貴經驗。

1997年,殲-7E研製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年後,陸英育榮獲「航空報國金獎」。

殲-7E的意義,絕非僅僅是一個機型的成功。殲-7E為後續航空產品跨代發展積累了經驗。

此後30年,中國航空工業由弱到強,從殲-7E到殲-10再到殲-20,我國航空工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相關焦點

  • 殲-20首飛十周年,更多細節任你品,平顯畫面曝光
    今天,2021年1月11日,殲-20首飛十周年紀念日,官方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呢?央視軍事、中國空軍、航空工業、航空工業成飛的官方微信分別發表了《殲-20首飛10周年,盤點威龍高光時刻!》《今天,殲-20首飛10周年!》《十年前的今天,殲20首飛成功!》
  • 回憶殺,殲-20首飛10周年!最新畫面曝光,帶來哪3個期待?
    今天,是2021年1月11日,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殲-20型戰鬥機首架技術驗證機(即所謂的「718工程驗證機」)首飛10周年紀念日,2011年1月11日中午,殲-20型戰鬥機2001號技術驗證機在成都某機場一飛沖天,飛行18分鐘後成功降落。
  • 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殲20首飛,時間點原來是這個意思!
    中午12 點 30 分,試飛員從機務手中拿過放飛單,在試飛科目鄭重寫下「首飛」兩個字。繞機檢查後,他邁著穩健的腳步登上飛機。12點48分,伴隨著項目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的下達,瞬間,發動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只見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現場的無數雙眼睛前滑過。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閃電,帶著呼嘯,騰空而起,直插雲霄。原本安靜的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 運-8C氣密型機首飛30周年 我們提前完成全年批產試飛任務
    2020 運—8C氣密型機 首飛30周年 我們提前完成 全年批產試飛任務 我們收穫滿滿 12月17日,隨著最後一個架次試飛任務的結束
  • 我軍對這款比殲20更急需?單月交付7架,明年還要卯足了勁接著造
    導讀:我軍對這款比殲20更急需?單月交付7架,明年還要卯足了勁接著造文/娜哪的日常世界這麼大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同樣也時常會發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不知道今天又會有什麼新鮮的事情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我軍對這款比殲20更急需?單月交付7架,明年還要卯足了勁接著造?歡迎閱讀!
  • 有殲20戰鬥機保駕護航,運20才走得遠,殲20個頭雖小但意義更大!
    殲-20戰鬥機於2011年首飛、2017年服役,在國慶70周年閱兵中,殲20戰鬥機以5機密集編隊亮相,引起廣泛關注,這樣表明殲-20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並且具備了較完整的作戰能力。殲-20戰鬥機5機編隊亮相國慶70周年閱兵殲-20是一型雙方重型隱身戰鬥機,其功能定位是打擊敵方先進戰鬥機、預警機、轟炸機等高價值目標奪取制空權,同時也可以用於突襲敵方指揮中心、戰略腹地核心目標的任務
  • 沈飛鉗工陳阿玉,用一把木榔頭敲下「殲-5」試製難關
    在沈飛航空博覽園「航空報國」館殲-5飛機展位前,有一個醒目的展櫃,裡面擺放的是沈飛員工陳阿玉的遺物。除了勳章、手錶等物品外,平日裡遊客問的最多的問題是:這個木榔頭是幹什麼用的?和造飛機有關係嗎?還真的有關係。在工業自動化程度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很難想像,我國的航空工業在起步之初,老一輩航空人,面對的是怎樣的艱辛。
  • 從殲-9到殲-20的50年,以及the next……10年?
    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所舉行了建所50周年主題儀式。而同樣歷經十餘年奮戰的殲-9,雖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大折騰在內,最終沒能造出實機的理由可謂千千萬,但國產第一代軍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也是被「三上四下五轉移」所累)那種「你說他不行,臺架數據高;你說他行了,你敢裝機嗎」的狀態,確實得把大鍋背好。
  • 殲20隻是一小步:中國航空已飛上雲巔,未來10年實現超越
    時間過得真快,在大家還在期盼鶻鷹走向何處的漫長思考中,殲20已經首飛10年了。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從來不屑於推廣宣傳自己,一飛沖天就是最好的證明,而殲20無疑是過去10年中國航空,乃至世界航空最大的科技明星。然後,中國航空並沒有感到驕傲,殲20隻是一小步,未來大有可為。我們不要做航空工業的追逐者,而要做航空工業規則的制定者。殲20就是中國航空開啟新的徵程的號角。
  • 步子邁太大,被發動機給毀了的新機,八三工程殲-8III
    我們這麼大國家買幾架飛機解決不了大問題(1989年蘇聯表態可以向中方出口米格-29),要自力更生靠自己完成研製,搞個200架應對IDF戰鬥機,這也是殲-8III被稱之為「爭氣機」的由來。空軍和世界先進水平出現嚴重代差,時不我待整個項目進入高速運轉,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提出首飛「爭三保四」(1993年到1994年),定型「爭六保七」(1996年到1997年)。1993年12月,殲-8III01架原型機首飛,1994年12月,殲-8III03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1995年12月,殲-8III04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
  •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鯤龍」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 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重要突破:馬上首飛!
    11月8日,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悄然完成了首飛前兩項重要的試驗——全機2.5G限制載荷靜力試驗圓滿順利、左右發動機均一次點火成功!C919離跑道越來越近了!C919中型客機(COMAC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2008年開始研製,計劃2016年內首飛。
  • 美媒:伊朗買戰機,最有可能買梟龍、殲10C、米格35、蘇30、蘇57
    據美國媒體《軍事觀察》分析,伊朗將購買新的戰機來更新空軍裝備,其中最有可能購買梟龍、殲10C、米格35、蘇30、蘇57這5款中俄戰機。除了這些以外的飛機基本上都是老古董了,包括大量的殲-7,數十架殲-6,數十架蘇-24MK,蘇-25k和一些幻影F-1戰機。從伊朗的空軍構成來看,今明年內伊朗很有可能進行一波空軍大換血,從高中低三層替換國內老舊型號的飛機。伊朗和西方交惡,歐美不可能賣戰機。那麼未來伊朗很有可能會對中俄的戰機感興趣。
  • 航空工業「十三五」期間多型飛機首飛成功
    「翼龍」Ⅱ察打一體無人機系統首飛成功2017年2月28日,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察打一體無人機——「翼龍」Ⅱ首飛成功。牢牢自主掌握航空裝備的關鍵技術,中國進入全球大型察打型無人機一流水平。「新舟」60遙感飛機首飛成功2017年3月9日,由航空工業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研製的「新舟」60遙感飛機在西安首飛成功。
  • 中國大飛機夢一筆筆畫圓
    「運十」飛機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已經88歲,儘管走路已顫顫巍巍,出門必須拄著拐杖,但說起跟航空有關的人和事,他思維清晰,語速飛快,往事張口就來。  「還記得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桂林逃難時,看到日本飛機盤旋在祖國上空狂轟濫炸的畫面。從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為祖國設計自己的大飛機。」幼時在心中萌芽的夢想,程不時追求一生。1951年,他從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恰逢新中國建立航空工業機構。
  • 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 飛機性能如何飛出來?專訪首飛機組組長
    2017年12月24日,首飛機組在珠海機場西南3000米高度規定的空域內圓滿完成了陸上首飛任務。 2018年10月20日,AG600飛機在荊門漳河機場成功經受了水上首飛的考驗。然而,AG600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海上風浪的考驗。
  • 首席試飛員李剛稱讚殲-20:側杆操作優點多,可抗衡國外隱形戰機
    2011年1月11日,中國航空工業成飛殲-20隱形戰鬥機技術驗證機在溫江機場一飛沖天。這次飛行代表我國航空工業正式跨入第五代戰鬥機俱樂部。昨天是殲-20戰機首飛十周年紀念日,各大網絡平臺和朋友圈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視覺轟炸。
  • 殲-10臆想兄弟不少,南斯拉夫小陣風、以色列「獅」式戰鬥機
    前者換裝F100-PW-229發動機,推力增加30%,增強座艙等部件裝甲,同時升級火控以及增加保型油箱等。 沒有具體的照片可供展示,拿一張殲-10對地攻擊型(保型油箱)想像圖來對比,差不多就長這個樣子。
  • C919首飛機長:首飛沒有航圖 飛行全程背著救生衣
    簡單地說,飛行員駕駛的是設計成熟、操作規範明確的飛機,而試飛員駕駛的是尚未定型,需要對各種極限條件下的飛行數據進行全面驗證的飛機,他們的任務是不斷挑戰飛機性能極限,尋找一款新型飛機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最殘酷的代價甚至是付出生命,對於C919的首飛,這樣的準備必須要有。
  • 為何見到殲20,卻大吃一驚?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剛剛引進俄羅斯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國產的殲-8II還被稱作「國產先進殲擊機」,殲-10項目還處於高度保密之時,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就曾在1997年,也就是殲-10首飛前一年「劇透」了中國下一代隱形戰鬥機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