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從未出過遠門的奶奶,是農村裡很多善良奶奶們一生的樣子

2020-12-10 玉人舊時光

與奶奶相遇時,她已經七十歲了。她笑著介紹自己,我是奶奶。

瘦瘦小小的,腦後梳一個髻,穿深色斜襟大褂。眼睛沒那麼清澈,頭髮也沒有全白,聲音裡全是熱情。最是普通的鄉下老太太。

時間長了,我習慣去她住的房子玩。因為鄉村裡,我誰都不認識。

她的房子看上去大約已有四五十年。三大間。兩間相通,算客廳,擺著條幾、方桌和靠背的木頭椅子,條几上有老一輩照片。

斜對面是一對小小的沙髮夾著一張玻璃桌,據奶奶說,這是家中某個孩子不要了,她撿過來的。她嘮嘮叨叨地說,扔了可惜啊。

我常常坐這對沙發。沙發上有兩個手工圓墊,針腳細密有序。

牆的另一側是一張大床,鋪著樸素的床單,但沒人在上面睡。牆面灰暗,說不出是用什麼材料塗抹的。

牆上貼一些日曆明星,仔細看,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演員,紙發黃,甚至卷邊缺角。

窗子小,門也小。冬天,門上裝風門子。風門子是木頭做的,上半截一個小格挨著一個小格,糊著棉紙,我因此總有捅破的衝動。

因為北方愛颳大風,所以常關著門,屋裡就黑。但奶奶總要很晚才開燈,度數是幾瓦的。

奶奶和過來找她聊天的老姊妹置身其中,仿佛置身在昏黃的霧裡,又像是從遠古走來的敘事詩。他們說著話,和著一點風聲,飯熟的咕嘟咕嘟聲,有種別樣幸福。

另一間是臥室。窗子,白天打開,瓦藍的天,一棵枝幹剛硬的棗樹,像一幅乾淨油畫,又襯得屋子很淺,不真實得像在電影裡。

我承認,我對奶奶的印象都是冬天裡的印象(只有春節才回老家)。

奶奶聽說我們要回去,總替我們打掃房子——長年不住的落滿了灰塵的空屋子。

她掃胡同、掃院子、掃地板、掃床鋪,直到這座房子裡的角角落落都變得清清爽爽、乾乾淨淨才罷休。

她會在某個地方忽然跑出來,把手在衣襟上擦一下,然後從我手裡奪過一點什麼東西,提著,口裡問著,冷不冷,累不累,纏過足又放開了的小腳急促得挪動著,率先奔向我們的房子。

她歡天喜地的樣子,叫我慚愧,我什麼時候這麼熱烈地想念過她?

事實上,我們能和她相處多久呢?不過是春節的幾天假期而已啊!

她一直和大孫女住在一起,後來大孫女結婚了,又把二孫女叫過來。

十五六歲的二孫女和懂事的大孫女不一樣,「有點瘋」,愛打扮,喜歡跟男孩子玩,晚上八九點不回家,奶奶就滿村裡找,找得時候氣急敗壞,一副找到了非要結實地罵一頓才解恨的樣子。

不過,我這個二妹妹一回家,奶奶好像就忘了這回事。

她給二孫女下掛麵吃,以為這是好東西。她在東廂房裡有個籃子,籃子掛在房梁上,裡面放著掛麵和其他她認為珍貴的吃食。

一碗掛麵熱乎乎的,但二妹妹偷偷和我說,誰喜歡吃那玩意兒。

奶奶有一個兒子(我其中一位叔叔),不太務正業,早早死了媳婦,女兒遠嫁,兒子在外地若干年不回家,所以這位叔叔常跟奶奶吃飯。有時衝奶奶發脾氣。奶奶也委屈。她背過身子擦過淚,就又笑了。

不知怎麼,我看奶奶難受,我也跟著奶奶難受。

她跟我說,你不知道,咱們家,你爺爺之前是支書,管整個村子。

哦,我的爺爺!看來那個已在相框裡的男人,是她回憶裡的驕傲。

奶奶說,某年有人賣房子,就是和咱們家斜對門的那座宅子,那時你爺爺得病不幹了,買藥治病,花了不少錢,別人都以為咱們家垮了,買不起,誰知你叔叔——別看他現在這個樣子,好像不行了,他那個時候可神氣了,在外面做買賣,賺了錢,那天,一群人圍著,有幾個想買的,都沒那麼多錢,不敢伸頭,你叔叔拿著個黑皮包,喊,我買了——咱們家的人都能幹著呢。

哦,我的叔叔!已敗落的不成樣子的男人,也是她回憶裡的驕傲。

我其實是不太了解她的。我無法穿越到她的童年時代和少女時代裡,看不到她黑衣白裙、明眸皓齒的樣子;我不了解她的少婦時光和中年生涯:她的愛情是不是一個仰望姿態,她的慈愛裡可以包裹多少煎熬?

我看不到她的一生。我只從她的隻言片語裡,看到一條從時光裡淌出來的河,蘊蓄著看不見的巨大能量。

我想,她也是不了解我的。但她喜歡握著我的手說話,從籃子裡向外拿吃的東西:一塊糖或一袋花生,一個癟的蘋果或一塊並不怎麼美味的餅乾。

我給她買洗頭膏、牙刷及其他日用品,買棉襖、帽子、鞋,生日的時候買盒蛋糕(她的生日離春節很近)。

後來,我發現,只要我和老公回老家,最想待的地方就是她待的地方。我們互相不了解,卻有種最樸素的情感把我們緊密相連。

當聽說奶奶從嫁到這個村就沒出去過,連附近小鎮也沒去過,我有點震驚。難怪奶奶怎麼也不肯搬離這個其實已經破舊了的宅子。

一個生命一輩子困在一個地方,這個事實讓我在很長時間裡困惑。

我不是可憐奶奶,奶奶自有她大地般的厚重;我也不是替奶奶可悲,不遊覽和遊覽過名山大川,生命的底色其實沒有區別。

我只是好奇,一個女人,她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家庭兒女身上,在這之外,有沒有哪怕是一剎那,或夢中,嚮往過外界的斑斕?

後來,姑奶奶回娘家來。這位姑奶奶年輕時離了村子,跟丈夫走南闖北。八十歲了,想回娘家住一陣。很自然地,她住到了奶奶家。

姑奶奶面色紅潤,皮膚白膩,落落大方,舉手投足之間有一種貴氣。奶奶看起來更瘦小了,更乾枯了,而且眼睛裡總像含著淚,穿著也鄉氣。

可奶奶事事以姑奶奶為先,撿姑奶奶愛吃的飯做,撿姑奶奶愛聽的話說,兩個人在小街上和四鄰八舍閒說話,奶奶更願意襯託姑奶奶,顯出姑奶奶的好,姑奶奶的有福氣。

她自己則樂呵呵的,以主人的身份站著。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奶奶,我也明白了一個一輩子守在自己故事裡的生命。

有人是以走四方而驕傲自足的,有人是以給親人帶去安好而驕傲自足的。

走四方,在紅塵裡見識更多的風景,固然是種精彩的生活方式,但把自己站成一棵樹、寫成一本有味道的書、成為時代洪流中家庭的「定海神針」,生命的充盈和厚重一點不比前者少。

遇到奶奶時,她已經七十歲了。可我今年再也聽不到她笑著說話了……

相關焦點

  • 懷念我的奶奶
    歲月如梭,一冬一夏在不經意間悄悄流走,掰指算來,奶奶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六年了。奶奶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偉大的一生。我深深地愛著我的奶奶,奶奶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我的奶奶是個小腳老太太,慈眉善目,勤勞、聰慧、樂於助人。一輩子積德行善,接濟窮人。遇到困難的人和事一定會伸手相助的。她風格高尚,聰明能幹,心靈手巧。
  • 我的小腳奶奶
    孩提時的我總是感覺稀奇,有時便充滿好奇地問:「三奶奶,這些布條是幹什麼用的呢」?她總是笑而不答。三奶奶愛乾淨,經常會洗腳。可是,當她洗腳時是忌諱別人看到的,尤其是成年的男人,就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她也不讓看到。每次洗腳的時候她都會把小院門插上,搬出她那個小板凳,坐在堂屋門前的陽光處,慢慢地洗腳、修腳、裹腳。然後,再穿上她那雙麻織的小鞋子。等一切收拾乾淨了,才打開院門。
  • 奶奶和像奶奶一樣的女人
    這又讓我由衷地覺得奶奶那一輩的女人們是如此的偉大——  裹著小腳的女人我的奶奶出生於1922年,從我記事時起,她就是一個裹著小腳的老太太。見過她被裹的嚴重變形的腳,腳趾疊壓在一起,腳掌厚厚,腳跟卻又小小。
  • 我的奶奶
    我和奶奶還有著看瓊瑤,看韓國偶像劇的「革命」友誼,我們一起看《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藍色生死戀》《悲傷戀歌》,那時候我也還小,不懂男女情愛,但我總覺得其實她也跟我差不多,多數時候她都是看懂了大概,但是她總看得很認真,眼睛裡有種說不出的認真。奶奶眼睛裡,經常會出現那種「認真」的光。最可愛的是,她覺得那些電視劇裡的人就是活在電視劇裡的。
  • 奶奶的那雙尖錐小腳
    問奶奶原因時,她總是說:「小孩子家,這是該你知道的?」她越是不想讓我知道,我越發好奇,總想瞅個機會偷偷看看她那雙神秘的尖錐小腳。但是奶奶重來不給這個機會。  奶奶也洗腳,但並不是光明正大地洗。洗腳的地點是在兩個地方,一是在家中,一是在廁所。在家中時那一定要將門關死,不讓任何人進去。這時也是我和堂弟、堂妹擾亂她的時候。要麼從門縫裡往裡偷看,看不見就使勁抖門。
  • 我那裹著小腳的奶奶:我和奶奶永遠在一起的,一刻也未曾離開過!
    我時刻沒有忘記,也不能忘記,我那苦命的奶奶給了幸福的童年生活,也讓我和其他兄弟姐妹在奶奶那得不到疼愛和啟蒙。我的奶奶是個非常命苦的老人,我朦朧記事時她都是快八十歲的老人了。早年因為我的爺爺去世,是奶奶一個人拉扯著五個子女長大成人。
  • 時間太快你慢點老,時間不快,是我們心太粗了——懷念我的奶奶
    單單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沒少遭人欺負,奶奶具有一般農村婦女壓根就沒有的前瞻性和魄力,竭力支持我的爸爸、叔叔姑姑們讀書,當時的學校不讓成分不好的孩子上太多學。因為奶奶勇敢出面,他們6個都勉強讀到初中及以上。後來四叔和姑姑都考上大學,而且都學有所成。
  • 老人的幸福是陪伴:我陪奶奶們去遊玩
    我常對老奶和爺爺奶奶說:「等我長大了,買個好車拉你們去旅遊。」這個願望我說了很多次,但老奶是沒有等到,上初中三年級時她在睡夢中安詳而去,那時,每到夜晚想起她時就在被窩裡哭,哭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到一年的的時間,老奶和爺爺相繼離去,兩三年時間裡我的心中總是平靜不下來。他們走了,沒能等上我帶他們去旅遊,這是我終身的遺憾和內疚。奶奶照顧爺爺十幾年,為我們的大家庭也付出了很多,應該享享福了。
  • 山東作家||【奶奶】◆郭甜甜
    廚房裡,冰箱裡,被我仔仔細細搜索了兩遍,除了一箱大蒜,食材真的很少了。看著那箱子大蒜,我瞬間來了靈感,就用它來做個炒雞蛋吧。剝大蒜的功夫,我的思緒飛到很遠很遠……1990年那年,村裡人們不知道為啥,都一股風的種了很多大蒜。臨到收穫時價格卻很低,而且沒人收購,大半被倒在了村南邊的大坑裡和小學校的院子裡。
  • 最強奶奶們:「想畫就畫,別怕太晚,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1】·摩西奶奶·(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80歲也不算晚)「那既然我是懷揣著理想與熱愛來到這所大學,那我盡全力努力一下又何妨呢?說不定上帝也會高興地幫我打開成功之門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摩西奶奶的作品都籍籍無名,直到有一天,藝術收藏家Louis J. Cal-dor在鎮上的一個櫥窗裡看到了摩西奶奶的作品,並將其帶到了紐約的畫廊。
  • 懷念小時候味道:爺爺買的柿子,奶奶醃的鹹菜
    今天吃晚餐,突然懷念起小時候的味道——爺爺買的柿子,奶奶醃的鹹菜。其中,爺爺給我買的柿子,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吃柿子。由於居住在北方,沒見過柿子。大概是在我六七歲的時候,那時候農村一周有一次「集市」,很多商販賣貨。爺爺帶我去趕集,路上買了一個又大又黃的大柿子給我吃,特別甜,當時差點把柿子皮都吃了,幸好爺爺提醒沒有吃。
  • 滷豬尾巴--奶奶一生中吃過最香的
    奶奶告訴過我,曾因為讓爺爺給她端了一碗飯,而遭到我的祖奶奶的辱罵。奶奶嫁給劉家實際是對劉家是有很大功勞的,曾外祖父母彌留之際時,把他們一生積蓄的財產都留給了奶奶,並由奶奶帶到了劉家。共有90多塊大洋,其中30塊,買了二畝地,但種了不到二年,解放了,進入了新時代。有30塊好像是翻建了房屋。斷斷續續的花掉一些,還有十幾塊的時候,她原本是打算留給孫子女、外孫子女的。
  • 奶奶
    有時還跛著小腳,晃晃悠悠地下到坎子底那口清水池塘裡提水。別人家媳婦見了,都紅眼。說我媽有福氣,老小不拖累。媽媽心裡當然歡天喜地,掙的工分和男人一樣多。外場人說,我家一抵三。村裡小輩們見了奶奶總要奉承幾句:「蕾子奶奶硬朗著哩,少碼子活一百歲。」奶奶並不承情:「鬼話!活那麼大幹嗎?」聽隔壁的三奶奶說,奶奶六十歲時算了一命,算命的說奶奶還要活一個甲子。
  • 我親愛的奶奶
    我就跟著奶奶生活。我的童年我的人生啟蒙不可或缺的人就是奶奶!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冬天的凌晨格外寂靜、寒冷,由於離校較遠,奶奶冒著嚴寒送我到同學家,還記得那個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就一把手電筒,奶奶將我送到以後,天還未亮,看不見回去的路,她便坐在一輛三輪車上等,等天亮以後再回去。那時候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和祈禱,願意將自己的壽命縮短延長給奶奶,讓她老人家多活幾年,待我長大後好孝敬她,至此淚水已模糊了雙眼。
  • 李子柒對奶奶的愛,就像冬月裡的米酒那般香醇醉人
    住在農村裡的人,都知道,其實現實和鏡頭裡的逗是有差距的,只是用這種方式弘揚我們中華特有的文化,是值得我們每隔一個中國人讚賞和認可的。她的構圖裡,最後總少不了一位佝僂蹣跚的老人,這是她的親婆婆。想必一直關注她的人都知道她的身世,她住在四川綿陽平武鎮,從小和奶奶相依為命。
  • 喬榮成:無盡的思念——奶奶十一周年祭日
    回想起她,依然讓我鼻酸眼熱,內心既溫暖又愧疚。她一生的經歷堪稱偉大,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奶奶是從民國時代走過來的人,她是最普通最底層的農村婦女,沒上過學,不識字,甚至還有點保守、迷信。她的一生坎坷多難,為了兒女,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剛毅決絕,勤勤懇懇,深刻影響著她的子孫後代。奶奶是「無名者」。
  • 奶奶去世百天那晚,我在家裡看到了她的身影
    我們閒聊了一陣子,奶奶又叫我去幫忙看看她的棺材,當時沒有別的晚輩,就我一個人,我也不好說什麼,就去看了。    就見棺材裡面都好似露溼了一般,再沒有乾燥的地方。我告訴了奶奶,奶奶聽後沒有說什麼,只把我拉到跟前,從頭到腰摸了一遍。    奶奶雖然很疼我,但我記得14歲以後她就沒有這樣撫摸過我了,可這次她撫摸我的時候,我突然心底升起一種莫名的悲愴,反正說不出原因。
  • 我的「奶奶」是網紅
    在這個視頻裡,鏡頭定在汪奶奶身上,她穿著白色長裙,做了一組伸展壓腿。「顏值霸道」的視頻,時長不到15秒,一共收到128萬的點讚,在評論中,粉絲喊道「奶奶,三十年後我想成為你」,「是女人羨慕的生活沒錯了」。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汪奶奶的粉絲從七萬發展到了一千四百萬,實時變動的粉絲量,也推著她向前狂奔。
  • 那個挖野菜的,是我奶奶!
    奶奶就把苦菜、蒲公英洗乾淨,剁成菜餡兒,放上花生面兒和豆面兒熬成糊糊。魚肉多了總會令人膩味,但奶奶做的野菜豆沫兒,先生總能多吃幾碗。奶奶蒸的野菜包子也好吃,皮薄餡多,我們都喜歡吃。槐花掛枝的時候,奶奶會去山頂擼一筐,把它們淘乾淨,凍進冰箱。逢到小輩兒們回家,奶奶就會加糖烙餅。那香香甜甜的味道,不亞於蛋糕店裡的糕點。
  • 撿雷公菇朵的奶奶
    清洗著雷公菇朵,腦海裡浮現出一個瘦小的身影,那是奶奶從山那邊挎著竹籃走下來。離我們村莊二裡多遠有一座山,山上全是石灰巖,那山上最喜歡長雷公菇朵。奶奶像一株小草,悄悄地活在世上。印象中她做什麼都是輕手輕腳的,仿佛怕重了會驚嚇到地上的蟲子。奶奶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每個月都會和人一起去很遠的寺廟裡燒香拜佛。都說有女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家長裡短,更何況是這麼多沒讀過書的老婆婆聚在一起。用爸爸的話說,她們那些一起去燒香的老婆婆們,進庵堂講豆腐,出庵堂講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