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沿用至今

2020-12-16 你陪我到白頭

何謂郡國並行制?看看這個二字,「郡」與「國」,意思一目了然,郡國與封國並立。在某種程度上,這應該算是漢代的創舉。

西周共分封了71個諸侯,大部分是同姓異姓的諸侯國。這是一種很好的設想,周天子管各諸侯,各諸侯管各自的領地,大家各得其所。這一體制的前提是:各諸侯必須絕對忠於周天子。但歷史告訴後人,這一觀念有點簡單,後來,周天子被廢,諸侯國開始瓜分天下,再後來,秦統一天下。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自商鞅強調「控制」,統治者必須擁有絕對權力。這一時期是秦始皇登基後,徹底拋棄了原來的分封制,開創了郡縣制。低級向上級負責,最後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就是嬴政。看看這套體系,只能讚嘆秦始皇的眼界,但,放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老祖宗用了千年的東西,怎麼說扔就扔了?

項羽在立國之初,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他深知郡縣制絕對有利於國家集權,但是,他必須安撫同他一起打過江山的那些功臣,這些人心中卻惦記著分封。

其中之一,其實就是劉邦對分封異姓王的厭惡。韓信破齊後,傳令給劉邦,說齊國在楚國,官位不能太低,最好是「假王」,否則,就很難治理這個地方。項羽見此時氣得馬上要廢韓信,還是在張良的勸說下,把韓信立為齊王。

後世分析這件事,一般都是從韓信「討官」的角度來看的,其實,以劉邦後來對異姓王的態度來看,很清楚的顯示他是極排斥分封的,甚至聽到「王」這個字,也會極不舒服,所以,當時才會對韓信這句話反應如此激烈。

項羽不明白韓信對他的忠心嗎?秦帝國的所作所為給了劉邦一個前車之鑑,天下大勢當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對劉邦來說,韓信的所作所為就是臣子應該盡的義務。不過,劉邦也明白,天下剛定,他要是也照秦始皇那樣做,那絕對是找死的節奏。

因此,就把它折成兩半吧,自家人當然是有好處的,至於異姓王也分了,其餘的呢,直接接過了秦朝的位子。他這樣做,大家都很高興。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郡國並行制度的優缺點。

世上沒有一種絕對無缺陷的制度,只能說,這種制度與其所處的時代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合,那麼,就像秦朝急促咆哮的上郡制,一定會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狀。在政治上為劉氏家族的統治奠定基礎。

異姓封王無疑發出了一個信號:只要我建功立業,王侯將相似乎是垂手可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被世襲。別小看「世襲」,當時沒有科舉,普通百姓要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其實很難,所以也就有了許多人留戀周朝的舊制度。

對劉氏子弟而言,事後找個地方結盟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天下一家,你劉邦當皇帝,你哥幾個當國王,才真正體現出「共享幸福」。在劉邦建立政權之初,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他最看重的。

在經濟上保證了漢代的迅速復興。人們對唐朝經濟為什麼能如此迅速地恢復表示懷疑,但對漢初為何如此窮困表示懷疑的卻寥寥無幾。這兩個朝代別看差了幾百年,但在許多地方還是挺像的。最起碼,嬴政和楊廣對於擴張疆土都相當的心悅誠服。

一支五十萬大軍南徵,一支十萬突厥遠徵高句麗,看看後來漢武帝如何對付匈奴,其中的道理就很清楚了,別看項羽爭霸的時間不長,但是,民生經濟已經被嚴重破壞。漢代初期實行郡國並行,相當於把國家的很大一部分分給各諸侯。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吧,所以,對於國家經濟大家都很擔心。但有時候錢多了並不一定是好事。由於此時諸侯是「有名有姓」的,有兵權,可以養兵。漢文帝後來做了一件事,將齊國拆毀為六國,將淮南拆毀為三國。

這一意圖如此明顯,只是想削弱諸侯的力量嘛,遠在廣陵的劉濞卻沒有這樣做。他非常富有,在漢景帝即位不久,就拉上幾個王造反。七國集團衝突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諸侯王的治民權,並削減諸侯王的統治機構,將王國降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從根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端。

漢朝雖大吃一驚,但,也給了漢武帝很好的借鑑,既然朝廷主動介入效果太差,那就用家族勢力來瓦解吧。漢武帝的做法是:只要是這些諸侯王的子孫,都有封號和封地,不過是按原來的分封,國家不會再給他們分封。此時,還是那個郡國並行不悖,只不過諸侯的實際領土越來越小,以確保中央的統治,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

可以說,劉邦建國後的一項決定,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至今仍然如此。

相關焦點

  • 丹波家族:壟斷日本醫療千年,竟是劉邦的後裔,現在定期回國祭祖
    漢獻帝劉協退位後被降為山陽公,他從此隱居山林,成為了一名郎中,和皇后夫婦兩人粗布麻衣,救治百姓不收報酬,被當地百姓譽為"龍鳳醫家"。劉邦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劉協的四世孫劉阿知有感於時局動蕩、民不聊生,他認為:"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所以決定率領家族遠渡重洋到倭國也就是現在的日本躲避戰亂
  • 劉邦稱帝時,為了不讓父親向他下跪,想出一法子,後人沿用兩千年
    有的皇帝上位後,大興土木,民不聊生;也有的皇帝上位後,勵精圖治,富國富民。漢朝的建立者劉邦是一位「草根」皇帝,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做到了皇帝,實屬歷經了艱難險阻。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劉邦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裡。《史記》中,司馬遷形容他是一個「無賴皇帝」。年少時碌碌無為,偷懶耍滑,在讀書等方面都沒有十分突出的地方。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下令殺掉救過自己命的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在中國歷史上,能以布衣之身,白手起家,建立強大統一王朝的,只有兩個人。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
  • 勞模朱元璋:他給後世子孫定下的起名規則,600年來仍在沿用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有兩個草根皇帝,一個是打敗楚霸王的劉邦,另一個便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劉邦在反秦之前,好歹還當過泗水亭長這樣的職務(註:亭長為秦朝官名,相當於現在派出所所長)。《朱元璋》劇照但強大的人,大多會有一個毛病——控制欲強,管的事也多。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
  • 名門修譜:日本貴族自稱是劉邦後裔,有家譜為證!
    日本貴族原田氏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註明自己是劉邦的後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姓遠祖進行定期祭祀。 徐福東渡扶桑(今日本)的故事在中日兩國眾所周知,膾炙人口,然而畢竟雲山霧罩,撲朔迷離,缺乏充分的史料證明。但是,四百多年後的徐福第二——劉阿知東渡日本躲避戰亂的故事卻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商鞅變法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如果問起細節,商鞅變法變了哪些內容,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所以有去專門看了一些書籍,更加的敬佩商鞅和秦孝公,商鞅變法其中的一條變法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甚至不斷加深,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的骨髓。
  • 他建立的王國影響溫州兩千年
    數千年來,「甌」成了烙入溫州人血液的符號,滲透到生活用具、方言口語乃至文化藝術等形式,如「手掌甌兒」、「玉甌花」、「甌兜相」,以及甌窯、甌繡、甌劇、甌柑等以「甌」打頭的命名,慢慢演變為一種地域文化特徵和象徵。
  • 素可泰王朝
    但泰國建國較晚,直到13世紀中葉泰國才建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素可泰泰語原為勐素可泰,勐素意為素國、可泰意為泰人,勐素可泰意思就是泰人的素國。現代泰語意為幸福自由。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泰國一直與周邊國家戰爭不斷, 人民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中,直到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泰國才真正逐步安定下來。素可泰王朝是13世紀中葉在泰國北部建立的王朝。
  • 西漢劉邦實行的「郡國並行制」是怎麼回事兒?
    秦始皇開創了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偉大事業,可是由於對廣大農民的殘酷奴役和剝削,很快就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秦始皇開創的事業後來由西漢王朝繼承下來,並逐步得以實現。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劉邦很讚賞陸賈的意見。陸賈的十二篇論文被整合成書,劉邦為之命名《新語》。《新語》的理論和觀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後期的政治和社會實際,結合劉邦的建國思想,在西漢初為成為最高級團的統治指導思想。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兩段。但是在它們的地位上,卻存在極大的爭議。看看現在的網絡自媒體,也包括正規的歷史學者,眾口一詞都是:不是一個朝代。因為中間讓王莽的新朝隔開了,而且劉秀和劉邦的關係差得太遠了,所以不能算是一個朝代。但是大家是否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大家是否是按照現代國家的標準去套古代王朝的邏輯呢?
  • 存在最久的王朝,歷經126位皇帝,延續2678年,至今興旺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當中,歷經了400多位皇帝,這五千年當中,戰爭、饑荒無不在歷史上演繹,正是因為饑荒,才會掀起戰爭,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始終佔據著歷史的一角。
  • 因為劉邦在去世前聽了許負的話,這讓劉漢王朝又延續了400多年!
    許負雖為一婦人,但因她精通相術,被劉邦所重用。據說她曾為許多王公貴族相面,預言非常靈驗,是個奇女子。可以說,劉邦若不是聽了她的預言,劉漢王朝可能早就覆滅了!劉邦在去世之前,將自己的江山都託付給了結髮妻子呂雉,但是呂雉並不是劉邦最信任的女人,晚年的劉邦其實並不糊塗,呂雉在朝中的一切作為,他都看在眼裡,只不過晚年的他已扳不倒呂雉了。晚年時期的劉邦除了許負,幾乎對誰也不信任了。
  • 漢初藩王為何一再背叛劉邦?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本期話題西漢開國之初,高祖劉邦分封了七大異姓諸侯。但很不幸的是,短短7年間,7位藩王先後陷入謀反的醜聞,或死或逃。究竟西漢的分封制相比於西周有何不同,劉邦為什麼不能複製西周建國的成功經驗,以分封制建立一個穩固的龐大帝國呢?
  • 古人取了一個非常唯美的名字,被日本沿用至今
    狄奧弗拉斯圖著有許多自然科學論著,其中最出名的代表作為《植物原理》、《植物史》,他記載了550種植物,在其中一章中寫道:一些植物,比如葡萄、無花果樹、石榴、蘋果……《植物原理》、《植物史》奠定了植物學發展的基礎,後世植物學家都將這兩本書奉為經典,也使用了書中植物的名字,那麼蘋果這種稱呼也是「西來」嗎?
  • 釋讀中國歷史134:項羽功虧一簣,被老狐狸劉邦圍在了垓下
    項羽決定突圍,當天後半夜,他留下大軍,只帶了親信騎兵八百人,殺開一條血路,向南衝出了重圍。黎明時分漢軍才發現他殺出去了,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一路上項羽邊打邊跑,渡過淮河後,身邊就剩下了一百多人,走到陰陵(安徽定遠縣)迷路了,一個農夫故意給他指錯路,結果項羽跑到了一片沼澤地帶,看看過不去又折回來找路,數千漢軍就追殺了過來,而項羽身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這個民族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統治北方草原二百多年,後又統治中亞八十多年,聲名遠播西亞和歐洲,沒錯,這個民族就是契丹。時至今日,在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和保加利亞語等諸多語言中仍把中國稱作契丹,可見契丹民族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力。 契丹簡史 契丹民族在建國之前也是有過一段風雨飄搖的悲慘經歷。
  • 皆因劉邦隨口一句戲言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然而秦朝三世而亡,其結局和命運可悲可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真正在華夏大地上紮根是從漢朝開始的,自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爭霸中脫穎而出,大漢王朝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
  • 劉邦被項羽射一箭沒死,象棋有了1條不成文的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接下來我們所要說的這個象棋規則,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很多人都覺得這個規則有些不理解,但是說到劉邦與項羽的故事之後,相信大家就明白這條規則的含義了,看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和項羽兩人曾有過一場最後的決戰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但實際上,這個看似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至今也無定論。康有為為變法而作的《新學偽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為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
  • 中國最尊貴的一個姓氏:人口七千多萬,統治中國六百多年!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其實姓氏是文化傳承中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很多家族文化就是通過姓氏傳承下來的,大家小時候或許都學過《百家姓》,小編至今還會背幾句,但是實際上中國的姓氏遠遠不止一百多個,還有很多姓氏是我們聞所未聞的,而關于姓氏的起源與發展歷史,可能每一個家族都會說出自己家族的很多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