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不敢反叛,只因劉邦死前留下一人,本是戰神之孫但名不見經傳

2020-12-13 海叔說春秋

公元前206年,劉邦正式稱帝並建立了漢王朝。客觀來說,漢王朝的建立離不開韓信、蕭何、陳平、彭越、張良等人的輔佐,其中韓信的功勞非常大。韓信被後人稱為「兵仙」,可以統率40萬以上的士兵不亂,還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戰役勝利。所謂功高震主,韓信過於出色的軍事才能與手下的幾十萬精兵都是引起了劉邦猜疑的導火索。不過韓信即使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也沒有反叛。原來劉邦死後留下了一個人專門對付韓信,韓信因為怕這個人因此不敢搞事情。

這個連韓信都害怕的神秘人物叫做李左車。李左車名不見經傳,在《史記》裡找不到他的個人傳記,僅僅只是在韓信、李耳的合傳裡面有過記載。也許李左車沒幾個人知道,但提起他的祖父就無人不知了,他的爺爺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李牧大家都熟悉,可以算得上是戰國時期的趙國戰神了。李左車是戰神李牧的孫子自然也繼承了其部分優秀的基因。李左車不是那種統帥型的軍事人才,但可以算得上是謀略型的智將。

公元前204年,韓信、張耳奉命領兵1萬前去攻打支持項羽的趙國。趙國的統帥是個叫做陳餘的人,這貨沒啥本事,結果把20萬大軍給坑沒了。當時趙國還有位謀士,他就是李牧的好孫子李左車。當時李左車提出了帶兵3萬去守井陘並斷絕漢軍糧路的建議,結果陳餘不批准。最後,趙軍沒有從背後偷襲韓信軍,韓信偷襲趙軍成功,還擊潰了20萬趙兵,兵斬殺了陳餘。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左車的想法非常正確,要按他的辦法去打韓信就早贏了。可惜,豬隊友陳餘把整個趙國給坑了。

韓信破趙後,他也聽說了李左車的事跡,於是非常佩服這位戰神之孫。韓信捉到李左車後,對他非常尊敬,還向他請教怎麼破燕、齊的辦法。李左車表示根本不需要硬打,派人前去勸降就可以搞定了,韓信照著辦以後真的成功滅了燕、齊。可以這麼說,韓信甚至李左車的謀略與本領,不但尊敬他也害怕他;同時,李左車也非常熟悉韓信。劉邦也許感覺到李左車能夠克制韓信,於是在臨死前留下他防著韓信叛變。

公元前195年,劉邦在臨死前把李左車留給了太子劉盈,其目的就在了劉盈做了皇帝後可以利用李左車來牽制韓信。韓信要兵有兵要能力有能力,若要反叛起來簡直輕而易舉。因為劉邦手下的功臣沒有一個是韓信的對手,而韓信到死也沒有敢反叛,說到底還是李左車的存在讓韓信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反叛不同於其他的罪行,反叛的成本太高了。若反叛失敗不但會被千刀萬剮,而且還會身敗名裂。韓信是個聰明人,所以他沒有硬來。

而李左車這麼個智將型的人才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要知道,李左車的祖父可是大名鼎鼎的戰神李牧啊!也許李左車非常低調,這才導致他在《史記》裡連個獨立傳記就都沒有,真正的有點「名不見經傳」的感覺。本文由海叔說春秋圈子作者龍傲編寫,喜歡的朋友多多分享哦!

相關焦點

  • 劉邦親封的開國八大異姓王,僅兩人善終,有一人死的比韓信還慘
    劉邦作為一個無賴起家,後來崛起於阡陌之間,從最弱小的一方勢力,逐漸成為能於霸王項羽爭鋒的超級大勢力;可以說,在所有開國皇帝中,劉邦是最弱的一個了,文不成武不就,朱元璋雖然也是崛起阡陌間,但朱元璋是「世紀之子」啊,天生就會文韜武略,這是不能比的。劉邦是怎麼得的天下?
  • 韓信慘遭呂后毒手,臨死前撂下一句狠話,為何讓劉邦嚇得毛骨悚然?
    據說,劉邦曾與韓信有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因此把韓信捆綁裝進布袋中,繫於鍾室房梁上,命宮女用竹籤把韓信活活戳死,慘不忍睹。 不僅如此,呂后還未等在親徵陳豨戰爭之中的劉邦回來,就火速「夷信三族」,把韓信一家老小全部殺死,頓時,血流成河。 劉邦親徵回來後,聽說呂后已將韓信殺死,不禁「且喜且憐之」,喜憐參半。
  • 韓信太慘了,功勞這麼大,為什麼劉邦和呂后都想讓他死?
    但好在他的屈辱沒有白受,忍了很多年以後,他遇到了劉邦,後來又被蕭何保舉成為大將,立下了很多功勞,成為漢朝非常出名的將軍。然而讓我們感到惋惜的是,好不容易風光起來的韓信,最後卻死得很慘。韓信究竟有多慘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劉邦說要煮了他。韓信為劉邦打了很多勝仗,劉邦本該感謝他,但為什麼會說要煮了他呢?
  • 劉邦斬殺功臣的黑釜也回當了,韓信、彭越被呂后殺掉
    還有一件事,是關於鍾離何的,鍾離何是項羽的手下,與韓信有些交情,項羽自殺後,韓信收留了鍾離何,當劉邦招降韓信時,韓信聽從部下的建議殺死了鍾離何,鍾離何臨死前大罵韓信不是一個忠誠的人,再加上韓信攻打齊國,不顧李哺其生死,等於為了自己的功勞間接害死了酈食其,可見韓信的人緣實在不好。
  • 韓信之死是咎由自取嗎?剖析原因,需要梳理他死前八百年的歷史
    西漢三傑之一的韓信,他的死亡一直充滿了爭議。有人說是咎由自取,有人說是劉邦的冤殺,然而兩種說法的格局都太小了。用這種簡單的理由,無法真正解釋一個真實的韓信。如果想徹底剖析韓信之死,需要梳理一下八百年的歷史。因為,韓信是春秋時代思想的一個代表,儘管也有著變革的意識,但依然沒有跟上時代,所以被時代所「誤殺」。
  • 韓信之死:善泳者溺於水
    人們以此來形容韓信用兵的高明,認為他用兵已經不再是凡人的範疇,將其稱為兵仙。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故事,同時也正說明了韓信的死因。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韓信率領三十萬漢軍,在垓下對率領十萬楚軍的項羽發動決戰。項羽大敗,十萬大軍近乎全殲,僅帶著八百多人突圍,最終被追到烏江之畔,無奈自刎。西楚霸王的悽涼落幕,成就了大漢兵仙的巔峰。
  • 漢高祖劉邦唯一留下的異姓王,一直傳了五代,他是誰?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把自己功勳卓著的戰將一一封王,共產生了8個異姓王。然而,這些異姓王在天下逐漸安定後,就紛紛反叛。結果劉邦開始帶著大軍一個一個討伐,把這些異姓王幾乎都幹掉了。唯獨留了一個異姓王安然無恙,還把王位傳承了五代人。 此人就是長沙王吳芮。
  • 劉邦為什麼不重用韓信?
    韓信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審時度勢,決定投奔劉邦!但是,劉邦並沒有打算重用韓信!史記上記載: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在項羽那裡,韓信至少還可以見到最高統帥,還可以進言,可是到了劉邦這裡,卻做了個連敖,基本上沒有見到劉邦的可能。想通過進言受重用,做夢吧。連敖具體負責什麼,現在也說不清了。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張良之父死於秦,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根據張良對秦始皇的憎恨和張平死於秦的時間來推算,其父親張平在陪韓惠王為秦昭襄王服喪期間死於秦,也就是說,其父親可能在鹹陽被殺。於是,張良對秦國的憎恨,逐漸向秦始皇轉化。落荒而逃的張良散盡家財,弟死不葬,向東拜見倉海君,請教刺秦之策,又重金請來一位大力士,欲在博浪沙刺殺出遊的秦始皇。可是殺人犯誤中了秦始皇的副車,讓秦始皇躲過一劫。
  • 韓信被殺前喊一句話而得救,後李靖和薛萬徹又喊一次,卻一生一死
    一、兵仙韓信的作業其實,任何一位歷史牛人,無不是「抄著前輩的作業」走來的。就拿皇帝來說,劉邦出生前有個「老媽和龍的故事」,所以後面的開國帝王,幾乎就都產生了這類神奇事。如趙匡胤出生前的紅光滿屋等,幾乎成了固定套路。同理,其他歷史牛人也是如此。
  • 古代七位戰神,三人一生無敗績,最後一人無人不服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 古代七位戰神,三人一生無敗績,最後一人無人不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延續了王朝的統治和分裂狀態。在這期間,無數的將軍出現了。在戰爭的鍛造過程中,有許多著名的將領被人們所銘記世界。那裡很多人被稱為戰神。戰神白起白起又名公孫起。
  • 韓信被呂后殺死前,冷冷地說出4個字,如今成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的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
  • 「韓信」墓地實景:墓前一副10字對聯,完美詮釋其「成敗存亡」
    韓信雖死在都城,卻有極大的可能性被安葬他的屬地兼老家——淮陰。況且,在《西漢演義》中,又提到韓信死後,韓信的好友蒯通請求劉邦將韓信的頭顱帶回淮陰老家安葬,劉邦感其忠義,便答應了。所以,我們姑且以此淮陰韓信墓為韓信的安葬之所。那麼,大漢年間的淮陰之地在今天又是哪呢?答案是江蘇。
  • 歷史只會記住,韓信的死是呂后自作主張,跟他劉邦基本沒什麼關係
    內外勾結陳豨臨出發前曾去跟韓信告辭,韓信一反以往對其他將軍們的冷漠態度,遣退了身邊的隨從。低聲對即將前往代地赴任的陳豨說:「你要去的地方,是天下出精兵最多的地方,而你雖然是陛下的心腹。所以,你要早作打算,到那邊去就可以提早準備自立之事,一旦你起兵,我就給你做內應,難道我和你聯手還有搞不定的事?」當時手握重兵、獨自在外的諸侯往往沒有好下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他韓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韓信的一番話也不由得陳豨不信,於是兩人暗地裡結下了攻守同盟。
  • 這四位戰神自命不凡、十分狂妄 最終付出代價
    範雎又請他,白起仍辭不赴任。於是憤怒的秦昭王把白起降為士兵,讓他離開鹹陽。白起說有病,無法動彈。最終無法容忍的秦昭王在範雎的慫恿下,下令賜死了白起。所以說,這是一位因狂而死的戰神,一生從未敗績的白起,順利的人生讓他變得固執和聽不進任何意見,狂妄了。而下面這位戰神也是如此。
  • 劉邦能封韓王信為韓王,能封張耳為趙王,為何不願封韓信為齊王?
    在韓信向劉邦自請假王前,所有劉邦嫡系將領中,並未有任何一位被劉邦立為王,無論真王還是假王。這一點尤為關鍵。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及項梁之立楚後懷王也,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後,故立韓諸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欲以撫定韓故地。項梁敗死定陶,成奔懷王。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彭越的被捕和韓信頗為類似,都是不聽謀士之言,不忍心起兵造反,被劉邦直接綁到了洛陽。而他手下舉報他謀反,經過審理,他的謀反的罪證具備。劉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流放途中,彭越碰到了呂雉。彭越請求呂雉讓他回家鄉昌邑,呂雉答應了下來。
  • 韓信謀反為何失敗?這個弱點最致命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被呂后設計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 「國士無雙」、「戰神」。
  •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劉邦身邊智囊陳平如何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
    不管怎麼說機會來了,有個大地主張負,那是相當大的地主,雖然有錢可是也有鬧心事,最大的鬧心事就是他的孫女,嫁了五次,卻把五個男人都剋死了,「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這樣的女人誰敢娶?可是陳平的心思活泛起來:這是個有錢的富婆啊,至於說剋死男人,那是扯淡的事,老子說天生萬物平等,死和活那是命中注定,哪裡是女人克的。陳平讓人去做媒了。
  • 以德報怨,袴下之辱成美名;知恩圖報,韓信遺孤終保全
    最後,指使毒後呂后以勾結陳晞、意圖謀反的罪名將韓信騙入未央宮鍾室,安排宮女們用竹籤刺死,並滅掉韓信三族,徹底解決隱患。可憐一代兵仙、擁有「五不死」免死金牌、時年三十五歲的韓信就這樣被一個女人弄死了。其實,韓信能夠留下後代,其實是其知己蕭何和感恩圖報的屠中少年蕭美之功勞。其一證據是,京兆堂《韋氏族譜》記載:韓信幼子時年三歲,得家客(楚中尉屠中少年)藏匿,後告知蕭何,蕭何於是修書遣客(蒯徹、蕭美[楚中尉屠中少年之名]),攜韓信幼子至南越,暗託南越武帝趙佗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