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不到一塊錢就能買到一斤臍橙 記者 石喻涵 攝
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都市年輕人的出門意願和閒暇時間都在不斷壓縮,網際網路的快捷和方便使得消費者越來越「懶」。於是,「社區團購」一時爆火:手機下單、樓下取菜。
1分錢一盒雞蛋,1毛錢買斤土豆,2.99元一個紅心柚子,0.99元一斤的臍橙……除此之外,「限時秒殺」「0.01元起」「領紅包贏免單」等促銷字眼在主頁面不停地閃爍。
最近,「社區團購」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那麼它到底靠不靠譜?是好是壞?連日來,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市場,採訪消費者,探訪商戶,試圖找尋答案。
社區團購不是新鮮事物
所謂社區團購,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群為交易場景,依靠團長向社區居民推薦商品、促成交易的一種電商模式。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出現了各種以社區為單位的微信群,由本地超市負責供貨,需要買菜時在群裡接龍下訂單。
社區團購的「玩法」就與此類似。通常,社區團購會以社區為單位招募團長,對社區內居民團購負責,包括但不限於組建微信群、推介產品,在承接點理貨、提供售後等。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社區團購這門生意並不新鮮,最早出現於2016年,並在2018年火過一回。
目前社區團購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社區居民自己通過小程序或APP下單,團購平臺次日將貨物送達,顧客可以自行選擇提貨點取貨;另一種則是由團長匯集周圍(社區內)居民的團購訂單,商品達到一定額度時,在平臺上以優惠價格團購商品,商家在下單次日將商品送達團長,最後通過送貨上門或居民自提完成銷售。
不過,無論哪種方式,「網上下單+次日提貨」的主要模式沒有改變,團長從中抽取佣金的賺錢模式也沒有改變。
買13種果蔬花了33.68元
記者在微信小程序搜索「社區團購」關鍵詞,顯示排在前面的有十多個社區團購平臺,記者挑選部分平臺進行了體驗。
在信息註冊完成後,彈出來一個新人全場3元優惠券的頁面,下單後還有一個17元的新人禮券包。從品類來看,社區團購平臺的商品大致可分為生鮮蔬果、休閒食品、糧油調味、家居用品等,生鮮蔬果是其中最受歡迎的。
在最醒目的「整點秒殺」頁面中顯示:20枚土雞蛋5元,4斤雞胸肉7元,1升澳洲牛奶4.9元,5斤脆甜紅富士3.6元……不僅如此,這些平臺針對新人還有額外的優惠——可以以1分錢的價格購買一款商品。
最終,記者用1分錢買到了550g的四川臍橙。此外又買了400g的茼蒿,750g的陝北茄王,250g一罐的松子,500g的菠菜,250g的鮮毛豆,500g的大蔥,1000g的黃皮土豆,150g的小蔥,250g的平菇,400g的豆王,500g的菜花以及250g的蒜苗,一共花了33.68元。
在選擇提貨點時,記者以單位為定位點查找各平臺提貨點,方圓400米內,美團優選有20個自提點,橙心優選有24個,十薈團有8個,多多買菜19個,興盛優選7個。這些自提點多為便利店、快遞網點、副食品店、蔬果店等。
消費者最關注便利性和質量
劉女士在建東街開了一家超市,是好幾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團長。在其超市一進門處,醒目地擺放著多個藍色的塑料箱:「這些就是大家採購的東西,這種方式目前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尤其上班族。今天下單,第二天下午四點以後就能來取貨,非常方便的。不過,對於一些年齡大點的人來說,他們對於電商相對陌生,因此可能還在適應階段。」
記者看到,所有下單的商品都被包裹在一個個的塑膠袋裡,以蔬果為主。
微信群也是團長和下單的消費者溝通的主要渠道。劉女士將記者拉進了一個微信群,顯示裡面有120多名成員,基本為附近居民。
晚上8時,劉女士在群裡開團一些特價商品,比如0.1元的豆腐、0.9元的青菜等,此外還有一些優惠券。這時,微信群裡的成員便開始接龍跟單,也有人會在群裡反饋昨天收到商品的消費體驗。這樣的互動基本上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團長透露,每天的秒殺和特價是最優惠,但其它產品的價格是不是比別的渠道更低就不好說,建議多比較。
「我曾參加過社區團購,以購買蔬果為主。」家住礦山路附近的侯女士表示,有些東西確實比超市便宜,不知吃什麼時,可以參考群裡發的特價菜單。「但是,商品質量卻參差不齊。因為沒有辦法挑選,所以有時候買到的蔬菜不新鮮或水果的個頭太小。」
「冬天想在家吃個火鍋,光準備食材就很頭疼,家門口的小店不一定能買齊。」對於在高新區上班的張揚來說,社區團購最大的好處在於買菜不用再額外佔用時間。「有了社區團購,晚上臨睡前躺在床上刷手機的工夫在平臺下單,第二天下了班把東西一取,既能感受回家吃飯的美好,也不用專門往菜市場跑。」
「這樣的購買模式對我沒有太大吸引力。」75歲的藺大爺則認為,既然同樣是要出門,幹嘛不直接去家附近的菜市場、超市買菜呢?現貨現買,看得見摸得著,走走路還能鍛鍊身體。
攤販從不愁生意到等生意
一份信息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市場生鮮零售總額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生鮮零售渠道主要包括農貿市場、超市、生鮮電商、社區生鮮門店和新崛起的社區團購。
「大的批發市場將果蔬從原產地運來,轉給二級批發商,菜販、蔬果店、商超等從二級批發商的手中拿貨,再賣給消費者。」一位經營蔬果超市的老闆說,社區團購的「玩法」是,大批發商從原產地進貨後直接進入到團購平臺及外包倉配系統,由團長在微信群中直接銷售給消費者,中間沒有了二級批發商,價格自然就能優惠一些。
那麼,社區團購對於傳統的菜市場是否有影響?記者來到東關南街室內綜合市場了解情況。也許正值中午時間,市場裡攤販數量遠大於消費者數量。
「我知道社區團購就是今年疫情期間開始的。當時有人搞這個,還在院子裡設了個自提點。好多院子裡的人從網上下單,第二天就能拿到貨,我也跟風買過。」鄭阿姨是賣菜的老把式。不過,2020年對她來說有點難熬。「但是直到市場恢復正常我才發現,這個對我們的衝擊還是挺大的。那些經常來的老顧客現在也不太能見到了。以前是不愁生意,現在是等生意。」
「我在這賣肉也20年了,這個社區團購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我們自己去批發市場進貨,是會挑選的,骨頭多還是肥肉多,要過我們這一關。豬肉不同部位的價格是不同的。」一旁的袁師傅插話道,「網上有的肉看上去便宜,但其它部位漲價,可能比我們賣得還要貴,有的顧客不懂這些,一看網上一斤肉十幾塊錢,就在網上買了。」
社區團購到底靠不靠譜
在用戶感受到省錢的同時,一大批網際網路巨頭殺入社區團購的賽道。今年6月,滴滴推出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入局社區團購,並推出「千城計劃」;8月,拼多多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9月,阿里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加入社區團購。
採訪中,有消費者表達了擔憂。「現在社區團購的優惠力度很大,但『燒錢』不是第一次了。以前各大外賣平臺為了吸引商家和消費者不也是各種紅包和優惠麼,結果最後還是被部分企業壟斷了。」西安市民杜舟舟表示,回過頭來,還是更懷念最初「百花齊放」的日子。「畢竟有競爭才會有壓力,大家不再一味地拼低價的時候,可能才會專心拼質量。」
「社區團購是否是一種成熟的生鮮售賣模式,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會長徐勇表示,未來理想狀態是升級之後的農貿市場、社區內生鮮超市以及網際網路生鮮售賣等多種方式並存,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方面需求。
記者 石喻涵 實習生 王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