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旅遊資源豐富,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
寓教於遊,打造江門特色「課堂」
寓教於遊的研學旅行讓課堂變得更生動。
每當臨近期末,佛山三中的初二學生何昭凝都萬分期待,因為她將和同班同學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12月4日的鶴山雙合採茶農耕體驗是她今年參加的第二場研學旅行。和此前的旅遊相比,研學旅行有太多不同,也有更多收穫。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新的課程形態,是中小學課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重塑著旅遊業態。今年年初,我市公布了首批20個江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而實際上,我市具有研學性質的旅遊景區(點)遠不止這些。
無論是農耕文化豐富的生態小鎮鶴山雙合、江海長廊生態園,還是碉樓林立的開平自力村、倉東基地,抑或是有「書本常客」之稱的新會小鳥天堂,常常可以看到一批批學生前來開展研學旅行。那麼,江門研學旅行發展怎樣?又將如何打造成優質的研學旅行目的地?記者對此進行採訪。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易航
A
現象
江門研學旅行方興未艾
從鶴山市雙合鎮的雙好茶園到小鳥天堂,從陳皮村到開平自力村、倉東基地……提起這些天在江門的研學旅行,何昭凝眼裡依然流露出興奮之情。
在抵達研學旅行目的地前,研學老師會事先講解遊學路線,分發給學生們人手一份《遊學學案》,裡面講解研學過程中將遇到的知識點和難點。學生們在戶外課堂中,了解嶺南的鄉土文化,與土地進行親密接觸。
「原來紅茶和綠茶所用的原茶葉都是同一品種,只不過紅茶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何昭凝對在雙合鎮學到茶葉知識記憶猶新,「茶葉製作的基本工藝分為鮮茶採摘、炒茶、揉捻和乾燥等過程。現場老師講了一遍後,緊接著我們就去進行了體驗,我馬上就懂了。」
在開平碉樓景區,來自中山的初中生何紫萱津津有味地聆聽著研學老師講解江門華僑歷史文化,不一會兒還對從未見過的碉樓和鄉村美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銘石樓前的榕樹下,何紫萱和同學們依次排開,架起畫板,拿起畫筆,將碉樓建築和鄉村美景定格在紙上。
而在江海長廊生態園內,一堂堂生動的造紙課、陶藝課、葵藝課正在進行。「孩子在這樣一片綠意盎然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我感到非常放心。」市民張蓉蓉帶著讀五年級的兒子來到長廊生態園遊玩,她對這裡的研學旅行給予高度評價:「這裡處處是課堂,寓學於遊。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隨著研學旅行的深入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和豐富多元的旅遊產品的江門,成為研學旅行熱門目的地。「江門是大灣區為數不多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的城市,乘借著研學旅行的東風,江門已經成為眾多中小學生的新課堂,也吸引著周邊城市的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市旅遊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研學旅行已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同時,要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結果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未來,我市旅遊企業將迎來更多像何昭凝和何紫萱一樣參加研學旅行的孩子們。
B
探索 旅遊資源如何與教育需求接軌
然而,研學旅行並非傳統意義的旅遊,而是「產學研」相結合的遊學型實踐,其內核是教育。江門擁有種類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些應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研學旅行無疑是景區轉型升級又一契機,但旅遊資源如何與教育需求接軌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研學遊應強調育人功能,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育人作用,結合本地社會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發活動課程。如江門可整合詠春拳文化、梁啓超文化、碉樓僑鄉文化等資源,融合到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在不久前江門市研學旅行業務培訓上,中國研學旅遊推廣聯盟宣傳部部長、文化和旅遊部人才中心研學旅行指導書考評員張令偉教授如是說。
旅遊與教育融合,江門研學旅行在進行不斷探索之中。
以鄉村旅遊起家的鶴山市雙合鎮,從去年開始正式接觸研學旅行,全鎮每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而其中不少是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或是帶有研學性質的親子遊。「即便今年受疫情影響,下半年的接待研學旅行學生也達到了5萬人次。」雙合鎮文旅辦主任吳進寶說。
因長期從事鄉村研學旅行實踐,吳進寶頗有心得。他說:「雙合每年都會舉辦富有特色的農事體驗活動,如採春茶、種夏稻、割秋禾、挖冬葛,每一次活動都能吸引數萬人次的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在常年的研學旅行實踐中,雙合已形成『農耕+茶韻』研學旅行模式,將體驗和課程加入到研學旅行中,形成『產、學、研』的互動平臺。」
鶴山研學基地的茶韻農耕生態教育營地負責人李英偉也表示,研學旅行除了體驗感外,還需要加重學的部分。為此,李英偉還特地從廣州、江門聘請了一批茶藝導師,為前來研學旅行的學生們講解茶文化及制茶工藝。
長廊生態園總裁葛樺表示,江門擁有茅龍筆、葵藝、東藝宮燈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文化和研學教育都有很好的結合點。景區正在開發相應的課題和課件,將非遺文化傳承融入到研學旅行當中。此外,她認為企業也必須抱著開放的合作心態,並依託政府、學校及家庭的力量,推動研學旅行產業發展,並成為江門旅遊的一張名片。
作為旅行社,大方旅遊擁有服務和銷售優勢,對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都較為了解。在大方旅遊研學中心總經理林健玲看來,研學旅行中的旅遊只是一種手段,研學才是其中的核心。研學教育必須要有對應、達到教育部的要求與評分的標準的產品內容。「如果旅行社能夠開發好研學旅行產品,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林健玲說,「大方旅遊正在推進從基地建設到課程設計,再到導師培訓等全方位的研學旅行業務,希望能設計出符合不同年級、各年齡段學生的研學旅行需求。」
C
發展 開發相關課程,提高研學師資力量
顯而易見,研學旅行並不是觀光遊、體驗遊,也不是單一的科普課、複習課,它需要跨學科學習的理念和課程設計。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成為旅遊企業和教育機構進入研學旅行市場的「門檻」。
如何設計出科學的研學課程,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研學老師?江門旅遊業任重道遠。
從事研學旅行一線工作的李女士向記者透露,江門現在研學旅行仍然處於初步階段,旅遊企業開展研學旅行並未形成體系,許多課程質量也有待提高,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和引導,另一方面還需要旅遊企業提高自身開展研學旅行的能力。
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在構建研學旅行人才體系方面,我市旅遊企業也在進行探索實踐。李英偉表示,茶韻農耕生態教育基地已與部分廣東高校開展了校企合作,為他們提供實習基地和學習場所,學生結束實習後也可以選擇留下來,進一步深造成為研學導師。
「大方旅遊將協助市旅遊行業協會開展研學導師的培訓活動,鼓勵企業員工積極參與研學相應證書的考取,從而提升研學服務質量。培訓的過程將從課程設計、操作、實際課程服務等方面提供專業課題和專業培訓,走標準化研學流程。」林健玲說,研學旅行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先以導遊作為試點培養對象,進而輻射到景區工作人員和其他隊伍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研學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