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過去了,2020年的購物狂歡算是徹底告一段落了,畢竟去過每年的618、雙十一、雙十二等特殊日子,平臺再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優惠活動。
這一點可以從各大購物平臺發出的成交數額可以看出,整個社會都堅定的相信,這些購物狂歡節確實有一定的活動力度,在購物車界面的滿減促使平時很多捨不得網購的人加入了剁手大軍,畢竟錯過這一次,那麼只能等待明年的同期日子。
但是最近經歷了雙十一和雙十二之後,小編發現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按照往年的習慣的,每一次大換季會購買一次衣物,提前在雙十一前將選好的商品放入了購物車,當時匆匆一瞥,只有700多元(未截圖),還在暗暗竊喜,今年似乎省下了不少錢。
但是伴隨著艱難的熬到了雙十二凌晨零點時,購物車的價格已經飆升至了1300多元,這裡因為未做截圖,小編懷疑是不是購物車自己無意中放入了什麼物件導致的價格上升,因此未做過多的關注,只能認真等待,畢竟我們失去了雙十一,不是還有雙十二麼。
雙十一凌晨12點
於是伴隨著雙十一的活動漸漸遠去,購物車的價格慢慢從1300多降至了1100多,在望眼欲穿的等待後,再次來到了11號的晚上,經過了同樣漫長的等待,到了凌晨十二點,WTF!!!價格突然又被拉升至了1200多。
雙十二前一天
雙十二凌晨十二點
這裡第一想法便是很多人一直強調的,我們所謂的薅羊毛其實「薅」的是自己,所有商品的價格早已經經過了一次暗漲之後才會加入折扣,而最後的價格也往往高於平時的價格,這是在一些線下門店經常做過的伎倆,只不過在全民網購的時代,平臺和商家經過網際網路包裝後再次展示了出來,剁手黨的智商自然而然的便被按在地上摩擦了。
當然了也有一些其他的說辭,比如有些人說在平臺購物如同美團外賣滿減優惠一樣,你得研究其中的規則,才能堂而皇之的薅平臺的羊毛,在不了解滿減活動的規則時,很多人便如同小編一樣吃了「雙十一」的暗虧,而很多人也是這麼多年自以為佔據了很多便宜,卻不注重活動規則而買了很多高價的商品。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說出這些年你經歷的網購「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