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遊契合語文新課程的理念和目標,是培育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新課程背景下的研學旅行是行走的人文課堂,是基於真實情境的教學實踐活動,以整合資源為突破口,與語文課本無縫對接,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呈現方式和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將學與行融為一體,通過知行合一的實踐與感悟,為語文學習提供更廣闊的教學情境,構建開發的語文教學環境與氛圍。
語文基本涵養的深度融合
▼
以古徽州為例,楹聯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人文景點,他的存在構成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研學課程開發過程中,可以將楹聯的基本知識點融合其中,以此為橋梁與語文新課程進行嫁接,並將楹聯的知識點進行延伸,從楹聯到唐詩的無縫對接。
在課程開發上,著重掌握楹聯的平仄和音韻,並以此為突破口,過渡到詩詞格律中來,分別講解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平仄上的區別,以及平水韻在近體詩上的運用,從而更好了解李白詩篇的飄逸和杜甫絕句的精湛。
研學與寫作的相互補充
▼
草木石鳥皆可成文,好的文章不是流水帳,也不是百度百科,他是作者有感而發下寫就的。而我們現在寫作教學中最根本的錯區在於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作業式作文」,這是我們現行作文教學中最大的問題。而研學旅行恰恰反正了這一寫作教學的現狀,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無論什麼主題的研學旅行,其主要成果都可以通過寫作這一途徑來完成。古代徐霞客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遊記、散文、報告、說明……都是一種寫作,而研學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寫作質量的高低,研學旅遊與寫作的有機結合,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更能引起學生情感深處的共鳴,寫作才能將最大程度上得到釋放,也將有利於學生寫作才能的訓練。
課本篇目的深度開發
▼
研學旅遊與語文篇目的學習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如果學生只是在一處平原之中學習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便很難理解何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學生只有真真正正地面對到三峽的時候,才能身臨其境地理解三峽「雄、奇、險」的蔚為壯觀,才能明白七百裡路程的一晃而過,這種狀物上的準確,是閱讀上的一種徹悟。以置身於境的學習方式來感受文章的魅力。
寫在最後
實踐證明,基於語文課程的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學生面臨的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範疇,它擴展到了學生個體的精神情感和人格等各領域;同時,也是學生個體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在語文新課程背景下,把研學旅行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有助於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已經成為培育語文核心素養的新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