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漢帝國的締造者,劉邦作為秦國下官的泗水亭長,經過四年的反秦戰爭和三年的楚漢戰爭,憑藉高超的用人水平、縱橫捭闔的智謀謀略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打敗了千年戰神項羽,揭開了大漢民族輝煌的序幕。
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盧綰都因為劉邦死了,連他的女婿二昭王張敖都被廢了,劉邦真黑心,而朱元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狠皇帝,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劉邦殺功臣的黑鍋不應該繼續背下去。
楚漢戰爭時,劉邦和他所封的王有共同的政敵項羽,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劉邦得以相安無事。項羽戰敗自殺後,劉邦的共同敵人和他所封的王都消失了。外部矛盾轉化為內部矛盾,劉邦與項羽的矛盾轉化為劉邦與其他諸侯的矛盾。
二。劉邦與異姓王的矛盾與"戰爭"
劉邦殺死韓信的故事流傳很廣,這是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劉邦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結果而斷章取義,你要了解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才能對韓信之死做出自我判斷。
項羽戰敗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楚王改為楚王,韓信依然是楚王,只是少了兵權,劉邦此舉無非是想穩定局勢,擔心如此下去能打韓信的重兵是個威脅,這樣的安排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是正常的,劉邦也不想殺了韓信,還是以韓信富貴。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羽已破,高祖攻擒齊王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於齊下。
《史記·高祖本紀》:十二月,人有變事,告楚王信謀反,左右問之,左右爭之。以陳平之計,乃假行雲夢,諸侯於陳、楚之信中相見,即因之。
不久就有人告訴韓信謀反,劉邦問身邊的大臣怎麼看韓信謀反,結果大臣們都爭先恐後地攻擊韓信,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韓信不得人心,功勞太大,令人眼紅;二是韓信人緣不好,看不起別人,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到了樊噲家裡說了一句話:說我韓信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種人交往?韓信顯然是看不起匆匆的,而匆匆又是很丟臉的。人家他好歹是呂布的妹夫,劉邦的妹夫,也是因功封侯,韓信都看不起,只能說明韓信是貴族,看不起大多數人,所以才會有大臣們爭相落井下石想要攻擊韓信。
還有一件事,是關於鍾離何的,鍾離何是項羽的手下,與韓信有些交情,項羽自殺後,韓信收留了鍾離何,當劉邦招降韓信時,韓信聽從部下的建議殺死了鍾離何,鍾離何臨死前大罵韓信不是一個忠誠的人,再加上韓信攻打齊國,不顧李哺其生死,等於為了自己的功勞間接害死了酈食其,可見韓信的人緣實在不好。
謀反是重罪,光是把鍾離奪進來也是重罪,但劉邦沒有殺韓信,只是把韓信作為淮陰侯,軟禁起來,韓信被殺是因為他真正參與了謀反,當劉邦平定陳達之亂時,韓信在京城參與了謀反,史書上明確記載了韓信謀反的證據,在一場危機中,蕭何和呂后聯手詭計殺死了長樂宮鍾室,並越過了三大家族,這一次劉邦還在外面造反,呂后用蕭何的行為完全沒有告知劉邦,因為時間太晚了,韓信是在劉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的,況且韓信有造反的實際行動,能怪劉邦嗎?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十年,陳國反國。自將去之,信不離病。殷王派人去見他,說:"我兄弟已經起兵了,今後我要幫助他。"信乃求與家臣夜詐御赦諸官奴婢,送來攻擊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報。舍人犯信中,信囚,欲殺之。我兄弟上變,通知呂后把信的形狀倒過來。
彭越的死和陳決也有關係吧,陳決謀反,劉邦就一起招彭越造反,彭越說不來了,劉邦派人來責備彭越,彭越害怕了,就想親自到劉邦那坦白交代,如果真的去了,估計劉邦也不會把彭越怎麼樣的,雖然彭越為王,可是要服從皇帝劉邦的調遣,從你彭越不聽指揮,將來彭越還能聽下一代皇帝的指揮嗎?
彭越和他的手下勸彭越乾脆趁此機會造反,但是彭越根本不聽,同時彭越因為跟他的僕人(負責馬車的官員)有矛盾,想要殺了他,僕人跑去告訴劉邦說彭越謀反,劉邦派人到梁國抓了彭越,彭越的確沒有造反,但是他的手下勸彭越謀反卻是存在的,說明彭越手下有些野心家,不過這是與彭越有矛盾的奴僕聽說給劉邦的,彭越謀反這事有點冤枉,不過劉邦也沒殺彭越,只是把彭越的官移到蜀中。
如果彭越辭職,估計還能保住性命,但彭越卻相當不服氣,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呂后,不停地哭訴,本以為呂后一個女人會幫他平反,但彭越沒有想到的是呂后比劉邦的心更狠,把彭越又帶了回來,並讓彭越的黨羽繼續狀告彭越謀反,最終彭越被處死。
彭越被呂后所殺,這個帳也不能算在劉邦的頭上,彭越的死也不能怪劉邦,劉邦其實是仁慈的,韓信、彭越都是造反的人,劉邦沒有殺,只是貶官或者流放,保住了他的性命,如果劉邦真要殺,誰也擋不住,但是劉邦不想殺英雄,留下了性命,最後,韓信和彭越都因為呂后而死。
英布是標準的公叛,這沒什麼好說的,公叛如果不殺,當時還說什麼呢?英布最後被殺的是第三長沙王武輝,武輝的爺爺武瑞卻是英布的嶽父,兩人是親戚,還是被殺了。英布之死更不能怪劉邦,主動公開謀反,即使劉邦殺了英布也是合理的。
臧茶最早是陳勝吳廣手下,與韓廣平燕國,韓廣被選為燕王,臧茶後來被項羽封為燕王,原來的燕王韓廣被項羽封為遼東王,韓廣不服,被臧茶殺掉,臧茶成為燕國國王,韓信在平定北方後,把臧茶王讓給劉邦,劉邦仍封臧茶為燕國。
劉邦打敗項羽後,下令殺項羽的一些舊部,這打動了燕王臧荼的恐懼,於是主動造反,戰敗後被殺,臧荼又是主動造反被殺,臧荼死後劉邦封他的朋友盧綰為燕王。盧綰因為手下張勝與匈奴勾結,張勝勸匈奴人協助陳規對付劉邦,並導致陳規參與叛亂,盧綰沒有懲罰張勝,反而是張勝,最後陳降將事情告訴了劉邦,劉綰非常生氣地向盧綰告密,劉邦派人攻打盧綰,經過周勃,正好這時劉邦病死了,盧綰也逃到了匈奴。
韓王信也叫韓信,與淮陰侯韓信齊名,被劉邦派往代地抵抗匈奴,因為與匈奴作戰不力,乾脆投降了匈奴,劉邦親自率軍叛亂,導致後來的白登山被圍,劉邦最終突圍而去,而韓王信則被漢將柴武所殺,陳國的叛亂也有韓王信策動,韓王信也是自己投靠匈奴而反漢,被漢將所殺,當然也不能怪劉邦殺功臣。
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因為手下的人不喜歡劉邦的行為而預謀暗殺,導致趙王張敖受到牽連,張敖是無辜的,劉邦查明此事後,把張敖貶為宣平侯,也沒有殺他。
再加上一個善終的長沙王吳芮,其實劉邦並沒有真正殺掉一個英雄。
劉邦不但沒有無緣無故地殺掉任何一個異姓王,就連封下的一百四十五個功臣,劉邦也是一個都沒殺,都善終了,比起朱元璋無緣無故地存心不良濫殺無辜,劉邦是一個非常仁慈的皇帝,那麼劉邦殺功臣的名號從何而來?
劉邦出身低微,而且是通過暴力反抗打敗對手成為皇帝的,總有人抱著這樣的想法去猜測劉邦,因為出身低微的皇帝也擔心大權旁落,有能力的人用同樣的手段登上神位,所以抱著這樣的想法去猜測劉邦也是這樣的人,比起朱元璋的沒有自信,劉邦還是很有自信的人。
劉邦不尊重儒生是公認的,比如接待儒生的人在腳底下,在儒生的帽子上撒尿,而社會輿論都掌握在儒生手裡,再加上漢初是黃老實行的,自然儒生對劉邦不滿,但劉邦畢竟是開國皇帝,儒生也不敢太過分,只是有些怨言。
蒯通在韓信謀反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所以我認為先走一步的韓王不會是危險的,也是錯誤的。大夫種,範蠡救亡,惡霸判練,立功而死。野獸結束了,獵犬也煮熟了。交友者,夫不如張耳而入安君也;至信忠信,乃大夫種,範蠡於句踐也。此二人,足以觀之。原足深慮之下。而我聞勇略震主危,而功蓋天下誰不賞。
以韓信的結局證實了蒯通的預言,反過來又證實了蒯通的話是對的,既然蒯通是對的,那麼劉邦就像勾踐一樣是個擅長殺豪傑的無情皇帝,其實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劉邦並不是這樣,異姓王被殺有各種原因,劉邦本身就是仁者,韓信和彭越當初劉邦不想殺就是明證。
作為一個皇帝來講,尤其是開國君主,經商的不易讓劉邦更加懂得珍惜,更加看重政權的穩定,對於威脅到政權穩定的風險,劉邦肯定是要消除的,比如拿下韓信冰泉就是為了消除風險,作為一個皇帝來講,如果不能統領他的諸侯,又怎麼能保證政權傳下來劉邦所做的一切,在維護西漢王朝的穩定上有很大的幫助,卻不應該承擔殺戮英雄的罪責,這實在是劉邦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