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2022-01-24 梅斯醫學


導語: 生物谷將於2018年10月26至27日,在上海舉辦2018蛋白質修飾與疾病研討會。來源:梅斯醫學

蛋白質是執行細胞功能的基本功能單元,其表達受基因組和表觀遺傳學的調控。通常,蛋白質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這種翻譯後修飾過程受到一系列修飾酶和去修飾酶的嚴格調控,使得在某一瞬間細胞中蛋白質表現出某種穩定或動態的特定功能。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通過共價添加官能團或蛋白質,調節亞基的蛋白水解切割或整個蛋白質的降解來增加蛋白質組的功能多樣性。

這些修飾包括磷酸化,糖基化,亞硝基化,甲基化,乙醯化,脂化和蛋白水解,並且影響正常細胞生物學和發病機理的幾乎所有方面。蛋白質磷酸化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PTM,已在大約17,500種人類基因產物中檢測到。翻譯後修飾是增加蛋白質組多樣性的關鍵機制。儘管基因組僅包含20,000至25,000個基因,但估計蛋白質組包含超過100萬個蛋白質。轉錄和mRNA水平的變化增加了轉錄組相對於基因組的大小,並且無數的不同翻譯後修飾指數增加了蛋白質組相對於轉錄組和基因組的複雜性。因此,識別和理解PTM對細胞生物學和疾病治療和預防的研究至關重要。

蛋白修飾3d示意圖

基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不均一性及相對豐度低的特性,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現有的蛋白質組學技術體系包括電泳、色譜、生物質譜以及生物信息學工具,對修飾蛋白質或肽段進行富集分離,消除修飾引起的不均一性並標記修飾位點,使之與理論質 量有一個差異,通過質譜檢測這種差異,從而鑑定蛋白質,並通過串聯質譜鑑定修飾位點。PTMs 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生物中,對生物體的信號傳導以及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但是 PTMs 鑑定往往比未修飾多肽 鑑定更加困難。

蛋白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為普遍也是研究最為深入的修飾方式,而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特別是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磷酸化已經被證明對癌細胞的誘發和生長有關鍵作用,多種針對不同酪氨酸激酶受體的小分子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也已經被開發成為治療癌症的一線藥物。目前研究較多的蛋白翻譯後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和泛素化四類修飾。

基本修飾類型

磷酸化的研究方法及關鍵技術有:免疫沉澱法、流式細胞分析、雙向凝膠電泳法、固相金屬親和色譜等。針對乙醯化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生物質譜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基於特異性識別乙醯化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化抗體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以標記底物為基礎的方法鑑定乙醯化修飾位點等。針對甲基化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甲基化特異性的 PCR、亞硫酸氫鹽測序法、高解析度熔解曲線法。

而糖基化的研究方法及關鍵技術有:放射性標記法、分子螢光標記法、電泳法、凝集素標記法、抗體標記法、化學酵素法等。目前所具有的對泛素蛋白探究的技術類型比較單調。對泛素蛋白的檢測、泛素作用靶點的定位以及泛素蛋白本身性質的探究方法中,這些技術還必須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譬如,傳統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主要依賴於基於特異性抗體的免疫檢測技術或放射性標記技術。這些方法對研究由單一位點翻譯後修飾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過程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於上述技術存在操作要求高、特異性抗體製備周期長等缺點,很難實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大規模檢測。

儀器設備

近年來,基於液相色譜與生物質譜聯用技術( LC-MS) 的蛋白質組學策略發展迅速,為系統水平上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且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大大擴展了人們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的發生和動態的了解。到目前為止,定量蛋白質組學主要用於研究細胞培養模型中的PTM調控,為異常PTM模式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見解。質譜庫已被廣泛應用於準確研究各種蛋白質定量分析,在定量已知蛋白質的應用研究中尤為突出。

目前,利用單克隆基序抗體對含有PTM肽段進行免疫親和富集並聯合液相色譜-質譜(LC-MS/MS)分析的PTMScan新技術策略在多種翻譯後修飾研究中引起了關注。PTMScan技術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利用9M 尿素裂解液,對疾病細胞系或患者組織塊(足夠提 取10 mg蛋白)進行裂解獲取蛋白裂解物,經過蛋白內切酶(通常使用胰酶)消化後獲得蛋白肽段混合物,利用C18純化柱對肽段混合物進行純化,然後利用CST公司獨有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motif抗體分別對含有不同蛋白後修飾的肽段進行親和富集並純化,利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進行半定量分析。

此外生物信息學的分析方法也在PTM研究領域取得進展,近年來,隨著蛋白質組學技術的發展,基於蛋白質組尤其是修飾蛋白質組學數據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可以對翻譯後修飾提供整體和更深層次的認識。1999 年,丹麥生物序列分析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Sequence Analysis, CBS)的 Nikolaj Blom等使用當時已知的、實驗證實的 210 個酪氨酸 (Tyrosine)、584個絲氨酸(Serine)和108 個蘇氨酸 (Threonine)磷酸化位點作為訓練集,利用神經網絡 (Neural network) 算法首次實現了非特異性的 (Non-specific)蛋白質磷酸化位點的預測。此後類似實驗逐漸開展,陸續研究逐漸問世。國外一項比較小鼠正常皮膚與皮膚癌組織的工作中,結合定量蛋白質組與定量磷酸化組數據,通過比較發現 47.3%的蛋白質在蛋白和磷酸化水平都受到調控,而超過一半的蛋白質僅在磷酸化水平受到調控。可以預見計算與實驗合作, 通過實驗學的方法驗證或至少部分驗證預測結果,已成為領域的研究趨勢。

生物信息學解碼蛋白修飾

生物谷將於2018年10月26至27日,在上海舉辦2018蛋白質修飾與疾病研討會。此次會議將邀請該領域的國內專家,圍繞蛋白質修飾的種類方式、作用機制,與疾病及藥物研發的關係等,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呈現蛋白質修飾的基礎研究、調控方法、檢測手段、分析技術等最新進展,為與會者提供一個前沿的交流平臺,促進基礎研究向實際應用轉化。歡迎大家過來與會交流。

文獻來源:

1. 劉婷, 馬鋮傑, 袁必鋒,等. 修飾組學:解析修飾生物分子功能[J]. 中國科學:化學, 2018(5).

2. 李振亞, 顧宏博. 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新技術策略[J]. 生命的化學, 2014, 34(2):000214-220.

3. 唐佳. 基於功能化材料的磷酸化與糖基化蛋白質高效富集及鑑定新方法研究[D]. 復旦大學, 2010.

4. 林琳, 羅樹生, 王靈珏,等. 色譜與質譜聯用技術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中的進展及應用[J]. 分析化學, 2015, 43(10):1479-1489.

5. Lundell L S, Savikj M, Kostovski E, et al. Protein translation, proteolysis and autophagy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Acta Physiologica, 2018, 223(3):e13051.

6. Huang G, Li J. Feature Extractions for Computationally Predicting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J]. Current Bioinformatics, 2018, 12.

7. Johnson E S. Protein modification by SUMO.[J].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004, 26(5):332-333.

點擊【閱讀原文】到會議官網報名

相關焦點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蛋白修飾3d示意圖) 蛋白質修飾研究進展基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不均一性及相對豐度低的特性,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現有的蛋白質組學技術體系包括電泳、色譜、生物質目前研究較多的蛋白翻譯後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和泛素化四類修飾。
  • 組蛋白修飾的研究方法精華篇
    許多組蛋白的各種翻譯後修飾(PTM)(即甲基化,乙醯化,泛素化和SUMO化)發生在賴氨酸位點 [1] 。雖然在被覆蓋的組蛋白摺疊域內發現了少數的修飾位點,但是翻譯後修飾在柔韌的N-末端尾部區域卻是相當普遍的。許多組蛋白修飾能夠調節染色質結構中重要的功能性變化,並通過直接地改變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或通過招募組蛋白修飾蛋白和/或核小體改構複合體來實現 [1] [2] 。
  • 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1:26:23 美國西北大學Ali Shilatifard等研究人員重新評估了組蛋白修飾酶及其相關染色質修飾在轉錄調控中的作用
  • 哪些組蛋白修飾可遺傳?
    David Allis 提出「組蛋白密碼(histone code)[2]」開始,組蛋白修飾調控基因表達的證據加速湧現;2004 年,哈佛大學施揚教授課題組發現了第一個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LSD1[3],組蛋白修飾的可逆性得到進一步揭示,同時極大地加深了人們對組蛋白修飾功能的理解。時至今日,組蛋白修飾已經被公認為是表觀遺傳的核心組成之一。但仔細考究一番,組蛋白修飾真的滿足「表觀遺傳」的定義嗎?
  • α-微管蛋白乙醯化修飾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鮑嵐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α-Tubulin Acetylation
  • Nat Comm重大突破,首次報導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宏乙醯化修飾組全景
    然而,對調節蛋白質活性極其重要的翻譯後修飾(PTMs),除了在單個微生物層面展開的相關研究外,針對腸道微生物菌群蛋白質修飾全景的研究卻鮮有報導,使得PTMs對腸道微生物組的調控作用仍不清楚。近日,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Daniel Figeys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 JMCB | 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又添新成員!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α-tubulin和β-tubulin異二聚體組成的中空管狀結構,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微管蛋白的翻譯後修飾是微管動態調控的重要方式,迄今已經鑑定出多種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例如:乙醯化、去酪氨酸化、多聚穀氨醯化、多聚甘氨醯化等【1】。鑑於微管動態性調節的複雜性,微管蛋白新型翻譯後修飾的發現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內容。
  • DNA 複製過程中,組蛋白如何複製?核小體如何重組?組蛋白修飾如何遺傳?
    近期的研究鑑定了參與 DNA 複製耦聯的核小體組裝的新因子,進一步闡明了DNA複製耦聯的核小體組裝的機制。此外,參與該過程的因子的突變,會影響細胞命運決定的維持。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 DNA 複製耦聯的核小體組裝機制的最新進展,及其在細胞身份決定和分化過程中的作用。 1.
  • 年終盤點:2018蛋白質修飾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包括磷酸化、甲基化,乙醯化等。蛋白質表達受基因組和表觀遺傳學的調控,並且在表達以後還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飾才能發揮所需要的功能,PTM研究至關重要。下面讓我們看看2018年蛋白質修飾領域有哪些重要研究。
  • Tau蛋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
    3.1 Tau蛋白的翻譯後修飾Tau蛋白對行為和功能的調節主要是通過翻譯後修飾來實現的。在Tau蛋白的異常磷酸化被發現後,其他翻譯後修飾形式也相繼被發現。目前Tau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對認知功能障礙的作用並未完全闡明。然而,現已證實單獨的過度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能分別誘導或消除Tau蛋白的功能,且每種Tau病變中均有過度p-Tau,說明不同的修飾均可能涉及到過度磷酸化 。
  •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近期,小番健康介紹了HBV的核心蛋白(HBc)在其生命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包含在轉錄調控、RNA包埋、反轉錄以及病毒釋放等,這是捷克科學院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查爾斯大學科學院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捷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2020年11月26日發表於
  • 第一部分第六章第三節 組蛋白修飾
    首先,這些修飾幾乎都能改變組蛋白的電荷,因此改變了組蛋白與DNA結合特性;其次,這些修飾都夠產生蛋白識別模塊的結合表面,因此能募集專一蛋白複合物到它們的表面起作用。3.     有研究表明,人類幾乎所有類型的腫瘤都存在組蛋白及DNA甲基化的異常,並且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這些異常可以引起抑癌基因的沉默。組蛋白去乙醯化、H3K9、H3K27、和 H4K20 甲基化通常與 DNA 甲基化一起在基因轉錄抑制方面起作用,而 H3K4 甲基化主要使基因轉錄激活,然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仍有一些不明確的地方。
  •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
    2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2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LARP7-Mediated U6 snRNA Modification Ensures Splicing Fidelity
  • 通過LC-MS/MS發現自交不親和造成花粉蛋白不可逆氧化修飾,影響蛋白功能
    關於自交不親和形成的機理研究一直是植物生物學研究的熱門。本研究通過LC-MS/MS發現自交不親和可以造成花粉蛋白的不可逆的氧化修飾,進而影響蛋白功能,這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自交不親和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自交不親和是很多被子植物用來防止自交受精和近親繁殖的手段。植物自交不親和反應的識別可以發生在受粉過程的不同階段。
  • 研究揭示蛋白質泛素化與SUMO化修飾交互作用在減數分裂中的新機制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調控方式,蛋白質的泛素化(Ubiquitylation)與SUMO化修飾(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ylation)是當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領域的熱點
  • 科學網—柳樹微管蛋白基因家族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人工林定向培育研究組饒國棟等人,以鑽天柳為研究材料,共鑑定出8個有功能的α-微管蛋白和
  • 丙二醛氧化修飾對白鰱肌原纖維蛋白結構性質的影響
    目前從脂肪氧化和蛋白質氧化的角度闡述白鰱魚糜品質變化規律的研究較少。研究氧化應激環境中白鰱肌原纖維蛋白的響應機制可有助於理解白鰱魚糜在凍藏過程中品質變化的分子機理。當丙二醛濃度較低時(≤0.10 mmol/L),肌球蛋白頭部活性位點的巰基基團遭到了氧化攻擊,導致Ca2+-ATPase的活性下降;丙二醛濃度上升至0.25~1.00 mmol/L範圍,Ca2+-ATPase的活性升高,推測可能是因為蛋白氧化造成了肌球蛋白頭部S1區域的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導致酶活上升,但具體原因還需進行進一步研究。
  • 5分文章解讀:lncRNA調控組蛋白修飾
    結合轉錄過程,lncRNAs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作用方式來實現其自身功能的:a、轉錄過程第一步:在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塑、基因印記等表觀遺傳調控中發揮作用。b、轉錄過程中:轉錄通過與蛋白編碼基因鹼基互補配對,掩蓋啟動子等區域,或者通過抑制RNA聚合酶Ⅱ活性、介導染色質重塑、組蛋白修飾的方式幹擾下遊基因的轉錄表達; 通過與蛋白編碼基因轉錄物形成互補鏈,影響mRNA活性,或是作為miRNA的前體分子轉錄,從而影響miRNA的表達。
  •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
    2020年8月10日,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及肖姍共同通訊在Nature Genetics 在線發表題為「N6-Methyladenosine co-transcriptionally directs the demethylation of histone H3K9me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了抑制性組蛋白標記H3K9me2是通過m6A修飾的轉錄物的誘導特異性去除的。
  • 單分子力譜定量解析泛素修飾對基因調控研究獲進展
    為了讀取基因密碼,染色質中的DNA需要時刻從組蛋白八聚體上解離,信息讀取完畢後DNA快速正確地結合組蛋白八聚體恢復染色質結構。因此染色質結構高度動態的開合是細胞核內染色質的主旋律。為了保證精確的讀取基因密碼,動態調控染色質結構,生命進化出了紛繁複雜的調控方式,比如DNA甲基化修飾,組蛋白甲基化、乙醯化、泛素化等修飾,組蛋白變體,各種染色質伴侶,多種染色質重塑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