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2020-12-18 心動趣歷史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

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劉邦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麼呢?首重謀略、其次政治、再次軍事

西漢開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對二十餘人進行分封。因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以戰功分封的傳統,秦國的歷代相國,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必須建立軍功,才能穩住自己的地位。

在劉邦分封的時候,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劉邦是一個政治水平強於軍事的人,而且他面對的又是古今第一霸王。深刻地體會到,軍事只能打贏一兩場戰爭,在國與國之間,決定勝負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水平。

所以劉邦在論功行賞之前,先把封賞的基調定下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說這句話,很有智慧,首先從謀劃和戰略層面肯定張良的功績,畢竟張良隨軍徵戰,在幾次關鍵的時候,提出了足以扭轉戰局的建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說他別人插不上嘴。

其次說蕭何,將後勤政治貢獻,提升到軍事之前,這其實有種借著張良的話,來說的意思,如果先說蕭何可能大家還有點逆反,但是先說張良,手下那幫將領就閉嘴了,畢竟張良幹的活,他們想破腦袋也幹不了。

最後才說韓信,肯定了他獨當一面,開疆擴土的巨大軍事貢獻。所以劉邦在封賞的時候,從謀略、政治、軍事三個遞次的方面來評價,也是他認為自己能夠贏得項羽的地方,畢竟在軍事水平上,項羽集團能夠甩劉邦集團好幾條街啊!

為什麼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呢?

劉邦在分封是功臣的時候,心裡將蕭何定為第一,所以給蕭何封的食邑最多,達到了八千戶,雖然依然沒有超過曹參,但是曹參的一萬多戶,是歷次軍功封賞的總和,高祖六年的論功封賞,是少於蕭何的。

在這次封賞的時候,將領們就提出了異議,將領認為,他們跟隨劉邦披堅執銳,攻城拔寨,而蕭何一直在後方,沒有立下軍功,不能比他們封得多。

劉邦說道:「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認為將軍們殺敵立功,是因為有人在後方指出敵人的位置,才為大家立下戰功提供了方向,將領們才有立下戰功的可能。劉邦解釋完,大家都沒再說話了。仔細考慮這段話,感覺司馬光用錯了地方,更像是在說張良這個謀劃戰略的軍師啊!

封賞結束了,開始排名次的時候,劉邦自己心裡想把蕭何排第一,但是屬下將領卻提議道,「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徵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

這裡補充一點,在韓信開闢趙國、韓國等北方戰場的時候,曹參一直都是副將,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劉邦都能奪取韓信兵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韓信能獲封齊王,其軍功章有一半要歸功於曹參的。

但是劉邦已經解釋過一次了,不好再說話了,這時候一位關內侯薛君站了出來,解釋了蕭何為什麼應該是首功。「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認為蕭何在劉邦數次山東戰敗後,都能堅守關中的穩定,從關中發來軍隊和糧草,補充劉邦的戰力,為劉邦東山再起提供保證,這是萬世的功業,而曹參的戰功不過是一時的功績,這兩種功績沒辦法比較,蕭何必須第一,曹參排在他後面,這樣才定下了蕭何首功的調子。

張良為什麼受封在小小的留縣呢?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張良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邑奇謀」幫助劉邦重新樹立信心,提出發揮韓信、彭越和英布為三人的反楚作用,在戰略上,建立了牢固的反項聯盟,幫助劉邦最後戰勝項羽。

除了下邑之謀外,張良還數次在劉邦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勸阻了劉邦,好幾次把劉邦從懸崖邊拉回來。所以劉邦很清楚張良在大漢立國中的作用,但是張良同樣沒有上陣立過戰功。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可見,在分封的時候,劉邦是給張良在齊地準備了三萬戶的食邑,齊地從姜太公開始,就開發得非常成熟,是天下最富庶的土地,而且還是三萬戶,這可遠遠超過了曹參和蕭何,張良都嚇怕了,不敢要啊!

張良不愧是智謀無雙,說自己跟陛下在留地相遇,這是上天的安排,請把留地封給我就夠了。古人也迷信,劉邦也知道張良是個神棍,也就同意了。

那麼劉邦給張良的留縣真的是又窮又小嗎?恐怕不是吧,留縣地處劉邦家鄉沛縣附近,而且也在彭城附近,這裡就是後來徐州的轄地,現在成為微山湖的湖區。

在農業時代,徐州既是戰略要地,其富庶水平與荊州、揚州、益州等地是一個水平,可見留得不是一個窮地方,而且地處淮河以北,水系縱橫,怎麼可能窮困呢!

《史記·留侯世家》還有一段記載: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這是張良準備辭去官職,隱居修仙的時候,對劉邦說的話,「封萬戶,位列侯」,說明張良的封邑即使不足萬戶,也差距不遠了,所以張良的食邑也是很大的,可不是一個又窮又小的留縣啊!

相關焦點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當上了漢朝皇帝,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一直認為蕭何論功勞應該排第一位,就把蕭何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這一下捅了馬蜂窩,武將紛紛向劉邦表示不滿,說:「蕭何沒有上過戰場,不過是在家舞文弄墨,發表意見;我們在戰場上拼殺,時刻面對生死考驗,經歷戰事百餘場,為你攻城掠地,立下功勞無數,怎麼現在他的官反而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想了想說:「你們知道獵狗嗎?」眾臣沒明白劉邦想說什麼,回答道:「知道。」
  • 劉邦清算功臣,忠厚的蕭何都未能倖免,為什麼張良可以善始善終?
    秦末天下群雄並起,在經過長達四年多的楚漢之爭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史稱西漢。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他身邊的諸多文臣武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西漢立國後,這些文臣武將作為開國元勳,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泗水亭長不過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微末小吏,無權無勢,憑什麼能領導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傑?首先,劉邦是靠才學領導的張良。張良曾被黃石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年後學業有成,曾給多名豪傑講解過《太公兵法》,但那些豪傑都不聽不明白,而劉邦卻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之後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正因為劉邦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反應,才讓張良心悅誠服,決定追隨劉邦,不再去投奔什麼楚假王景駒。其次,劉邦是靠利益和能力領導的蕭何。
  • 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遭牢獄之災,只有張良劉邦沒有動他
    張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是韓國兩朝的宰相。到了張良這一代,戰國七雄弱肉強食,秦國嬴政親政後,一舉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裡,就有張良的韓國。
  • 面對劉邦猜忌,第一功臣蕭何如何全功自保?一開始,他想得太簡單
    蕭何是個實幹家,但就官場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並不高,甚至有些愚鈍,比起大唐郭子儀全功還能保身的大智大識,蕭何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做一個荒誕的設想,假如蕭何作為第一功臣活躍在大明開國前後,朱元璋手底下,個人覺得,就他犯過的那些糊塗,即便他沒有野心,多半也不會有善終的結局。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自古以來,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開國第一件事就是對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這是新生政權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畢竟眾人追隨著你打江山,沒有苦勞也有功勞。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
  •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論功行賞」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論,按照。在消滅項羽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皇帝。面對曾經幫助他打拼天下的功臣,劉邦準備封賞他們。可是如何封賞才能做到最公平,這個問題一時難住了劉邦。想了半天,劉邦決定依照每個人的功勞來分封獎勵。劉邦把頭等功分給蕭何。有的大臣表示不服氣,不滿地說:「我認為頭功當屬曹參,他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攻下諸多城池,身上更有七十多處傷口,論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
  • 劉邦攻入鹹陽,差點兒把持不住!幸虧被張良點化才未釀成大禍
    於是,劉邦一半是因為不信任趙高,一半是因為他無恥抬價,雙方談判破裂。既然如此,那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打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打吧,嶢關再強也要把它打下。劉邦準備打嶢關時,張良突然對劉邦說:「不到萬不得已,就不能隨便開打,問題還沒有到僵死的程度,我們應做好兩手準備。」
  • 此人才是西漢第一功臣,比兵仙韓信都強,400年後其後人終結漢朝
    霸王死後,天下歸心,西漢王朝正式建立,劉邦為漢高祖。按照慣例,勝利之後的下一步就是論功行賞,論功行賞的次序就是定下誰是第一功臣。但是這讓劉邦犯了難,朝臣幾乎都認定曹參為第一功臣,但是劉邦心裡不願意。劉邦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如果立了曹參為第一功臣,那麼勢必會極大地提升朝中武將的地位。
  • 張良的悽美有誰知?
    張良的悽美楚漢戰爭,劉邦勝利了,張良因其有功被例入初漢三傑之一。劉邦封他齊任選一地封三萬戶,但是,張良清楚地明白,他不能接受劉邦這種特等的封賞。為什麼?勝利前夕,張良悲涼的發現,戰爭結束後,他將失去了歷史臺舞。
  • 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異姓王,不是殺功臣那麼簡單!
    中國歷史上大殺功臣的帝王有很多,比如朱元璋、劉邦、劉秀、趙構等。不過劉邦殺功臣與其他帝王有不同之處,實在是有非殺不可的理由。劉邦消滅項羽後立刻登基稱帝,由於稱帝過於匆忙,以至於漢初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劉邦登基時的版圖大概相當於秦滅六國之前的秦國故地。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一八:漢初第一功臣酇(怎麼讀)侯蕭何
    西漢初蕭何為相國,輔佐劉邦統一天下,蕭規曹隨,曹參繼為相國,以後相國職務廢置不設,到東漢末年,董卓自稱相國,天下大亂,漢朝就此滅亡。蕭相國蕭何是劉邦的老鄉,他們都是沛縣豐邑人。蕭何在沛縣令手下為功曹掾。漢高祖劉邦為平民時,蕭何就常以官吏的身份救助他。劉邦為亭長,蕭何又常常庇護他。劉邦到鹹陽去服役,一般官吏都贈送路費三百錢,唯獨蕭何送劉邦路費五百錢。
  • 平民出身,不能文不能武卻當上皇帝,劉邦究竟有什麼能力?
    但是有這樣一位皇帝,他文武都不行,卻當上了皇帝,他就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出身平民,不會寫字,自己不會武術。要說劉邦有什麼優點,那應該就是慧眼識英雄,善用人才。他能夠搜羅天下精英,了解他們的才能並將為自己所用,最終在他們的輔佐之下實現平民到皇帝的身份逆襲。
  • 居功臣第一的開國丞相蕭何,留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深知自己的歷史使命,不管是在與項梁、項羽叔侄倆領導的起義軍並肩作戰過程中,還是後來奉楚懷王之命西進攻秦,劉邦充分顯示出了一個歷史人物的英雄本色。他在蕭何、曹參、張良、韓信等一批忠臣良將的輔佐幫助下,經過無數次艱苦鏖戰,闖過無數道危難險境,終於在公元前207年10月率領10萬之眾大敗秦軍,直抵陝西灞上。
  • 歷史只會記住,韓信的死是呂后自作主張,跟他劉邦基本沒什麼關係
    韓信也不是傻子,當他逐漸平靜下來之後,終於想清楚了劉邦為什麼這麼對他,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信的軍事才能既是他得到崇高地位的原因,也是他淪落到這幅境地的罪魁禍首。他知道,即便自己什麼都不做,但只要他還活著,劉邦就不可能放心,始終會找機會除掉他。
  • 張良為何受重用,鴻門宴解救劉邦
    據《資治通鑑》記載,張良是在投靠他人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在一番討論之後,張良卻選擇了追隨劉邦。再多次的關鍵戰役劉邦也是採用了張良的計策,而大獲全勝。小編覺得,兩人之間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劉邦孟理解張良的經世之才,並且知人善用。二張良也有幸尋得一知己,願意為其鞠躬盡瘁。
  • 武廟十哲之張良
    老人已先至,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定,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至。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大概張良氣不過,五天後,張良夜半而至。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 秦國統一的那一年,劉邦在喝酒泡妞,項羽痛哭至親,韓信乞討度日
    很多朋友常常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認為秦漢是兩個朝代,那麼它們各自的開創者,始皇帝和劉邦等人,貌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其實,親愛的朋友,你們知道嗎?漢高祖劉邦只比秦始皇小3歲;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殲滅六國時,其實漢高祖劉邦早已經在歷史的某個角落裡,進行著「升級打怪」的人生歷練了。
  • 為什麼項羽一副好牌打壞了,為什麼取天下的是劉邦,總共十大原因
    最有名的就是鴻門宴,如果楚國的左尹(左丞相)、項羽的叔父項伯沒有受過張良活命之恩,因而處處保護劉邦,劉邦恐怕早就玩完兒了。這也就算了,劉邦被發配漢中後,如果不是某日突然暴雨寒溪水漲暫時擋住了「國士無雙」韓信的歸路,而被蕭何追上勸回;劉邦恐怕會在川中那富庶而安逸的閉塞環境之中,將雄心壯志消磨殆盡,最終無非另一個劉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