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旅遊資源豐富,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

2020-12-23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江門旅遊資源豐富,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
寓教於遊,打造江門特色「課堂」  

寓教於遊的研學旅行讓課堂變得更生動。


每當臨近期末,佛山三中的初二學生何昭凝都萬分期待,因為她將和同班同學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12月4日的鶴山雙合採茶農耕體驗是她今年參加的第二場研學旅行。和此前的旅遊相比,研學旅行有太多不同,也有更多收穫。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新的課程形態,是中小學課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重塑著旅遊業態。今年年初,我市公布了首批20個江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而實際上,我市具有研學性質的旅遊景區(點)遠不止這些。

無論是農耕文化豐富的生態小鎮鶴山雙合、江海長廊生態園,還是碉樓林立的開平自力村、倉東基地,抑或是有「書本常客」之稱的新會小鳥天堂,常常可以看到一批批學生前來開展研學旅行。那麼,江門研學旅行發展怎樣?又將如何打造成優質的研學旅行目的地?記者對此進行採訪。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易航

A

現象

江門研學旅行方興未艾

從鶴山市雙合鎮的雙好茶園到小鳥天堂,從陳皮村到開平自力村、倉東基地……提起這些天在江門的研學旅行,何昭凝眼裡依然流露出興奮之情。

在抵達研學旅行目的地前,研學老師會事先講解遊學路線,分發給學生們人手一份《遊學學案》,裡面講解研學過程中將遇到的知識點和難點。學生們在戶外課堂中,了解嶺南的鄉土文化,與土地進行親密接觸。

「原來紅茶和綠茶所用的原茶葉都是同一品種,只不過紅茶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何昭凝對在雙合鎮學到茶葉知識記憶猶新,「茶葉製作的基本工藝分為鮮茶採摘、炒茶、揉捻和乾燥等過程。現場老師講了一遍後,緊接著我們就去進行了體驗,我馬上就懂了。」

在開平碉樓景區,來自中山的初中生何紫萱津津有味地聆聽著研學老師講解江門華僑歷史文化,不一會兒還對從未見過的碉樓和鄉村美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銘石樓前的榕樹下,何紫萱和同學們依次排開,架起畫板,拿起畫筆,將碉樓建築和鄉村美景定格在紙上。

而在江海長廊生態園內,一堂堂生動的造紙課、陶藝課、葵藝課正在進行。「孩子在這樣一片綠意盎然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我感到非常放心。」市民張蓉蓉帶著讀五年級的兒子來到長廊生態園遊玩,她對這裡的研學旅行給予高度評價:「這裡處處是課堂,寓學於遊。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隨著研學旅行的深入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和豐富多元的旅遊產品的江門,成為研學旅行熱門目的地。「江門是大灣區為數不多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的城市,乘借著研學旅行的東風,江門已經成為眾多中小學生的新課堂,也吸引著周邊城市的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市旅遊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研學旅行已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同時,要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結果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未來,我市旅遊企業將迎來更多像何昭凝和何紫萱一樣參加研學旅行的孩子們。

B

探索 旅遊資源如何與教育需求接軌

然而,研學旅行並非傳統意義的旅遊,而是「產學研」相結合的遊學型實踐,其內核是教育。江門擁有種類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些應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研學旅行無疑是景區轉型升級又一契機,但旅遊資源如何與教育需求接軌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研學遊應強調育人功能,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育人作用,結合本地社會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發活動課程。如江門可整合詠春拳文化、梁啓超文化、碉樓僑鄉文化等資源,融合到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在不久前江門市研學旅行業務培訓上,中國研學旅遊推廣聯盟宣傳部部長、文化和旅遊部人才中心研學旅行指導書考評員張令偉教授如是說。

旅遊與教育融合,江門研學旅行在進行不斷探索之中。

以鄉村旅遊起家的鶴山市雙合鎮,從去年開始正式接觸研學旅行,全鎮每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而其中不少是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或是帶有研學性質的親子遊。「即便今年受疫情影響,下半年的接待研學旅行學生也達到了5萬人次。」雙合鎮文旅辦主任吳進寶說。

因長期從事鄉村研學旅行實踐,吳進寶頗有心得。他說:「雙合每年都會舉辦富有特色的農事體驗活動,如採春茶、種夏稻、割秋禾、挖冬葛,每一次活動都能吸引數萬人次的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在常年的研學旅行實踐中,雙合已形成『農耕+茶韻』研學旅行模式,將體驗和課程加入到研學旅行中,形成『產、學、研』的互動平臺。」

鶴山研學基地的茶韻農耕生態教育營地負責人李英偉也表示,研學旅行除了體驗感外,還需要加重學的部分。為此,李英偉還特地從廣州、江門聘請了一批茶藝導師,為前來研學旅行的學生們講解茶文化及制茶工藝。

長廊生態園總裁葛樺表示,江門擁有茅龍筆、葵藝、東藝宮燈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文化和研學教育都有很好的結合點。景區正在開發相應的課題和課件,將非遺文化傳承融入到研學旅行當中。此外,她認為企業也必須抱著開放的合作心態,並依託政府、學校及家庭的力量,推動研學旅行產業發展,並成為江門旅遊的一張名片。

作為旅行社,大方旅遊擁有服務和銷售優勢,對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都較為了解。在大方旅遊研學中心總經理林健玲看來,研學旅行中的旅遊只是一種手段,研學才是其中的核心。研學教育必須要有對應、達到教育部的要求與評分的標準的產品內容。「如果旅行社能夠開發好研學旅行產品,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林健玲說,「大方旅遊正在推進從基地建設到課程設計,再到導師培訓等全方位的研學旅行業務,希望能設計出符合不同年級、各年齡段學生的研學旅行需求。」

C

發展 開發相關課程,提高研學師資力量

顯而易見,研學旅行並不是觀光遊、體驗遊,也不是單一的科普課、複習課,它需要跨學科學習的理念和課程設計。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成為旅遊企業和教育機構進入研學旅行市場的「門檻」。

如何設計出科學的研學課程,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研學老師?江門旅遊業任重道遠。

從事研學旅行一線工作的李女士向記者透露,江門現在研學旅行仍然處於初步階段,旅遊企業開展研學旅行並未形成體系,許多課程質量也有待提高,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和引導,另一方面還需要旅遊企業提高自身開展研學旅行的能力。

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在構建研學旅行人才體系方面,我市旅遊企業也在進行探索實踐。李英偉表示,茶韻農耕生態教育基地已與部分廣東高校開展了校企合作,為他們提供實習基地和學習場所,學生結束實習後也可以選擇留下來,進一步深造成為研學導師。

「大方旅遊將協助市旅遊行業協會開展研學導師的培訓活動,鼓勵企業員工積極參與研學相應證書的考取,從而提升研學服務質量。培訓的過程將從課程設計、操作、實際課程服務等方面提供專業課題和專業培訓,走標準化研學流程。」林健玲說,研學旅行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先以導遊作為試點培養對象,進而輻射到景區工作人員和其他隊伍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研學人才隊伍。

相關焦點

  • 江門這些研學線路,一趟旅行勝過一千節課!
    那麼,江門研學旅行發展怎樣?又將如何打造成優質的研學旅行目的地?記者對此進行採訪。「江門是大灣區為數不多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的城市,乘借著研學旅行的東風,江門已經成為眾多中小學生的新課堂,也吸引著周邊城市的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市旅遊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如是說。記者了解到,目前研學旅行已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同時,要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結果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 保亭整合文旅資源 開發研學旅遊產品 打造研學旅行新名片
    12月14日,海南中學三亞學校組織學生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開展研學旅行,學生們在黎族阿婆的指導下學習黎族藤編。記者 武威 通訊員 潘達強 攝進入12月,天氣漸涼,保亭研學旅行卻熱度不減,探秘熱帶雨林奇觀、體驗黎苗民俗等主題成為當地研學遊的熱門方向。
  • 2019浙江十佳研學旅遊目的地——蘭亭景區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蘭亭景區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被選為「2019浙江十佳研學旅遊目的地」。蘭亭弘揚傳統文化 推出特色研學遊產品蘭亭景區自2018年7月成為首批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以來,景區結合自身特色,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寓教於樂、知行合一」的特色研學產品,還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博物館奇妙夜」,「文化+旅遊」雙結合的研學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與此同時景區還全力策劃、豐富研學活動內容,提升研學活動內核。
  • 案例解析|勞動教育如何因地制宜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研學實踐課程?
    解讀勞動教育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講師,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曾在直播課程中分享了「如何用最新理念和全球視野解讀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在課程中,張老師解讀了勞動教育,講述了國外開展勞動教育的案例,分析了「五育並舉」和我國勞動教育的現狀,最重要的是在課程中張老師講解了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 「教育+旅遊」融合創新 成都郫都區全力打造研學旅行高地
    開放、接地氣的研學模式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成都郫都區,促進研學旅行市場的升溫。  研學旅行再出發 全面開啟「戰旗+」  近年來,成都郫都區以「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之一的戰旗村為基點,建設具有郫都特色和示範作用的研學旅行區域型基地,開發系列精品研學課程,確定以「河湖映照大美公園」「城鄉融合富美鄉村」「時尚智慧品質新城」「創新引領產業高地」「古蜀之源魅力郫都」為主的五大研學主題,全面開啟「戰旗+」系列課程研學模式
  • 成都研學旅行中心淺析當前研學旅行所存在的弊端
    從主流觀點上來說,教育部是非常支持這一觀點的,因為研學旅行可以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於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
  • 研學復盤|基於濱海生態景區資源本底的研學旅行課程項目開發
    研學導讀2020年6月11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42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柳霖老師分享了「基於濱海生態景區資源本底的研學旅行課程項目開發」的系列話題。景區由寧波城投·半邊山投資有限公司與象山縣委縣政府合作,依託該區域山脈、海洋、沙灘、漁村等自然與人 文資源,遵循低碳、生態、智慧的理念,打造成集大眾旅遊、商務休閒、濱海度假、康體養生於一體的海濱度假休閒勝地。
  • 研學旅遊產品如何玩轉「研學+」?
    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的體驗性正在逐漸增強,呈現出「研學+」的多元消費體結構。 研學旅遊的開展離不開研學旅遊目的地的承載,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大時代下,研學旅遊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分,「研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發展研學旅遊的重要產品選擇。
  • 研學旅遊地產4大產品模式分析
    研學旅遊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 研學復盤|STEM課程在研學旅行中的實施與評價體系
    直播導讀2020年5月19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37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王春雷老師分享了「STEM課程在研學旅行中的實施與評價體系」的話題。STEM課程在研學旅行中的實施與評價體系王老師首先簡述了什麼是STEM,STEM即 Science(科學) 、Technology(技術) 、Engineering(工程)和 Mathematics(數學)的統稱。
  • 2020浙江(蘭裡)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暨浙江省中小學新勞動教育...
    研學旅行是一種探究性學習與教育性旅行的融合,更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最好載體。2020浙江(蘭裡)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圍繞「共建研學生態,助力教育發展」的主題,進行9場主題演講,眾多一線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和實踐的視角出發,演講內容囊括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三大體系。高峰論壇上,蘭裡研學大本營與西湖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杭州13所學校率先掛牌校企共建基地,共同打造蘭裡特色研學教材。
  • 高校研學|成都航空旅遊職業學校開啟「稻聽途說」畢業研學旅行
    提及研學旅行,大部分人想到的只有中小學才會開展研學旅行,我們很多教育機構、研學機構、旅行社等,都以承接中小學研學旅行為重點。沒有深入學習過研學導師課程的,都忽略了一個群體,那就是高校學生。在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的研學導師培訓課上,我們的講師就曾把高校研學拿出來探討過,還分析了開展高校研學的優勢。成都航空旅遊職業學校就開展了一次主題為「稻聽途說」的畢業研學旅行,詮釋了最美的青春在路上。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研學旅行的種種弊像警醒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研學旅行是因為被外在力量規定為教育相關事物而具有教育作用,還是因為自身即具有教育性而具有教育價值?它的教育性在何處?如何發揮?為此,研學旅行需要一種教育視域引領對其進行深刻分析,以使研學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教育。
  • 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研學旅行推進模式
    部分地區,雖已開發利用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形成了較好的工作機制,並得到了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廣泛認可。      但實踐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問題:一是「研學旅行」觀念還沒有得到普遍理解,部分家長及一些旅遊機構對研學的理解還停留在「旅遊」或「遊學」上。二是研學旅行推進工作參差不齊,各地都缺乏可借鑑的模式。三是研學旅行方案設計不夠精準,出行安全問題也給大家帶來諸多困惑。
  • 2020首屆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及「精品旅遊文創...
    研學旅行作為精品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分,是推進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研學線路設計大賽是引領研學旅行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本大賽旨在廣泛調動文旅、教育等部門以及相關產業的積極性,推動文旅產業創新發展。大賽以「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為主題,通過研學線路創新設計、研學內容創新設計、研學旅行方式創新設計、研學營銷管理與創新、研學品牌貢獻力和影響力等五個方面針對團隊或個人進行評選。
  • 解讀教育部對《關於完善研學旅遊市場秩序的提案》做出的最新答覆
    近年來,中小學生的研學工作獲得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並且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指導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12月2日,教育部對《關於完善研學旅遊市場秩序的提案》做出了最新答覆,指導如何完善研學旅遊市場秩序以及研學遊發展的最新模式等。
  • 研學旅遊需開啟「研學+」新模式
    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的體驗性正在逐漸增強,呈現出「研學+」的多元消費體結構。 研學旅遊的開展離不開研學旅遊目的地的承載,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大時代下,研學旅遊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分,「研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發展研學旅遊的重要產品選擇。
  • 研學旅行創新與發展峰會在浙江蘭溪召開
    近年來,研學事業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獲得空前發展。此次會議由人民日報社《人民周刊》雜誌社、人民研學網主辦,中共蘭谿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市教育局、諸葛鎮政府承辦,旨在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探討研學旅行在新形勢下加強合作、創新發展之路,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
  • 研學旅行如何發展?2020浙江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在杭舉行
    > 2月15日,2020浙江(蘭裡)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暨浙江省中小學新勞動教育實踐研討會在杭州蘭裡研學大本營正式舉行。浙江省內專家學者以及省內百餘位名師、名校長出席了本次會議,共話研學生態發展。研學旅行是一種探究性學習與教育性旅行的融合,更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最好載體。
  • 營地研學:日本自然教育學校課程體系、投資合作、開發要點
    研究並構建對於自然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系統方案③ 生態旅遊研究研究並構建對於自然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系統方案④ 國際合作與援助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教育水平積極參與文化交流項目開展國際性的研學旅遊項目⑤ 生態旅遊項目生態旅遊人才培養計劃設立生態旅遊基金生態旅遊產業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