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身為皇族後裔,他光復大漢有何稀奇的呢?因此,劉秀重建大漢,繼續延用「漢」的國號,這並不是一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然,劉秀會沿用「漢」國號,而不是熱衷於建立一個新的國號,做一個讓後人敬仰的開國皇帝,反而是去做一個光復前朝的繼任之君,這之中雖有身為劉姓皇族的擔當,一種想光復祖宗基業的願望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卻是劉秀要想當皇帝,他就必須沿用「漢」的國號。
自夏開啟家天下以來,「帝王受命於天」就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最為根深蒂固的政治觀念,要想做君主,就得需經過上天的認可,只有上天認可你,天下臣民才會認可你,而這也是為什麼自夏以來,君主在繼位後要祭祀天地,向天地昭告自己登基之事的根本原因,其無非就是想讓天下臣民相信,他的繼位是受命於天的。
而後,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行「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理論的儒家獨尊於天下,「王者必受命而後王」之說逐漸深入人心,在中國古代社會大行其道,為天下臣民所深信不疑,尤其是受到帝王和精英階層的高度重視。如漢武帝時期,武帝為了證明漢朝是「受命而」地,就進行了改正朔、易服色、定歷數、封禪泰山、改水德為土德等一系列的正名措施。
可以這麼說,自武帝之後,是否承天受命,就成為了當時天下臣民判斷一個皇帝是否正統、合法的重要依據。
如漢宣帝時期,因宣帝是被權臣霍光扶上帝位的,所以其皇位並不太穩固,這時為了讓臣民認可宣帝,天下就流傳出了「公孫病已立」這句讖言,以此來彰顯宣帝的皇位是受命於天,是上天所認可的人間之主。再如漢哀帝時期,先是西漢國勢日衰,民不聊生,各地起義四起,而後哀帝又「即位痿痺,末年寖劇」,於是漢哀帝為了穩定天下,為了讓天下臣民相信他是受命於天的皇帝,遂頒布「改元易號」詔書:「漢興二百載,歷數開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
如上所述,漢光武帝劉秀,他之所以會沿用「漢」的國號,其實也跟「帝王受命於天」的理論有關。
眾所周知,西漢末年,因皇帝昏庸,朝廷腐敗,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最終西漢被王莽的新朝所替代。而最初,深受欺壓的百姓,因認為王莽是位明主,能夠他們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再加上王莽為了讓臣民相信他是天選之子,又是大肆偽造祥瑞、符命、歌謠,由此百姓是十分擁護新朝的統治。但是,隨著王莽強制推行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不合時宜的「託古改制」,讓百姓的生活非但沒有轉好,反而是雪上加霜,最終造成了「元元無聊,饑寒並臻,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疾疫大興,災異蜂起」的慘烈局面。由此,百姓對於新朝很快由希望變成失望,甚至絕望。
就在絕望之餘,此消彼長下,因王莽「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民之謳吟思汗,非一日也」,百姓又開始懷念起了曾經被他們深惡痛絕的西漢,此時如馮衍所言:「今海內潰亂,人懷漢德,甚於詩人思召公也」。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上又開始流傳起了「漢再受命」的讖言,其意就是漢朝將再次受命執掌天下,劉邦後裔將再次成為人間之主。
此時,天下臣民多數都認為,只有漢朝再次出現,只有劉邦後裔再次重掌天下,這天下才能長治久安,才能再次步入盛世,他們才能安居樂業。如地皇元年(20年),長沙太守郅惲就深信「漢再受命」的讖言,並為此上書王莽:「漢歷久長,孔為赤制……上天垂戒,欲悟陛下,令就臣位,轉禍為福。劉氏享天永命,陛下順節盛衰,取之以天,還之以天,可謂知命矣。若不早圖,是不免於竊位也。且堯、舜不以天顯自與,故禪天下,陛下何貪非天顯以自累也?」,希望王莽為了天下,能將皇位還於劉氏,讓劉氏重建大漢,還天下一個安寧。
由此,就是在「漢再受命」、「漢家當復興」等思潮的推動下,「劉氏復興」、「劉氏當復」等讖語日漸深入人心,此時多數臣民對此是深信不疑,認為漢朝理當重建,劉邦後裔理當重掌天下。
如此,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末年,各地的起義軍為了獲得天下臣民的支持,是紛紛打出了「尊劉」、「輔漢」、「復漢」的旗幟,或擁立劉邦後裔,或冒充劉邦子孫,如綠林軍擁立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劉玄為帝,號更始帝;赤眉軍擁立漢高祖劉邦之孫城陽景王劉章之後劉盆子為帝,號建世帝;前鍾武侯劉望在汝南自立為天子;卜者王朗冒充成帝之子劉子輿稱帝於邯鄲;盧芳詐稱漢武帝的曾孫劉文伯稱帝於九原等。
可以說,一時間真真假假的漢家天子在各地是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鹹稱劉氏,不謀而同辭」。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此時漢朝在天下臣民的心中,已再次成為天下的正統,是「受命於天」的存在,正如清趙翼所說:「歷觀諸起事者,非自稱劉氏子孫,即以輔漢為名,可見是時人心思漢,舉天下不謀而同」。
在當時,凡是藉助漢朝為名的起義軍,他們都能獲得不少百姓的支持,如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建年號更始後,是「是時海內豪桀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閒,遍於天下」。再如割據蜀地的公孫述,他之所以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佔據蜀地,就是藉助著「輔漢」的旗號,當時他「使人詐稱漢使者自東方來,假述輔漢將軍、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綬」,這才在蜀地站穩了腳跟。
綜上所述,其實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劉秀要繼續沿用「漢」的國號了。無他,就是劉秀要想在這亂世異軍突起,從而一統天下,並成為天下臣民所認可的皇帝,他就必須使用「漢」的國號,因為當時天下臣民所認可的朝代就是漢朝,所認可的天子就是劉姓天子。
要知道,當時能與劉秀爭奪天下的劉邦後裔可是不少,如若劉秀不順從民意,讓「漢再受命」成為現實,那劉秀即使能開國,這天下也不會安定,還有許許多多的劉邦後裔會借著「漢再受命」讖言,去與劉秀爭奪天下,去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持。因此,對於劉秀而言,他要想安安穩穩地做皇帝,並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持,他就必須重建大漢。只有讓漢朝再次出現,天下臣民所深信的「漢再受命」這句讖言才能不再被其他有雄心的劉氏後裔利用,而只有如此,劉秀才能安穩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