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畫:胡人牽駝入畫中 浩蕩西行販絲綢

2021-01-13 洛陽網

安國相王即李旦,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睿宗。孺人,唐代對皇室宗王之妾的稱謂,官職相當於三品。據考證,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

  西壁駝馬出行壁畫中的胡人牽駝馱絲綢畫面

  東壁駝馬出行壁畫

  安國相王即李旦,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睿宗。孺人,唐代對皇室宗王之妾的稱謂,官職相當於三品。據考證,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該墓有兩幅駝馬出行壁畫,左右對稱繪於墓道的東西兩壁上,從中即可一窺神態逼真生動的胡人形象,也可找尋到更多絲綢之路上的「洛陽印記」。

  胡人牽駝形象逼真

  提起胡人,許多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陸巖夢的詩句:「眼睛深卻湘江水,鼻孔高於華嶽山。」描述雖然有些誇張,但深目高鼻的確是西域胡人的顯著特徵之一。這一點,可在河南古代壁畫館得到印證:在該館修復完畢的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駝馬出行壁畫中,幾個高鼻梁、絡腮鬍的胡人神態逼真、形象生動。

  仔細留意,可發現該墓駝馬出行壁畫中的胡人有著共同的面部特徵——高而尖的鼻子、濃密的絡腮鬍須。這些胡人有的牽駝,有的控馬。該墓墓道東壁駝馬出行壁畫中牽駝的那名胡人(圖中左一人物),頭戴尖尖的卷沿胡式氈帽,身穿翻領窄袖袍服,腳蹬黑色高靿靴,典型的胡人裝扮。緊挨著這名胡人、牽著一匹馬的也是一名胡人(圖中左二人物),但他的穿著完全是漢人的裝束,頭戴幞頭,身穿圓領袍服,牽著一匹五花馬。

  這不奇怪。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唐代的洛陽是國際大都市,與西域有著廣泛的聯繫。在壁畫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穿漢服的胡人,而且還能看到穿胡服的漢人。史書記載,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社會上一度流行漢人穿胡服的風尚,不僅男人穿,連女子也穿。

  在畫師高超的畫筆下,該墓駝馬出行壁畫中的人物身高及馬匹、駱駝的尺寸,和真人真物相差無幾,駿馬形態豐滿、體格健壯,駱駝造型生動、四肢有力。

  絲路上的「洛陽印記」

  眾所周知,唐代綜合國力強盛,而洛陽作為都城之一,吸引著眾多域外人士不遠千裡紛至沓來。

  那麼,來洛陽的胡人都是些什麼人呢?該館工作人員介紹,通常情況下,我們所指的胡人主要指居住在現在的中亞地區的粟特人,他們聚集的地區一般都位於絲綢之路的交通通道上,來往洛陽比較方便。關於粟特人,根據資料記載,他們特別善於經商,經常把西域的珠寶、香料、牲畜販運到中國,又把中國的絲綢帶到西方,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承擔者。

  回到該墓的壁畫上,前文提到該墓有兩幅駝馬出行壁畫,其中繪於墓道西壁的駝馬出行壁畫中有名牽駝的胡人,其身後的駱駝高大雄健,正昂首挺胸、抬蹄甩尾、闊步前行,駝背上載著的是捆好的絲綢卷和胡瓶。

  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的洛陽,曾經出土了大量的胡俑、古代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和各種異國風格的文物。而這幅唐代胡人牽駝馱絲綢壁畫,更是生動再現了各國商人來到洛陽、裝載絲綢西行走上絲綢之路的場景,客觀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場景和世俗風情。該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幅壁畫曾多次被借調到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展出,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讚賞。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胡人、駱駝、絲綢、貿易仿佛是盛唐獨有的氣質,向觀者傳遞著大唐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胡人來往於中亞、西亞與中原洛陽之間,帶來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洛陽日報記者 肖姣姣 通訊員 段躍輝 文/圖)

相關焦點

  • 萬國拜冕琉——絲綢之路的「老照片」:唐墓壁畫裡的胡漢交融盛況
    唐墓壁畫以其獨特的視角、特殊的表現形式,生動地詮釋了唐代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且其數量眾多,分布範圍甚廣。就現今已經發現繪有壁畫的唐墓就有138餘座,遍及陝西、山西、遼寧、內蒙古、重慶、青海、新疆、廣東等十餘個省市自治區。
  • 葛承雍:中國記憶中的絲綢之路_鏡相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05年發現的洛陽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壁畫墓,一組大型胡人牽駝載物匆匆趕路圖,再次證實了當時驛道繁忙景象。新疆託克遜縣阿拉溝被發掘的唐代烽燧遺址,出土文書記載烽、鋪、鎮、所、折衝府以及戍守將士姓名,反映當時唐軍一整套戍守系統能有效地控制與管理,保障著東西交通路線的暢通。
  • 故宮院刊 | 葛承雍:胡人髮型:中古「剪頭胡雛」藝術形象試解
    隨著近年考古發掘中對胡人形象的新發現,我們可以辨認出,過去籠統地稱為胡人的形象,其實是有區別的。先看山西5世紀北齊東安王婁睿墓中的陶塑與壁畫[7]。從考古出土的圖像看,婁睿墓中有壁畫也有陶俑,最典型被稱為「陶役夫俑」的西域人,高鼻深目,留小八字鬍,白色圓臉,頭微歪。出土資料整理者認為役夫俑「頭戴圓頂氈帽」,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剪髮胡雛形象〔圖一-圖三〕,其髮絲下垂成綹,整齊劃一。
  • 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在禮教與風尚之間|頂尖博物館探訪②
    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了約二十座唐代墓葬中揭取下來的數百幅壁畫,尤其以章懷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的壁畫最負盛名。過去研究裡,於靜芳把64座紀年明確的唐墓壁畫女性形象比作一把「標尺」,在這個刻度下,一些佚名唐代女性題材藝術被置於其中。存世的可考的唐畫稀缺,傳世唐代捲軸畫真偽難辨,敦煌唐代壁畫以及藏經洞出土紙絹畫多數無可考紀年。唐墓壁畫大多紀年明確,且殘存女性圖像的壁畫墓從初唐至晚唐年代序列比較完整,已構成體系化的唐代仕女畫研究材料。大量的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因此被「數據化」。
  • 古代墓葬中的壁畫是畫給誰看的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材料來證明古人有經常到墓中設祭的風習,墓內即使有成套的祭器,也可能是封墓之前一次性的祭典所用。《後漢書·陳蕃傳》記鄉民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居墓室中行服二十餘年。此舉之所以能在鄉邑間沽釣到孝名,正是因為其行為超乎常俗。在歷代的筆記小說中,常可讀到墓俑在人間作祟的離奇故事。出土於墓葬中的物品,生者往往避之惟恐不及。
  • 國寶|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 【現狀】陝西歷史博物館 【簡介】《永泰公主墓宮女圖》是陝西省乾縣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前室東壁南側出土的畫,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李仙蕙是唐中宗第七女,初封永泰郡主,後贈永泰公主。此圖場面宏大,保存較好,畫中人物為九位風姿綽約的宮女,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個個體態豐盈,婀娜多姿。
  • 弼馬溫」和「皇親國戚」,陝西兩唐墓在空港新城比鄰而居
    唐朝「弼馬溫」墓中的罕見壁畫康善達曾任左驍衛親衛、東宮烏城監丞、鹹陽監等職,系初唐時代的馬政官員。鹹亨二年(671)終於原州之私第,鹹亨四年(673)遷葬於鹹陽洪瀆原。墓誌記載,康善達之父亦任牧監,家資饒富,「谷量牛馬,山藏丹寶」,很可能是原州(今寧夏固原)粟特人。
  • 申文喜:晚唐魏博鎮女性形象的考古學觀察——以安陽晚唐墓壁畫為例
    《新唐書·吐蕃傳》載:「(吐蕃人)衣率氈韋,以赭塗面為好」,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後,「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可知赭面原是吐蕃人的風俗,然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壁畫中著吐蕃族服飾者並未發現塗赭面的形象。青海都蘭熱水溝三號墓和德令哈郭裡木唐墓應為吐蕃統治時期的墓葬,兩墓所出棺板上發現繪有多名赭面妝人物。
  • 早期藝術裡的花花朵朵:從古彩陶到唐代壁畫裡的花卉
    作者以時間為序,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類似花卉的紋樣,春秋時期蓮鶴方壺上生機盎然的透雕蓮瓣,談到巴蜀漢俑中的女子頭簪花朵者、四川德陽東漢墓的採蓮畫像磚,南北朝中鋪天蓋地的蓮花母題裝飾,再論及花鳥畫形成獨立畫科的唐代出土的各類帶有花鳥題材繪畫的文物,為讀者呈現一個美術史上花鳥畫成熟之前的花卉世界。我幾年前指導的一位研究生喜歡插花。
  • 來到敦煌:冷僻旅遊地,西晉壁畫墓!
    敦煌:一個隱蔽的旅遊景點,西晉壁畫墓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界處,沙漠與綠洲交織,農耕與遊牧交織,中原文化與佛教由西向西交織,是中西陸路交通樞紐,絲綢之路咽喉。敦煌市區不大,遊客到敦煌的首選是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至於其他景點略顯偏遠,交通略顯不便,要麼開車要麼找旅行社,我在城裡找了一家旅行社,來到了西晉壁畫墓這個僻靜的地方。
  • 唐代的藝術風格,生動的顯示了唐代社會的時代風貌
    此外,獻陵石虎、順陵石獅及乾陵前的巨大雕刻群也極為壯觀、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精品。著名的敦煌幹佛洞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寶庫。現存的492個窟洞中,唐窟達230個,幾乎佔了總數的一半。窟中各種佛教題材的泥塑佛像形態各異,相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它們常常與壁畫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雕塑藝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 歷博講壇丨第72期,大唐風華——唐墓壁畫與絲路文明
    講座時間:2020年9月29日(周二)下午3:30-5:20講座題目:《大唐風華——唐墓壁畫與絲路文明》>主講人:程旭 研究館員(陝西歷史博物館)講座摘要唐墓壁畫是絲路文明重要的歷史遺存,也是絲路歷史長卷的圖像化表現形式。
  • 壁上畫屏:從漢代壁畫裡的雲氣紋到清代的墨葡萄
    臨朐海浮山北齊天保二年(551年)東魏威烈將軍、南討大行臺都軍長史崔芬墓是座單室墓,其東、北、西三個壁面上繪多扇屏風,屏風的連續性被北壁和西壁的小龕破壞,但其每一扇仍是完整的,可以滿足畫框的需要(見上圖)。顯然,這套壁畫的作者首先將他的作品看作獨立的「畫」,然後才是傳統意義的「壁畫」。屏風中出現的樹下高士很可能是南朝繪畫中流行的「竹林七賢」(見上圖)。
  • 唐看日本,尋找日本遺失的唐代家具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大量的椅、凳、墩等高型坐具,在唐代壁畫和繪畫中都可以見到這些高型坐具,且種類十分豐富:椅子有靠背椅、扶手靠背椅,亦有出頭不出頭之分,還出現了裝飾華麗的圈椅;凳的種類更為豐富,月牙凳是唐代家具中特有的高型坐具。形制有二:墩比較多見的有圓形墩,腰鼓形束腰墩等。
  • ...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 巡展活動第三站在臺灣中原大學...
    12月8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和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共同主辦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
  • 從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看唐代女性的裝束妝飾
    原壁畫曾在宋代被重修者鏝在下層,上世紀四十年代剝出,多有殘缺。後經五十年代段文杰先生研究整理,復原臨摹了此壁畫。這幅畫是唐代供養人畫像中規模最大的一幅。圖中共畫了十二個人像,第一身像最大,為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的樂庭瓌夫人——太原王氏;第二身像較小,為王氏的女兒「十一娘」;第三身像更小,為王氏的女兒「十三娘」。
  • 亮寶樓文博 | 唐代的男裝女子
    唐墓壁畫中幞頭袍服男裝侍女(1.段簡璧墓壁畫男裝侍女 2.新城長公主墓壁畫男裝侍女 3.李爽墓壁畫男裝侍女 4.燕妃墓壁畫男裝侍女 5.阿史那忠墓壁畫男裝侍女)男服服制的這種變化,也反映在男裝女子的服飾上,僅在唐代壁畫中,就有數量眾多身著褾襈袍及襴袍的男裝侍女。(例如乾封二年(667年)韋貴妃墓前甬道西壁南間壁畫男裝侍女,著橘黃窄袖袍、袍下擺處加襴。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絲綢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自誕生起就與中國古代其它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