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向文壇巨孹魯迅發起攻擊,筆底風雷,墨海波瀾,輸得很慘

2020-12-15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沉醉在小資生活裡的梁實秋,不經意之間,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紀大論戰。

1927年11月,《復旦旬刊》創刊,編者向梁實秋約稿,他新瓶裝舊酒,把以前發表過的《盧梭論女子教育》一文拿出來重新發表了一次。

在這篇文章裡,梁實秋把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大大攻擊了一番,並對女子的教育問題發了一通議論。

魯迅剛剛從廣州來到了上海,拜讀了梁實秋的大作,大不以為然,寫下了一篇名為《盧梭與胃口》的雜文,發表在《語絲》周刊上。

應該說,魯迅並不知道《盧梭論女子教育》的作者是誰,因為這篇文章的署名是徐丹甫。退一萬步說,就算梁實秋署的是自己的本名,魯迅也未必知道梁實秋是何許人。

梁實秋比他小了二十二歲,不過是才寫過幾首新詩的毛頭小子,僅此而已。

而這時的魯迅已是文壇巨孹、聲名卓著,著稱文學界、思想界公認的權威。

偏偏,憤怒青年梁實秋自恃辯才過人,執意要強挑橫梁,集中火力,向魯迅發起反擊。

他們文來筆往,唇槍舌箭,從盧梭的教育問題,談到了文學和文學批評文學和革命文學的階級性這些具有文學根本性質的問題,又從文學與革命、政治的關係談到了北京文藝界的門戶,甚至還談到了翻譯中的硬譯問題。

兩人你來我往,筆底風雷,墨海波瀾,演繹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壇大戲。

論戰的高潮是1930年,梁實秋發表了一篇文章,叫《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

在這篇文章裡,梁實秋大唱高調,說,「普羅列塔利亞(無產階級)是國家裡只會生孩子的階級!」「沒有聰明才力的人雖然能僥倖得到資產,但是他的資產終於是要消散的,真有聰明才力的人雖然暫時忍受貧苦,但是不會長久埋沒的,終久必定可以贏得相當資產。」「好的作品永遠是少數人的專利品,大多數永遠是蠢的永遠是與文學無緣的。」

這種小資論調,對當時的左翼作家而言,當然是必須要打倒的!

左翼文學理論家馮乃超當即撰文《階級社會的藝術》在《拓荒者》第二期上發表,對之進行針鋒相對的批駁。

憑著一腔正氣,馮乃超將梁實秋稱為「資本家的走狗」,「無產階級既然從其鬥爭經驗中已經意識到自己階級的存在,更進一步意識其歷史的使命。然而,梁實秋卻來說教……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

梁實秋當然不能接受這個大帽子,便寫了《「資本家的走狗」》以示回覆:「《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那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話說得很俏皮,但內藏機鋒,一劍封喉,殺人於無形。

要知道,在這一年(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凡 「通共」、「通俄」都是直接判處死刑的重罪。梁實秋以「領盧布」來暗示左翼作家「領盧布」 「通共」、「通俄」,可謂居心叵測,用心險惡。

他還在隨後來發表的《答魯迅先生》中繼續影射魯迅等人「通共」、「通俄」,「革命我是不敢亂來的,在電燈杆子上寫『武裝保護蘇聯』我是不幹的,到報館門前敲碎一兩塊值五六百元的大塊玻璃我也是不幹的,現時我只能看看書寫寫文章。」

孰可忍,孰不可忍?!

魯迅作為一名敢於在腥風血雨中授旗吶喊的鬥士,當然不能再放任梁實秋將這種腔調發展下去。否則,將有更多的左翼作家會遭受不測。

他決定,打起精神來,「來寫它一點」。

這樣,後來被收入中學教材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橫空出世。

對於梁實秋的辯解,魯迅的解釋是,「大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的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

對於梁實秋「領盧布」一說,魯迅更不留情面,反駁說,「那麼,為將自己的論敵指為『擁護蘇聯』或『××黨』,自然也就髦得合時,或者還許會得到主子的『一點恩惠』了……所以從『文藝批評』方面看來,就還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個形容字:『乏』。」

「走狗」之上加上一個「乏」,一錘定音,收工!

從此,梁實秋就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有人不服魯迅的文壇霸主地位,仗筆挑戰,結果身敗名裂、下場很慘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的文學成就已如日中天,隱然一代巨孹、文壇霸主。不過,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然會有人不服氣。不服氣的人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梁實秋。而在《魯迅與我》一文中,還對魯迅大行人身攻擊之能事。魯迅身材矮小、相貌不揚,沒法與身高一米七八、而且風度翩翩的英俊小生梁實秋相比,梁實秋就專拿這個說事。
  • 此人因不服魯迅文壇巨擘地位仗筆挑戰,結果令人意外
    提起魯迅在中國文壇的地位,恐怕沒人不豎大拇指,畢竟是一代文壇巨擘。早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他的事業就如日中天,儼然一位文壇霸主。不過老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也有不少人因不服魯迅文壇巨擘的地位而仗筆挑戰,結果卻令人意外,其中最出名的算是梁實秋了。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用某自媒體大佬話說,「得傻逼者得天下」。如果你寫純文學,拍文藝片,除了圈子裡混點名氣,互嗨互吹,掙錢是談不上有多少的,不賠便是燒高香,畢竟小眾啊。基數少,你不買,就再沒別人買了。我出過幾本歷史書,編輯跟我說,這些都是「小眾書」,賣不了幾本,你不要幻想會暢銷。我聽了黯然神傷,後來村頭廁所沒紙了,可我不想再寫了。啥叫「工具化」?
  • 魯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聞一多懺悔:魯迅對,我們錯了
    這是魯迅去世前寫的遺囑中的一段話,顯現出魯迅所特有的本色和風格。魯迅以筆為旗橫掃民國文壇,叱吒風雲無人能敵,被他指 名道姓「罵」過的人,有百人上下;與其論戰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胡適周作人梁實秋等等文壇上的頂級人物盡在其中。這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也真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1929年10月,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文章,這篇文章裡提及的「喪家的」、「乏走狗」所指的正是文學家梁實秋。此文一出,整個文學界譁然,眾文化界名流和百姓皆以一種看熱鬧的姿態看向論戰中的兩位大家。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魯迅與梁實秋兩位文學大家,曾在同一個時代引領一時之文學風潮,但是一場將近10年的論戰,使兩人成為最為人所知的死對頭,造就了民國文壇有名的一段公案。 論魯迅先生的「硬譯」 文/梁實秋
  • 梁實秋的一段短文,閒適恬淡,讀完令人忘憂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創造了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他一生樂觀曠達,風趣優雅,處世從容,似有唐人遺風。
  • 網友妙文:魯迅和他罵過的人
    派別林立,論戰不休是二三十年代文壇的特徵之一。這與其說是反映了文人的「不團結」和文壇的矛盾,不如說是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繁榮和活躍。彼此罵來罵去,雖有意氣用事的時候,但大多是涉及大是大非問題。雖然也有「罵人」的「不雅」,而惟其「不雅」,才更真實,更有生氣。較之於文化取向不受制約和挑戰的「一邊倒」----無論倒向哪一邊,不管是雅的還是俗的----都應該看成是一種進步。
  • 魯迅先生嫉惡如仇,為何卻從沒批判過慈禧?原來其中還有這層關係
    魯迅先生的文辭犀利,想必在我們讀中學時通過語文課本就能體會一二。長大後發現,那點冷嘲熱諷在魯迅的文壇生涯中,不過是九牛一毛。他不僅喜歡用辛辣的語句點醒國民,還幾乎嘲諷了民國時期半個文化圈,狠起來除了自己誰都罵。
  • 【環球讀書會】梁實秋作品《下棋》原文及其賞析
    喉間硬是癢得出奇,思一吐為快。看見一個人要入陷阱而不作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說得中肯,其中一個人要厭恨你,暗暗地罵你一聲「多嘴驢!」另一個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難道我還不曉得這樣走!」如果說得不中肯,兩個人要一齊嗤之以鼻,「無見識奴!」如果根本不說,憋在心裡,受病。所以有人於挨了一個耳光之後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
  • 梁實秋:冰心嘴裡的一朵花,高曉松想成為的人
    在高曉松《曉松奇談》中,他說在過往的作家中,他最想要的是梁實秋。冰心曾經誇她在朋友圈說:「梁實秋最像一朵花,色、香、味,才、情、趣皆備」,吸引了在場的所有男人「憤然」。當我讀到梁實秋先生的生平時,我不禁發現梁實秋先生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榜樣。
  • 被林徽因懟,被魯迅瞧不起,被張愛玲諷刺,為何她們都看不慣冰心
    在她的作品也無不體現這一點,因而頗得孩童的喜愛。 同為文壇女作者,張愛玲為何對冰心如此嗤之以鼻?我想,這和張愛玲孤傲冷漠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張愛玲的出生、生平遭遇,都為她的現實主義寫作風格奠定了基礎,她崇尚通過小說批判現實的黑暗,尊重真人真事。而冰心恰恰相反。
  • 雙花挽讀書系列——《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面對這種趨勢,一些為國民黨賣命的青年們提出:要剿滅革命文學,還得用文學的武器。而作為這一武器出現的,便是所謂的「民族文學「。國民黨所鼓吹的」民族文學「,提出了這樣一個荒謬的理論:」臉色一致的人種,就得取同一的行為,所以黃色的無產階級,不該和黃色的有產階級鬥爭,卻該和白色的無產階級鬥爭。「 並以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汗率領黃色的民族,侵入斡羅斯,摧毀了他們的國家作為理想的標本。
  • 被林徽因懟,被魯迅瞧不起,被張愛玲諷刺,大家為何都不喜歡冰心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卻在文壇之上飽受爭議,民國眾多的大家不喜歡她,林徽因與她衝突激烈,魯迅對她十分鄙夷,張愛玲公開譏諷她,這一切究竟有什麼原因呢?當時在文壇誰都知道在每周六的下午,林徽因會在家中舉行文學沙龍,邀請文壇上一些出名的人士來商討時政與文學。雖然冰心在小說中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是其中影射的事情難免讓人想入非非。雖然這篇文章延續了冰心一貫婉約溫柔的寫作手法,然而語氣與筆調之間卻極盡調侃與諷刺。
  • 美文共讀 | 梁實秋:鳥
    鳥文/梁實秋 我愛鳥。
  • 梁實秋與韓菁清 忘年戀的琴瑟之好
    他是中國「國寶級」的大師,雄踞臺灣文壇,主編三十多部英漢詞典和幾十本英語教材,是中國研究莎士比亞的第一人,還創作了中國現代散文篇數的最高紀錄;她是臺灣家喻戶曉的影歌紅星,15歲就當選上海「歌星皇后」,還在臺灣自編自演了4部影片,親自編歌譜詞。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今天來看千真萬確!
    節選魯迅—《無聲的中國》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郭沫若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見魯迅在中國文學歷史得地位!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筆下的人物層次鮮明,他的文字更是入木三分,直擊人心!
  • 魯迅與徐懋庸為何絕交?
    魯迅,思想家、文學家,1881年生人。兩人如何成為至交,又因何絕交?本文為您一一回答。 1936年,魯迅逝世後,徐懋庸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那麼,徐懋庸和魯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要從徐懋庸的成名之路說起。
  • 張毅靜:四千個春天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愛情故事
    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20來歲吧。問題是,那個歲數,有多少人真正能夠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愛?又或者到了晚年喪偶之後,僅僅因為年齡,就不應該再去好好地熱烈地愛一場——不管!反正你就得這麼著來,否則就千夫所指——我們的社會就這麼「天真又可愛」地延續了一代又一代。  好在,歷來都不乏為愛痴狂的「頂風作案」者。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中國文壇向來有成型作家提攜後學青年的傳統,五四之後風氣尤甚,於是沈從文選擇了寫信向鬱達夫等知名作家求助。鬱達夫年長沈從文6歲,於1913年赴日留學,在日期間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組建了文學團體「創造社」,並出版了開「自敘傳小說」風氣之先的小說集《沉淪》,1922年回國後被公認為五四新文學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