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2020-12-15 人者仁義也

這裡首先需要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異姓諸侯王有沒有造反的必要性,這一點十分關鍵。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

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淮南國:英布楚國:韓信梁國:彭越長沙國:吳芮

這些人又可以分為三個性質:

張耳和韓王信是沒有戰功的人,但是他倆是劉邦的親信,劉邦需要他們的名望去安撫韓地和趙地的本土豪強,以此穩定攻打項羽的後方,這兩人是為了政治利益而存在的異姓諸侯。韓信是有戰功的劉邦部眾,因為功勞巨大迫使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封楚王,但是韓信純粹是一個生活在戰國時代的人,信仰軍功即是權貴。臧荼、英布、彭越、吳芮屬於本身就是秦末漢初農民起義時就已經存在的地方割據人物,只是他們的利益被項羽剝奪,只好同劉邦結盟打倒項羽,然後恢復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張敖和盧綰接受分封,完全是劉邦在殺死臧荼之後,害怕異姓諸侯王聯合反對劉邦,故而不得不採取的權宜之計,為了繼續殺死異姓諸侯,劉邦才讓這兩人登上異姓諸侯王的位置。

清楚這些人的性質,我們就知道在漢朝初年,也就是劉邦擊垮項羽的公元前202年,劉邦當時面對是韓王信、張耳、韓信、臧荼、英布、彭越、吳芮這些事實已經割據一方的異姓諸侯,劉邦本身也只是漢王,與異姓諸侯同一等級,只不過是異姓諸侯的首領,所以他在漢朝初年分封異姓諸侯,只是對於異姓諸侯擁兵割據一方的承認。如果劉邦採取措施對付異姓諸侯,很有可能遭到異姓諸侯的聯手攻擊。

對於異姓諸侯王來說,他們需要劉邦承認他們在自己諸侯國的地位和權力,以此延續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這使得諸侯王實際上沒有反抗劉邦的意願,因為在劉邦剷除諸侯王的過程中,只要不威脅到異姓諸侯王的王位,那麼這些異姓諸侯王是沒有意願前去反抗劉邦的統治。

以韓信為代表的異姓諸侯被殺或者被廢都在主觀上沒有造反的意願。

楚王韓信曾經幾次被人建議造反,但是沒有聽取他人的意見,堅信劉邦會承認自己的諸侯王地位,最後被設計帶回關中以至於最終被殺。梁王彭越被部將扈輒建議造反,彭越不聽,最後被劉邦設計逮捕,彭越在流放過程中依舊沒有謀反的想法,之後被呂后設計殺死,被剁成肉醬。趙王張敖被劉邦設計貶為宣平侯,在劉邦羞辱張敖的時候,貫高勸張敖殺劉邦,張敖說過:「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原君無復出口。」,張敖的心態也是異姓諸侯的心態。

以英布為代表的異姓諸侯造反都是無奈之下的自保舉動,並沒有相互聯繫造成七國之亂的局面:

臧荼造反完全是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令臧荼非常恐懼,在臧荼造反之前,項羽舊將利幾就已經舉起反旗,作為楚漢戰爭中出力比較少的臧荼自然害怕劉邦殺死自己。於是造反,兵敗被殺。英布完全是韓信、彭越之死造成的恐慌行徑,英布遂舉兵舉兵造反;與英布比較類似的是韓王信,在漢初韓王信被迫從富庶的中原封國轉移到邊境封國,在匈奴圍城時,韓王信求救於劉邦,卻被劉邦,於是害怕被殺最終舉兵謀反。盧綰被封為燕王后,對劉邦盡心盡責,只是因為猜忌,最後害怕被殺逃入匈奴,而且在逃入匈奴後,還寄託於劉邦能夠體諒自己。其實從各個異姓諸侯王的行為我都可以知道,他們都沒有顛覆或者奪取劉氏政權的動機或者願望,甚至還有感激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能夠在漢朝保留自己的異姓諸侯王的權位,對於這些人來說已經是最高的願望。這種思想也造成了異姓諸侯王先後被劉邦殺死的命運。

《漢書》記載了異姓諸侯王推舉漢王劉邦為帝的文書,這種文書很好的反應了異姓諸侯王的心態:

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這份文書中諸侯王感恩劉邦的心態溢於言表,在他們看來,天下已經平定,身份尊卑已經定位,土地也劃分完畢,正是劉邦的一項大功德,這也是諸侯們為什麼奉劉邦為帝的原因。

所以從主觀意義上正是漢朝初年的歷史形勢決定了異姓諸侯國的存在,而且在漢朝中央政府承認異姓諸侯權利的情況,這些異姓諸侯王並沒有造反的意願,即使劉邦去世也一樣。

長沙國作為劉邦時代殘存的異姓諸侯,一直到漢文帝末年因為絕嗣才被廢除,足以說明異姓諸侯對於劉氏政權的擁護。

另一個因素則是漢朝初年存在的侯國制約了異姓諸侯王國的力量,西漢初年,為了滿足功臣的裂地封侯的願望,劉邦一共分封了137名徹侯,其中有記載的110名徹侯所封的侯國的戶口數達到230540戶,大約佔據西漢戶口的15%。這些侯國基本散布在異姓諸侯王國之內,軍功集團對於劉氏政權極為擁護,這使得這些軍功集團制約了異姓諸侯的謀反。

所以假如異姓諸侯謀反,首先得擊垮軍攻集團的侯國,然後才能面對漢朝中央政府,這也是異姓諸侯王不會造反的一部分原因。

相關焦點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劉邦親自出徵迎戰英布,英布部隊敗走,英布也在一所民宅被人殺死。趙王張耳,張敖燕王臧荼臧荼在項羽分天下的時候,被封為了燕王。而漢朝建立,臧荼仍舊被封為燕王。但是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臧荼害怕,就起兵造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徵討,臧荼兵敗被殺。燕王盧綰
  • 漢初藩王為何一再背叛劉邦?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本期話題西漢開國之初,高祖劉邦分封了七大異姓諸侯。但很不幸的是,短短7年間,7位藩王先後陷入謀反的醜聞,或死或逃。究竟西漢的分封制相比於西周有何不同,劉邦為什麼不能複製西周建國的成功經驗,以分封制建立一個穩固的龐大帝國呢?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泗水亭長,一步一步成長為開國君王,建立漢朝。在這一過程中,劉邦將知人善用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合理地使用張良、蕭何、韓信、彭越等人的才能,這才能做到以弱勝強。
  • 漢高祖劉邦唯一留下的異姓王,一直傳了五代,他是誰?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把自己功勳卓著的戰將一一封王,共產生了8個異姓王。然而,這些異姓王在天下逐漸安定後,就紛紛反叛。結果劉邦開始帶著大軍一個一個討伐,把這些異姓王幾乎都幹掉了。唯獨留了一個異姓王安然無恙,還把王位傳承了五代人。 此人就是長沙王吳芮。
  • 漢初唯一善終的異姓王:跟劉邦這樣的領導相處,我有我的方法
    那一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項羽,登基當了皇帝。那一年,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那一年,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劉邦將自己的鐵哥們盧綰封為燕王。
  • 劉邦登上帝位數年後,為何要屠殺異姓王?這是另一場統一戰爭
    引言 作為大漢帝國的締造者,漢高祖劉邦為後世留下諸多積極影響。這位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實行「休養生息」和「輕徭薄賦」等一系列惠國惠民的國策,使經濟崩潰,民生凋敝的中華大地又一次煥發勃勃生機。
  • 漢初異姓諸侯王,最終只有長沙王吳芮一王倖存,他有何秘訣
    劉邦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前前後後封有功的異姓王八個,楚王韓信,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但除了吳芮,其他異姓王有的謀反被滅族,有的被誣陷削去王位。吳芮有何秘訣讓劉邦放過他,而且他死後,他的子孫還能夠繼承長沙王的爵位呢。
  • 漢二祖優劣論:從四個方面看劉邦、劉秀的不同
    有的人網羅人才不過走走過場,但是,劉邦顯然是真正會用人才,他總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就說是因為用了蕭何、張良、韓信三個人。特別是對張良,言聽必從(當然不是盲目地,而是在仔細聽了張良分析以後),從崤山破秦軍,到鴻門宴脫險,再到楚漢之爭不留遺患,張良嘗感嘆「沛公殆天受」,就是老天爺送過來聽取計謀的。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韓信、陳平都會離開項羽跟著劉邦幹。
  • 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異姓王,不是殺功臣那麼簡單!
    中國歷史上大殺功臣的帝王有很多,比如朱元璋、劉邦、劉秀、趙構等。不過劉邦殺功臣與其他帝王有不同之處,實在是有非殺不可的理由。劉邦消滅項羽後立刻登基稱帝,由於稱帝過於匆忙,以至於漢初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劉邦登基時的版圖大概相當於秦滅六國之前的秦國故地。
  • 劉邦親封的開國八大異姓王,僅兩人善終,有一人死的比韓信還慘
    劉邦作為一個無賴起家,後來崛起於阡陌之間,從最弱小的一方勢力,逐漸成為能於霸王項羽爭鋒的超級大勢力;可以說,在所有開國皇帝中,劉邦是最弱的一個了,文不成武不就,朱元璋雖然也是崛起阡陌間,但朱元璋是「世紀之子」啊,天生就會文韜武略,這是不能比的。劉邦是怎麼得的天下?
  • 劉邦的大風歌只有三句?異姓諸侯王知道:第四句他用行動寫出來了
    一說劉邦有文化,可能有很多讀者會發笑:劉老三就是個拿儒生帽子當尿壺的無賴,哪裡會有文化? 劉邦是有文化的,如果沒文化不稱職,早就被蕭何罷免了——蕭何當年是劉邦的上級,而且差點調入鹹陽高升,但不知為什麼蕭何拒絕了升遷:「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閒話少敘,言歸正傳,咱們還是來聊一聊大風歌的第四句。而要聊大風歌的第四句,先得看看這首名歌的創作背景。
  • 漢初八大姓王,劉邦殺了7個,若不是張良的妙計,第八個也完了
    又兩年,燕王盧綰投奔匈奴,劉邦下令追殺。再加上之前已經去世的趙王張耳、韓王信、燕王臧荼。劉邦的八大異姓王已經消失了7個。僅一位異姓王倖存,此人就是長沙王吳芮。實際上,在秦朝施行「郡縣制」以後,天下就不存在所謂的異姓王了。但劉邦和項羽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把若干個戰力極強的軍事頭目紛紛封王,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封地,藉此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
  • 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遭牢獄之災,只有張良劉邦沒有動他
    張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是韓國兩朝的宰相。到了張良這一代,戰國七雄弱肉強食,秦國嬴政親政後,一舉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裡,就有張良的韓國。
  •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沿用至今
    在某種程度上,這應該算是漢代的創舉。西周共分封了71個諸侯,大部分是同姓異姓的諸侯國。這是一種很好的設想,周天子管各諸侯,各諸侯管各自的領地,大家各得其所。這一體制的前提是:各諸侯必須絕對忠於周天子。但歷史告訴後人,這一觀念有點簡單,後來,周天子被廢,諸侯國開始瓜分天下,再後來,秦統一天下。
  • 漢朝那些事,他是漢初三傑之一,為何遭到呂后毒手
    他是漢初三傑之一,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個將才,還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在每次徵戰中屢建奇功,被冊封淮陰侯。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寒心覺察到此事以後,便聯盟夏陽侯陳豨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用計將韓信引誘到長樂宮中,被呂后斬首。
  • 漢高祖殺多個造反異姓王侯,是鞏固政權的需要,還是另有原因?
    在漢高祖劉邦率領眾一群小弟戰勝楚霸王項羽,建立西漢以後,就開始論功行賞,封王封侯者達百人之多,比如第一個受封者韓王信,他本是韓襄王的孫子,他曾向劉邦建議從函谷關向東出發來爭奪天下,劉邦聽從了他的建議,並拜他為太尉;還有鼎鼎大名的齊王韓信以及淮南王英布,後來又封了趙王張耳、梁王彭越、
  • 漢初三傑,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為何結局相差這麼大?
    西漢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這三人為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這三位功臣的下場卻各自不同。蕭何是沛縣小吏出身,從他的出身背景來看,似乎家族頗有些財富,能夠支撐他學習文化知識。蕭何也很有見識,選擇當文吏以避免招災惹禍。
  • 劉邦誅殺異姓王,這些人是不是都有必死的緣由?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楚漢爭霸時期,為了搞定戰鬥力一萬的項羽,劉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讓霸王徹底沒有了朋友,孤軍困於垓下,烏江自刎。得到天下,形勢就變了。劉邦的諸多盟友所控制的地域,並未納入中央管轄,處於割據狀態,這顯然對帝國的長治久安構成嚴重威脅。作為皇帝,當然不能坐視。
  • 呂雉本為失寵的皇后,為何卻能在劉邦去世後,迅速操控朝政
    呂雉作為劉邦的原配夫人,嫁給劉邦劉邦不久,便因劉邦起兵反秦而與其聚少離多,更是在「彭城之戰」中落入項羽之手,直到「垓下之戰」前夕才返回漢營,而此時劉邦身邊已經有了戚夫人等美女。可以說,對劉邦奪取天下幾乎毫無幫助,且已經在劉邦面前失寵的呂后,毫無政治優勢,那麼她憑什麼能夠在劉邦死後掌控朝政呢?
  •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是怎麼處置劉邦的八個兒子的?史料很不可信
    讓劉邦捶碎棺材板的是,他剛一走,呂雉就張開血盆大口,挨個品嘗龍蛋的滋味。1.老大齊王劉肥被活活嚇死劉肥是劉邦的私生子,生母曹氏。劉肥出生的時候,劉邦還是一名快樂的單身漢,四處遊蕩,回到家就遭劉太公吐沫星子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