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2021-01-09 澎湃新聞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9-10-05 11:25 來源:澎湃新聞

「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特展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展覽開幕後,中國絲綢博物館近日陸續邀請榮新江等十餘位相關領域專家開講,就特展14個單元的每一單元做深入解讀。

敦煌石窟始建於十六國,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展覽中,「沙州佛子」版塊介紹了建於唐代晚期的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的洞窟主人洪䛒高僧。本文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長張元林研究員主講,以「從敦煌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為題,從敦煌壁畫的圖像見證絲路歲月的精彩。「澎湃新聞·古代藝術」選刊部分講座內容。

敦煌壁畫中的日、月神圖像巡禮

敦煌石窟有一百多個洞窟繪「日月神」形象的圖像,這些圖像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中國傳統的日輪、月輪;第二種,是蓮華座上的日神、月神;第三種,是乘馬的日神和乘鵝的月神。

這三種圖中,以第一種數量最多,第二種次之,第三種最少,有些畫面以不同類型的日、月神「混搭」,呈現「多元性」的特色。

一、中國傳統的日輪、月輪

中國古籍中,可見許多以鳥、兔、蟾蜍代表日神、月神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以「鳥」代表日神: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楚辭・天問》,以兔代表月神: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淮南子・精神訓》,以「蟾蜍」代表月神:

「日中有鵕烏,而月中有蟾蜍」

東漢張衡《靈憲》寫到:

「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這些記載都是以鳥代表日神,兔、蟾蜍代表月神。

但是,學者季羨林先生,根據《全傳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認為「月中有兔」的傳說最早起源於印度,他說:

「根據這個故事在印度起源之古、傳布之廣、典籍中記載之多,說它起源於印度,是比較合理的」

。佛經中也有相關記載。

善無畏譯《尊勝佛頂真言修瑜伽》:

「日天子並後。乘五馬車。兩手把開蓮華坐圓輪……門東面月天子並後。乘五鵝車。手執風幢上伏兔。坐白月輪中…」

在埃及的藝術中,也會見到紅色的日輪中,有著鳥身牛頭的圖像。這類圖像的相似性,可視為一種「文明的偶然性」,很難明確定論各地起源的先後。

以一個圓圈中有鳥表現日輪,用玉樹表現月輪的方式,自漢代已形成固定模式,因此敦煌壁畫中的此類日輪、月輪,可以視為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

敦煌的畫工在繪圖時,也並非只是將中國傳統日、月圖像完全模仿繪上。鳳凰在中國傳統神話中是「太陽之鳥」,因此敦煌的畫工就把代表太陽與鳳凰畫在一起,以三足鳥或類似鳳凰的造型出現。

月輪的「桂樹」形象,也與中國本土不同。佛教經典《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二》提到:

「復以何緣,月有黑影?以閻浮樹影,在於月中,故月有影」

。因此,此類月輪中的大樹冠,數量多達三、四個,並非來自娑羅樹,很可能是敦煌畫工以他們所熟知的當地「榆樹」作基礎,結合佛經對「閻浮提樹」的描述而創。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線描圖,日輪陽烏

洛陽卜千秋墓,西漢,伏羲與日輪陽烏

四川崇州,東漢伏羲女媧畫像磚

莫高窟第9窟,晚唐,華嚴經變日輪陽烏

莫高窟第35窟,月輪

莫高窟第76窟,月輪

莫高窟第61窟,月輪

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觀音經變圖「日、月」輪

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觀音經變圖,日輪中的三足烏

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觀音經變圖,月輪

莫高窟第14窟北壁,晚唐「日、月輪」

莫高窟第14窟北壁,日輪

莫高窟第14窟北壁,月輪

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華嚴經變日、月輪

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華嚴經變(局部),日輪陽烏

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華嚴經變(局部),月輪桂樹

莫高窟321窟南壁,日、月精摩尼

莫高窟第145窟,中唐,如意輪觀音經變「日、月輪」

唐《千手千眼觀音像》 英國國家博物館藏

藏經洞絹畫,宋,楊柳觀音,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神與摩利支天女

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輪陽烏

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輪陽烏

莫高窟西壁825窟,伏羲與女媧像

二、蓮華座上的日神、月神

第二種類型,是典型佛教形象,圓輪中的日、月神以菩薩模樣,交腳疊坐於蓮華座上。

莫高窟第147窟東壁,晚唐,如意輪觀經變

莫高窟第147窟東壁,晚唐,如意輪觀經變圖,日月神之一

莫高窟第147窟東壁,晚唐,如意輪觀經變圖,日月神之二

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龕,盛唐,浮塑日、月神

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龕,盛唐,浮塑日、月神之一

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龕,盛唐,浮塑日、月神之二

五代,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五代,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日神

五代,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月神

三、乘馬的日神和乘鵝的月神

第三種類型,是乘馬的日神和乘鵝的月神。這類日、月神圖像在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於6世紀前半葉,集中於中唐,至11世紀初,晚宋仍可見。

「乘鵝的月神」,在古埃及、巴比倫、希臘文明中,都會看到大量女性與天鵝一起組合的藝術品。「乘馬的日神」,在佛教、印度教、瑣羅亞斯德教都有相關的概念,在基督教,是兩兩相背的四匹馬的意象,但敦煌圖像中,這種乘馬日神的概念來源已難以定論,因為此處本來就是各民族與宗教的交匯處。

佛經般若力《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提到乘馬的日神與乘鵝的月神:

「日天作天王形。被甲於金車上交脛而坐。以四匹花聰馬駕之。馬首兩左兩右。…又月天形貌類日。…有四蒼鵝繞車而飛。其日月二天王車但有廂及輪谷而無轅也。」

這類圖像應由中亞的粟特商人或印度僧人帶來。在絲路沿線,除了敦煌與中原地區,青海都蘭熱水大墓、新疆龜茲石窟、中亞地區、印度本土古犍陀羅地區、地中海周邊地區,也可以見到類似的圖像。

莫高窟第285窟

莫高窟第285窟 乘馬車的日神

莫高窟第285窟 乘天鵝車的月神

莫高窟第144窟東壁門北 中唐

莫高窟第144窟東壁門北 乘馬的日神

莫高窟第144窟東壁門北 中唐 乘鵝的月神

莫高窟第361窟東壁南 中唐

莫高窟第361窟東壁南  中唐 乘馬的日神

莫高窟第361窟東壁南 中唐 乘鵝的月神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晚唐 新德裡博物館藏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晚唐 新德裡博物館藏,乘馬的日神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晚唐,新德裡博物館藏,乘鵝的月神

交集、混合與並存的形式

榆林窟第36窟窟頂西披 唐 月光天子

榆林窟第36窟窟頂西披 唐 月光天子

《日曜菩薩》  英國國家博物館藏 紙畫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唐  新德裡博物館藏

敦煌日、月圖像表現的「多系譜性」使得我們今天可以追溯、拼合中古時代「絲綢之路」上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歷史場景,同時也說明,不同人類的歷史、文明、宗教,在相互交流下,都可以共榮共存。

(本文由中國絲綢博物館提供 文稿整理:徐佳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敦煌壁畫,中國絲綢博物館,絲路歲月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和古代中西方交流的咽喉,敦煌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從1930年陳寅恪首次提出「敦煌學」至今,對敦煌石窟群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作為其內容之一的壁畫更是我們從圖像入手,研究佛教東傳、古絲綢之路中西文明交流,以及河西走廊歷史的重要資源。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省博開展
    敦煌石窟是什麼?莫高窟的開鑿營造何時起?壁畫和佛像雕塑是怎麼做的?佛國世界有著怎樣的佛本生故事?佛音樂神,反彈琵琶,絲路交通,霓裳美儀。看見我們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也看見我們亙古不變的世相與人心。  8月,展覽「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在莫高窟成功舉辦;如今,「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馬上就要在海博和觀眾見面了。黃沙和碧海,敦煌和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 「看拳!」——一位武術家是怎樣看敦煌壁畫的
    事實上,在著名的敦煌壁畫中就保存著許多有關中國古代武術的珍貴畫面。 從時間上看,這些畫面從公元4世紀直到14世紀,上下綿延約千年,不僅有著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也對研究中國武術的流變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據。敦煌壁畫中究竟表現了哪些武術內容?這些與今天的武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與區別?對武術的發展有何啟發?美學和武術有著怎樣的關係?
  • 歷博講壇丨第72期,大唐風華——唐墓壁畫與絲路文明
    講座時間:2020年9月29日(周二)下午3:30-5:20講座題目:《大唐風華——唐墓壁畫與絲路文明》>主講人:程旭 研究館員(陝西歷史博物館)講座摘要唐墓壁畫是絲路文明重要的歷史遺存,也是絲路歷史長卷的圖像化表現形式。
  • 「80後」女掌柜大漠邊開客棧 飛天壁畫顯敦煌風情
    客棧內,天花板和四周牆壁繪有「飛天」、「九色鹿」等敦煌壁畫圖案,張燕林還在大廳設計了一面「石窟」牆,模仿莫高窟雕塑的風格樣式,這一切使初踏西北古郡的遊客既新鮮又驚喜。閒暇時,張燕林便坐下來在木板上雕刻一些壁畫圖案,店內隨處可見她的木版畫作品。「從小在敦煌長大,對大漠、莫高窟自然有特殊的情結,希望為入住在這裡的外地朋友留有關於敦煌文化的一些印象。」
  • 李寧三十而立,探行絲路從敦煌走向世界!
    而對今年進入第三十個年頭的李寧來說,不僅是堅定了傳承中國文化的決心,更是代表著探索與突破。一場以三十而立·絲路探行為主題的李寧品牌三十周年主題派對,在敦煌雅丹魔鬼城驚豔上演。給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文化瑰寶,著名的敦煌石窟和壁畫就是其中之一。對於一直不斷思考如何將運動和中國文化的藝術之美結合的李寧來說,選擇在敦煌這個千年夢回的地方開啟品牌新的探索再合適不過了。這裡既有對融之新生的渴望,同時也飽含了澎湃的少年之氣。
  • 中國古體詩欣賞;世界文化遺產,歐亞絲路遺蹟,敦煌莫高窟
    今存壁畫45000平米,彩塑2415尊。洞窟492個。屬世界級超級佛學界藝術工程。除此之外,還有敦煌西千佛洞,壁畫910平米,彩塑53尊,碑碣眾多。藝術之高,匠師之巨;史無前例。兩千年絲綢之路,成為世界級駝馬商路,友誼之路,藝術之路,西方與東方文化,商品,宗教,戰爭,和平。
  • 「第二屆敦煌與絲路文明專題論壇」在敦煌莫高窟召開
    為促進敦煌學的發展,尤其是加強敦煌與周邊關係、絲路宗教的共生與交融等問題的研究,中國宗教學會、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敦煌與絲路文明專題論壇暨敦煌學視閾下的東北西北對話」於2020年10月9—13日在敦煌莫高窟召開。
  • 六桂文化邂逅敦煌文明丨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黃金」全新上市
    敦煌作為絲路上的咽喉要地,蘊含兩千年的歷史文明,敦煌代表的是"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精神,偉大的敦煌精神使璀璨的敦煌文化藝術一直"活著"。而六桂文化也有千年的歷史,其不斷創新發展,也是"活著"的精神文化,源於六桂文化的六桂福珠寶傳承千年文化精神,堅守匠心。此次,六桂福珠寶與敦煌博物館的聯名合作,如同千年文化之約,是敦煌文明與六桂文化兩種寶貴精神的交匯、融合。
  • 敦煌壁畫元素融數字創意 民眾DIY供養千年文化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12月28日電 (記者 徐雪)臨近新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推出數字創意活動——敦煌詩巾,民眾在線上可以通過DIY自己的專屬敦煌絲巾,生成個性化的文創創意,以供養千年敦煌文化,同時亦可下單定製實物絲巾作為新年禮物。近年來,以敦煌文化為主的文創產品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青睞。敦煌研究院近期推出的2000份限量「守護敦煌」年禮亦受到民眾的歡迎。
  • 莫高窟的壁畫風格,如何體現出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其中,敦煌文獻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魏泓認為,雖然敦煌學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但是,僅通過中國歷史文獻來研究敦煌,還是洞察不了敦煌所處的廣博背景。要了解敦煌及其居民,最基本便是要了解廣博的「絲路」背景。
  • 幾分鐘看懂敦煌壁畫,「雲遊敦煌」小程序又上新了動畫短劇
    「傳說山中住著一隻美麗的神鹿,從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 根據敦煌莫高窟最有名的九色鹿壁畫故事改編的動畫劇——《神鹿與告密者》4月13日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了。此後每日相繼推出的,還包括《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等5部動畫短劇。
  • 文創IP 讓千年敦煌文化流行起來
    作為敦煌文化的愛好者與推廣者之一,絲路手信自2016年初就著手打造敦煌文創IP項目,將中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進行融合,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敦煌文化,成為了IP開發的核心思路。  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敦煌博物館天貓旗艦店」上線,除自身原創設計產品正式與廣大網友見面外,還同時與旁氏面膜、湯姆樂器等品牌合作,擴大敦煌文創IP產品領域的範圍。
  • 敦煌壁畫也需要「抗氧化」?到底抗氧化是什麼意思?
    而新華社最近拍攝製作的一支短片《莫高窟守望者》,正好可以通過敦煌壁畫解釋「抗氧化」的重要性。《莫高窟守望者》講述是莫高窟的修繕歷程與「守望者」們。自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至今,一代代有志青年滿懷著激情和對敦煌藝術的熱愛,用專業的力量,保護壁畫不受時光氧化,把一座重煥光彩的藝術寶庫捧到世人面前。幾十年以來,敦煌的研究所的專家們通過數位化技術,採集存儲了近120個洞窟。
  • 敦煌,隨著飛天的飄帶起舞!20:00【穿越絲路的花雨 2】
    曾經凝固於壁畫中的舞姿、手勢、人物造型,曾經隱藏於古老敦煌背後的千年傳奇,隨著飛天飄帶的飛舞,就這樣令人沉醉。 之後 《絲路花雨 》舞劇飛向全世界數十個國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標誌性的文化呈現,也為中國舞劇藝術開闢出一條新路,甚至成為第一個登上歐洲最高藝術殿堂斯卡拉大劇院的亞洲舞臺藝術。
  • 國潮已千年,敦煌博物館IP官方授權機構:絲路手信
    在今年波濤洶湧的國潮隊伍中,有一支隊伍,帶著「敦煌-自古不羈」的霸氣出現,一出現,就已驚豔眾人,那就是——敦煌博物館IP。 王一博同款敦煌滑板一板難求,敦敦的周四抽獎日周周火爆!隨著各大品牌紛紛推出敦煌博物館聯名款,大眾也將目光聚焦到了這個位於西北,中西方文化交匯的絲路寶地。
  • 敦煌壁畫裡的千年舞蹈文化
    這類舞蹈壁畫,直接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舞蹈形態。敦煌莫高窟及其附近的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等,保存了相當豐富、生動的歷史舞蹈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舞蹈文化。 敦煌藝術大致可分三個時期:早期,4世紀的北涼時代—6世紀北朝時代;中期,6世紀末—10世紀初的隋唐時期;晚期。10世紀初的五代—14世紀的元代(此後無舞蹈壁畫)。
  • 絲路文化為什麼這麼火?
    原標題:絲路文化為什麼這麼火?(絲路花語)  絲綢之路無疑是今年春節期間的熱詞之一。央視春晚上,舞蹈《絲路霓裳》、歌曲《絲路》接連出場; CCTV網絡春晚推出《絲路夢樂》,由民樂演奏家和一位婀娜舞者共同呈現,成為網絡春晚中最富有韻味的節目;北京衛視環球春晚,上演了濟南大學音樂學院的造型舞蹈秀《絲路新語》,創意和科技雙雙獲贊。
  • 國潮文化跨界新典範!華帝攜敦煌IP推出聯名款新品
    敦煌,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起敦煌,你想到的是什麼?是聞名天下的「敦煌石窟」、「敦煌壁畫」?還是驚豔世界的「敦煌舞」?
  • 千年敦煌藝術煥發青春活力 文創產品上線催熱傳統文化
    過年貼敦煌文化春聯、平日使用敦煌元素日曆、出遊必備的西域風情絲巾……近年來,傳統絲路文化及敦煌藝術通過大膽創新IP融入現代元素,綻放出了新活力。尤其一款絲路文化濃鬱的敦煌博物館滑板,在線上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相關話題還登上微博熱搜,引網友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