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9-10-05 11:25 來源:澎湃新聞
敦煌石窟有一百多個洞窟繪「日月神」形象的圖像,這些圖像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中國傳統的日輪、月輪;第二種,是蓮華座上的日神、月神;第三種,是乘馬的日神和乘鵝的月神。
這三種圖中,以第一種數量最多,第二種次之,第三種最少,有些畫面以不同類型的日、月神「混搭」,呈現「多元性」的特色。
一、中國傳統的日輪、月輪中國古籍中,可見許多以鳥、兔、蟾蜍代表日神、月神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以「鳥」代表日神: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楚辭・天問》,以兔代表月神: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淮南子・精神訓》,以「蟾蜍」代表月神:
「日中有鵕烏,而月中有蟾蜍」。
東漢張衡《靈憲》寫到:
「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這些記載都是以鳥代表日神,兔、蟾蜍代表月神。
但是,學者季羨林先生,根據《全傳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認為「月中有兔」的傳說最早起源於印度,他說:
「根據這個故事在印度起源之古、傳布之廣、典籍中記載之多,說它起源於印度,是比較合理的」。佛經中也有相關記載。
善無畏譯《尊勝佛頂真言修瑜伽》:
「日天子並後。乘五馬車。兩手把開蓮華坐圓輪……門東面月天子並後。乘五鵝車。手執風幢上伏兔。坐白月輪中…」在埃及的藝術中,也會見到紅色的日輪中,有著鳥身牛頭的圖像。這類圖像的相似性,可視為一種「文明的偶然性」,很難明確定論各地起源的先後。
以一個圓圈中有鳥表現日輪,用玉樹表現月輪的方式,自漢代已形成固定模式,因此敦煌壁畫中的此類日輪、月輪,可以視為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
敦煌的畫工在繪圖時,也並非只是將中國傳統日、月圖像完全模仿繪上。鳳凰在中國傳統神話中是「太陽之鳥」,因此敦煌的畫工就把代表太陽與鳳凰畫在一起,以三足鳥或類似鳳凰的造型出現。
月輪的「桂樹」形象,也與中國本土不同。佛教經典《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二》提到:
「復以何緣,月有黑影?以閻浮樹影,在於月中,故月有影」。因此,此類月輪中的大樹冠,數量多達三、四個,並非來自娑羅樹,很可能是敦煌畫工以他們所熟知的當地「榆樹」作基礎,結合佛經對「閻浮提樹」的描述而創。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線描圖,日輪陽烏洛陽卜千秋墓,西漢,伏羲與日輪陽烏四川崇州,東漢伏羲女媧畫像磚莫高窟第9窟,晚唐,華嚴經變日輪陽烏莫高窟第35窟,月輪莫高窟第76窟,月輪莫高窟第61窟,月輪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觀音經變圖「日、月」輪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觀音經變圖,日輪中的三足烏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觀音經變圖,月輪莫高窟第14窟北壁,晚唐「日、月輪」莫高窟第14窟北壁,日輪莫高窟第14窟北壁,月輪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華嚴經變日、月輪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華嚴經變(局部),日輪陽烏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華嚴經變(局部),月輪桂樹莫高窟321窟南壁,日、月精摩尼莫高窟第145窟,中唐,如意輪觀音經變「日、月輪」唐《千手千眼觀音像》 英國國家博物館藏藏經洞絹畫,宋,楊柳觀音,法國吉美博物館藏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神與摩利支天女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輪陽烏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輪陽烏莫高窟西壁825窟,伏羲與女媧像二、蓮華座上的日神、月神第二種類型,是典型佛教形象,圓輪中的日、月神以菩薩模樣,交腳疊坐於蓮華座上。
莫高窟第147窟東壁,晚唐,如意輪觀經變莫高窟第147窟東壁,晚唐,如意輪觀經變圖,日月神之一莫高窟第147窟東壁,晚唐,如意輪觀經變圖,日月神之二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龕,盛唐,浮塑日、月神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龕,盛唐,浮塑日、月神之一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龕,盛唐,浮塑日、月神之二五代,法國吉美博物館藏五代,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日神五代,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月神三、乘馬的日神和乘鵝的月神
第三種類型,是乘馬的日神和乘鵝的月神。這類日、月神圖像在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於6世紀前半葉,集中於中唐,至11世紀初,晚宋仍可見。
「乘鵝的月神」,在古埃及、巴比倫、希臘文明中,都會看到大量女性與天鵝一起組合的藝術品。「乘馬的日神」,在佛教、印度教、瑣羅亞斯德教都有相關的概念,在基督教,是兩兩相背的四匹馬的意象,但敦煌圖像中,這種乘馬日神的概念來源已難以定論,因為此處本來就是各民族與宗教的交匯處。
佛經般若力《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提到乘馬的日神與乘鵝的月神:
「日天作天王形。被甲於金車上交脛而坐。以四匹花聰馬駕之。馬首兩左兩右。…又月天形貌類日。…有四蒼鵝繞車而飛。其日月二天王車但有廂及輪谷而無轅也。」這類圖像應由中亞的粟特商人或印度僧人帶來。在絲路沿線,除了敦煌與中原地區,青海都蘭熱水大墓、新疆龜茲石窟、中亞地區、印度本土古犍陀羅地區、地中海周邊地區,也可以見到類似的圖像。
莫高窟第285窟莫高窟第285窟 乘馬車的日神莫高窟第285窟 乘天鵝車的月神莫高窟第144窟東壁門北 中唐莫高窟第144窟東壁門北 乘馬的日神莫高窟第144窟東壁門北 中唐 乘鵝的月神莫高窟第361窟東壁南 中唐莫高窟第361窟東壁南 中唐 乘馬的日神莫高窟第361窟東壁南 中唐 乘鵝的月神《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晚唐 新德裡博物館藏《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晚唐 新德裡博物館藏,乘馬的日神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晚唐,新德裡博物館藏,乘鵝的月神交集、混合與並存的形式榆林窟第36窟窟頂西披 唐 月光天子榆林窟第36窟窟頂西披 唐 月光天子《日曜菩薩》 英國國家博物館藏 紙畫《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唐 新德裡博物館藏敦煌日、月圖像表現的「多系譜性」使得我們今天可以追溯、拼合中古時代「絲綢之路」上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歷史場景,同時也說明,不同人類的歷史、文明、宗教,在相互交流下,都可以共榮共存。
(本文由中國絲綢博物館提供 文稿整理:徐佳瑩)(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敦煌壁畫,中國絲綢博物館,絲路歲月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