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養生,從泡腳開始,你泡對了嗎?

2020-12-21 養生在身邊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明日就是處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加上近日的連陰雨,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今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新冠病毒全球爆發,各地的自然災害也層出不窮,南方很多地方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難,大災之後,當防大疫。又是熱,有是溼,最能滋生邪氣,氣候異常,其實就是不正之氣,是虛邪賊風。本身人們在夏季,容易受暑發病,而且容易產生伏暑,在秋冬季節發為各種疾病,後患無窮。

小編覺得今年的我們都不要有太多的奢求,能健健康康就皆大歡喜,更要在心裡多一份對天地的敬畏。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又扯遠了,言歸正傳,處暑養生,今天我們聊一聊泡腳。

俗話說:「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有些人並不在意,會反駁:「我泡了好多年腳了,沒見身體好了多少。」

即便對於很多中醫從業人員而言,泡腳的功效也被嚴重低估;更別說普通人群了。

不過那又怎樣?能否定泡腳嗎?就好比有人說看了好多位名中醫,病也沒見好。那又怎樣?能否定中醫嗎?

泡腳能治病?那是當然。比如腳涼的人。

腳涼不是小事,意味著血絡不通或者心腎火衰,不通則病。心腎之火,是人體元氣的根本,心腎火衰,萬病叢生。只有足部暖和了,才能促使血液回流向心臟,心臟得到足夠的滋養,才能將血液傳送到全身,人體才有正氣可言。

泡腳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足夠的能量,是為了疏通不通之處,是為了讓血液能正常流轉。

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人體的頭身為標、為結,四肢為本、為根,可以說四肢是人體的根、本,足部尤其重要。

人體腳上有6條主要的經絡,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泡腳等於刺激了這六條最主要的經絡。

經絡者,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換句話說,泡腳刺激經絡,也就影響到了臟腑。一些重要的補腎、健脾的穴位集中在足部,如太溪、湧泉、三陰交、太白、公孫......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所以溫腎強脾、散寒祛溼必選足。

泡腳勝過吃藥,不是說內服中藥不好,我在上學的時候教中藥學的導師曾說過:現在這個時代,空調、冷飲、熬夜、焦慮以及濫用寒涼藥物和掠殺人體正氣的治療行為,讓人們的身體普遍陷於寒涼;食物的空前豐富,葷菜充斥餐桌,人們好吃懶動,積食人群增多,半數以上人群. 脾胃虛弱。

內服中藥起效的前提是脾胃能正常工作,喝下去的藥液才能被吸收。很多人喝下中藥後,老是打嗝或者肚子脹,就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表現。這個時候,喝下去的藥液只能被吸收一部分,另一部分沒有被吸收的藥液會瘀滯在體內,治不了病不說,反而成了水溼。水溼是人體的禍害,各種痰飲證證、肥胖現象,甚至肌瘤、癌症,都和水溼有關。

與內服中藥靠胃吸收不同,泡腳相當於中藥「輸液」,也就是說,即便脾胃很弱,水谷難進,泡腳的藥效通過經絡傳輸,依然可以成功到達人體所需要的位置。

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泡腳第一步:尋方

泡腳方的靈魂是什麼?與內服中藥和針灸一樣,靈魂是辨證思維和出手觀念。

各個渠道的泡腳方,唾手可得,但卻效果不佳。很多人誤以為只要與中藥沾邊就是好東西,或者誤以為只是泡腳,隨便捏幾樣中藥即可。在用錯的情況下,中藥也會傷身體,就好比現在胡亂使用中成藥的現象很嚴重,沒有辨證基礎隨便使用中成藥,也是危害很大的。

中醫分寒熱溫涼,中藥泡腳與中醫用藥,在辨證門檻上並無區別。

如今的中醫界,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不缺方子,不缺藥材,缺的是能把控它們、用好它們的人。配方者是否有足夠經驗?組方配伍是否合理?配方者對體質的共性和個性是否能很好的把握?

用熱藥溫補?人家有口腔潰瘍、口臭和小便黃等熱相。用熱藥清熱?人家四肢冰涼,腰腹怕冷。

比如,很多人原本體寒,卻被診為溼熱,吃紅豆薏米湯祛溼熱,結果溼沒去掉,反而身體越來越寒。不是診斷出溼熱的大夫之錯,也不是賣紅豆薏米湯的商家之錯,只怪如今的病證太狡猾,寒熱交雜。

泡腳第二步:糾偏

泡腳藏著大學問,決定效果的,還有以下因素:

1、水量

既然是泡腳,主要體現一個"泡"字,水要多,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那是洗腳,不是泡腳。

泡腳最好用較深的木質桶,或者耐高溫的塑料盆、桶也行。重點是雙腳可以舒展地平放進去,水面應超過三陰交(離內足踝最高點一手掌左右)。

2、水溫

水溫不是越燙越好,最好是:熱而不燙。

水溫過高會使人體血液急速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現頭暈、胸悶等問題。特別是氣血兩虛之人,雖然泡腳可以活血補血,但是如果水溫過高,反而會在短時間造成身體不適。

3、時間

泡腳時間不是越長越好,一般以15-30分鐘為宜,泡到全身發熱、微汗即可。如果感到胸悶、頭暈,應暫時停止泡腳。

有些人的身體非常寒涼,即便幾次沒能把身體泡熱或者沒有汗意,也不能一味延長泡腳時間。可以考慮加一些生薑熬的水泡腳。

4、火候

到底要不要泡出汗?泡腳以身上微微發熱,似欲即將微汗為宜。千萬不要一味追求大出汗,汗為心之液,大出汗,會損傷心臟陽氣。

《傷寒論》第六十四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描述的是一個因發汗過多導致心悸的患者,用手捂住心口,試圖安慰狂跳的心,治療方法是用桂枝甘草湯溫補心陽。所以泡腳不宜太久,水溫不宜太燙,出汗不宜過多。

快要出汗或者是微出汗,說明人體經絡已上下貫通了。

5、專注 

泡腳時不可三心二意。這個時候什麼都別幹,別看書看電視玩手機,也最好什麼都別想,這樣才容易讓身心舒展和放鬆下來,實現「引火歸元」的效果。不然分散了氣血,抵消泡腳效果,等於白泡。

6、時機

什麼時間段泡腳好?全天可泡。

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因為飯後人體大部分津液集中於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會使本該集中消化系統的津液轉而流向下肢,久而久之影響胃腸消化吸收。

泡腳第三步:代表性問題

1、泡了腳要不要多喝水?

我的建議是不要刻意多喝水,和艾灸後一樣,遵循不渴不喝、渴時小口的原則。

2、特殊人群可以泡腳嗎?

心腦血管患者、老年人、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建議不要輕易自行使用中藥泡腳,需要在專業大夫的指導。

3、泡腳會有溼氣嗎?

泡腳不但不會有溼氣,反而可幫助祛溼。

4、哪個季節最適合泡腳?

四季都可以多泡腳,各有功效。有人編成歌謠:「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溼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5、需要天天泡腳嗎?

有時間有條件,當然天天泡更好。時間和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隔一兩天泡泡也行。

都知道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把腳泡熱了,可以暖心,把淤堵疏通,可以舒心。

但是如果你泡腳時,情緒不佳、心煩意亂,那麼你白泡腳了;如果你泡完腳,穿起鞋襪,直奔飯局胡吃海喝,那麼你瞎忙乎了;如果你泡腳時,心不靜,一直在思考琢磨事情,那麼本來是調失眠的,結果你更興奮難眠了。

與艾灸一樣,泡腳貴在堅持,有病治病,無病養生。

泡腳與其他所有的中醫手段一樣,唯有我們啟動良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這些手段才有真正價值。所以與其說我在建議泡腳,不如說是在提倡「泡心」——

讓心變得有溫度,

讓心變得柔軟,

讓心變得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The End of Heat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處暑節氣養生&精油小貼士
    Heaven and earth began to gradually disappear,Hawks and falcons hunt birds, Ji naideng.Hot and cold exchange test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到了處暑氣溫開始下降,大陸的氣壓逐漸加強,冷空氣侵入東南地帶與暖溼空氣相遇,形成降雨,一場秋雨一場涼,隨著季節的變化
  • 寒露可以多泡腳養生 熱水泡泡腳好過吃補藥
    寒露節氣到了,你做好養生措施了嗎?小編提醒一定要及時養生,因為這個節氣到了之後,會降溫天氣變得更涼甚至有點冷。為了身體能夠抵禦寒冷,不保健的話,怎麼行呢?日常泡腳的好處特別多,尤其是在天冷的時候,有助暖身驅寒,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處。寒露將至,天氣將變冷,建議多泡熱水腳,幫助保健身體。
  • 處暑養生吃什麼好?2020處暑養生飲食推薦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處暑是出暑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散去,秋天的到來,秋天是養生的好時期,那麼在處暑應該如何注重養生呢?吃什麼好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海峽導報記者 陳巧思 圖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民間食俗多,如吃鴨子、龍眼泡稀飯、吃白丸子。這些習俗你聽說過嗎?到底處暑習俗吃什麼?
  • 冬季泡腳養生,你泡對了嗎?
    時下天氣寒冷,不少市民開始泡腳。泡腳好處多,竅門兒也不少。近日,記者採訪了縣人民醫院康復技士,請教泡腳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蔡技士表示,泡腳有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足部穴位和經絡,驅散寒氣等作用。但他也提醒,要根據自身體質泡不同的藥物,如果對體質無法正確判斷,也可根據自身體質由醫生辯證開方進行個體化浴足方藥配備。同時,泡腳時也有不少要注意的事項。
  • 二十四節氣|處暑至,處暑雨,到底是米,還是使萬人愁的禍害?
    ——【宋代】仇遠《處暑後風雨》處暑簡介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每年08月22日-08月24日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時交節。它與大寒、小寒、及小暑、大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
  • 我們天天泡腳,但是你泡對了嗎?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全民養生意識也不斷增強,我們可以通過非常多的方式方法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其中每天晚上泡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但是每件事情都有其正確的方式方法,如果泡腳泡不對,則會反道而行之,不僅不會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還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那麼我們如何正確地泡腳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處暑 解決「秋困」只需這幾招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暑天即將結束,這時三伏已過或接近尾聲,提醒人們秋季正悄悄到來,要注意預防「秋燥」。處暑這一節氣的天氣特點是乾燥、悶熱,這段時間,大家往往容易感到睏倦、乏力。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這些症狀呢?
  • 主播說節氣 | 主播王琪問問你,處暑的「處」是什麼意思?
    每年的公曆8月23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處暑節氣,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那這處暑節氣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氣呢,處暑的處又是什麼意思,咱們今天一起來聊一聊,處暑從文字上就能夠感受的到這是一個反應溫度變化的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當中有 處暑 七月中 處 止矣,暑期至此而止矣,處暑的諧音是出暑,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 立冬節氣養生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意思是冬天開始了。從立冬開始,天氣開始變得寒冷。 中醫認為:「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也亦之。「世間萬物,包括人,要收藏,不可外露,以適應寒冷的冬天。
  • 處暑養生:爭秋奪暑,做對這些好一冬!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在處暑時節養生要注意以下問題!【飲食篇】處暑後飲食宜酸補忌辛辣有養陰益胃、健脾益肺、消積化滯的功效,適用於處暑節氣出現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者。五汁飲:取雪梨100克、荸薺50克、鮮藕50克,三者去皮、洗淨、切碎,並混合榨汁;再取麥冬10克、蘆根20克洗淨,水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晾涼。將以上兩汁混合搖勻,即可代茶飲用,有清熱化痰、養陰潤燥的功效,適於處暑節氣痰熱咳嗽、肺燥咽幹、心煩氣短的人。
  • 天天用熱水泡腳,真的養生嗎?老中醫認為:有四類人泡不得
    現在的人都比較注重養生,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免疫力,以便身體可以更好的運作,除了採用飲食、運動,最常見的養生方式就是泡腳了。在古時候,人們就很注重泡腳,還流傳了一句俗語「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它們的效果是一樣。
  • 【湖醫·求索】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徵是暑熱漸消、空氣漸燥,人們往往開始感覺皮膚緊繃,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皴裂、大便乾結等。所以,處暑節氣的保健離不開防秋燥。而防秋燥,重在一個「潤」字!肺為嬌髒,喜潤惡燥,乾燥是傷害肺臟的一個主要原因。呼吸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以肺為主要臟器。
  • 秋季排毒祛溼的推薦——黃金粥(處暑養生)
    (黃金粥)  這個時候也是適合排毒祛溼,我們可以熬一點黃金粥,黃金粥就表示它裡面基本上都是黃色的,小米、玉米、南瓜,再放一些大棗就可以了,除了大棗是紅色的之外,其他都是黃色的,是比較好的一個養脾健胃食療法。
  • 「處暑」用英文怎麼說?雙語說節氣
    「處暑」用英文怎麼說?:雙語說節氣處暑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the 24 traditional Chinese solar terms)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有「終止」之意,處暑的到來意味著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正在脫離炎夏,邁入涼爽秋天,因而可譯為End of Heat。
  • 泡腳「養生」?有些人根本不適合泡腳!
    如果你要假裝養生的話,「泡腳」是個不錯的選擇,整個插電恆溫的泡腳桶,再買幾袋足浴包,隔三岔五泡那麼一會兒,說真的,誰要說你不養生,你直接跟她急。 當然,這些你也不用自己去研究,完全照搬那些女明星的做法就好。
  • 中醫養生|米醋泡腳 米醋泡腳有什麼好處
    在現代,不少人都會有腳氣,而且白天的時候人們忙於工作,很難照顧到自己的腳,那麼大家知道米醋泡腳嗎,米醋泡腳辦法是什麼呢,米醋泡腳好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天氣變冷,很多人會喜歡上了泡腳,那麼如果在泡腳的時候加上一些米醋,效果怎麼樣呢,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米醋泡腳的好處。
  • 24節氣 | 處暑吃「鴨梨」,釋放壓力一身輕~
    今天是24節氣的處暑,即為「出暑」,炎熱離開的意思。
  • 泡腳=養生!殺菌消炎,增強免疫!排寒排溼排毒!暖腳暖身暖人心!
    從出道到現在,一直保持著90斤不到的體重,在採訪中透露,現在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是「泡腳」!孫儷,泡腳打卡常用戶。一年24節氣,每個節氣必泡。翻開微博,平均每10條就可以刷到一條娘娘的泡腳打卡。泡腳真的能祛溼減肥嗎?為什麼我們每天在家泡腳卻沒有什麼效果?其實無論是張嘉倪還是吳昕我們可以看到她們的泡腳桶裡都加入了中藥草包!
  • 【二十四節氣】處暑節氣怎麼保養心肺
    處暑(2014 年 8 月 23 日 12:45 - 2014 年 9 月 8 日01:01),公曆8月23日,農曆六月三十,日夜溫差將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中醫學認為,秋季是多事之秋,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度階段,從立秋到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秋雨綿綿,溼氣較重,天氣以溼熱並重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秋雨漸少,天氣開始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相交,稍為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多種舊病亦隨之復發。
  • 24節氣·立冬|立冬節氣如何養生?當以溫補防病為重,了解一下
    24節氣立冬將至,我們一起來聊一聊節氣養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預示著新的開始。《黃帝內經》道:「智者之養生也,必順應四時而適寒暑」,養生之道,要順應季節的變化,迎合冷熱交替,才能夠長壽。故立冬養生應適時而養,以溫補為主。 中國養生以食為主,立冬節氣民間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