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斬殺功臣的黑釜也回當了,韓信、彭越被呂后殺掉

2020-12-23 初九筆記

作為大漢帝國的締造者,劉邦作為秦國下官的泗水亭長,經過四年的反秦戰爭和三年的楚漢戰爭,憑藉高超的用人水平、縱橫捭闔的智謀謀略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打敗了千年戰神項羽,揭開了大漢民族輝煌的序幕。

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盧綰都因為劉邦死了,連他的女婿二昭王張敖都被廢了,劉邦真黑心,而朱元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狠皇帝,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劉邦殺功臣的黑鍋不應該繼續背下去。

楚漢戰爭時,劉邦和他所封的王有共同的政敵項羽,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劉邦得以相安無事。項羽戰敗自殺後,劉邦的共同敵人和他所封的王都消失了。外部矛盾轉化為內部矛盾,劉邦與項羽的矛盾轉化為劉邦與其他諸侯的矛盾。

二。劉邦與異姓王的矛盾與"戰爭"

劉邦殺死韓信的故事流傳很廣,這是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劉邦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結果而斷章取義,你要了解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才能對韓信之死做出自我判斷。

項羽戰敗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楚王改為楚王,韓信依然是楚王,只是少了兵權,劉邦此舉無非是想穩定局勢,擔心如此下去能打韓信的重兵是個威脅,這樣的安排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是正常的,劉邦也不想殺了韓信,還是以韓信富貴。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羽已破,高祖攻擒齊王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於齊下。

《史記·高祖本紀》:十二月,人有變事,告楚王信謀反,左右問之,左右爭之。以陳平之計,乃假行雲夢,諸侯於陳、楚之信中相見,即因之。

不久就有人告訴韓信謀反,劉邦問身邊的大臣怎麼看韓信謀反,結果大臣們都爭先恐後地攻擊韓信,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韓信不得人心,功勞太大,令人眼紅;二是韓信人緣不好,看不起別人,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到了樊噲家裡說了一句話:說我韓信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種人交往?韓信顯然是看不起匆匆的,而匆匆又是很丟臉的。人家他好歹是呂布的妹夫,劉邦的妹夫,也是因功封侯,韓信都看不起,只能說明韓信是貴族,看不起大多數人,所以才會有大臣們爭相落井下石想要攻擊韓信。

還有一件事,是關於鍾離何的,鍾離何是項羽的手下,與韓信有些交情,項羽自殺後,韓信收留了鍾離何,當劉邦招降韓信時,韓信聽從部下的建議殺死了鍾離何,鍾離何臨死前大罵韓信不是一個忠誠的人,再加上韓信攻打齊國,不顧李哺其生死,等於為了自己的功勞間接害死了酈食其,可見韓信的人緣實在不好。

謀反是重罪,光是把鍾離奪進來也是重罪,但劉邦沒有殺韓信,只是把韓信作為淮陰侯,軟禁起來,韓信被殺是因為他真正參與了謀反,當劉邦平定陳達之亂時,韓信在京城參與了謀反,史書上明確記載了韓信謀反的證據,在一場危機中,蕭何和呂后聯手詭計殺死了長樂宮鍾室,並越過了三大家族,這一次劉邦還在外面造反,呂后用蕭何的行為完全沒有告知劉邦,因為時間太晚了,韓信是在劉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的,況且韓信有造反的實際行動,能怪劉邦嗎?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十年,陳國反國。自將去之,信不離病。殷王派人去見他,說:"我兄弟已經起兵了,今後我要幫助他。"信乃求與家臣夜詐御赦諸官奴婢,送來攻擊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報。舍人犯信中,信囚,欲殺之。我兄弟上變,通知呂后把信的形狀倒過來。

彭越的死和陳決也有關係吧,陳決謀反,劉邦就一起招彭越造反,彭越說不來了,劉邦派人來責備彭越,彭越害怕了,就想親自到劉邦那坦白交代,如果真的去了,估計劉邦也不會把彭越怎麼樣的,雖然彭越為王,可是要服從皇帝劉邦的調遣,從你彭越不聽指揮,將來彭越還能聽下一代皇帝的指揮嗎?

彭越和他的手下勸彭越乾脆趁此機會造反,但是彭越根本不聽,同時彭越因為跟他的僕人(負責馬車的官員)有矛盾,想要殺了他,僕人跑去告訴劉邦說彭越謀反,劉邦派人到梁國抓了彭越,彭越的確沒有造反,但是他的手下勸彭越謀反卻是存在的,說明彭越手下有些野心家,不過這是與彭越有矛盾的奴僕聽說給劉邦的,彭越謀反這事有點冤枉,不過劉邦也沒殺彭越,只是把彭越的官移到蜀中。

如果彭越辭職,估計還能保住性命,但彭越卻相當不服氣,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呂后,不停地哭訴,本以為呂后一個女人會幫他平反,但彭越沒有想到的是呂后比劉邦的心更狠,把彭越又帶了回來,並讓彭越的黨羽繼續狀告彭越謀反,最終彭越被處死。

彭越被呂后所殺,這個帳也不能算在劉邦的頭上,彭越的死也不能怪劉邦,劉邦其實是仁慈的,韓信、彭越都是造反的人,劉邦沒有殺,只是貶官或者流放,保住了他的性命,如果劉邦真要殺,誰也擋不住,但是劉邦不想殺英雄,留下了性命,最後,韓信和彭越都因為呂后而死。

英布是標準的公叛,這沒什麼好說的,公叛如果不殺,當時還說什麼呢?英布最後被殺的是第三長沙王武輝,武輝的爺爺武瑞卻是英布的嶽父,兩人是親戚,還是被殺了。英布之死更不能怪劉邦,主動公開謀反,即使劉邦殺了英布也是合理的。

臧茶最早是陳勝吳廣手下,與韓廣平燕國,韓廣被選為燕王,臧茶後來被項羽封為燕王,原來的燕王韓廣被項羽封為遼東王,韓廣不服,被臧茶殺掉,臧茶成為燕國國王,韓信在平定北方後,把臧茶王讓給劉邦,劉邦仍封臧茶為燕國。

劉邦打敗項羽後,下令殺項羽的一些舊部,這打動了燕王臧荼的恐懼,於是主動造反,戰敗後被殺,臧荼又是主動造反被殺,臧荼死後劉邦封他的朋友盧綰為燕王。盧綰因為手下張勝與匈奴勾結,張勝勸匈奴人協助陳規對付劉邦,並導致陳規參與叛亂,盧綰沒有懲罰張勝,反而是張勝,最後陳降將事情告訴了劉邦,劉綰非常生氣地向盧綰告密,劉邦派人攻打盧綰,經過周勃,正好這時劉邦病死了,盧綰也逃到了匈奴。

韓王信也叫韓信,與淮陰侯韓信齊名,被劉邦派往代地抵抗匈奴,因為與匈奴作戰不力,乾脆投降了匈奴,劉邦親自率軍叛亂,導致後來的白登山被圍,劉邦最終突圍而去,而韓王信則被漢將柴武所殺,陳國的叛亂也有韓王信策動,韓王信也是自己投靠匈奴而反漢,被漢將所殺,當然也不能怪劉邦殺功臣。

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因為手下的人不喜歡劉邦的行為而預謀暗殺,導致趙王張敖受到牽連,張敖是無辜的,劉邦查明此事後,把張敖貶為宣平侯,也沒有殺他。

再加上一個善終的長沙王吳芮,其實劉邦並沒有真正殺掉一個英雄。

劉邦不但沒有無緣無故地殺掉任何一個異姓王,就連封下的一百四十五個功臣,劉邦也是一個都沒殺,都善終了,比起朱元璋無緣無故地存心不良濫殺無辜,劉邦是一個非常仁慈的皇帝,那麼劉邦殺功臣的名號從何而來?

劉邦出身低微,而且是通過暴力反抗打敗對手成為皇帝的,總有人抱著這樣的想法去猜測劉邦,因為出身低微的皇帝也擔心大權旁落,有能力的人用同樣的手段登上神位,所以抱著這樣的想法去猜測劉邦也是這樣的人,比起朱元璋的沒有自信,劉邦還是很有自信的人。

劉邦不尊重儒生是公認的,比如接待儒生的人在腳底下,在儒生的帽子上撒尿,而社會輿論都掌握在儒生手裡,再加上漢初是黃老實行的,自然儒生對劉邦不滿,但劉邦畢竟是開國皇帝,儒生也不敢太過分,只是有些怨言。

蒯通在韓信謀反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所以我認為先走一步的韓王不會是危險的,也是錯誤的。大夫種,範蠡救亡,惡霸判練,立功而死。野獸結束了,獵犬也煮熟了。交友者,夫不如張耳而入安君也;至信忠信,乃大夫種,範蠡於句踐也。此二人,足以觀之。原足深慮之下。而我聞勇略震主危,而功蓋天下誰不賞。

以韓信的結局證實了蒯通的預言,反過來又證實了蒯通的話是對的,既然蒯通是對的,那麼劉邦就像勾踐一樣是個擅長殺豪傑的無情皇帝,其實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劉邦並不是這樣,異姓王被殺有各種原因,劉邦本身就是仁者,韓信和彭越當初劉邦不想殺就是明證。

作為一個皇帝來講,尤其是開國君主,經商的不易讓劉邦更加懂得珍惜,更加看重政權的穩定,對於威脅到政權穩定的風險,劉邦肯定是要消除的,比如拿下韓信冰泉就是為了消除風險,作為一個皇帝來講,如果不能統領他的諸侯,又怎麼能保證政權傳下來劉邦所做的一切,在維護西漢王朝的穩定上有很大的幫助,卻不應該承擔殺戮英雄的罪責,這實在是劉邦的錯。

相關焦點

  • 呂后急不可耐地殺了韓信,不只是因為韓信謀反,還想殺韓信立威!
    接到舉報,呂后立即把韓信騙到長樂宮中,並沒有經過完整的司法程序,便急不可耐地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鍾室。呂后之所以急不可耐地斬殺韓信,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韓信確實謀反了,證據確鑿,誰也翻不了案,所以呂后敢對韓信動手,另一方面則是呂后的私心了,那便是,殺韓信可以立威。
  • 劉邦親封的開國八大異姓王,僅兩人善終,有一人死的比韓信還慘
    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韓信太慘了,功勞這麼大,為什麼劉邦和呂后都想讓他死?
    但好在他的屈辱沒有白受,忍了很多年以後,他遇到了劉邦,後來又被蕭何保舉成為大將,立下了很多功勞,成為漢朝非常出名的將軍。然而讓我們感到惋惜的是,好不容易風光起來的韓信,最後卻死得很慘。韓信究竟有多慘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劉邦說要煮了他。韓信為劉邦打了很多勝仗,劉邦本該感謝他,但為什麼會說要煮了他呢?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下令殺掉救過自己命的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們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兩個強大王朝的開創者,二人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為其出謀劃策,二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有些類似,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相比較朱元璋殺盡功臣的做法,劉邦殺功臣的範圍較小。劉邦殺掉的功臣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諸如彭越,英布,韓信等人。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劉邦所分封的諸王。
  • 呂雉手段殘忍,劉邦也自覺不如,她步步為營,最終手刃「小三」
    呂雉所做的事情中,最著名的就是主謀誅殺韓信,彭越,逼反應英布並最終除掉他。公元前196年,劉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除了韓信的軍權。將其軟禁在都城長安。而後陳豨謀反,劉邦出兵平定,呂雉留在長安。劉邦其實並沒有想要殺掉韓信,只是擔心韓信造反,而且在劉邦打天下時,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今日的劉邦。劉邦認為若將他斬首,可能會使功臣心寒。
  • 大漢開國的八位異姓王,七位不得善終,除了韓信和彭越還有這幾位
    消滅了最強大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劉邦很快的掃清了所有的對手,統一了全國。大封功臣建立新的政權的漢高祖劉邦,開始大肆封賞功臣,145個開國功臣外,除了自己的親族和沛縣出來的兄弟之外,劉邦封了整整八位異姓王。
  • 韓信慘遭呂后毒手,臨死前撂下一句狠話,為何讓劉邦嚇得毛骨悚然?
    前196年,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兵仙韓信走向了終結。一直視其為眼中釘的呂后,示意蕭何下套,蕭何誘諞韓信入宮,呂后安排武士在長樂宮鍾室將其截殺。據說,劉邦曾與韓信有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因此把韓信捆綁裝進布袋中,繫於鍾室房梁上,命宮女用竹籤把韓信活活戳死,慘不忍睹。 不僅如此,呂后還未等在親徵陳豨戰爭之中的劉邦回來,就火速「夷信三族」,把韓信一家老小全部殺死,頓時,血流成河。 劉邦親徵回來後,聽說呂后已將韓信殺死,不禁「且喜且憐之」,喜憐參半。
  • 歷史只會記住,韓信的死是呂后自作主張,跟他劉邦基本沒什麼關係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天佑大漢,正當韓信將書信送出,等待陳豨回信時,一個門客冒犯了他,韓信將他關起來,準備殺了他。這時,門客的兄弟將韓信謀反的計劃全部透露給呂后。呂雉呂后和蕭何一合計,當即決定由蕭何出面去請韓信入宮赴宴,藉機除掉韓信。赴宴的理由是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反賊陳豨已經授首,群臣們正在宮裡大擺筵席慶賀。
  • 韓信慘死後,都說最毒婦人心,其實呂后被冤枉了上千年
    漢朝劉邦入境時,在他身邊提到能幹的大臣時,我們不得不提到韓信。但是他最初選擇輔佐的是項羽。一直不被重視,所以離開了。後來到了劉邦,他的才能充分發揮,成為了劉邦手下的一名隊長。他的策略上有兩把刷子,用這種強大的外援技巧建立了很多專業,可以說,當時漢朝一半的江山都能看到他的功勞。世界對他讚不絕口,但他最後的結局並不美好,甚至可以說相當悲傷。
  • 劉邦誅殺異姓王,這些人是不是都有必死的緣由?
    冒頓出了一道選擇題——跟我混,選A,跟劉邦混,選B。臧荼一頭汗珠子,拿著答題卡的手直發抖,猶豫不決。冒頓把幾十萬軍隊往燕國邊境挪了挪,問了一句話:「老臧,你覺得我要攻打燕國,劉老四來不來得及救你?」臧荼只好選A,按照匈奴的計劃去攻佔代地,為他們奪取河套地區和太原鋪路。臧荼的確別無出路,高祖斬殺他也無可厚非。
  • 呂后去世之後,為何族人被殺的一個不剩
    整個事件過程是,呂后去世後,周勃等人先脅迫曲周侯酈商將好友呂手中的北軍軍符騙到手,然後聯合劉章將梁王呂產殺死,奪了他南軍軍權,最後將淪為「待宰羔羊」的呂后族人全部殺掉。呂、呂產都是呂后的侄子,分別掌握著南北禁軍,拿下他們二人就等於拔掉了老虎的牙齒,所以呂后族人只剩下了引頸受戮。那麼,為什麼呂后去世,族人就被滅了呢?
  • 彭越和酈食其,劉邦創業初期的左膀右臂,都有怎樣的結局?
    我拿青春賭明天,如果輸了,當不了諸侯王,大不了帶老婆孩子回碭山當猴王!劉邦冬天從碭山出發,他的運氣並不差,一路上遇魔斬魔,遇鬼砍鬼。幾場戰役下來,他從秦軍那裡奪得幾千兵,元氣大增。春天,劉邦打到了昌邑(山東省金鄉縣西北),上天給他送來了一個人,一個男人,彭越。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但是韓信也是最先被算計的異姓諸侯王,因為他能力太強。劉邦在陳將韓信抓獲,帶回長安,然後貶為了淮陰侯。貶成淮陰侯之後,劉邦和呂雉還是沒有放過他,韓信最後也被殺死與未央宮,並被夷滅三族。梁王彭越彭越劇照彭越秦末在魏地舉兵起義,後來投靠了劉邦。在垓下之戰,幫助劉邦和韓信追擊項羽,並一同殺死了項羽。項羽死後,彭越也被封為了梁王。
  • 韓信不敢反叛,只因劉邦死前留下一人,本是戰神之孫但名不見經傳
    公元前206年,劉邦正式稱帝並建立了漢王朝。客觀來說,漢王朝的建立離不開韓信、蕭何、陳平、彭越、張良等人的輔佐,其中韓信的功勞非常大。韓信被後人稱為「兵仙」,可以統率40萬以上的士兵不亂,還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戰役勝利。
  • 呂雉本為失寵的皇后,為何卻能在劉邦去世後,迅速操控朝政
    主要指出自豐縣和沛縣的大臣,這些人大多為劉邦早年舊識,乃是最早跟隨劉邦起兵的功臣,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有樊噲、周勃、曹參、蕭何、夏侯嬰等人。  2、功臣系。這些人大多在秦末戰爭和楚漢爭霸過程中投靠劉邦者,其中典型代表便是張良、陳平、酈商、灌嬰、傅寬、韓信(被廢為淮陰侯)等人。  3、諸侯系。
  • 韓信被呂后殺死前,冷冷地說出4個字,如今成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的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
  • 居功臣第一的開國丞相蕭何,留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歷史上看,項羽失敗有他喜猜忌、不知人善任的原因,然而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項羽始終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他的軍需糧草經常受到駐在下邳(今河南邳縣東)的彭越軍的騷擾。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自始至終都處於東、西兩面作戰的處境,這是軍事戰爭中的大忌。而最後,他也正是敗在西面劉邦、北面韓信、南面彭越的合圍之中。
  • 同為劉邦的手下將軍,韓信等人封王賞地,為何樊噲等人只能封侯?
    劉邦從一個秦朝的小吏帶著一幫人奪取天下,無論是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還是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都是劉邦手底下的將軍,都是漢朝的開國功臣,都曾經陪著劉邦浴血奮戰。 當劉邦打下天下稱帝之後,他手下的這些將軍會被區別對待呢?一些將軍封了王,另一些只封了侯,等級瞬間差了一大截,這是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