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漢高祖劉邦與漢世祖劉秀,其實是一個頗有歷史淵源的命題。
三國時代的曹植(就是才高八鬥那位)就寫過一篇《漢二祖優劣論》,曹才子的觀點是漢高祖德行不如光武帝,而光武帝的人才基礎不如漢高祖。諸葛亮則作了一篇《論光武》來反對曹植觀點,認為是「有誣一代之俊異」,就是說光武的人才基礎也是好樣的,只不過光武多嚴密,功臣表現不突出,高祖多疏闊,功臣有較多發揮。
不過,曹、諸二人似乎都認為光武勝過高祖。下面,筆者想從性格、才能、治國政策以及歷史地位四個方面來進行一下比較。
一、漢二祖性格比較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有時候的確如此。性格,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魅力,而個人魅力在亂世中可以用來營造權威,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集團組織。那麼,劉邦的性格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就是豁達大度,這是劉邦性格的底色。「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就是說非常達觀,不為一點小事要死要活,因為這一點,劉邦結交了一大幫朋友,後來的酈食其也因為「沛公大度」而投奔劉邦;
其次就是胸懷大志,從他看見秦始皇巡遊,感嘆「大丈夫當如此」,可以看出他對「大丈夫」這一境界的追求,項羽的亞父範增更是直言劉邦「其志不小」,因為有大志向,劉邦便在秦末大起義中表現的不同尋常;
最後要說的就是劉邦有流氓習氣,從他經常箕踞、罵人以及常常佔人便宜,自稱「乃公」等地方都可以看出來,劉邦的草莽氣息其實有雙面性作用,一方面可以不拘小節,不被禮節束縛,和一些中下層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也會傷人尊嚴,導致一些人背叛,如魏王豹就說受不了辱罵逃走了。
劉秀的性格則與劉邦大不相同。
劉秀給人的形象首先是謹厚直柔,就是說比較內斂。他年輕時候是用心種莊稼的,後來配合他哥劉縯起兵反莽的時候,族人都驚嘆「謹厚者亦復為之」,取的天下後,他的宗族諸母也說「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為直柔耳」,可見劉秀這個謹厚直柔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
其次,與劉邦喜怒形於色的性格不同,劉秀頗為隱忍。更始帝殺了他兄長以後,他馬上去更始那裡請罪,深自引過錯,也不以昆陽之戰的勝利誇耀,也不為自己哥哥發喪,只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儘管自己私下卻偷偷抹眼淚。劉秀通過這一點反而讓更始不好意思了,最後取得更始帝的信任,派他出使河北;
最後就是劉秀的心思縝密,遇事冷靜。昆陽之戰制止諸將慌亂,河北出使冒充邯鄲使者求食,以及破銅馬之流後單人乘輕騎推心置腹。這些足可以看出劉秀處理危機時候的冷靜。
那麼,劉邦、劉秀誰的性格更加吸引人呢?其實,這自然是因人而異。筆者舉兩個與劉秀同時代之人的看法以供參考。
馬援為隗囂來往劉秀、公孫述之間,他在接觸劉秀後回來稱讚不已。但被隗囂問及「何如高帝?」時,馬援卻說,「不如也,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又不喜飲酒」。這個回答比較奇怪,馬援認為劉秀能節制自己的特點反倒是不如劉邦的地方,或許是在說劉秀灑脫大度方面稍有不足。不過隗囂聽了就說,「如卿言,反覆勝邪?」如果真像你說的話,那不是勝過高帝了嗎?隗囂素自比文王再出,禮接下士,顯然更加認同劉秀的自律。
二、漢二祖才能比較
論說才能,可以是各個方面的。不過這裡主要說的是亂世之中最為重要的文韜武略。
劉邦這方面表現的怎麼樣呢?其實還可以。劉邦年近五十在秦末反秦大勢中斬白蛇而起,許多時候是親自帶兵打仗。曾經兩次入軍營奪走韓信兵權,後來的淮南王英布也是認為「上老病,不能來」,才敢造反。這些都說明劉邦有一定帶兵本領。
與魏王豹打仗那次,劉邦詢問酈食其「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劉邦點評道「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又問「騎將誰也?」對曰「馮敬」,劉邦又點評道「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再問「步卒將誰也?」對曰「項它」,劉邦總結道「是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劉邦高屋建瓴地詢問帶兵的大將、騎將、步卒將,最後準確預知了戰爭結果,眼光頗獨到。
不過,在劉邦一生中,似乎打敗仗也很多,如被人常說的彭城之戰,居然被項羽三萬兵馬破了五十六萬,慘敗無比,還有白登之圍,由於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最後嫁女求和。
總的看來,劉邦的文韜武略不過中等水平,或者中上,但是他的另外一個能力卻是無敵,那就是「好謀,能聽」,心裡會盤算以及能聽得進去意見。這一點對作為領導者來說太重要了。因為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可以網羅人才,讓他們為己所用。有的人網羅人才不過走走過場,但是,劉邦顯然是真正會用人才,他總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就說是因為用了蕭何、張良、韓信三個人。特別是對張良,言聽必從(當然不是盲目地,而是在仔細聽了張良分析以後),從崤山破秦軍,到鴻門宴脫險,再到楚漢之爭不留遺患,張良嘗感嘆「沛公殆天受」,就是老天爺送過來聽取計謀的。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韓信、陳平都會離開項羽跟著劉邦幹。
劉秀呢?劉秀的文韜武略則近乎完美。
從南陽起兵,到昆陽之戰,然後孤膽走河北,破銅馬,殺王郎,除赤眉,最後得隴望蜀,統一天下。要知道,劉秀起事的時候才二十八,稱帝的時候才三十,軍事才能是十分突出的。
試看昆陽之戰,莽軍兵馬之盛「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當時城中諸將皆惶怖,欲退散,劉秀先是安定眾人,然後採取計謀,動搖敵軍,領敢死者三千人攻擊敵軍主力,最後竟然大獲成功。劉秀見小敵怯,見大敵勇讓諸將又驚又喜。
此外,劉秀不但在許多戰役中親自領兵作戰,而且在派遣將領時,也是提前給他們定好攻略計劃,後人評論道,
「古者師不內御,而光武命將,皆授以方略,使奉圖而進,其違失無不折傷。」
按道理來說,派將領兵作戰應該要給將領充分自主權,因為戰機瞬息萬變,不能事事請示。但是劉秀似乎把戰局估摸得很清楚,備好戰略讓將領前進,將領如果不按照這個計劃走,反而有所折傷。儘管描述有「文史之過」,但還是可以看到劉秀個人才能的優秀。
所以,無論是曹植突出劉秀個人才能,還是諸葛亮關注劉秀集團集體智慧,他們都認為劉秀才能勝過劉邦,後人大都也會有這樣認識。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後趙君主石勒就說
「朕若遇高皇,當北面事之,與韓彭竟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石勒自認為神武籌略不如漢高祖劉邦,而可與光武帝劉秀並列,語氣間頗為自負。
三、漢二祖治國比較
劉邦於漢元年(前206)至灞上(史稱受命之年),漢五年(前202)誅滅項羽,即皇帝位,漢十二年(前195)駕崩,真正在位不過八年。而這八年間,又主要走在翦滅異姓諸侯王的路上。
漢五年,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燕王臧荼反,利幾反;六年,楚王信謀反;七年,韓王信謀反太原,曼丘臣、王黃立趙將趙利以反;八年,韓王信餘寇反,趙相貫高等謀弒;十年,趙相國陳豨反代地;十一年,梁王彭越反,淮南王英布反。所以,劉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平定反叛上,當然,廣義上來說,這些也是治國的一部分,畢竟為了漢王朝的一統格局奠定基礎。
劉邦在治國上的表現主要是約法省禁,輕田租,與民休息。這是大亂之後應當的措施。此外就是草創漢家制度,奠定漢家規模,《漢書》上說
「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儘管有溢美之處,但大抵說的不錯,劉邦在有限的在位期間,以自己有限的精力,已經做得很好了。
劉秀於建武元年(25)即位,建武十二年(36)統一天下,中元二年(57)駕崩,在位三十三年,他要做得當然要比劉邦多。
今觀光武朝之政,大抵可分為三期。
其一,自建武元年至十二年,此時天下紛擾,尚未一統,故主要是軍旅之事;
其二,自十三年至二十八年,這一時期兵革既息,劉秀務求安定,海內日安;
其三,自建武二十八年至中元二年,這一時期劉秀開始考慮後事,為太子劉莊即位鋪路,處理郭氏諸王,並且決定封禪,宣布圖讖於天下,確定國家在文化政策上的方針。
與天下百姓密切相關政事有六,曰救災,曰賜爵,曰赦罪,曰護奴,曰度田,曰省吏。其中,救災、賜爵、赦罪等事,亦漢代政府常有之舉,且為政府責無旁貸之事;度田則推行不易,亦終行之;護奴,是劉秀本著「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認識,保護奴婢,免奴為庶人;省吏則是為了解決冗官冗員,精簡政府結構。此外,劉秀還有退功臣,進文吏,崇儒學,敦教化等措施。
《後漢書》上的評價是
「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總的來說,就是打完仗以後,知道老百姓都不喜歡打仗,和老百姓好好過日子。劉秀在位的三十三年,留給後世的的確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他不僅完成了高祖的事業,也順便完成了文景的任務。
四、漢二祖的歷史地位
劉邦、劉秀的性格、才能以及治國都各自受限於所處時代,故而各有長短,人們也可以各抒己見,表達觀點。評價的高低都無損於二位是西漢、東漢開國之君的事實。
漢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劉邦、劉秀的歷史地位都比較高,但如果真要一決高低,筆者以為劉邦更有勝算。原因有三。
其一,劉邦從草莽到帝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具有傳奇色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在劉邦這裡得到實現,後代起事者無不欲以高祖自比;劉秀則是從一個沒落貴族起家,多多少少依據了一點劉氏之後的榮光,儘管本身是很優秀的存在。
其二,劉邦建立的西漢,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較為成功的帝制王朝。秦當然是開天闢地第一次,但二世即亡,留給後代的更多是反面教訓,而西漢存在二百多年,成為是後代王朝的模板;劉秀中興是打著復興漢家的口號,儘管東漢與西漢也有不同,但是治國大政方針上基本延續西漢制度。
其三,劉邦在平定天下後開始用儒尊孔。高祖十二年的十一月,劉邦親自到曲阜用太牢祭祀孔子,太牢是祭祀的最高等級了,就是用一頭牛、一頭羊、一頭豬來作祭品。劉邦的這種尊孔行動其實意義重大,影響了漢初儒學的發展以及文化事業的前進,也為之後的王朝開了一個尊孔的頭;劉秀本身是有儒學底子的,且也尋訪儒雅,但他更加信仰讖緯,劉秀的信圖讖影響了東漢一朝,到魏晉之後才逐漸擺脫這種風氣。
結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儘管歷史人物已成過往,但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劉秀都幹出了大事業。他們為歷史作出了貢獻,當然也有局限,有些局限是時代的,而有些是個人的。所以在認識他們功業以後,需要進一步批判,不過這個就留給其他人吧 。
(圖片皆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