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名言-老狄也是我喜歡的作家

2021-03-01 藍天困境兒童關愛中心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走下地獄。時之聖者也,時之兇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時節,此亦黯淡時節。此亦篤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麗之陽春,此亦絕念之窮冬。人或萬物具備,人或一事無成。我輩其青雲直上,我輩其黃泉永墜。

以上這段經典語錄,出自狄更斯《雙城記》開篇,被各種引用無數次,被奉為文學作品中最經典開場白之一,這段話氣勢恢宏、妙語連珠、充滿智慧及卓見,它顯示了狄更斯大文豪的卓越文筆。狄更斯—— 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12年2月7日生於樸次茅斯市郊,父親是英國海軍軍需處職員,母親名叫伊莉莎白·巴羅。狄更斯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1837年,狄更斯完成個人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這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該書圍繞一位獨身的老紳士匹克威克先生,展開講述的一系列故事,狄更斯塑造的匹克威克先生非常鮮活傳神,因為狄更斯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不僅僅從人物內心世界來刻畫性格,也會運用大量文字,從人物的外部肖像、服飾、裝束、風度、使用的語言和生活的環境著手,全方位、多角度將人物展現出來。1838年,狄更斯出版長篇寫實小說《霧都孤兒》,這本書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這本書也多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及舞臺劇,《霧都孤兒》也是狄更斯第一部社會小說,小說中「奧利弗要求添粥」一節被編入多種英語教科書中。狄更斯的作品,多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百出的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揭露批判,他表現出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1849至1850年間,狄更斯的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該作品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該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狄更斯本人的很多生活經歷。1859年,《雙城記》問世,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雙城記》更加表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揭露和諷刺法國大革命前的封建貴族政權和和大革命勝利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探討人性的善與惡。因為狄更斯的一部作品《聖誕頌歌》,他被譽為「英國聖誕節之父」,《聖誕頌歌》是第一部以聖誕節為主題的小說,他每年也寫一些與聖誕節有關的書、散文或短篇小說。所以直到現在,他都被認為是對聖誕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患腦溢血逝世,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我有個原則: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徹底。

《遠大前程》

機會不會上門來找人,只有人去找機會。

《遠大前程》

你,不要擠:世界這麼大,它容納的了我,也容納的了你。

《你,不要擠》

我愛她是違背常理,是妨礙前程,是失去自製,是破滅希望, 是斷送幸福,是註定要嘗盡一切的沮喪和失望的。可是,一旦愛上了她,我再也不能不愛她。

《遠大前程》

在你的人生中永遠不要打破四樣東西:信任、關係、諾言和心。因為當它們破了,是不會發出任何聲響,但卻異常痛苦。

最好的禮貌是不要多管閒事。

《德魯德疑案》

一句話,先是太膽小,明知不該做的事卻不敢不做;後來也還是太膽小,明知該做的事卻不敢去做。

《遠大前程》

不管我到什麼地方去,我是去找快樂的。我決不會到什麼地方去找痛苦, 因為我生來就是個尋歡作樂的人。只有痛苦找到我頭上,我才會痛苦。

《荒涼山莊》

有的時候,一支親切的樂曲,一處幽靜地方的潺潺水聲,一朵花的芳香,甚而只是說出一個熟悉的字眼,會突然喚起一些模糊的記憶,令人想起一些今生不曾出現過的場景,它們會像微風一樣飄散,仿佛剎那間喚醒了對某種久已別離的、比較快樂的往事,而這種回憶單靠冥思苦想是怎麼也想不起來的。

《霧都孤兒》

 

不公道的本身,對於每一個慷慨和心理正常的人就是一種傷害,是最不堪,最痛苦,和最難忍受的事;正因為如此,許多清白的良心飲恨以死,許多健全的心為之破碎,越是明白他們自己無罪,越足以增加他們的痛苦,越使他們沒法忍耐下去。

《老古玩店》

今天能做的事,決不要留到明天。拖延乃光陰之竊賊。要抓住他!

《大衛·科波菲爾》

相關焦點

  • 18句​狄更斯經典名言 | 醉人的戀曲
    ——林風眠——勝鬘夫人精選名人名言18句狄更斯經典名言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
  • 嗜血的革命者,無產者的捍衛者,走進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那種值得去剽竊的作家。如果你想一想,把他的遺體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件事也算得上是一種剽竊的行為。當切斯特頓為人人叢書版的《狄更斯作品集》作序時,他覺得將自己那標誌性的中世紀精神加在狄更斯身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 狄更斯的經典名言名句
    ——狄更斯  2、凡可以獻上我的全身的事,決不獻上一隻手。——狄更斯  3、永遠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陰的賊。抓住他吧!——狄更斯  4、一隻眼睛裡閃爍著愛的光芒,而另一隻眼睛卻燃燒著自私的俗火。——狄更斯  5、脾氣壞的人往往把天氣和風向當作一個藉口來掩飾他們那又暴躁又陰鬱的脾氣。
  • 《最後的狄更斯》:狄更斯遺囑引起了一樁懸疑案
    核心提示: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為什麼在現代的文化生產領域或者出版領域裡面這麼重要呢?是因為儘管狄更斯不是歷史上第一個暢銷書作家,但是他是把現代所謂暢銷書作家這個概念界定的最完整的人,而且他是個充滿商業頭腦跟生意手段的一個人,他是一個非常懂經營的人。
  • 狄更斯|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查爾斯·狄更斯1812年生於英國的樸茨茅斯市,他在8個孩子中排行第二。他父親經常在經濟方面陷入困境,12歲時,父親因負債入獄。狄更斯不得不輟學掙錢,以補貼家用。他在一家又髒又破的老工廠找到一份工作,職責就是把標籤貼在鞋油瓶上。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國作家,日耳曼人。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英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6月9日,對於喜歡英國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150年前的這一天,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逝世了。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他是女王和威爾斯親王最喜歡的小說家,大不列顛群島的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小鎮都有他的讀者,他創造的人物形象,旅行至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和日本。在英語世界,從中小學的閱讀書目到大學課程,他的作品是必讀書目。在英國,狄更斯的頭像被印製在郵票和鈔票上,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文化符號。
  • 毛姆:查爾斯·狄更斯及其《大衛·科波菲爾》
    ,也是最惡劣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使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充滿了一切,但什麼也沒有;我們一直走向天堂,也一直走向地獄。
  • 「發明聖誕節」的人是狄更斯?
    |「發明聖誕節」的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繼莎士比亞之後對於世界文學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1843年10月初的一個夜晚,狄更斯從倫敦裡金特公園附近自己的家裡走了出來。黃昏的暮氣驅散了白天反常的溼氣。他邁動雙腿,開始了自己稱之為「通過城市黑色街道」的散步。狄更斯時年31歲,生有4個孩子,正處在事業的頂峰上。《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和 《尼古拉斯·尼可貝》這三本書頗受讀者青睞,在世界文壇上享有盛名。可是此時此刻,這位作家卻陷於嚴重的困境之中。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狄更斯倘使能聽到這位中國譯者這番真心讚譽,想必內心定然十分受用,尤其是他這個西洋作家竟然以一己之力技壓被中國文人奉為文宗的左丘明、司馬遷、班固和韓愈四大文豪,更會讓他甘之如飴——在喜愛奉承這方面,狄更斯與他的維多利亞同胞一樣對讚美和掌聲有著無與倫比的欲望。更何況林紓的這段以抑己揚人為代價的讚譽,還滿足了狄更斯內心中暗藏的一個偏見:他對林紓的祖國中國的看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150年前的這一天,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逝世了。英國的強盛不僅體現在軍事和經濟上,更體現在文化上,整個「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文化界高峰林立,思想極其活躍,不僅新古典主義、唯美主義、印象主義等思潮紛紛登場,還產生了哈代、勃朗特三姐妹等一批對後世文學影響至深的作家。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高峰中,狄更斯的名字又顯得格外耀眼,曾有同時代作家稱其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受大眾歡迎的小說家」,甚至極言其為「所有時代最受大眾歡迎的英國小說家」。
  • 告別狄更斯150年:他標立了職業寫作的尊嚴
    150年後的今天,他依然被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作家之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也是失望的冬天。人們面前有各種各樣的事物,但是人們面前卻一無所有。我們正在直奔天堂,我們也在直下地獄。」
  • 【經典品讀】《雙城記》—狄更斯
    ——梁實秋  3、憂來無方,窗外下雨,坐沙發,吃巧克力,讀狄更斯,心情又會好起來,和世界妥協。——[俄]列夫·託爾斯泰  4、狄更斯是一位不僅反映了現實,而且還盡力對現實起作用的作家。狄更斯增添了他那個時代的歡欣和快樂,促進了他那個時代的血液循環。——[奧]茨威格  6、狄更斯的偉大正在於他所創造的形象。這些形象站在文學的金字塔尖上,放射著異彩。——[美]納博科夫  7、狄更斯的寫作天賦,的確是大多數小說家所不曾擁有的。
  • 讀狄更斯《雙城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認的經典文學名著。雖成書時間已是近200年以前,但今天讀來,其故事情節仍然十分令人動容。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基督山伯爵》,同樣是法國大革命背景,革命的過程中沾滿了多少無辜的人的鮮血,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座大山,個人只能隨著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不過,作者也用細膩真實的文字,讓我們在白色恐怖中看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光芒。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狄更斯中短篇小說中浪漫主義傾向的表現:追求理想
    因而,浪漫主義作品反映的生活是作家主觀幻想生活,浪漫主義作家或是理想描寫的對象或是描寫理想化的對象。 一部分中短篇小說創作於早期,這時候的狄更斯情感充沛、積極樂觀,對人性充滿希望、對未來充滿憧憬,作家致力於改革,因而小說較多描寫理想化社會,表現出較強烈的浪漫主義傾向。
  • 《雙城記》狄更斯暮年之作,關於愛和救贖
    狄更斯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作家,然而他的童年卻不幸福。1812年,狄更斯出生。10歲時,他的父親因負債而被迫入獄,然後他被送到遠方親戚開設的鞋油工廠當學徒,他還那麼小.就要在潮溼陰暗的地下室每周工作6天。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對底層人民有著深深的理解和包容,他懂得他們正在遭受著什麼。18歲時,狄更斯愛上了一個銀行家的女兒,銀行家毫無疑問是資本家。
  • 崩壞3聖痕考據:批判之筆——狄更斯
    本欄目將會對聖痕的部分細節進行解析和考據,同時也藉機向大家科普一些背景知識~今天為各位帶來的是「狂熱藍調Δ」的適用聖痕,批判之筆套裝:狄更斯。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狄更斯無疑是當時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為什麼狄更斯可以擁有如此多的讀者?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狄更斯與時代的緊密關係。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幽默、美學、哲學、社會無不成為狄更斯作品中的重要內容,而幽默的寫作風格讓其作品更容易讓各階層讀者接受。
  • 不合時宜的「訪華」者丨狄更斯與中國
    儘管狄更斯本人是中產階級的典型,但作為一個抱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家,狄更斯的觸角也伸向了「光圈之外的黑暗」,對兒童教育、選舉、政治等制度的批判讓其作品更有力量,某種程度上說,更為敏銳。他對窮苦人真正的關心,對人道主義的頌揚,讓他的作品至今仍有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