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博講壇丨第72期,大唐風華——唐墓壁畫與絲路文明

2020-12-13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講座時間:

2020年9月29日(周二)下午3:30-5:20

講座題目:

《大唐風華——唐墓壁畫與絲路文明》

主講人:

程旭 研究館員(陝西歷史博物館)

講座摘要

唐墓壁畫是絲路文明重要的歷史遺存,也是絲路歷史長卷的圖像化表現形式。唐墓壁畫以豐富的題材與鮮明的時代特徵成為探索絲路文明寶貴的文物資料。講座以關中地區唐墓壁畫發現為基礎,結合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及其他地區唐墓壁畫材料,從圖像學視角出發,深入解讀唐墓壁畫的內容與題材,論及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諸多方面,著重剖析絲路文明中的外來文化因素。在唐王朝繼承前朝傳統的同時,推行開明的外交與民族政策,兼收並蓄,並由此孕育出開放發達、多元包容的大唐盛世。而唐墓壁畫正是這段恢宏歷史的記錄者。

主講人簡介

程旭,1962年出生,陝西武功縣人。蘭州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博士,研究館員。現任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唐代壁畫、東西方文化史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墓壁畫中的外來文化因素及反映的民族關係》。發表《朝貢·貿易·戰爭·禮物——何家村唐代金銀器再解讀》《章懷太子墓西壁客使圖高昌使者說質疑》《唐墓壁畫中的外來文化因素》《論唐墓壁畫中的佛教題材》《唐墓壁畫中的絲路樂舞》等論文40餘篇。著有《唐韻胡風》《絲路畫語》等書,編著《三秦瑰寶·壁畫卷》,主編《皇后的天堂——唐敬陵貞順皇后石槨研究》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陝西歷史博物館,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萬國拜冕琉——絲綢之路的「老照片」:唐墓壁畫裡的胡漢交融盛況
    一、胡騰故鄉路斷,成就唐朝壁畫與絲路間「千千之結」1、九天開宮殿,萬國拜冕琉:壁畫下的大唐盛世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文明形式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無論是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還是工藝製作、藝術文化世界的頂峰,其中尤以唐墓壁畫最具代表性
  • 第70期「歷博講壇」開講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記者8月12日獲悉,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邀請中山大學考古專業教授許永傑登上第70期「歷博講壇」,以《廟底溝文化與天黿》為題開展了一場專題講座。本期講座是配套陝歷博主辦的「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大型特展系列講座的第20講。
  •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9-10-05 11:25 來源:澎湃新聞
  • 國寶|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 【年代】唐 【規制】高176釐米,寬196.5釐米。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
    2015年第11-12期的《文明》雜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70周年全會上成為「2014文明宣言暨文明交流互鑑思想」載入史冊的一個歷史標誌點。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被稱為「偉大的創意」的「一帶一路」倡議,實質是從實踐的層面深刻地指出了,文明是人類發展的方向和價值尺度,交流是文明發展的基本方法和顯著特徵,互鑑是交流的維度和連續性過程。
  • 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在禮教與風尚之間|頂尖博物館探訪②
    比如,唐墓壁畫侍女多有持巾、盆等形象,她們的功能是「具盥櫛」,即為墓主人提供清潔的功能。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是最早開始系統研究唐墓壁畫的學者之一。他向南方周末記者總結唐墓壁畫中女性形象的變化——初唐時,女性形象相對苗條,到盛唐尤其是唐玄宗時期,女性形象相對丰韻,這一特點到了中唐和晚唐時期又弱化了,女性形象不如唐玄宗時期身材那般臃腫。
  • 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畫:胡人牽駝入畫中 浩蕩西行販絲綢
    這一點,可在河南古代壁畫館得到印證:在該館修復完畢的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駝馬出行壁畫中,幾個高鼻梁、絡腮鬍的胡人神態逼真、形象生動。  仔細留意,可發現該墓駝馬出行壁畫中的胡人有著共同的面部特徵——高而尖的鼻子、濃密的絡腮鬍須。這些胡人有的牽駝,有的控馬。
  • 弼馬溫」和「皇親國戚」,陝西兩唐墓在空港新城比鄰而居
    唐朝「弼馬溫」墓中的罕見壁畫康善達曾任左驍衛親衛、東宮烏城監丞、鹹陽監等職,系初唐時代的馬政官員。鹹亨二年(671)終於原州之私第,鹹亨四年(673)遷葬於鹹陽洪瀆原。墓誌記載,康善達之父亦任牧監,家資饒富,「谷量牛馬,山藏丹寶」,很可能是原州(今寧夏固原)粟特人。
  • 申文喜:晚唐魏博鎮女性形象的考古學觀察——以安陽晚唐墓壁畫為例
    近年來,在安陽發現了三座晚唐大和年間壁畫墓,繪有多名女性形象,身份多是家居僕侍。這些女性的服裝闊大,髮式多樣,妝容奇特,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結合相關考古材料、文獻記載和傳世畫作,對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進行觀察分析,以了解晚唐時期魏博鎮女性的服飾、髮式、面妝及生活風貌。2000年,安陽市北關區發現一座唐墓,墓內保存有較好的壁畫,為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趙逸公夫婦墓。
  • 文化大觀|大唐盛世的文化殿堂:昭陵博物館
    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墓「因山為陵」的制度,自貞觀十年(636)首葬長孫皇后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埋葬唐太宗,先後共營建13年之久。傳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就陪葬其中。貞觀十一年,唐太宗發布《九嵕山卜陵詔》,鼓勵佐命功臣、皇親國戚陪葬昭陵,之後的一百多年間,在昭陵形成了龐大的帝王陵園。
  • 大唐地產丨一張中國臉譜書寫的東方風華
    這是大唐地產公司的標識,象徵著經典與傳奇的續寫,也象徵著大唐地產不斷創造東方民族與世界相融的典範人居。隨著大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2117.HK)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這張威風而親切的竇爾敦藍臉從此踏上了更大的國際舞臺。
  • 大唐清涼 | 輕紗羅衫掩風流
    步輦圖細部雖說這幅畫的作者還難以確定,但此作品當是來自初唐時代,原因之一就是畫中宮女們的髮式、服式,與近年發現的眾多隋、初唐墓中壁畫、陪葬俑上呈現的裝扮幾乎相同。因此,《步輦圖》和《簪花仕女圖》分別產生於唐朝的一頭一尾,且都表現了女性在夏天所穿的透明薄紗羅衣,大唐的清涼風尚,可見一斑。晚唐《引路菩薩像》、五代王處直墓、馮暉墓壁畫等藝術品都證明,這一衣式,恰恰是那一時代上層社會女性中最流行的避暑之服,輕紗蔽體、酥胸半露並不是稀奇事。
  • 「風物誌」榆中一座古墓,揭開大唐攻滅高昌國的一段往事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被唐所滅。1973年榆中發現的交河郡夫人墓,正是高昌國王麴文泰的孫媳婦之墓。榆中交河郡夫人墓的發現1973年8月,在甘肅省榆中縣城西4公裡、隴右名山興隆山北2公裡的朱家灣村範家溝的半山腰處,人們意外發現了一處石棺墓。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丨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專題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專題本期《美術研究》有4篇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方面的論文,現將論文提要線上發布。沂南畫像石墓中室北壁東段武士圖知識、傳說與製作: 陝西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星象圖的幾個問題王煜內容提要:陝西靖邊楊橋畔渠樹壕東漢壁畫墓中繪製的星象圖布局系統
  • 朔州發現元代壁畫墓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12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朔州市發現一座元代壁畫墓,該墓葬型式為凸字形土壙磚室墓,墓室是仿木結構形制,雕繪出梁、枋、鬥拱、椽、簷、門等,壁上繪有精美的圖案,色彩鮮豔、畫工精細。
  • 陝西歷史博物館王建岐: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絲路商魂與一帶一路
    本次論壇上,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文物高級管理員、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專家——王建岐先生帶來了主題為《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絲路商魂與一帶一路》的演講。他希望通過本次造物節,共同探索一條文化與商業有機融合的道路,使文化產品被更多的人了解。
  • 《大唐女子圖鑑》火了!1000多年前的「時尚」博主們教你穿搭~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絹畫局部是不是美輪美奐呢~從武周至中宗,都是女性氣場全開的時代唐時盛行戴假髻,稱「義髻」接下來這位「蓮花冠仕女」來自中唐前期接下來登場的「敦煌供養人」造型參考莫高窟第9窟壁畫的供養人形象插畫原型圖同樣來自插畫師@御茶菓子
  • 走近古老的粟特人 回望大唐盛世
    「粟特人在大唐——洛陽博物館藏唐代文物特展」展示了大唐時期粟特人的生活景象。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史書上找不到更詳細的記載,但今天我們在長沙博物館探館,觀看即將開放的「粟特人在大唐——洛陽博物館藏唐代文物特展」時,卻驚奇地發現,新展中的,粟特人和長沙博物館(以下簡稱「長博」)一樓基本陳列唐代大廳中展示出來的出土自長沙南郊爛泥衝唐墓中的騎馬胡人俑的長相一模一樣,同時,這些粟特人陶俑,我在湖南省博物館中也有發現。
  • 絞胎陶瓷在唐,曾是大唐斑斕幻想的佐證
    大唐是一個富於幻想的朝代,對具象的需求不敵對抽象的需求。唐人期冀理想與現實統一,古典美與(唐代)現代美統一,但在一個富饒開放的國度,各類思潮都有效地存在,雖不懂也懂,雖懂也不懂,正是這種大唐襟懷,讓絞胎一出世就豐滿,就加入到陶瓷大軍中來,一同行進。
  • 國風講團丨《花舞大唐春》之《長安十二時辰》提到的世上最美的東西
    國風講團丨《花舞大唐春》之《長安十二時辰》提到的世上最美的東西 2020-04-05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