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藩王為何一再背叛劉邦?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2020-12-15 晉公子

本期話題

西漢開國之初,高祖劉邦分封了七大異姓諸侯。但很不幸的是,短短7年間,7位藩王先後陷入謀反的醜聞,或死或逃。究竟西漢的分封制相比於西周有何不同,劉邦為什麼不能複製西周建國的成功經驗,以分封制建立一個穩固的龐大帝國呢?

雖然劉邦最終接受了婁敬和張良的遷都建議,但是對分封制度的隱患,他仍未警覺。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起駕,移都關中。短短兩個月後,長安又傳出旨意,太尉盧綰晉位燕王。

盧綰封王之前,西漢已有七大異姓諸侯,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韓王韓信、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和趙王張耳。諸王之中,除了實力最強的楚王韓信出身劉邦帳下,其餘各王都是與劉邦聯兵剿殺項羽的合作方。他們或者早在公元前206年項羽主持的戲下分封中便獲王爵,或者雖未封王,卻獨立成軍,割據一方。

所以西漢建國後繼續承認他們為藩王,既是對他們助剿項羽的酬勞,也是妥協於他們的政治軍事實力。至於封韓信為楚王,那就連前一項考慮都沒有了。天下人都知道,韓信的王爵是用手中兵權要挾劉邦,強行討來的。

劉邦遷都長安的一個月後,公元前202年7月,燕王臧荼舉兵叛亂,攻佔代地。劉邦御駕親徵,生擒臧荼。燕王兵敗梟首,他身後的燕國該作何安排呢?劉邦的決策不是將燕國轉為中央直轄的郡縣,而是策立盧綰為新燕王

這在西漢分封的歷史進程中是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因為這標誌著劉邦開了一個先例:他的嫡系豐沛功臣集團中第一次有人晉封王爵了。如果說之前分封七大異姓諸侯的時候劉邦還或多或少有些心不甘情不願,只是出於利害的權衡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這次封王盧綰就更像是真誠地按照周公遺法賞賜親近功臣,準備與他們共享太平了。

然而,就在劉邦的美好願景剛剛畫下第一筆後,令他失望的事情便接踵而至

公元前201年,楚王韓信遭人舉報謀反,廢為淮陰侯,並於5年後處死;

公元前200年,韓王韓信勾結匈奴,內侵西漢,失敗投敵;

公元前198年,趙相貫高等人於上一年陰謀刺殺皇帝劉邦的計劃曝光,連累張耳之子趙王張敖被廢;

公元前196年,梁王彭越又遭遇謀反舉報,被劉邦剁為肉泥;

同年,懾於唇亡齒寒之危,淮南王黥布公然叛亂,兵敗身亡;

到公元前195年,劉邦的世交和兄弟,異姓諸侯中號稱近幸無與比的燕王盧綰也反了……

短短的數年中,西漢幾乎每年都要鬧出藩王謀反的醜聞。至盧綰叛逃匈奴為止,七大異姓諸侯中只剩長沙王吳芮未喪臣節。失望至極的劉邦於是與群臣刑白馬盟誓,約定今後非劉姓不得封王。

可是以同姓子侄取代異姓功臣,新受爵的那些劉姓王爺們也不見得可靠。比如那個因平定黥布叛亂立功而受封的吳王劉濞,四十年後正是他挑頭掀起了七國之亂。高祖劉邦九死一生打下的基業差點兒就毀在了這幫不肖子孫手裡。曾經保佑姬周社稷綿延八百年的分封制為什麼不能給西漢王朝帶來和平與安寧?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看西周分封的目的和意義。錢穆《國史大綱》說: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後面,需要一種不斷的武力貫徹。周人立國,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形勢,其國力的移動,大勢可以分兩道。

第一道由陝西出潼關,向河、洛,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流。此武王伐殷、周公東徵之一線。第二道由陝西出武關,向江、漢,經營南陽、南郡一帶,以及淮域。此文王化行南國之一線。——《國史大綱》

西周的分封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抱團取暖式的武裝拓殖。也就是由實力最強的周天子牽頭,號召各個部族合力向東疆、北疆和南疆拓展勢力範圍。因為西周代商之初版圖很小,而可供經略的邊疆地區則幅員廣大,因此環拱於王畿四圍的封藩都擁有巨量的拓殖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新興的西周王朝不必擔心諸侯們倒戈內向。對齊、魯、晉、衛等國來說,徵服弱小的萊夷、淮夷、赤狄、白狄遠比從強大的周天子手裡討便宜來得輕鬆。

所謂周務欲以德致人,其實就是西周王朝可以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各諸侯封國之所以願意響應天子的號召,槍口衝外,不打內戰,也是因為他們和周天子一樣都能通過對外擴張收穫巨大的戰爭紅利。諸侯們在戰爭中攫取了新的土地和人口,而周天子則因此杜絕了外敵的內侵,並心安理得地享受諸侯進獻的戰利品,這是一個雙贏的格局。

唯一可能對周天子構成威脅的是,當那些能徵慣戰的諸侯國在邊疆兼弱攻昧,終至尾大不掉,周天子駕馭起他們來就漸漸力不從心了。所以我們看到,進入東周之後,齊、楚、秦、晉四個原本在西周分封格局中處於邊緣地位的國家先後崛起,成為代周行令的新巨頭,並最終由僻處西方的秦國取周而代之,終結了周朝的國運。

由秦朝一統開始,中原王朝複製西周分封的條件就永久地喪失了。因為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長城,秦朝奠定的這塊版圖已經基本達到了農耕文明時代中原王朝對外擴張的極限。再向外發動戰爭,就算佔得土地,也因為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而難以長期據守。正如西漢御史大夫韓安國為漢武帝分析的那樣:

千裡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史記·韓長孺列傳》

翻越司馬遷線,讓帝國的統治紮根大漠,那不是擅長耕戰的中原王朝所能實現的戰略目標。對外拓殖的空間已經榨乾耗盡,西漢卻仍在分封諸侯,這時的分封制度勢必不能再保持西周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而要轉向消極防禦。我們不妨以劉邦分封的韓國為例來說明這一點。劉邦正式冊封韓王信,事在公元前205年:

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遣就國,更以為列侯。及聞漢遣韓信略韓地,乃令故項籍遊吳時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戲下分封之後,項羽以西楚霸王之尊定都彭城,號令天下。為了預防來自西方的劉漢政權可能的進攻,項羽違背戲下之約,遷魏王豹於河東,又不許韓王成之國,巧取豪奪地將韓、魏故地置於自己的掌控下,充作抵禦西方之敵的戰略緩衝區。

劉邦自漢中還定三秦,然後東出函谷,與項羽爭衡天下。他首當其衝的任務就是要控制韓國故地,佔據中原腹心,以便爭取對楚戰爭的主動權。考慮到韓信故韓國公族的身份對遺民有較強的號召力,劉邦選擇用他充當攻略韓地的急先鋒。韓信助劉邦擊垮了項羽在韓地建立的傀儡政權,並因此獲得劉邦的賞識,成為韓地的新王。

在楚、漢雙方長期拉鋸於滎陽、成皋一線的情況下,韓信的封國無疑起到了藩屏關中腹地的重要作用。可是楚漢戰爭一結束,韓信封國的位置就非常尷尬了:劉邦都於洛陽,韓信就在咫尺之遙的潁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謂藩國,顧名思義,應該是藩屏大漢的附屬國。它應該被置於邊疆地區,當作鞏固邊疆防禦的第一道防線才對。可韓國現在據於大漢帝國的腹心之地,反倒是大漢負責邊境防禦,做起了韓國的藩屏,這種本末倒置的態勢必須扭轉!

於是,就在楚漢戰爭結束的第二年,劉邦宣布徙韓信為代王,都馬邑,派他到北邊兒去防禦匈奴。正是這次遷徙,直接導致了韓信的反叛。《史記》載:

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閒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韓信當初在中原死心塌地幫助劉邦進攻項羽,哪怕被項羽俘虜,也要亡歸劉邦,再投故主。甚至剛剛被劉邦從潁川調往太原的時候,韓信也表現出了為大漢戍邊的積極態度,主動請求將國都由晉陽遷往更靠近北方邊境的馬邑。可為什麼一與匈奴接戰,他就變得這樣首鼠兩端、騎牆觀望呢?

韓信的這個前後轉變絕不是個案,它折射出的是楚漢之際許多藩王的普遍心態。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得不首先闡明這些藩王們最核心的利益關究竟是什麼。

有這麼一件事情很能說明問題: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敗於項羽後曾對群臣說,如果有人能為我走一趟淮南,策反黥布,讓他背楚投漢就好了。只要拖住項羽,讓他在齊地滯留上幾個月,我取天下,十拿九穩!這話乍一聽去簡直匪夷所思——黥布是從前項羽帳下的第一號猛將,號稱楚軍軍鋒,他憑什麼要背楚投漢呢?可後來的形勢發展證明了劉邦的遠見

漢使隨何奉命前往淮南,只一席話就說反了黥布。隨何說:

「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強,可以託國也。項王伐齊,身負板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之,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夫託國於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臣竊為大王不取也。」——《史記·黥布列傳》

精明的隨何一針見血地揭穿了黥布的老底:當年黥布之所以隨項羽浴血奮戰,生死不棄,那是因為戰勝之後,有榮華可圖,有富貴可期。可一旦當上了九江王,黥布的想法就變了。這時的他既已擁有了獨立的封國,就不再和項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項羽北伐田齊,向淮南國徵兵,黥布藉故推脫,百般搪塞;劉邦偷襲彭城,奪佔了項羽的首都,黥布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這位曾經的楚軍猛將一面在口頭上對項羽表示臣服,一面又不肯為項羽賣力氣,他心裡打的什麼主意呢?隨何說:託國而已。說得直白點兒,黥布的如意算盤是要利用臣服的名義借強大的項羽來保護自己,大樹底下好乘涼嘛。他只願享受權利,卻拒絕履行義務,所以黥布絕不會為項羽衝鋒陷陣,賠了自己的家底兒。劉邦和項羽掐得你死我活不關他黥布的事兒。只要劉邦不向淮南國伸手,就算他把項羽的老巢端了,黥布也不會對劉邦宣戰。

黥布對項羽的態度是這樣,韓信對劉邦的態度也沒有不同。楚漢戰場上的韓信之所以死心塌地助漢伐楚,那是因為韓信的王國是劉邦封的,劉邦要是倒了臺,項羽不會承認他為韓王——從前被項羽廢掉的韓王成不就是前車之鑑嗎?為了生存,韓信只能把自己跟劉邦緊緊地綁在一塊兒。

可是公元前201年徙為代王后,韓信的考慮就不同了。劉邦把他從安逸的中原調到漢、匈交戰的前線,擺明了是要拿他當炮灰。如果匈奴兵臨城下,韓信就傾盡全力與匈奴人真刀真槍地幹,打輸了,必被追究守土抗戰之責;打贏了,又會引來皇帝的猜忌——你要是比匈奴還厲害,皇帝決不能放任你在邊疆坐大,削藩的詔旨說話就要來了

所以站在韓信的角度考慮,他沒法兒像劉邦期待的那樣成為藩屏漢朝的忠誠衛士。面對強大的冒頓單于,韓信只能頻繁派遣密使到彼,爭取以和談拖延戰爭的爆發。即便不能讓冒頓單于取消作戰行動,至少要為自己爭取時間,保存實力以等待漢朝援軍的到來。

不但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反而和敵人眉來眼去,暗通款曲。劉邦開始疑心韓信的忠誠了。韓信的確沒有盡到藩臣的守土之責,但如果他的作所作為應該被定義為謀反的話,那西漢的列位藩王只怕都難逃法律的制裁。不信我們再看看彭越

十年秋,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兵反。」梁王不聽,稱病。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公元前197年,劉邦徵討叛亂的陳豨,要求彭越率梁國軍隊協剿助戰。彭越的反應像極了彭城之戰時的黥布——自己稱病不出,梁軍主力不動,只派一支偏師應付劉邦了事。當年劉邦就因為看出了黥布對項羽的消極抵抗才策反了他,難道今天劉邦會讓自己淪為下一個項羽嗎?不能夠。所以他心一橫,以謀反的罪名把梁王彭越碎成了齏粉。

自西漢分封制度建立的那天起,各地藩國與中央政府的結構性矛盾就已經生成。無論是誰,無論他與劉邦的關係多麼親密,只要坐到藩王的位置上,就一定會萌生保存自身實力、逃避藩臣義務的投機心理

劉邦在稱帝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悟透這個道理,所以剪滅臧荼之後,他又把豐沛功臣中和自己關係最為親密的異姓兄弟盧綰封為了燕王。劉邦期待盧綰能像太公、召公撐起西周邊防那樣為大漢王朝盡忠職守,殊不知正是他的這個安排害了盧綰,也葬送了他和這個好兄弟自小培養起來的親密感情。

根據《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的記載,公元前196年,燕王盧綰得到戰報:代相陳豨叛亂,皇帝劉邦已經御駕親徵。盧綰的第一反應是要配合劉邦的中央軍,從東北方向夾擊陳豨。這說明和劉邦從前的情誼仍然強烈地影響著盧綰的立場和決策。只可惜,故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的一席話卻讓盧綰住了手。

臧衍說:

「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臧衍提醒燕國方面,從身份上說,你燕王盧綰和代相陳豨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往年漢朝已經誅滅了韓信、彭越、黥布等諸王。你盧綰難道一點兒唇亡齒寒的感覺都沒有嗎?今天你助劉邦滅了陳豨,明天你就是下一個陳豨。留陳豨一條命,養寇自重方為明智之舉——狡兔尚在,獵狗才有被繼續豢養的價值啊。

臧衍的一席話迅速扭轉了盧綰的態度。很快,他開始和陳豨、和支持陳豨的匈奴人眉來眼去,暗送秋波了。於是乎,盧綰和從前的韓信一樣遭來了劉邦的猜忌,並最終因叛逆罪逃亡匈奴。

盧綰逃亡匈奴後,雖被封為東胡盧王,卻仍時時思念故土,最終帶著無限的遺憾和悔恨死在了異國的土地上。不知未央宮裡漸入膏肓之病的劉邦想起這場兄弟反目的悲劇,耳邊是否會迴蕩起婁敬的忠告:西漢不可能複製西周建國的歷史。

其實,從劉邦接受婁敬的建議,放棄洛陽,西都長安開始,西漢王朝的命運就已經在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決策中註定了:既然建都在故秦而非故周的廢墟上,新生的西漢只能沿著秦始皇的足跡,走向郡縣制帝國的未來。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韓信是有戰功的劉邦部眾,因為功勞巨大迫使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封楚王,但是韓信純粹是一個生活在戰國時代的人,信仰軍功即是權貴。臧荼、英布、彭越、吳芮屬於本身就是秦末漢初農民起義時就已經存在的地方割據人物,只是他們的利益被項羽剝奪,只好同劉邦結盟打倒項羽,然後恢復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楚漢之爭時歸順劉邦,隨韓信平定趙國之後,被封為了趙王。張耳是劉邦和呂雉的親家,他的兒子張敖娶的是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張耳在劉邦登基之初已經去世,趙王的爵位就給了他的兒子張敖。劉邦路過張敖的封地,女婿張敖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劉邦卻看不上他,反而罵他。
  • 漢高祖劉邦唯一留下的異姓王,一直傳了五代,他是誰?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把自己功勳卓著的戰將一一封王,共產生了8個異姓王。然而,這些異姓王在天下逐漸安定後,就紛紛反叛。結果劉邦開始帶著大軍一個一個討伐,把這些異姓王幾乎都幹掉了。唯獨留了一個異姓王安然無恙,還把王位傳承了五代人。 此人就是長沙王吳芮。
  • 漢初唯一善終的異姓王:跟劉邦這樣的領導相處,我有我的方法
    那一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項羽,登基當了皇帝。那一年,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那一年,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劉邦將自己的鐵哥們盧綰封為燕王。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
  • 此人背叛劉邦,攜家眷護衛千人逃到邊境,後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在劉邦年輕的時候就和鄰居盧綰一樣在門口的左側懸掛著一把弓箭,所以他們從小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髮小,再後來劉邦徵討天下的時候盧綰也出了不少力,被封為異姓王。劉邦因為和盧綰髮小的關係,所以對他十分的信任,所以他根本不會想到有一天盧綰也會選擇背叛自己。盧綰的祖上和劉邦的祖上關係就很好,而且這兩個人是在同一天出生的,所以他們之間的緣分很深。
  • 劉邦親封的開國八大異姓王,僅兩人善終,有一人死的比韓信還慘
    劉邦在平定天下一統山河後,對手下進行封賞,在西漢初年,一共出現了八位異姓王,但是以劉邦的性格,基本上結局都很慘,來看看都是哪七位吧。第一位:韓信——齊王楚王淮陰侯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劉邦斬殺功臣的黑釜也回當了,韓信、彭越被呂后殺掉
    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盧綰都因為劉邦死了,連他的女婿二昭王張敖都被廢了,劉邦真黑心,而朱元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狠皇帝,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劉邦殺功臣的黑鍋不應該繼續背下去。楚漢戰爭時,劉邦和他所封的王有共同的政敵項羽,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劉邦得以相安無事。
  • 劉邦登上帝位數年後,為何要屠殺異姓王?這是另一場統一戰爭
    大漢王朝建立數年之後,劉邦就磨刀霍霍準備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下手,希望剪除他們對大漢王朝的消極影響。臧荼是第一個被裁製的異姓王,他本是項羽的部將,曾被封為遼東王,在項羽被殺之後又投降劉邦。漢朝初年,劉邦已經開始大肆捕殺項羽舊部,十分憂慮的臧荼決定起兵謀反,劉邦御駕親徵,不久就將其平定。
  • 此人背叛劉邦,逃到邊境,帶領幾千人建立一個王國,至今尚存
    講的就是當時在本地的一種習俗,在劉邦還沒有打天下之前,他和他的鄰居盧綰門前都有掛弓箭,而且兩個人的關係也是非常好的,他是劉邦統治天下之前最重要的左右手,他的姓氏王是漢朝的最後一個姓。劉家和盧家世世代代的關係都是十分的不錯的,而且他們是青梅竹馬,所以盧綰是劉邦信任的人,但是後來還是背叛了劉邦了,當時他們出生的時候還是同一天,真是十分湊巧,兩人長大之後也是十分親密,一起學習一起玩,關係特別好。
  • 劉邦誅殺異姓王,這些人是不是都有必死的緣由?
    雖然劉邦知道,自己活著的時候,或許能夠鎮住這幫藩王,但是子孫們沒有經歷血雨腥風,他們無法應對七八個老江湖。再則,藩王的子孫們將來會出什麼么蛾子,更是難以預測。防患於未然吧。換成我們普通人,假如你認為某人將來可能會讓你的兒子沒工作,沒飯吃,甚至沒腦袋,作為父親又會怎樣打算?當然,事情得一步一步來,劉邦首先要解決的是項羽的殘部和死黨。
  • 劉邦清算功臣,忠厚的蕭何都未能倖免,為什麼張良可以善始善終?
    秦末天下群雄並起,在經過長達四年多的楚漢之爭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史稱西漢。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他身邊的諸多文臣武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西漢立國後,這些文臣武將作為開國元勳,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 劉邦:人脈就是錢脈,關係就是實力。兄弟是要去混的
    在這些兄弟中,有三個人不得不說。 第一個要提到的就是盧綰。 根據史料記載,盧綰和劉邦是同一天出生的,兩家住在一個村子裡,關係也不錯。兩個小孩出生的時候,鄉民們還拿著羊酒為兩家祝賀了一番。
  • 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異姓王,不是殺功臣那麼簡單!
    中國歷史上大殺功臣的帝王有很多,比如朱元璋、劉邦、劉秀、趙構等。不過劉邦殺功臣與其他帝王有不同之處,實在是有非殺不可的理由。劉邦消滅項羽後立刻登基稱帝,由於稱帝過於匆忙,以至於漢初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劉邦登基時的版圖大概相當於秦滅六國之前的秦國故地。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項羽回憶自己起兵以來的經歷,從一個亡國名將項燕後裔到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滅掉秦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楚霸王,再到五年的楚漢戰爭,項羽更是多次擊敗劉邦的軍隊,打的劉邦不僅丟盔棄甲,在彭城一戰中,連自己老婆孩子都成為自己俘虜,一生徵戰無數的楚霸王,曾創造多次以劣勢兵力打敗打敗對手的奇蹟,如今還不是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 同樣是殺異姓王,康熙受到稱讚而劉邦遭到詬病?
    至於劉邦殺異姓王這個就有點狡兔死走狗烹了,哪怕你來個杯酒釋兵權也可以啊。難免給人留下過河拆橋的印象,雖然不敢說苟富貴無相忘哪怕給大家一場富貴也不枉共同奮戰一場啊。這就像大家創始團隊齊心協力奮戰十來年,公司剛剛上市不但沒給大家原始股還把大家掃地出門這就不好了吧。康熙平定三藩的正確性首先我們得說康熙平定三藩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平民都是正確的。
  • 易中天說「劉邦小時候沒讀過書,他和父母都沒名字」,是認真的嗎
    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這最後的一句「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尤其生動傳神,讓人讀了連呼痛快。可是,細一琢磨,不對啊。這「漢高祖」可不是劉邦的名字啊,而且,在劉邦的有生之年,是不應該出現這個稱呼的!「漢高祖」是劉邦的廟號。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是怎麼處置劉邦的八個兒子的?史料很不可信
    按主流觀點對歷史的解讀,倒黴催的劉邦,娶了一條專門吃龍蛋的毒蛇。劉邦是晚婚晚育的好青年,熱衷於革命事業的好大叔,等江山初定時才驚訝地發現:就這麼幾顆苗呀,江山社稷靠誰來保啊?於是,他不顧年事已高,拼命孵龍蛋。等到劉邦晏駕的那一天,他撫摸著只對奶水感興趣的小八子,滿意地合上了眼。
  • 漢初異姓諸侯王,最終只有長沙王吳芮一王倖存,他有何秘訣
    劉邦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前前後後封有功的異姓王八個,楚王韓信,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但除了吳芮,其他異姓王有的謀反被滅族,有的被誣陷削去王位。吳芮有何秘訣讓劉邦放過他,而且他死後,他的子孫還能夠繼承長沙王的爵位呢。
  • 漢初八大姓王,劉邦殺了7個,若不是張良的妙計,第八個也完了
    又兩年,燕王盧綰投奔匈奴,劉邦下令追殺。再加上之前已經去世的趙王張耳、韓王信、燕王臧荼。劉邦的八大異姓王已經消失了7個。僅一位異姓王倖存,此人就是長沙王吳芮。實際上,在秦朝施行「郡縣制」以後,天下就不存在所謂的異姓王了。但劉邦和項羽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把若干個戰力極強的軍事頭目紛紛封王,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封地,藉此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