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處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加上近日的連陰雨,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今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新冠病毒全球爆發,各地的自然災害也層出不窮,南方很多地方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難,大災之後,當防大疫。又是熱,有是溼,最能滋生邪氣,氣候異常,其實就是不正之氣,是虛邪賊風。本身人們在夏季,容易受暑發病,而且容易產生伏暑,在秋冬季節發為各種疾病,後患無窮。
小編覺得今年的我們都不要有太多的奢求,能健健康康就皆大歡喜,更要在心裡多一份對天地的敬畏。
又扯遠了,言歸正傳,處暑養生,今天我們聊一聊泡腳。
俗話說:「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有些人並不在意,會反駁:「我泡了好多年腳了,沒見身體好了多少。」
即便對於很多中醫從業人員而言,泡腳的功效也被嚴重低估;更別說普通人群了。
不過那又怎樣?能否定泡腳嗎?就好比有人說看了好多位名中醫,病也沒見好。那又怎樣?能否定中醫嗎?
泡腳能治病?那是當然。比如腳涼的人。
腳涼不是小事,意味著血絡不通或者心腎火衰,不通則病。心腎之火,是人體元氣的根本,心腎火衰,萬病叢生。只有足部暖和了,才能促使血液回流向心臟,心臟得到足夠的滋養,才能將血液傳送到全身,人體才有正氣可言。
泡腳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足夠的能量,是為了疏通不通之處,是為了讓血液能正常流轉。
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人體的頭身為標、為結,四肢為本、為根,可以說四肢是人體的根、本,足部尤其重要。
人體腳上有6條主要的經絡,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泡腳等於刺激了這六條最主要的經絡。
經絡者,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換句話說,泡腳刺激經絡,也就影響到了臟腑。一些重要的補腎、健脾的穴位集中在足部,如太溪、湧泉、三陰交、太白、公孫......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所以溫腎強脾、散寒祛溼必選足。
泡腳勝過吃藥,不是說內服中藥不好,我在上學的時候教中藥學的導師曾說過:現在這個時代,空調、冷飲、熬夜、焦慮以及濫用寒涼藥物和掠殺人體正氣的治療行為,讓人們的身體普遍陷於寒涼;食物的空前豐富,葷菜充斥餐桌,人們好吃懶動,積食人群增多,半數以上人群. 脾胃虛弱。
內服中藥起效的前提是脾胃能正常工作,喝下去的藥液才能被吸收。很多人喝下中藥後,老是打嗝或者肚子脹,就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表現。這個時候,喝下去的藥液只能被吸收一部分,另一部分沒有被吸收的藥液會瘀滯在體內,治不了病不說,反而成了水溼。水溼是人體的禍害,各種痰飲證證、肥胖現象,甚至肌瘤、癌症,都和水溼有關。
與內服中藥靠胃吸收不同,泡腳相當於中藥「輸液」,也就是說,即便脾胃很弱,水谷難進,泡腳的藥效通過經絡傳輸,依然可以成功到達人體所需要的位置。
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泡腳第一步:尋方
泡腳方的靈魂是什麼?與內服中藥和針灸一樣,靈魂是辨證思維和出手觀念。
各個渠道的泡腳方,唾手可得,但卻效果不佳。很多人誤以為只要與中藥沾邊就是好東西,或者誤以為只是泡腳,隨便捏幾樣中藥即可。在用錯的情況下,中藥也會傷身體,就好比現在胡亂使用中成藥的現象很嚴重,沒有辨證基礎隨便使用中成藥,也是危害很大的。
中醫分寒熱溫涼,中藥泡腳與中醫用藥,在辨證門檻上並無區別。
如今的中醫界,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不缺方子,不缺藥材,缺的是能把控它們、用好它們的人。配方者是否有足夠經驗?組方配伍是否合理?配方者對體質的共性和個性是否能很好的把握?
用熱藥溫補?人家有口腔潰瘍、口臭和小便黃等熱相。用熱藥清熱?人家四肢冰涼,腰腹怕冷。
比如,很多人原本體寒,卻被診為溼熱,吃紅豆薏米湯祛溼熱,結果溼沒去掉,反而身體越來越寒。不是診斷出溼熱的大夫之錯,也不是賣紅豆薏米湯的商家之錯,只怪如今的病證太狡猾,寒熱交雜。
泡腳第二步:糾偏
泡腳藏著大學問,決定效果的,還有以下因素:
1、水量
既然是泡腳,主要體現一個"泡"字,水要多,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那是洗腳,不是泡腳。
泡腳最好用較深的木質桶,或者耐高溫的塑料盆、桶也行。重點是雙腳可以舒展地平放進去,水面應超過三陰交(離內足踝最高點一手掌左右)。
2、水溫
水溫不是越燙越好,最好是:熱而不燙。
水溫過高會使人體血液急速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現頭暈、胸悶等問題。特別是氣血兩虛之人,雖然泡腳可以活血補血,但是如果水溫過高,反而會在短時間造成身體不適。
3、時間
泡腳時間不是越長越好,一般以15-30分鐘為宜,泡到全身發熱、微汗即可。如果感到胸悶、頭暈,應暫時停止泡腳。
有些人的身體非常寒涼,即便幾次沒能把身體泡熱或者沒有汗意,也不能一味延長泡腳時間。可以考慮加一些生薑熬的水泡腳。
4、火候
到底要不要泡出汗?泡腳以身上微微發熱,似欲即將微汗為宜。千萬不要一味追求大出汗,汗為心之液,大出汗,會損傷心臟陽氣。
《傷寒論》第六十四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描述的是一個因發汗過多導致心悸的患者,用手捂住心口,試圖安慰狂跳的心,治療方法是用桂枝甘草湯溫補心陽。所以泡腳不宜太久,水溫不宜太燙,出汗不宜過多。
快要出汗或者是微出汗,說明人體經絡已上下貫通了。
5、專注
泡腳時不可三心二意。這個時候什麼都別幹,別看書看電視玩手機,也最好什麼都別想,這樣才容易讓身心舒展和放鬆下來,實現「引火歸元」的效果。不然分散了氣血,抵消泡腳效果,等於白泡。
6、時機
什麼時間段泡腳好?全天可泡。
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因為飯後人體大部分津液集中於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會使本該集中消化系統的津液轉而流向下肢,久而久之影響胃腸消化吸收。
泡腳第三步:代表性問題
1、泡了腳要不要多喝水?
我的建議是不要刻意多喝水,和艾灸後一樣,遵循不渴不喝、渴時小口的原則。
2、特殊人群可以泡腳嗎?
心腦血管患者、老年人、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建議不要輕易自行使用中藥泡腳,需要在專業大夫的指導。
3、泡腳會有溼氣嗎?
泡腳不但不會有溼氣,反而可幫助祛溼。
4、哪個季節最適合泡腳?
四季都可以多泡腳,各有功效。有人編成歌謠:「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溼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5、需要天天泡腳嗎?
有時間有條件,當然天天泡更好。時間和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隔一兩天泡泡也行。
都知道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把腳泡熱了,可以暖心,把淤堵疏通,可以舒心。
但是如果你泡腳時,情緒不佳、心煩意亂,那麼你白泡腳了;如果你泡完腳,穿起鞋襪,直奔飯局胡吃海喝,那麼你瞎忙乎了;如果你泡腳時,心不靜,一直在思考琢磨事情,那麼本來是調失眠的,結果你更興奮難眠了。
與艾灸一樣,泡腳貴在堅持,有病治病,無病養生。
泡腳與其他所有的中醫手段一樣,唯有我們啟動良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這些手段才有真正價值。所以與其說我在建議泡腳,不如說是在提倡「泡心」——
讓心變得有溫度,
讓心變得柔軟,
讓心變得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