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錢的教育

2021-03-01 十點讀書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善尼朗讀音頻

◆ ◆

文 | 梁實秋

摘自《把快樂種在心裡》

烏託邦的作者告訴我們說,在理想的國裡,小孩子拿金錢當做玩具,孩子們你可以由性地大把地抓錢,順手丟來丟去地玩。其用意在使孩子把金錢看成司空見慣的東西,久之便覺得金錢這東西稀鬆平常,長大了之後自然也就不會過分地重視金錢,貪吝的毛病也就可以不至於犯了。這理想恐怕終歸是個理想吧?小孩子沒有不喜歡耍槍弄棒的,長大之後更容易培養出尚武的精神。小孩子沒有不喜歡飛機模型的,長大之後很可能對航空發生很大的興趣。所以幼習俎豆,長大便成聖賢,這種故事不能不說有幾分道理。小時候在錢堆裡打滾,大了便不愛錢,這道理我卻不敢深信。

事實上一般小孩子們所受的關於錢的教育,都是培養他對於錢的愛好。我們小時候,玩的不是錢,而常常是裝錢的撲滿。門口過來了一個小販,吆喝著:「小盆兒啊小罐兒啊!」往往不經我們的請求,達人就買一個瓦制的小撲滿。大人告訴我們把錢一個個地放進那個小孔裡面,積著,積著,積滿了之後「撲」的一聲摔碎,便可以有筆大錢。那一筆錢做什麼用?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以我個人而論,我拿到一個撲滿之後,我卻是被這古怪的玩意兒所誘惑了,覺得怪有趣的,恨不得能立刻把它填滿,我憧憬著將來有一天摔碎它時的那種快樂。我手裡難得有錢,錢是在母親屋裡的大木櫃裡鎖著的,我手裡的錢只有三種來源:一是過年時的壓歲錢,或是客人來時給的紅紙包的錢;一是自己生辰家裡長輩給的錢;一是從每日點心費裡積攢下來的節餘。有一點兒富餘的錢,便急忙投進撲滿,「當」的一聲,怪好玩兒的。起初我對於這個小小的儲蓄銀行很感興趣,不時地取出來搖搖,從那個小孔往裡面窺看。但是不久我就恍然我是被騙了,因為我在想買冰糖葫蘆或是糯米藕的時候,才明白那撲滿裡的錢是無法取出來用的,那窟窿太小,倒是倒不出來,用刀子拔也拔不出來,要摔又不敢,我開始明白這不是一個玩具,這是一個強迫儲蓄的陷阱。金錢這東西為什麼是那樣的寶貴,必須如此周密地儲藏起來呢?撲滿並沒有給我養成儲蓄的美德,它反倒幫助我對於錢發生一種神秘的感覺。

有人主張絕對不給孩子們任何零錢,一切糖果玩具都已準備齊全,當然無從令孩子們去學習揮霍的本領。銅臭(xiu 第四聲)是越晚沾染人的雙手越好。可是這種辦法也有時效的限制,一離開家之後任何孩子都會立刻感覺到錢的重要。我小的時候,每天上學口袋裡放兩個銅板,到學校可以買兩套燒餅油條做早點吃,我本來也沒有別的其他欲望,但是過了兩天,學校門口來了一個賣糯米藕的小販,圍了一圈的小顧客,我擠進去一看,那小販正在一片一片地切著一橛(jue 第二聲)赭(zhe 第三聲)中帶紫的東西,像是藕,可是孔裡又塞著東西,切好之後澆一小勺紅糖汁和一小勺桂花,令人饞涎欲滴!我咽了一口唾沫之後退出來了。第二天仗著膽子去買一碟嘗嘗,卻料不到起碼要四個銅板才肯賣。我忍了兩天沒吃早點換到了一碟這個無名的美味。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錢的用處,第一次感覺到沒有錢的苦處。我相當的了解了錢的神秘。

錢的用處比較容易明白,錢從什麼地方來,便比較難以了解。父母的柜子裡皮包裡,不斷地有錢的補充。但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人主張用實驗的方法教導孩子:不工作便沒有錢。於是他們鼓勵孩子們服務,按服務的多寡優劣而付給報酬。芟(shan 第一聲)除庭草,一角錢;汲水澆花,一角錢;看家費,一角錢;投郵費,一角錢……這種辦法有好處,可以讓孩子知道錢不是白給的,是勞動換來的。但是也有流弊,「沒有錢便不工作」。我看見過很多人家的孩子,不給錢便不肯寫每天一頁的大字,不給錢便死抱著桌腳不肯上學,不給錢便撒潑打滾不給你一刻安靜的工夫去睡覺。這樣,錢的報酬的功用已經變成賄賂的功用了!「沒有錢便不工作」,這原則並不錯,不過在家庭裡應用起來,便謀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分。似乎是太早地戕(qiang 第一聲)賊了人的性靈了。

如果把錢的教育寫成一本書,我想也不過是上下二卷,上卷是錢怎樣來,下卷是錢怎樣去。

錢怎樣來,只能由上一輩的人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的人看。示範的作用很大,孩子們無須很早地就實習。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都是從錢的方孔裡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們一定會有一套拜金主義的心理。如果一個人用各種欺騙舞弊的方法把錢弄到家裡並不臉紅,而且洋洋得意地自詡(xu 第三聲)為能,甚而給孩子們也分潤一點兒油水,我想這也就是很有效的一種教育,孩子長大必定會有從政經商的全副的本領。所謂家學淵源,在這一方面也應用得上。

講到錢的去處,孩子們的意見永遠不會和上一輩的相同,年輕人總覺得父母把錢系在肋骨上,每個大錢拿下來都是血淋淋的。錢永遠沒有足夠的時候。正當的用錢的方法,是可以從小就加以訓練的。有人主張,一個家庭的經濟應該對孩子們公開,月底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懂事的孩子們全都列席,家長報告帳目和預算,讓大家公開討論。在這民主的形式之下,孩子們會養成一種自尊。大姐姐本來吵著買大衣,結果會自動放棄,移做弟弟妹妹買皮鞋用,大哥哥本來爭著要置自行車,結果也會自動放棄,移做冬天買煤之用。這是良好習慣的養成。錢用在比較需要的地方去。錢不但滿足自己的物質的需要,錢還要顧及自己的內心的平安。這樣的用錢的方法,值得一試。孩子們不一定永遠是接受命令,他也可以理解。

梁實秋關於生活和人生的美文,琴棋書畫,花鳥蟲魚,讀書、看戲,喝茶、飲酒,日常生活中的這些輕微小事,經先生妙筆著來,處處流露出歡喜之情,也傳遞著先生豁達俊逸的人生心境。

-背景音樂-

《離別的夜晚》《左耳》

-作者-

梁實秋,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主播-

何善尼,獨立音樂製作人,歌手,電臺主播,一個集男聲和女聲為一體的奇葩主播。現勵志做一個有自己風格的奇葩作者,願獨特的你能和善尼共同成長。微博、微信:@何善尼。

親愛的小夥伴,我們已開啟6月第一本書《我們仨》的共讀。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希望能深深打動你。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跟十點君一起加入共讀吧!


十點讀書關注微信號:duhaoshu 可評論

回復「晚安」,十點君送你一張晚安心語,祝好夢

↓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十點好物】購買林少華特供限量籤名書

相關焦點

  • 梁實秋的傾城之戀
    梁實秋的妻子程季淑既能上得廳堂,又能下得廚房,既有新女性的視野和知識,又有傳統女性的賢惠與忠誠。無論發生什麼情況,她都與梁實秋不離不棄,形影相隨,相夫教子,盡到了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寫梁實秋,就繞不開程季淑,沒有程季淑的精心呵護,就沒有梁實秋的文壇成就。
  • 梁實秋的一段短文,閒適恬淡,讀完令人忘憂
    下面介紹梁實秋的一段短文,閒適恬淡,讀完令人忘憂。《閒暇處才是生活》(節選)作者:梁實秋在忙碌與疲憊中,尋找心靈上的閒暇與自處,匆忙中,悠閒那麼可貴。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創造了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他一生樂觀曠達,風趣優雅,處世從容,似有唐人遺風。
  • 民國最有趣的男人梁實秋:認真生活,是一個有了不起的才華的人
    他就是梁實秋。漫長的學習生涯為一生的學習打下基礎。梁實秋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參加了科舉考試,後來成為了四大類的官員。父親是讀書人,深受西方文明影響,思想開明上進。梁實秋小學畢業後,父親接受了朋友的建議,讓他報考清華。八年後,他漂洋過海去美國留學。梁實秋在書中饒有興趣地寫了清華的學習經歷。
  • 梁實秋向文壇巨孹魯迅發起攻擊,筆底風雷,墨海波瀾,輸得很慘
    1927年11月,《復旦旬刊》創刊,編者向梁實秋約稿,他新瓶裝舊酒,把以前發表過的《盧梭論女子教育》一文拿出來重新發表了一次。 在這篇文章裡,梁實秋把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大大攻擊了一番,並對女子的教育問題發了一通議論。
  • 梁實秋:散文的睿智典雅,源於淡看人生的自在從容
    佛教的《六祖壇經》是梁實秋在散文裡提到的對他有影響的一本書。抗戰時期,梁實秋在重慶北碚的一座古寺裡邂逅了這本佛經。原本與佛教無甚交集的梁實秋最終不得不承讓,這本佛書帶給了他不少喜悅,常常令之超然遐思。梁實秋的母親在照顧孩子們日常起居的同時,也切切實實盡到了兒媳婦應該承擔的義務:在公婆的上房當差,一站就是幾個鐘頭;公婆到午夜才就寢,她則熬夜在一旁侍候。在梁實秋的印象裡,他的母親似乎沒有睡覺的時間。梁實秋的母親辛勞一生,九十歲壽終算是生活給予她的回報。
  • 張毅靜:四千個春天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愛情故事
    他們既非先知先覺的聖賢,又非雄才大略的英豪,他們只是因為「愛了」,所以,面對這個世界顯得不那麼奴性、不那麼順從、不那麼馴服,而是執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因此,讓自己的行為有了北島那句詩的詩意: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個人!  梁實秋就是這樣一個踐行者。
  • 梁實秋:冰心嘴裡的一朵花,高曉松想成為的人
    在高曉松《曉松奇談》中,他說在過往的作家中,他最想要的是梁實秋。冰心曾經誇她在朋友圈說:「梁實秋最像一朵花,色、香、味,才、情、趣皆備」,吸引了在場的所有男人「憤然」。當我讀到梁實秋先生的生平時,我不禁發現梁實秋先生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榜樣。
  • 梁實秋有詩才,視胡適為師長,但讀了胡適的《嘗試集》後,憤怒了
    學校還規定:學生身上不許帶錢,不許看「閒書」,早晨七點起床,必須於七點二十分準時到食堂吃早飯,每星期必須至少洗澡兩次等等。梁實秋不但身上帶錢,而且愛看「閒書」, 「每次進城在東安市場,勸業場、青雲閣等處書攤旁邊不知消磨多少時光流連不肯去,幾乎凡有新刊必定購置」。
  • 讀書說菜 | 梁實秋的核桃酪
    雖然寫得言之鑿鑿,但是自己並沒有親手實踐過,只因為梁實秋先生的方子做起來實在太磨人。這個秋天,我終於鼓起勇氣嚴格照著食方做了一回核桃酪:先要將一大捧核桃仁開水泡過,逐個手剝去皮,再細細搗碎,越碎越好。又要將一大捧紅棗用水泡到漲大的地步,再煮,煮好剝皮去核,用小刀刮取棗泥。
  • 點擊閱讀梁實秋《雅舍談吃》
    早年一元錢可以買四隻。南京的油雞是有名的,廣東的白切雞也很好,其細嫩並不在北平的之下。嚴辰好像對北平桶子雞有偏愛。我所謂桶子雞是指那半大不小的雞,也就是做「炸八塊」用的那樣大小的雞。整隻地在醬油裡略浸一下,下油鍋炸,炸到皮黃而脆。同時另鍋用雞雜(雞肝、雞胗、雞心)做一小碗滷,連雞一同送出去。照例這隻雞是不用刀切的,要由跑堂的夥計站在門外用手來撕的,撕成一條條的。
  • 梁實秋筆下的「水晶蝦餅」,鮮活成趣
    這個冰心眼中最像一朵花的梁實秋,不管外界如何洶湧,從不矯揉造作,隨波逐流,他永遠都是自己生命裡的主角,像一朵花一樣,心有燈盞,向陽而生。梁實秋先生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末秀才,所以自幼他就受到了家庭氛圍的滋養與薰陶,一生做學問都從不懈怠。不僅如此,梁先生還是一個「骨灰級」的吃貨,普通人吃喝大多是圖個溫飽,但梁先生倒是吃出了一門學問。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梁實秋與魯迅的爭論史稱「梁魯之爭」,而兩人最初的爭論則始於1927年,其起因則是梁實秋回國後發表的關於盧梭的論斷引發了魯迅不滿。而在魯迅這篇火藥味十足的批評文刊發前一月,梁實秋在《歲月》雜誌發表了專門針對魯迅的《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
  • 梁實秋與韓菁清 忘年戀的琴瑟之好
    那年,梁實秋71歲,在一次不幸的意外中失去了陪伴自己50多年的妻子;那年,她43歲,早已結束了第一段婚姻,父母哥哥早已去世,她在臺灣一個人生活多年。之後幾天,習慣早睡早起的梁實秋,總是早早地醒來,像被什麼牽引住了似的,他不由自主地去找她,想和她說說話。他發現,她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甚至都沒摸過麻將,是影視圈那個大染缸裡潔身自好的一朵白蓮。韓菁清是個晚睡晚起的「夜貓子」,不到下午2點不會起床。可每次她掀開窗簾,就看到他正伸長脖子佇立在她的樓前。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臘七臘八,凍死寒鴨」,梁實秋便於是日出生於內務部街20 號西廂房溫暖的大炕上。梁父是個警察,從小帶他淘舊書,下飯館,見世面。梁家書房名曰「飽蠹樓」,「自地及宇(房頂)皆書,不見牆」。「飽蠹樓」取「有書不讀,便飽蠹蟲」之意,意思買書是為了看的,不是放在書架上餵蠹蟲的。這是梁家禁地,梁父誰都不讓進,唯獨就讓梁實秋進。可能他從小就看出梁實秋是個讀書種子,因故嚴加培養。
  • 梁實秋:善變的女人
    文 | 梁實秋尤其是買衣料,她從不乾乾脆脆地說要做什麼衣,要買什麼料,準備出多少錢。她必定要東挑西揀,翻天覆地,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這個不禁洗,那個不禁曬,這個縮頭大,那個門面窄,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其實,滿不是這麼一回事,她只是嫌價碼太貴而已!如果價錢便宜,其他的缺點全都不成問題,而且本來不要買的也要購儲起來。
  • 柳袁照:從梁實秋的醬菜,到飯泡粥、醬油碟子皮蛋
    平時無暇翻閱這類書籍,這幾天有機會了,找來了舊文人梁實秋的《雅舍談藝》,書中有許多篇什是他談吃。從《燒鵝》、《烤羊肉》、《獅子頭》,到《醬菜》、《粥》等等,幾乎所有我吃過的家常飯、菜都能談,感覺有些趣味,或許當年梁實秋困在重慶,宅在「雅舍」,也是無聊中找趣吧。「過年前後,野味上市,山雞(即雉)最受歡迎,那彩色的長尾巴就很好看。
  • 梁實秋目空四海,曾批評冰心詩作難登大堂,不意在海上與冰心相遇
    在清華,梁實秋和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梁啓超的另外兩個兒子梁思永、梁思忠也都在清華讀書。畢業前夕,他們幾個商議請梁啓超來做一場演講。梁實秋感慨地說:「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他寫了一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後來選入了新版高中語文課本。如果說,演講情形給梁實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另一項活動留下的印象和陰影,更是畢生難忘。
  • 梁實秋|浮生如一夢,落筆欲歸塵
    每每閱讀梁實秋先生的文章,總是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淡泊又灑脫,豁達而坦蕩。如若細細想來,這浮浮沉沉的人世間之諸事萬物,其實都是繞不開這樣一個道理的。浮於那虛無縹緲的半空之中,倒不如腳踏實地地落於這塵土之上。
  • 梁實秋 :饞不是罪,是有品味
    【編者按】吃貨的世界不是人人都懂,文化君就是對美食沒有欲望的人,但在讀梁實秋闡釋「饞」這個字時,也會不禁喉頭作癢乾咽唾沫。當然梁實秋如果放在當下,肯定也是標準吃貨一枚,這篇文章且當做一枚吃貨的自辯吧,但卻說的很有道理!饞,在英文裡找不到一個十分適當的字。
  • 梁實秋和謝文秋只是逢場作了場戲,他對冰心說:我是有女朋友的人
    冰心應該知道,梁實秋在國內是有女朋友的。當年,在「傑克遜號」上,梁實秋就曾對冰心說:「我在上海上船以前,同我的女朋友話別時,曾大哭了一場。」這個女朋友名叫程季淑,是包辦婚姻的產物。內心狂野的梁實秋,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程季淑,要求見面。程季淑的聲音柔柔的,脆脆的,一下子就俘獲了他的靈魂。程季淑出身名門,祖父曾官至直隸省大名府知府。但和梁實秋家一樣,到了她父親這一代,家道就中落了,在北京城開筆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