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拉巴文明神秘消失之後約二百年,古印度進入了吠陀時代。
「吠陀」這個詞的意思是知識,且特指崇高神聖的神明或宗教知識。古印度一直世代流傳著包含大量知識的宗教文獻。它們被統稱為吠陀文獻。
吠陀文獻分為四大部,分別為《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根據編纂時間和描述時代的不同,人們將古印度的吠陀時代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和「後期吠陀時代」。《梨俱吠陀》所描述的時代被稱為「早期吠陀時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所反映的時代被劃歸為「後期吠陀時代」。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吠陀文獻的編寫者自稱雅利安人。而「雅利安」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高貴的、光榮的、令人尊重的」。在梵文經典中,雅利安人特指貴族階層。雅利安人的英文為Aryan,而如今伊朗的國名Iran便來源於此,因為古印度的雅利安人和伊朗人是同一人種。
當然,在當時的古印度並非只有雅利安人。事實上,雅利安人似乎是外來者。「早期吠陀時代」經典《梨俱吠陀》中,雅利安人將他們的對頭稱作「達薩」或者「達休」,並描述說「達薩」是長著低鼻梁、黑頭髮,操著另類語言的可憎者。雅利安人對達薩展開了長期的戰爭,並且佔據了優勢地位。
早期吠陀時代的起止約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900年。在此期間,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雅利安人為主導的印度開始出現了等級劃分。這也是印度種姓制度的肇始。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活動範圍還局限於印度河上遊和中遊,恆河的上遊。而到了後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足跡逐漸擴大,他們開始向東南方向不斷滲透,整個恆河流域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
後期吠陀時代鐵器在印度被廣泛應用,印度的農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手工業也日趨繁榮。
更重要的是,影響印度幾千年的種姓制度被最終確立下來。
西方習慣將印度的種姓制度稱為喀斯特製度。「瓦爾納」在梵語中是品質、顏色的意思,雅利安人一開始自稱雅利安瓦爾納,後來,印度便開始了瓦爾納分級。最早的時候,雅利安人將自己和當地原住民一分為二,劃分出兩大等級。後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階級劃分更加細化,雅利安人自身先是劃分出貴族和平民兩個不同的等級,隨後,在雅利安貴族中,又劃分出祭司貴族和軍事貴族兩個不同等級。這樣,種姓制度的四大等級雛形便出現了。
後來,這個四大等級劃分逐漸固定下來。
現簡要介紹一下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大等級劃分。
第一等級為婆羅門,主要掌管祭祀,並可充當國王的顧問,對國家和軍隊的影響力巨大。
第二等級為剎帝利。剎帝利原為軍士階層,他們掌握著軍事和政治方面的種種權力。
第三等級為吠舍。主要是從事農牧業和商業的人。吠舍屬於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在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給出錢財供養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
第四等級為首陀羅。這是最低的等級,其祖先極可能是戰爭中的原住民俘虜。後來,也有少數因各種原因被剝奪身份的雅利安人被打入首陀羅等級。他們沒有政治權利,地位低下,從事各種卑賤職業。
公元前600年左右,後期吠陀羅時代終結,印度進入紛亂的列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