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末的時候發布了《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從主流觀點上來說,教育部是非常支持這一觀點的,因為研學旅行可以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於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
另一方面,我國的教學制度一直是應試教育,成都夏令營的老師認為,研學旅行是應試教育的改革開端,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於操作、富有實效的具體行為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創造能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作精神,讓學生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在豐富學生見聞的同時,提高綜合素質,讓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研學旅行的推崇確實讓眾人看到了教育制度改革的希望,但是在社會大背景還是以應試教育為前提的情況下,開展研學旅行依舊存在很多弊端,今天,成都研學旅行中心國洲文化就和大家一同來探討目前研學旅行所存在的弊端。
一、遊而不學
研學旅行是組織學生集體旅行,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為一體。本質上是希望孩子們能在增加見識的過程中,學習到課本外知識,無論是有利於課本知識脈絡的梳理還是新鮮趣聞的吸收,「學」,是研學旅行的重點了。就目前的市場而言,大部分研學課程並不以「學」為目的,反而本末倒置,只注重「遊」。
比如在進行成都紅色拓展培訓的紅色主題研學的時候,大部分機構都只是讓學生們參觀紀念館,簡單的了解歷史史實,並非根據當地紅色文化進行紅色文化歷史教學,成都拓展公司國洲文化認為,在做這樣的研學教育時,要讓學生們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才能有體驗式學習的效果,無論是專家座談還是紅色情景劇的參演,都能讓青少年更徹底的了解革命歷史,理清知識脈絡,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本來隨著教學方式的發展,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並不只是滿足於課堂,研學旅行改變了我國中小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自主學習,由個體的獨立學習轉變為互助的合作學習,由機械的記憶性學習轉變為探究式的研究性學習。只有在遊中有學,才能將研學的最大作用發揮出來,讓學生成為研學的主體,讓學成為研學的根本目的,這樣才能促進青少年的進步與發展。
二、形式單一併流於形式
研學旅行以旅行為載體,以研學為主旨。雖然這一活動納入了教學計劃,但由於專業師資匱乏等各方面現實條件的制約,容易出現課程目標不明確,主題選擇不清晰,運行形式不規範,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問題,學生無法主動參與研學的課程,肯定效果不佳。
很多研學課程都是參觀紀念館、博物館、或者風景區等,並未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掌握所見所看所聞所學,雖然確實去了很多地方,開拓了眼界,但是所掌握的知識依舊只是皮毛,反而會因為要去的地方太多,增加研學成本,增加學生家庭負擔。
成都研學旅行的李老師認為,研學旅行就是要讓孩子們學有所長,學有所獲。成都拓展培訓公司國洲文化在多次的研學課程組織中,一直踐行這樣的觀點,會特意增加青少年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時間,激發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增強學習興趣。
比如,在參觀完了大邑航天一號館的時候,我們不是讓孩子們就結束了學習課程,而是讓孩子們有了動手實踐的機會,組裝月球車、模擬火箭發射,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會有老師的講解與指導;在參觀了蝴蝶園之後,以生動的話劇形式讓學生們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們也充分引導學生在旅行過程中,多方面搜集與當地風土人情、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相關的信息和資料,開展調查、訪問、考察、實驗、設計、製作、探索、發現等方面的研究活動,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起來,為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但需要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不僅是教育系統一方之事,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支持,聯動構建「大教育」的格局,從而為開展研學旅行提供生根發芽的土壤。成都野外生存訓練的老師認為,只有各地教育、文化、旅遊、交通、安全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做好課程資源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安全責任體系建設,建立經費籌措機制,才能推動研學旅行工作積極健康發展。
成都研學旅行中心國洲文化認為,在多部門相互協作共同配合的前提下,我們一定能為青少年研學旅行創造一個完善的學習機制,讓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學校門,在更大的世界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聞,親近自然、體驗社會,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