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的家族勢力究竟有多大?讀懂了才能明白為什麼劉邦都感到恐懼

2021-01-08 騰訊網

在讀楚漢相爭到漢初這段歷史的時候,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曾經的我一樣,對很多問題都感到疑惑,比如:1、劉邦真的是白手起家嗎?2、劉邦為什麼一輩子都對呂雉敬而遠之?3、為什麼劉邦在臨死之前還想著要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4、劉邦死後,為什麼呂雉能夠順利掌握權柄?其實,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地把這幾個問題串聯起來,就不難發現,其實歷史並沒有表面那麼簡單。這些獨立的事件關聯到一起,就能讓人很自然地想到呂雉的家族不是一個簡單的家族。

呂氏家族因為後來的「諸呂之亂」,被軍功集團給血洗滅族了,所以漢朝的史書記載中,關於呂家和呂家人的描述模糊和缺少了很多,再加上,在劉邦立國的過程中,張良、蕭何、韓信、酈食其、樊噲、曹參等人表現表現實在太過亮眼,所以站在臺前搶走了足夠多的光芒。種種原因,人們對呂氏家族沒有什麼很深的概念,只知道呂雉最後權傾朝野,牛得一塌糊塗,卻根本不知道她背後的呂家是個什麼模樣。

本文將從歷史的一些蛛絲馬跡入手,順藤摸瓜地和大家一起去分析一下呂家的實力到底有多恐怖。明白了這一點,漢初的很多歷史疑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劉邦為什麼想臨死換太子?

在說到呂雉和戚夫人的後宮鬥爭時,聰明的人都看出來了,她們的關鍵矛盾就在於太子之爭。表面上看是戚夫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保障自己和兒子劉如意的安全,所以憑藉自己深受寵愛,所以不停地給劉邦吹枕邊風,於是劉邦就真的同意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了。

但是,大家再仔細想想,不覺得這個邏輯很荒謬嗎?劉邦是什麼人?那是人精,是滑不溜秋的老油條,他喜歡美女固然沒錯,但是在歷史上,大家可曾見過他為了一個女人去做過一次風險極大的事情?所以大家不要太高估戚夫人的魅力了,也不要太低估劉邦的智商了。劉邦之所以想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絕對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嚴格來說,不管戚夫人作死不作死,劉邦都會有想換太子的想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劉盈的性格原因;一個是劉盈的身世原因。

挨個來,先說劉盈的性格原因,劉盈的性格比較柔弱,這從他後來看了母后呂雉把戚夫人製成人彘後,便被嚇得一病不起、憂懼而死,可以略見一斑。無論是作為一個父親還是一個皇帝,劉邦肯定不喜歡劉盈這種性格。子不類父,劉邦不喜歡;而且當時大漢王朝還有很多異姓王和諸侯王,性格太柔弱,劉邦不放心。

劉邦一想到自己當年身無分文照樣喝美酒、睡美人,吹起牛來可以神龍附體、斬殺白蛇,狂起興來可以往讀書人的帽子裡撒尿,可以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湧上血來可以衝鋒陷陣、殺伐果斷……再回頭看看劉盈那畏畏縮縮的樣子,劉邦總覺得這根本就不應該是自己的兒子,不像自己的種啊。

但是,這其實也怪不得劉盈。因為劉盈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劉邦的父愛,缺點陽剛之氣很正常。從出生開始,劉邦這個父親就一天到晚在外面瞎混,三天兩頭見不到人。再大一點,劉邦有成了通緝犯,躲在芒碭山裡不出來了。就這樣過了好幾年,在彭城之戰後兵荒馬亂的逃跑過程中,他和姐姐終於見到父親了,結果還沒得及享受見到父親的喜悅,就被劉邦無情地踹下了馬車。夏侯嬰叔叔於心不忍,將他們救了回來,但又被他爸踹了下去。最後是夏侯嬰叔叔不惜頂撞滿臉嫌棄的父親,才算救了他們一命。然後,他們就得他媽媽被抓走了,曾經是他唯一的依靠的媽媽又與他分別三年多,關鍵是還要憂心她的安全。再後來,她媽總算是回來了,但好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因為呂雉被劉邦這麼刺激之後,感覺到女人還是要靠自己,男人實在靠不住,所以呂雉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拉攏功臣、處理政務上,也沒有多少時間在乎劉盈的感受……可想而知,劉盈這種孩子性格能剛硬到哪裡去?

再來說說劉盈的身世原因。劉盈也是劉邦的親生兒子沒錯,但一來他的性格和劉邦不對路,更讓劉邦感覺不順眼的是他母親是呂雉。一想起呂雉和她背後的呂家,劉邦就有一種頭皮發麻的感覺,那種力量太恐怖了,如果讓劉盈最後繼位了,呂家的勢力勢必會更上一層樓,那對劉姓王室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威脅。

上述兩點原因,其實劉邦內心裡更忌憚的是第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只不過是一個幌子,是一個突破口,戚夫人的提議其實不過是讓劉邦順水推舟而已。

而且,劉邦這個人命好又命不好,命好是他最後當了皇帝;命不好是他其實沒過幾天安穩日子,當了皇帝之後也基本上在四處叛亂。他手裡的權力並不穩定,他生命也即將走向盡頭,所以他想急著解決他內心所有憂慮的問題,廢太子這事得儘早試試!

結果,這次試探證實劉邦的猜想,也牢固了他內心的恐懼。

劉邦為什麼會害怕呂雉家族?

首先介紹一下歷史的表面情況,因為劉邦立國後第五個月,燕國的臧荼就宣布造反了,然後就是韓王信的造反,然後是匈奴的白登山之圍,英布最後也反了,還要收拾韓信、張敖、彭越等,劉邦真沒機會消停下來。所以劉邦主外,呂雉主內,這是漢初的主要政治格局。

呂雉在不斷的實踐中飛速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並搭建了更加深厚的政治背景。呂雉也趁機樹立了自己很高的政治威望。威望這個東西,說起來很虛,但沒這個東西是很難辦事。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服呂雉,都願意給她面子,聽她話,這個就細思極恐了。

劉邦很聰明,知道自己長期不在家,權力都落到呂雉手裡了,這個事不能這樣,但目前又只能這樣。所以經常會去試試呂雉的反應(要是劉邦有那個實力絕對會毫不猶豫地把呂雉擼掉),比如公開討論一下換太子的話題,看看曾經的老兄弟和一些實力派大臣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挑戰呂雉?

結果,朝中的元老們幾乎全都旗幟鮮明的站在劉盈身邊。這打臉很明顯啦,劉邦很尷尬!當然,那些大臣都是說一些「太子是國之本,不可亂動」之類的話,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這都是劉盈是沛縣人,他媽是呂雉所決定的。

漢初的功臣宿將大多起於淮泗,很多都與呂雉相識,比如蕭何、曹參等人就和劉邦一起參加過呂太公的生日宴。又比如夏侯嬰如果不是因為呂雉的關係和從小看著這倆孩子長大,會拼了老命地也要護住這倆孩子?

中國幾千年的政治中,鄉土之情,這個因素一直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拉幫結派很多時候就是從老鄉開始的。劉邦和那些功臣宿將也多是老鄉,但是他活不久了呀!這些功臣宿將認老鄉只能認呂雉呀,認新的主子也只能認劉盈啊。

劉邦一想到這些,就心亂如麻,而且這些都還是表面,呂雉她娘家的實力還一直沒有擺到帳面上來。劉邦其實擔心不是劉盈這個生性柔弱的人該不該坐上皇位,而是擔心自己打下的江山是姓劉還是姓呂。

如果劉邦還年輕,經過長時間和呂雉博弈,慢慢地培植自己的心腹,或許劉邦並不會對呂雉感到畏懼,畢竟劉邦一直不缺「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氣概。但是劉邦知道自己耗不過呂雉,最讓劉邦心裡感到難受的是,他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去反抗呂雉。所幸,呂雉從來也沒有讓劉邦太明顯地難堪。

劉邦和呂雉其實是有一種默契的,那是一種基於自身實力的自我認識。可以說,自從劉邦娶了呂雉之後,到後來慢慢得到呂家的資助,逐漸走上爭霸天下的道路。劉邦也逐步地意識到了他和呂雉名義上是夫妻,但是他並沒有和呂雉、呂家平等對話的資格和信心。

所以,我們會看到歷史上劉邦對呂雉很冷漠的一面,不管不顧,不理不睬。很多人疑問,呂雉究竟做錯了什麼?其實呂雉不光沒做錯,相反她做得很好,但這並不能消除劉邦因「自卑」而先天性地反感呂雉。像極了我們當下很多入贅富家女的年輕小夥,一方面要靠對方的資源吃飯,一方面又想證明自己是靠本事吃飯,進而瞧不起人家「富二代」。

劉邦在骨子裡怕呂雉,怕呂家的實力,但又不得不依賴他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邦雖然不顧呂雉的死活,但是呂雉回到他身邊,他也不敢拿呂雉怎麼樣!所以大家就不要去想:劉邦擔心這擔心那,為什麼不快刀斬亂麻地把呂雉弄下臺?這種源自骨子裡的畏懼,是因為兩人實力上的天生不對等,也是兩人不撕破臉皮的最後一層保護紙。

呂家的實力究竟有多大?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除了上述說的呂家和那些功勳老臣的鄉情關係,和呂雉長期參政所建立的政治威信外,也並沒有感覺到呂家勢力有多大,不過就是呂雉當了皇后,然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才讓人覺得呂家很牛而已。但如果真要是這麼簡單,劉邦就沒必要害怕呂雉了,把她的皇后之位給擼掉就行了。畢竟「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氣概和勇氣,劉邦還是有的。

劉邦之所以既對呂雉忌憚,又不敢對呂雉下手,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劉邦比較清醒,這一路走來,他清楚他的皇位是怎麼來的,誰出力最多,誰對他的支持最大。無知者才無畏,劉邦知道自己老丈人家有多大勢力,所以才不敢輕舉妄動。

那麼,呂家的勢力到底有多大呢?前文也說了,因為呂家最後的結局,導致很多資料被刻意銷毀和掩蓋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歷史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去順藤摸瓜了,但即便是蛛絲馬跡,也足夠震撼嚇人了。

比如說,劉邦在芒碭山「落草為寇」,集聚了好些人,這些人的裝備和後勤是誰給他提供的?呂雉為何要三番五次地去深山老林裡探親?是誰在回城後到處給劉邦宣揚「真命天子」的形象?而且,後來呂雉因受劉邦造反的牽連而鋃鐺入獄,為何背此大罪卻能安然無恙?(凡是涉及到造反還能周旋的人都牛)如果大家覺得這還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些歷史的零碎信息。

漢初封侯時的陽都侯丁復,封了7800戶,排在他前面的是蕭何,他排名功臣第五;曲成侯蠱逢,封了4000戶(陳平被封5000戶)等人都是從屬於呂澤的大將。還有劉邦的親信——被封了4600戶的靳歙還有最後密謀造反的陳豨等很多重量級人物都和呂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個呂澤不是別人,正是劉邦的大舅子。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像,呂家的勢力有多大。

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記·項羽本紀》。

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史記·高祖本紀》

呂后兄周呂侯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漢書·高帝紀》

上面引用部分是歷史留給我們關於呂澤的一些碎片記載,但是從零碎信息裡,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很多呂家了不起的地方。

第一、呂澤在劉邦的隊列中是「客從」身份。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呂澤不歸劉邦管,人家跟你在一起不是從屬關係,而是合作關係。他是劉邦的股東,而不是劉邦的員工。這一點在現在很好理解,比如你要成為一家公司的原始股東,你得有原始股本的注入才行,就像酈食其和王陵那樣帶著隊伍加入革命才行。從劉邦最後封侯的情況來看,能以「客從」身份封侯的就12個人,其中包括呂澤、呂釋之兩兄弟。

第二、呂澤在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就被劉邦封侯了(入漢為侯);後來劉邦反攻關中的時候又有呂澤(還定三秦);然後,呂澤又單獨領兵出去開闢根據地了(將兵先入碭)。這個「碭」重點說一下,那是人家老呂家的老家,他們是碭郡單父縣的,因為避仇才搬到沛縣的。能惹上要舉家搬遷來避禍的仇家,也說明呂家不簡單,呂家是碭郡的名門望族是無疑的。最後,碭縣子弟因功勞巨大被劉邦封侯的多達23人,這些人幾乎都和呂家有關係。可見,呂家不光革命資歷深、威望高,而且有很多功勳卓越的嫡系人馬。

第三、大家還記得我說過,劉邦剛剛起義的時候,挺丟人的,老受委屈、吃敗仗。比如雍齒就覺得劉邦太沒出息,然後叛變了。劉邦恨得牙痒痒,使勁打雍齒,打就是打不贏,老本都快打沒了。但是,當時打誰都輸的劉邦卻能順利地拿下碭地,並以不到3000的人收編碭郡子弟兵五六千。這其中沒有呂家的功勞?誰信呢?

第四、彭城之戰後,劉邦被項羽追得跟喪家之犬一樣,是呂澤幫他擋住了項羽,後來又是呂澤發兵幫他東山再起的。這裡面的信息含量很多,特別是大家去查看《史記》等相關史料的時候,就會發現裡面的措辭很是講究。基本可以發現,劉邦走投無路的時候是去投奔了(注意是投奔)自己這個大舅哥,然後呂澤幫他擋住了項羽,並發兵幫助他重新爭霸天下。《侯者年表》中說呂澤「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什麼概念呢?「佐定天下」這樣的評價一般只會用在「漢初三傑」那樣的人身上。

這些歷史細節,都充分表明呂家勢力大,不僅僅因為他們是皇親國戚,人家不光是有身份,地位、威望、實力、人才、資格、功勞等,人家要啥有啥。當然有些人說,不就一個呂澤嗎?這能說明什麼?獨木難支!那好,我們再來看看呂澤的弟弟呂釋之的功勞簿: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擊三秦。漢王入漢,而釋之還豐沛,奉衛呂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釋之為建成侯。

大部分都跟他哥哥呂澤一樣,但中間有一句話是重點——「奉衛呂宣王、太上皇」。大家看明白了嗎?呂宣王排在太上皇前面了,另外結合彭城之戰後,劉邦的父親和老婆都被抓走了,但是他嶽父卻安然無恙,大家應該能明白呂家和劉家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這也說明呂家集團並非是完全從屬劉邦的!關鍵時刻,呂家的利益比劉邦的利益重要多了。

雖然歷史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明確記載呂家的功勞和勢力,但是通過上述的分析,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出呂家的勢力有多大了,也能想清楚為什麼從來不磨嘰的劉邦,唯獨在對付呂雉的時候會這麼瞻前顧後了,為什麼呂家幫了他這麼大的忙,他依然要「忘恩負義」地想廢太子,擼呂后了。一切都是因為呂家的存在讓劉邦沒有安全感。

感言

歷史的畫面因為很多原因,一定會出現斷篇的情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歷史往往是不連貫的。但是歷史的邏輯一定是連貫的。我們能夠把一些瑣碎的歷史點串聯起來,找到它們的來龍去脈,那麼我們對歷史認識就一定會清晰很多、全面很多。

按照「二八定律」來理解一些事情其實也是很有效的。比如,大家可以發現,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噴子都是一些不學無術、或者自作聰明、或者膚淺刻薄的人,這些人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凌駕在別人的表達之上,以表現自己的水平,結果反而貽笑大方了。有人說我黑劉邦、黑呂雉,我幾乎不願意去反駁,有什麼意義呢?看熱鬧的人的邏輯就是見風就是雨,我又何必去糾正他們內心裡的「樂趣」呢?

再回到呂家這個話題上來,不能因為歷史上沒有明顯關於他們的記載,我們就可以忽略他們在漢初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歷史也並沒有完全抹去他們的痕跡,只是我們認真地去思考而已。比如,張良在劉邦建國之後,就不問世事了,劉邦找他好幾次,他都不吭聲。為什麼劉邦要廢太子的時候,張良受呂家所託,卻主動現身去勸說劉邦?張良都得買帳的呂家得多牛?為什麼一直鄙視劉邦的商山四皓一直不肯入朝,卻被呂家請到朝堂之上勸阻劉邦呢?是劉盈真的有值得託付的能力嗎?是劉邦真的不買張良的帳卻買商山四皓的帳嗎?其實,是劉邦通過呂家這一連串的行為,發現呂家還是那個自己動不了的呂家而已,所以,就坡下驢地讓這些人好好輔佐太子劉盈。

相關焦點

  • 呂雉為什麼要把戚夫人弄成人彘?多大的仇和恨?才下手這麼重
    可能有人不明白,為何呂雉下手這麼重?有多大仇恨?戚夫人,原名戚懿,祖籍山東。在她還沒有遇到劉邦之前,就是一個民間女子,整天勞作于田間。公元前205年,劉邦趁著項羽北上的機會,拿下了項羽的彭城。項羽知道消息後怒了,暫且放棄了北上,率軍返回奪回城池。雙方交手,劉邦不敵只能逃走。
  • 呂雉本為失寵的皇后,為何卻能在劉邦去世後,迅速操控朝政
    呂雉作為劉邦的原配夫人,嫁給劉邦劉邦不久,便因劉邦起兵反秦而與其聚少離多,更是在「彭城之戰」中落入項羽之手,直到「垓下之戰」前夕才返回漢營,而此時劉邦身邊已經有了戚夫人等美女。可以說,對劉邦奪取天下幾乎毫無幫助,且已經在劉邦面前失寵的呂后,毫無政治優勢,那麼她憑什麼能夠在劉邦死後掌控朝政呢?
  • 呂雉手段殘忍,劉邦也自覺不如,她步步為營,最終手刃「小三」
    楚漢戰爭結束之後,劉邦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西漢王朝。因為呂氏家族擁立之功極大,呂雉順理成章地被立為皇后,兒子劉盈則被立為太子。 但是有著同樣想法的人還有戚夫人,他也為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劉如意,戚夫人不僅僅滿足於自己受寵,她更希望劉邦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劉如意言談舉止都有劉邦的風範,因此劉邦對他十分的鐘愛。而劉盈生性「仁弱」,加上戚夫人仗著劉邦對自己的寵愛,經常在他身邊遊說,使他對劉盈更加不滿,有心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
  • 《劉邦》: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是無數個女人在支撐
    劉邦將項羽困於垓下。項羽在營中聽見四面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以為楚軍都已降漢,於是與愛妾虞姬飲酒作別。後來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至烏江時,因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乃自刎而死。不知道是不是受這個故事影響,人們總覺得項羽有情有義,而劉邦就是個善於使詐的小人,所以對劉邦並無多少好感。那麼,真實的歷史也是如此嗎?
  • 劉邦死後,漢朝落在了呂雉手中,為什麼劉恆還可以繼承皇位呢?
    我們都知道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死後,惠帝劉盈繼位,可漢朝的大權基本上就落在了呂雉手中。呂雉的手段和能力毋庸置疑,一個女子能讓漢朝那些開國功臣不敢輕舉妄動可見呂雉的政治能力,呂雉對待當年與自己爭寵的戚夫人也是讓我們後背發涼。
  • 呂雉亂政冊立呂氏諸侯王,丞相王陵強烈反對,為何沒有遭到報復?
    呂雉亂政對漢朝的歷史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即便在後世的歷朝歷代中都有不少效仿呂雉的皇太后出現。呂雉臨朝聽制,打破了劉邦立下的「非劉氏不能稱王」的規矩,改封大量呂氏子弟為王。不但在她死後釀成了諸呂之亂,而且使得嚴防外戚集團專權成為漢朝歷代朝廷的重要體制之一。在當時反對呂雉的朝廷大臣多沒有好下場,很多劉氏諸侯王因此而被殺。
  • 呂雉做了三年俘虜,放歸後,變得冷血無情,這些經歷令人感嘆
    而漢代最典型的女強人代表,要數大漢的第一任皇后呂雉了。呂雉是劉邦的皇后,出生於大戶人家,父親呂太公是一個地主,不但是有錢人,而且社會地位也很高。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這場戰爭中,受害的不僅僅是天下黎民百姓,還有劉邦的結髮妻子呂雉,最讓呂雉難過的是,她成為項羽俘虜的那三年。這三年,她究竟經歷了什麼?一是備受屈辱。在秦末的反秦大軍中,以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大、實力最強。
  • 呂雉與審食其清白嗎?面對一個比丈夫體貼的人,呂雉會怎樣?
    無論是身為君王還是人子,漢惠帝都絕對不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極怒之下想要除掉審食其。在這個過程當中,審食其得到了朋友的幫助,再加上呂雉暗中保護,這才倖免於難。那麼,審食其和呂雉的私情是否確有其事?劉邦若是早就知曉,為什麼沒有對他們下手呢?
  •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是怎麼處置劉邦的八個兒子的?史料很不可信
    想想當年,呂雉在家辛苦操持家業,甚至受劉邦牽連入獄,又被項羽關了三年。一雙兒女被項羽追殺,還遭到劉邦遺棄。而戚夫人母子,躲在大營不經風不經雨,跳跳舞喝喝酒就從「小三」變正房,有這麼便宜的事嗎?劉如意有兩道護身符,可惜依然抵擋不住呂雉的毒性。第一道護身護是劉邦留給劉如意的相國周昌,他多次阻止劉如意進京,讓呂雉鞭長莫及。
  • 呂雉將戚夫人變成「人彘」,到底是因為恃寵而驕,還是因愛生恨?
    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長安,即皇帝位,史稱西漢,冊立呂雉為皇后,他們的兒子劉盈為太子,女兒為魯元長公主,呂雉協助劉邦,鎮壓邊界叛賊,打擊割據勢力,對鞏固漢朝統一政治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為她日後掌權朝野,打下了充分的基礎。
  • 劉邦曾做過亭長,這個官他是怎麼得來的,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很多人只知道劉邦做過亭長,卻不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亭長,亭長是幹嘛的,又是多大的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事。劉邦為什麼可以做亭長?劉邦年輕時不愛勞動,遊手好閒,喜歡與狐朋狗友往來,還經常到哥哥家蹭飯,活脫脫是個街溜子和小混混。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就經常批評劉邦,說他太懶了,不如二哥那般會經營。劉邦對此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
  • 原本善良賢惠的呂雉,後來為何會變得冷酷無情?
    要知道,當時的劉邦已經35歲了。呂公的決定,遭到了妻子的強烈反對。她說女兒賢良淑德,長得也美麗,怎麼能嫁給劉邦這個小混混。但是呂公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執意要把呂雉嫁給劉邦。對於呂雉來說,雖然心有不甘,但是父命不可違,最終她還是按照父親的意思嫁給了劉邦。嫁到劉家之後,呂雉用心扮演著妻子的角色。
  • 劉邦的狐朋狗友,趕車吹喪殺狗的都有,他們為何變成了軍事大才?
    對於劉邦能坐上皇位這一問題,很多人都說這是劉邦走狗屎運了,為什麼這麼說?你看看劉邦身後的一群幫他打天下的大軍都是些什麼人?都是他的狐朋狗友,什麼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都有,你還別不信。樊噲出身寒微,早些年以殺狗為生。
  • 「白登之圍」匈奴單于冒頓為什麼放棄了圍殺劉邦呢?
    當然漢軍也突圍不出去,冒頓和劉邦都是一籌莫展。這時候,陳平獻策,劉邦派出使者賄賂冒頓的閼氏,冒頓立馬明白了劉邦的意思,借坡下驢,打開缺口放劉邦突圍。冒頓為什麼同意讓劉邦突圍呢?是因為一個女人的勸說嗎,肯定不是,他能用自己的愛妾練兵,就不會在乎閼氏的那點枕頭風。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下令殺掉救過自己命的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兩個強大王朝的開創者,二人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為其出謀劃策,二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有些類似,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劉邦殺掉的功臣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諸如彭越,英布,韓信等人。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劉邦所分封的諸王。文臣以及諸多劉邦的親衛將領都被留存下來。 而對漢王朝來說,部分功臣的留存,為功臣平定「諸呂之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周勃在平定「諸呂之亂」中起著決定作用。
  • 失去制約的呂雉,殘殺異己用人唯親,將人性的劣根展現淋漓
    人性究竟是怎麼樣的,這樣的答案恐怕要去那些失去制約的帝王身上尋找。在西漢,呂雉便用她的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所在。當權勢失去了制約,那麼身居高位的她自然就隨心所願,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了。她在位的十幾年裡,殺戮不知發生過多少次。枉死的人有劉邦的寵妾,有劉邦的兒子,有劉邦的功臣。
  • 為演呂雉,鞏俐與關之琳發生爭執,張藝謀拍板後,一部經典誕生
    此時沛縣劉邦也在驪山聚焦民眾揭竿而起,但他們勢單力薄,不得不投靠項梁和項羽的楚國勢力。不久項梁在定陶敗於秦將章邯,死於亂軍之中,項羽和劉邦攻打陳留不下,只得退軍。項羽駐紮於彭城西,劉邦則駐軍於碭,這兩人漸漸成了最強的兩股勢力。
  • 她作為劉邦的女兒,為什麼過的如此不幸福,她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想必大家都很羨慕公主和皇子的地位,然而有一種公主卻怎麼都讓人羨慕不起來,這種公主就是開國皇帝的女兒。所謂的開國皇帝即推翻上一代皇權的統治,成功締造新朝代的人,而在推翻上一代皇權之前,都是經歷著戰亂和顛沛流離,所以開國皇帝的子女童年大都比較辛苦,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推翻秦國統治的劉邦的女兒魯元。
  • 呂雉:一個女強人的背後是可恨是可憐還是心酸
    韓信、彭越或有居功自傲之意,要說到謀反不太可能,劉邦呂雉也並無確鑿的證據,僅憑一面之詞就認定謀反,實屬莫須有,但是這並不重要,除之而後快,反正死無對證,而且這些所謂的證據,很可能就是劉邦和呂雉殺過之後再偽造的,殺此二人的手法如出一轍,都是先由廢其王位,再由呂后出面操刀。
  • 人生贏家大多有數不清的神話傳說,劉邦亦如此,請看這些神話傳說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喜歡大篇幅描述朝代的開國之君。同時,開國之君一般都會有不計其數的神話傳說加持。比方說咱們今天的主人公劉邦。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之君,有著數不清的神話傳說加持,首先咱要說的是劉邦的愛情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