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於當今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之前始終不是很能理解老輩人所講的「戰爭年代苦日子」。自己雖然也看過一些戰爭題材的國產老影視作品,但或許是曾經的年少無知,亦或對生活的體會尚淺,始終以為戰爭的勝利依賴於正義的出發點,取決於精明的戰略術。然而,在觀看《金剛川》一片後,被歷史上真實戰爭的殘酷所觸動,為換來祖國和平和安定的英烈們而感嘆。
戰爭的勝利離不開英雄,但更需要有統一的思想信念和一致的行動紀律。《金剛川》以三種視角,圍繞「橋」這一個主題,充分展現了一段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故事。
1.主力部隊與工兵視角——統一思想的分工與協作
長草下,志願軍主力部隊嚴陣以待,整齊劃一的關注動向,等待著命令;橋頭邊,工兵連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部署著任務,搭建著橋梁。年輕的戰士或憑一腔熱血,或承載戰友囑託,都想著戰殺敵立功建業。
或聞炮聲隆隆,或見飛機掠空。戰場動態瞬息萬變,命令安排隨時調整。思想的統一,造就了行動的一致。為了核心目標,組織間分工明確,履行著自己應盡的職責。既調度有序,又前赴後繼。
2.對手空軍視角——個人英雄主義的狂妄與脆弱
視角轉向對手的空軍,其裝備精良俯瞰戰局,談笑風生充滿不屑。在受到重創後,不是通過統籌協調形成對策,而是特立獨行,妄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三位導演在藝術的處理上用心獨到,通過視角的對比,充分展現出文化間的思想差異,更藉此體現了面對友情和國家大義時,那種民族間風骨的迥然。
3.炮兵視角——團隊的英雄與英雄的團隊
歷經第一次的戰局概覽,再觀第二輪的對手心態,在第三篇章,導演將志願軍的軍魂進行了升華。以吳班長和張排長的炮兵視角,展現了我們的隊伍中也有深厚的友情,更有頂天立地的英雄。
在危難時,英雄從團隊中湧現;在大局中,英雄融合於整體。正如《孟子》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在張譯飾演的高射炮排長與美軍海盜飛機的對決中,主要有3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炮彈供應不上。
這是一直籠罩在志願軍頭上的陰雲。抗美援朝戰爭是出國作戰,不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那樣有根據地,還有大量群眾支援前線。
所有物資都需要從大後方運到前線,但朝鮮的道路崎嶇難走,美軍飛機還不斷破壞志願軍的運輸線。
在麥克阿瑟還是韓戰美軍指揮時,他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切斷志願軍補給線的令人極為震驚的觀點:「我要在敵人的後勤供應線上,用原子能工業的副產品來設置一道放射性廢料區域,把朝鮮和滿洲隔開。」
由此可見,後勤補給對志願軍前線作戰有多重要。
第二,張譯的拼命。
目前《金剛川》的評分已出,不算高。但不可否認是,全片最大的亮點就是張譯「缺氧式」的演技。
很多新聞已經對張譯在《金剛川》片場的拼命做了報導,尤其是在最後向美軍飛機大喊「來吧」的時候,一度喊到缺氧。
吳京在電影宣傳活動盛讚張譯的拼命
另外在提前觀影活動現場,吳京也多次表達對張譯敬業演出的欽佩。還叫他「張再來」。
因為在片場張譯經常在導演已經覺得可以過的時候,還要求換一種演法再來。3條過的戲,他一定要演17條之多。
第三,高射炮班自我犧牲。
上文提到,《金剛川》與以往戰爭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表現了各兵種的配合和各自的犧牲。
每個環節的犧牲都有價值。
尤其是電影中高炮班自己點起火來主動吸引敵人飛機注意力,不讓飛機去炸橋。
這種精神就像抗美援朝中湧現的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無數烈士,還有電影《英雄兒女》中的那句「向我開炮」一樣。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戰術細節值得品味,就是電影最後B29投下了燃燒彈,瞬間把金剛川化作一片火海。
《金剛川》作為一部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其對戰爭場面的刻畫著墨並不甚多,但其影片的立意格局卻足見高遠。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磨難,但始終堅韌向前。
縱使外敵國富兵強,確自毀在英雄主義;即使我方一窮二白,而志勝於萬眾一心!
看電影怎能沒有零食相伴呢?小小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