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2021-01-14 一個人談歷史啊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

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於趙國的邯鄲;公元前247年,嬴政繼位於秦王;公元前238年,嬴政行冠禮親政;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亡韓國;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又先後滅亡趙國、魏國、燕國、楚國,統一中原後,稱「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所以以公元前221年為秦統一六國的時間節點較為合理。

公元前256年,劉邦在泗水亭亭長的帶領下,由一名公僕下海自主創業,率領軍隊,劉邦出生於現在的江蘇豐縣沛縣豐邑。項羽的祖輩是魏國公,但是到了劉邦的父輩這一代就沒落了。劉太公膝下有四子,家中有幾畝水田,日子不算寬裕,但也過得去,奈何第四子劉邦從小就遊手好閒。

項羽雖不愛勞動,卻十分善於交際,與縣衙的官員們混得很熟,還和他們一起學習法律。於是劉太公幫他捐了個小官,當上了泗水亭的亭長,類似於現在的大隊長一職,也是體制內的。項羽工作後,也就有了固定工資收入。

可是劉邦自幼朋友多,那點工資收入還不夠請朋友吃喝,所以常在劉媼、武婦開的酒館賒酒,吃的是那種。有四個兒子的劉太公,也要一碗水端平,已花錢給劉邦捐官,所以不能再掏錢貼補幼子。而且劉邦是月光族,基本不存錢。

項羽沒有錢娶不到媳婦,但有三十多個人,也有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常去煙火之地鬼混,結識一位名叫曹氏的女子。曹氏雖淪落風塵,卻在劉邦的花言巧語之下,由良後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劉肥。但曹氏至死亦未被劉太公承認。

之後,豐邑遷到了大戶人家呂公,家中十分富裕,連縣令也要去打理一番。本地有頭有臉的人都帶著厚禮跑過去拜見,劉邦也去了,手裡拿著賀萬的禮單,拿著今天的白條,居然被呂公賞識,把女兒嫁給了他。

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而劉邦,改變命運的是女人。半年前的劉邦帶著一瓶劉肥,娶回了一隻花樣百出的富二代呂雉,讓貧寒如洗的生活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呂公當然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後來還是個國母,投資的眼光也還不錯。

陳勝、吳廣於公元前210年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一時如火如荼。當劉邦押送勞役到驪山時,乾脆也帶著一隊勞役去了芒碭山,不久便拉起一支有規模的隊伍,佔領了沛縣。甚至到縣衙工作的蕭何、曹參都投靠了他。

自秦朝建立,到二世胡亥繼位,劉邦正經歷著從文官到企業家、拉幫結派反叛的過程。並且劉邦由打工仔變成老闆,呂雉和呂家人對他們都是力所能及的,出錢出力。沒有呂雉,項羽也不能稱霸天下。

公元前257年,秦朝的高級文官蕭何,跟隨劉邦下海創業,職位達到副總官,出生於沛縣豐邑,和劉邦是正兒八經的同鄉,還大他一歲。作為一個學霸的少年,蕭何對秦律的研究頗多。長大成人後,在縣衙當過官吏,就像現在的人力資源部主任。那時候蕭何是劉邦的上司,職位也比劉邦高。

最初蕭何在沛縣當公務員時,還有點看不起劉邦。到了呂公的家宴上,劉邦前去拜見,口稱賀財萬。兵部尚書蕭何為呂公點了禮單,當場拆開,拆開的是劉邦,對呂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小事。」劉邦這點好,事業有成後,再也不翻舊帳了。

但是蕭何為人處世還是不錯的,在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蕭何多次以官職保護他,估計劉邦的公務員考試也是蕭何幫忙。項羽當了亭長以後,常常出遠差,押送勞役到鹹陽去服侍,臨行前,官吏都奉送他三百兩銀子,蕭何只送五百兩銀子。

蕭先生的工作態度非常嚴謹,當初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去做巡撫時,蕭何跟在他的後面,常常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在擔任泗水郡卒史時,蕭何官職考核名列第一。曾打算徵調秦朝御史蕭何,蕭何多次辭謝,才未被調走。

因此,蕭何能夠被劉邦派去做大官,是因為他的確很有才能。另外,大家都知道,劉邦對蕭何的人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信任的。秦統一六國後,蕭何成為秦朝沛縣的高官。跟著劉邦下了船,身居劉氏集團高層,差不多是副總管級別。

張良正籌劃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史書上沒有找到張良的出生日期,但大致可以推斷出來。韓惠王的相國是張良之父張平。公元251年,在秦昭襄王歸天那年,張平也去世。這就是說,張良出生於公元前251年以前,他有一個弟弟,在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張良已經31歲了。

張良之父死於秦,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根據張良對秦始皇的憎恨和張平死於秦的時間來推算,其父親張平在陪韓惠王為秦昭襄王服喪期間死於秦,也就是說,其父親可能在鹹陽被殺。於是,張良對秦國的憎恨,逐漸向秦始皇轉化。

落荒而逃的張良散盡家財,弟死不葬,向東拜見倉海君,請教刺秦之策,又重金請來一位大力士,欲在博浪沙刺殺出遊的秦始皇。可是殺人犯誤中了秦始皇的副車,讓秦始皇躲過一劫。隨後,張良隱居下邳,跟隨黃石人學習兵法及計謀。

這就是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原的時候,張良正在策劃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暗殺計劃失敗後,在隱居期間得到高人的指點,成為一代謀士。而張良也感到個人實力有限,難以撼動大秦王朝,於是加入劉邦陣營,為其出謀劃策,獲得劉邦的信任。

公元前231年,韓信出生在淮陰的一個貧寒的貴族家庭,他幫助漂母洗衣做飯。自幼身負長劍,且能飽讀兵書,能忍胯下之辱,韓信幼年家教甚佳。所以他的父親可能是秦朝的一位武將,韓信自小就與父親有過習武之謀。但是他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因此韓信家族遭到了嚴重的變化。

隨後韓信的母親也跟著父親走了,韓信成了孤兒,靠別人接濟過活,久而久之被人憎恨,常餓得肚子前肚子後心力交瘁。一位專門為人浣洗紗的老婆子見他很可憐,常拿食物給他吃,還鼓勵他努力拼博,大丈夫一定要靠自己養活自己。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韓信還只有11歲,還是一個懵懂少年,也是在被淮陰屠戶取笑其胯下之辱時。可是十年後,天下大亂,項梁率軍渡江準備西取鹹陽,此時正當壯年的韓信又被項梁派去當大頭兵。

韓信跟隨項梁的軍隊多次作戰,因其幼年習武,所以自身安全沒有問題。隨後,項梁戰死,韓信也跟著項羽一起參加了巨鹿之戰。在消滅了秦朝的精銳後,項羽躊躇著向鹹陽進軍。但是想做一件大事的韓信看到項羽難行,便暗中下手。

那時候,劉邦領導的軍隊還比較開明,也是僅次於項羽的強大力量。所以韓信就投靠了劉邦,跟隨劉邦的軍隊來到漢中封地。可是劉邦也只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即幹過討飯的活,還是沒有被重用,沒幹過什麼事,韓信再一次暗中偷襲。

深受劉邦重用的蕭何卻認為韓信是個才子,於是親自騎馬去追逃兵韓信,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被封為大將軍。在漢中休養生息數月後,從故道還定三秦,與各路諸侯的軍隊聯繫,一路上勢如破竹,打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老巢彭城。

被封為大將軍的韓信,實際的軍事指揮大權卻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劉邦手中,這讓韓信很不爽啊。而且劉邦在戰事進行順利之後,便開始搖搖欲墜,項羽引路三萬騎兵長途跋涉,於睢水之戰大敗劉邦的五十萬聯軍,劉邦灰溜溜地逃到呂雉的弟弟呂侯處。

項羽退守滎陽,苦思冥想,決定將軍權移交給年輕的將軍韓信,韓信收復了彭城的殘部,再加上蕭何從關中調來一些老弱士卒,多次打退項羽和索兩軍,扭轉了漢軍的頹勢。於是請纓率兵北伐,破魏,擊退趙降燕,佔領齊地。

這就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韓信還是個在河邊釣魚的少年,正衣食住行,幫漂母洗紗混飯吃。成長之後,恰逢亂世,投靠劉邦集團,其幼年的武藝和兵法終於派上用場。只是遺憾,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後也逃不脫功成而死。

公元前232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郡吳中打零工,戰國名將項燕之孫,項梁之侄,生於泗水下相。自幼就不愛讀書的項羽,後來就因為文化不夠耍心眼玩不過劉邦所以吃虧。但是他力大無窮,喜歡軍事和兵法。也許家裡出了點事,跟著叔父項梁逃往吳中隱居。

公元221年,項羽才十二歲。秦始皇一次到會稽郡巡遊,車隊氣勢磅礴,排場十分壯觀,許多百姓圍著路邊看熱鬧,項羽也混成一團,還嘟囔著:「彼可代替也。」嚇壞了的項梁急忙用手捂住了嘴,說道:「話不能亂說,這可是滅族的罪過啊!」

可是秦始皇也沒見過面,十年後,兩腳一蹬西天,其父胡亥繼位,又不幹正事,搞得天下大亂。會稽郡守也想在亂世裡幹些大事,卻被人心所附的項羽逼著出兵。因此,將近四十歲的項羽跟隨項梁,徵募八千子,從江東渡江。

此時,張楚王陳勝已死,軍隊也是七零八落,符離人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還想收編項梁的軍隊。江東子弟壞惹,不久便擊敗了秦嘉的軍隊,景駒也被亂軍打死。劉邦收編了秦嘉的軍隊,擁立楚懷王后,羋心在山裡養羊。

但是,項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率領的正規軍幹掉,楚王順勢收編了項梁的軍隊。在擊敗項梁後,章邯以為江南無虞,便渡黃河,圍困巨鹿陳餘率領的趙軍。因此,楚懷王命令劉邦率軍西徵鹹陽,並命令宋義率軍匯集各路諸侯,馳援巨鹿。

同時,項羽和八千江東的子弟兵也被分派到宋義的軍中,前往巨鹿。但是因為秦軍主力包圍了巨鹿城,各路諸侯都不敢與之抗衡,宋義率領隊伍緩慢行進,後來乾脆紮營駐紮。為報叔父之仇,項羽數次催促宋義仍不進兵,乾脆殺了宋義以奪兵權。

他率軍馳援巨鹿,身先士卒,背水一戰,擊敗了王離所率的長城軍。由於秦軍內部動蕩不安,章邯率領的軍隊心不在焉,於是向項羽投降,但是二十萬降卒被項羽下令在新安埋伏。進鹹陽後,在戲下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這就是在秦始皇滅掉六國時,28歲的項羽與叔父項梁當時的境況。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秦國統一的那一年,劉邦在喝酒泡妞,項羽痛哭至親,韓信乞討度日
    而且,不僅是漢高祖劉邦,其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等人,都在始皇帝的統治下生活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在始皇帝殲滅六國時,這些大秦帝國的掘墓人,都已經降臨到人世間。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扒一扒,當始皇帝在締造龐大的大秦帝國時,那些後來的「造反者」都在做什麼。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嘛呢?
    但是同時他們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期基本重合,那像張良、韓信、蕭何,已經西楚的項羽、範增這些人,為什麼沒有效力於自己的國家,對抗秦始皇的統一大軍呢? 以此來說,蕭何的年紀也應該差不多,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的時候,蕭何和劉邦的年紀差不多也就十七八歲。 年輕時的蕭何,勤奮好學,喜歡研究歷代律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蕭何的學習方向,正好是秦王朝提倡的,所以蕭何「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 劉邦清算功臣,忠厚的蕭何都未能倖免,為什麼張良可以善始善終?
    秦末天下群雄並起,在經過長達四年多的楚漢之爭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史稱西漢。在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他身邊的諸多文臣武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西漢立國後,這些文臣武將作為開國元勳,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 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遭牢獄之災,只有張良劉邦沒有動他
    張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是韓國兩朝的宰相。到了張良這一代,戰國七雄弱肉強食,秦國嬴政親政後,一舉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裡,就有張良的韓國。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仿佛劉邦基本不做什麼。01 好字定天下垓下大戰之時,諸侯大兵四面合圍,項羽絲毫不懼,雖然當時他當時的兵力是 10 萬,但這對於善戰的項羽來說足夠了,劉邦也就五六十萬人。想當年在彭城,項羽三萬人就打得劉邦五十六萬人落花流水。項羽一馬當先,指揮若定。劉邦呢?
  • 劉邦本來只是個小亭長,無權無勢,憑什麼領導張良、蕭何、韓信?
    漢高祖劉邦舉事前,不過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泗水亭長不過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微末小吏,無權無勢,憑什麼能領導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傑?首先,劉邦是靠才學領導的張良。張良曾被黃石老人授以《太公兵法》,十年後學業有成,曾給多名豪傑講解過《太公兵法》,但那些豪傑都不聽不明白,而劉邦卻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之後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正因為劉邦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反應,才讓張良心悅誠服,決定追隨劉邦,不再去投奔什麼楚假王景駒。其次,劉邦是靠利益和能力領導的蕭何。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劉邦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麼呢?首重謀略、其次政治、再次軍事西漢開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對二十餘人進行分封。因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以戰功分封的傳統,秦國的歷代相國,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必須建立軍功,才能穩住自己的地位。
  • 劉邦與項羽|性格與命運的關係
    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楚漢傳奇》項羽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
  • 為什麼項羽一副好牌打壞了,為什麼取天下的是劉邦,總共十大原因
    再後來項羽又多次將劉邦打成光杆司令,劉邦一次次在這兵荒馬亂的世道上單身逃亡,卻總能毫髮無傷的順利逃回關中或者河北,找到蕭何或韓信要兵來東山再起。不像那齊王田榮,只一次被項羽打敗,就在逃亡途中為亂民所殺,真是倒黴透頂。總之,劉邦的運氣就是這麼好,而且永遠用不完,你說這不是天意是什麼!第三個原因:項羽似乎過分重視軍事,而對外交攻勢和輿論宣傳方面著力甚少。
  • 釋讀中國歷史133:劉邦依靠手下一幫人,硬是逼項羽同意平分天下
    反秦大起義爆發後,陳平加入到魏王的隊伍,但有人嫉妒他的才能陷害他,他就投奔了項羽,並率軍幫他平定了殷王的叛亂。後來劉邦打來,殷王又背叛楚國投降了漢軍,這讓項羽大怒,居然要殺了之前平定殷王的人。陳平怕被冤殺,就掛印封金,在魏無知的推薦下投奔了漢王劉邦。
  • 如果不是鴻門宴中錯放劉邦,項羽能否建立一個朝代?
    劉邦軍隊的實力與戰力都遠比不上項羽,於是借著項伯與張良的關係講和,並駐紮鴻門的項營謝罪。在宴會上,項羽沒有聽從範增殺劉邦的計謀,從而使劉邦逃出升天,日益做大,成為漢朝皇帝,自己則兵敗自刎。項羽火冒三丈,立即發兵討伐(項羽不在乎各地亂,只是沒想到齊地三國這麼快就易主了)。在項羽的兵威下,田榮很快敗亡。但項羽的老毛病又犯了,縱兵殺戮、劫掠,激起齊地百姓的反抗,楚兵在齊國陷入泥沼。項羽為山東忙碌之時,劉邦用韓信的計,暗渡陳倉,擊敗章邯,圍困廢丘。幾個月後,盡取三秦。
  • 楚漢之爭中,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願意過烏江東山再起?
    項羽、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範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坐。範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項羽沉默著沒有反應。範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對待他人仁慈。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裡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羽說:"好。"
  • 嬴政統一天下時,35歲的劉邦在幹啥?嬴政去世八年,他才當皇帝
    秦始皇一統天下時,劉邦正在鹹陽當工人,每天主要負責搬磚,不過他運氣還行,有次秦始皇從外頭回來,車隊的揚起飛沙滾滾,氣勢威風凜凜。這讓劉邦看了很感嘆,指著秦始皇的龍車說:「大丈夫當如是!」說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已經快五十了,而項羽才三十多歲,如果項羽什麼都不爭,光是拖著,沒準幾年劉邦就老死了。
  • 韓信與項羽之間的對決,兵仙大敗霸王
    項羽與韓信之間的對決,趣評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將對決。韓信被稱譽為「兵仙「,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可以說,劉邦取得的天下,有一大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項羽也是一位名將,一直受到世人所敬仰。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特別將項羽與帝王並列,編撰了《項羽本紀》。
  • 亞父故裡兩山「旗鼓相當」|旗山|鼓山|範增|項羽|巢湖|劉邦
    巧合的是,旗山鼓山高度相近,海拔都在200多米,巢湖人於是稱它們是「旗鼓相當」。鼓山、旗山,習慣上統稱為亞父山,曾是楚漢相爭時大謀士範增的故裡。秦朝末年,群雄逐鹿。西楚霸王項羽在範增的輔佐下,一路隊伍不斷壯大。範增屢獻奇謀,助項羽打贏巨鹿之戰並推翻了秦王朝,項羽因此拜範增為「亞父」。範增根據當時的形勢,意識到劉邦是不容小視的力量,建議項羽提前消除這個隱患。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席間,他問百官自己與項羽的區別,百官全都誇讚他大仁大義。劉邦自己也說:「決勝千裡與運籌帷幄方面自己不如張良,安撫百姓方面自己不如蕭何,率軍打仗方面自己不如韓信,但我卻能合理地重用他們這三位俊傑,所以才能取得天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不如居中以運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方能決勝於千裡之外。」
  • 居功臣第一的開國丞相蕭何,留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深知自己的歷史使命,不管是在與項梁、項羽叔侄倆領導的起義軍並肩作戰過程中,還是後來奉楚懷王之命西進攻秦,劉邦充分顯示出了一個歷史人物的英雄本色。他在蕭何、曹參、張良、韓信等一批忠臣良將的輔佐幫助下,經過無數次艱苦鏖戰,闖過無數道危難險境,終於在公元前207年10月率領10萬之眾大敗秦軍,直抵陝西灞上。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以強擊弱VS以弱擊強 設想一下:假如諸葛亮北伐時,曹魏仍然集中主力,一心伐吳,那麼,他將多麼愜意呀! 諸葛亮自然無福消受這樣的「好運」,但是,劉邦、韓信卻有這樣的「福氣」。 劉邦、韓信還定三秦時,項羽完全沒搭理。
  • 武廟十哲之張良
    亂世已現,矢志抗秦的張良也招攬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率眾往投景駒,途中遇上劉邦率領的義軍。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進說,劉邦多能採納。於是,張良果決定跟從劉邦。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任,也得以施展他的才智和謀略。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