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清算功臣,忠厚的蕭何都未能倖免,為什麼張良可以善始善終?

2020-12-14 夜讀史書

秦末天下群雄並起,在經過長達四年多的楚漢之爭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史稱西漢。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他身邊的諸多文臣武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西漢立國後,這些文臣武將作為開國元勳,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可是,就在功臣們以為能安享富貴的時候,危險卻不知不覺來到他們身邊。隨著漢王朝內部形勢日漸穩定,劉邦開始有步驟地收攏中央權力,逐步剷除潛在對手。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異姓王相繼被消滅,燕王盧綰被迫出逃匈奴,連一向被世人認為忠厚的宰相蕭何都一度被打入大牢,戴上刑具。由此可見,這波清算行動還是非常徹底的。不過,就在大批開國功臣紛紛落馬的時候,有一個人卻成了例外,他便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

張良很早就加入了劉邦的創業團隊,後來在激烈地楚漢之爭中,張良為劉邦獻計獻策,多次使劉邦化險為夷。劉邦曾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大談自己戰勝項羽的成功之道,他對眾臣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值得一提的是,這段話中劉邦提到的三個人,蕭何、韓信都是直言名字,只有張良是稱「字」(子房)。要知道古代對人稱「字」是一種尊敬,這也可以看出張良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在後來的清算行動中,「漢初三傑」中的蕭何、韓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為什麼排在第一位的張良反而沒事呢?這主要還歸功於張良在「取」和「舍」上的態度。

早在劉邦開始清算行動之前,張良便以體弱多病為由推掉了許多朝廷事務,天天閉門不出,在家裡修仙。當時一些大臣私下裡都有點看不起張良,認為如此聰明的一個人怎麼也會糊塗到去幹修仙求道這種子虛烏有的事情。然而沒過多久,劉邦的清算功臣行動就開始了,那些對西漢王朝功勳赫赫的文臣武將們紛紛落馬,張良卻因與世無爭,不怎麼參與政治活動而完美躲過了這波政壇地震的影響。

張良是中國歷史上智者的代表人物,以他的聰明才智,怎麼可能會不知神仙之道的虛無縹緲。他之所以選擇閉門修仙,其實正是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才會在功成名就後選擇急流勇退。以捨棄部分功名利祿作為代價,最終換得了張家幾代人的平安富貴。進退有度,善始善終,這或許才是真正智者的最佳結局。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泗水亭長不過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微末小吏,無權無勢,憑什麼能領導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傑?首先,劉邦是靠才學領導的張良。張良曾被黃石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年後學業有成,曾給多名豪傑講解過《太公兵法》,但那些豪傑都不聽不明白,而劉邦卻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之後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正因為劉邦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反應,才讓張良心悅誠服,決定追隨劉邦,不再去投奔什麼楚假王景駒。其次,劉邦是靠利益和能力領導的蕭何。
  • 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遭牢獄之災,只有張良劉邦沒有動他
    在投奔楚王的路上,張良遇見了劉邦的軍隊。作為反秦復韓的有心人,張良主動要求見這支隊伍的首領劉邦。二人相見,侃侃而談,頗有相見恨晚之意!因為張良自從學會了《太公兵法》後,給別人講他們都說聽不懂,劉邦卻一聽就懂。張良很高興,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
  • 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異姓王,不是殺功臣那麼簡單!
    中國歷史上大殺功臣的帝王有很多,比如朱元璋、劉邦、劉秀、趙構等。不過劉邦殺功臣與其他帝王有不同之處,實在是有非殺不可的理由。劉邦消滅項羽後立刻登基稱帝,由於稱帝過於匆忙,以至於漢初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劉邦登基時的版圖大概相當於秦滅六國之前的秦國故地。
  • 面對劉邦猜忌,第一功臣蕭何如何全功自保?一開始,他想得太簡單
    蕭何是個實幹家,但就官場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並不高,甚至有些愚鈍,比起大唐郭子儀全功還能保身的大智大識,蕭何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做一個荒誕的設想,假如蕭何作為第一功臣活躍在大明開國前後,朱元璋手底下,個人覺得,就他犯過的那些糊塗,即便他沒有野心,多半也不會有善終的結局。
  • 居功臣第一的開國丞相蕭何,留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不辭而別,有人將消息奏告劉邦,說:「丞相也跑了。」劉邦聞訊大為驚慌,因為蕭何從沛縣起事至今,早已成為他的左右手,沒有蕭何,劉邦深知大事難成。過了兩天,蕭何終於回來了,拜見劉邦後說明了自己離開的緣由。劉邦鬆了一口氣,埋怨蕭何說:「跑掉的將校已經幾十個了,你都沒去追,為何偏去追一個無名小卒韓信呢?」
  • 劉邦攻入鹹陽,差點兒把持不住!幸虧被張良點化才未釀成大禍
    劉邦充滿期待地問道:怎麼個兩手準備法?張良:一手備戰,一手談判。劉邦:談判都破裂了,還談個屁呀。張良說:繼續談。跟趙高談不妥,我們就跟守關秦將談。談判是一門藝術,你強敵就弱,你弱敵就強。今天的美國人如果讀到蕭何這段故事,恐怕都要坐飛機來認蕭何為祖師爺了。在兩千多年前,什麼東西最貴?蕭何手裡這些國家資料就貴。
  • 此人才是西漢第一功臣,比兵仙韓信都強,400年後其後人終結漢朝
    霸王死後,天下歸心,西漢王朝正式建立,劉邦為漢高祖。按照慣例,勝利之後的下一步就是論功行賞,論功行賞的次序就是定下誰是第一功臣。但是這讓劉邦犯了難,朝臣幾乎都認定曹參為第一功臣,但是劉邦心裡不願意。劉邦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如果立了曹參為第一功臣,那麼勢必會極大地提升朝中武將的地位。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一八:漢初第一功臣酇(怎麼讀)侯蕭何
    西漢初蕭何為相國,輔佐劉邦統一天下,蕭規曹隨,曹參繼為相國,以後相國職務廢置不設,到東漢末年,董卓自稱相國,天下大亂,漢朝就此滅亡。蕭相國蕭何是劉邦的老鄉,他們都是沛縣豐邑人。蕭何在沛縣令手下為功曹掾。漢高祖劉邦為平民時,蕭何就常以官吏的身份救助他。劉邦為亭長,蕭何又常常庇護他。劉邦到鹹陽去服役,一般官吏都贈送路費三百錢,唯獨蕭何送劉邦路費五百錢。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我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指的張姓可以「免貴」且是大姓,才說張良家族輝煌。在我讀《史記》中看到的是張良的悽美與悲涼。劉邦:「子房,為之奈何?」劉邦離不開的謀士,當屬張良。然,這位開國功臣,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卻不得不在即將輝煌的時候,隱退弧守清寒。
  • 蕭何為表忠殺韓信,劉邦賞5000戶封邑,卻被瓜農一語道破玄機
    ▲劉邦與蕭何劇照而蕭何是漢高祖劉邦能夠得天下的主要幫手之一,也是「漢初三傑」之一。就連劉邦的三軍統帥大將軍——韓信,也是蕭何極力推薦挽留的。更是有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佳話,可以說是沒有蕭何的存在,漢高祖同時也失去了韓信。
  • 武廟十哲之張良
    五天後的拂曉張良赴約。老人已先至,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定,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至。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大概張良氣不過,五天後,張良夜半而至。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
  • 揭秘千古謎題:同是漢初四傑,韓信遇難時,張良為何不施以援手?
    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韓信是個軍事奇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平定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 歷史只會記住,韓信的死是呂后自作主張,跟他劉邦基本沒什麼關係
    韓信也不是傻子,當他逐漸平靜下來之後,終於想清楚了劉邦為什麼這麼對他,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信的軍事才能既是他得到崇高地位的原因,也是他淪落到這幅境地的罪魁禍首。他知道,即便自己什麼都不做,但只要他還活著,劉邦就不可能放心,始終會找機會除掉他。
  • 呂雉本為失寵的皇后,為何卻能在劉邦去世後,迅速操控朝政
    呂雉作為劉邦的原配夫人,嫁給劉邦劉邦不久,便因劉邦起兵反秦而與其聚少離多,更是在「彭城之戰」中落入項羽之手,直到「垓下之戰」前夕才返回漢營,而此時劉邦身邊已經有了戚夫人等美女。可以說,對劉邦奪取天下幾乎毫無幫助,且已經在劉邦面前失寵的呂后,毫無政治優勢,那麼她憑什麼能夠在劉邦死後掌控朝政呢?
  • 劉邦:這樣的人生,應是快意的吧
    而派被視為「忠厚長者」的劉邦西進襲擊秦國腹地。這可不是個好差事,雖說秦軍的主力都在巨鹿,可從山東一路西進,想要攻入號稱金城湯池的關中,這談何容易?那些在楚懷王身邊的諸侯將領個個都精得跟猴一樣,沒一個想去嘗試一下的。唯獨一個懷著深仇大恨的項羽想要同他西進,卻也被調去做了救趙軍隊的副將。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武將紛紛向劉邦表示不滿,說:「蕭何沒有上過戰場,不過是在家舞文弄墨,發表意見;我們在戰場上拼殺,時刻面對生死考驗,經歷戰事百餘場,為你攻城掠地,立下功勞無數,怎麼現在他的官反而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想了想說:「你們知道獵狗嗎?」眾臣沒明白劉邦想說什麼,回答道:「知道。」
  • 讀懂了才能明白為什麼劉邦都感到恐懼
    呂氏家族因為後來的「諸呂之亂」,被軍功集團給血洗滅族了,所以漢朝的史書記載中,關於呂家和呂家人的描述模糊和缺少了很多,再加上,在劉邦立國的過程中,張良、蕭何、韓信、酈食其、樊噲、曹參等人表現表現實在太過亮眼,所以站在臺前搶走了足夠多的光芒。種種原因,人們對呂氏家族沒有什麼很深的概念,只知道呂雉最後權傾朝野,牛得一塌糊塗,卻根本不知道她背後的呂家是個什麼模樣。
  • 張良為何受重用,鴻門宴解救劉邦
    據《資治通鑑》記載,張良是在投靠他人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在一番討論之後,張良卻選擇了追隨劉邦。再多次的關鍵戰役劉邦也是採用了張良的計策,而大獲全勝。小編覺得,兩人之間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劉邦孟理解張良的經世之才,並且知人善用。二張良也有幸尋得一知己,願意為其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