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6日,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發生大騷亂,50萬人上街遊行示威,隨後發生「打砸搶」,投擲石塊並縱火,造成至少10人死亡。印度軍隊開進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部分地區、蘇拉特等騷亂地區維持秩序,實行宵禁。莫迪總理通過電視廣播,呼籲家鄉民眾「保持冷靜」,強調可以通過協商解決問題,「騷亂和暴力對誰都沒有好處」。
此次騷亂的參與者以古吉拉特邦高種姓的帕特爾人為主體,發動示威的目的是不滿政府過於偏袒和照顧低種姓階層和窮人。從25日晚開始,在21歲年輕人哈迪克·帕特爾的召集下,帕特爾人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集會,要求邦政府將他們列入「其他落後階級」(Other Backward Class,OBC),從而獲得政府部門、大學中的保留名額。
透過此次騷亂可以清晰看出,印度教種姓矛盾是此次發生古吉拉特大騷亂的根本原因。究竟什麼是印度教種姓制度?它對印度社會產生了何種影響?強人莫迪能否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呢?
古吉特拉邦騷亂中被燒毀的公交車
印度教種姓衝突:賤民孩子被活活燒死
在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勢頭強勁,每個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衝擊,但種姓制度作為一種在南亞特別是印度延續了幾千年的宗教與文化制度安排,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種姓制度的負面影響依然瀰漫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此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前900-前600年)形成的,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瓦爾納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徵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這四個等級中的前三個種姓屬「再生族」,除了經歷過一次肉體的出生外,還經歷過一次精神上的出生,他們是「潔淨的」,地位較高,其中婆羅門的地位最高。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外種姓」或「賤民」,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
經過長期演變,印度種姓制度越來越複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是一種富有印度特色的傳統社會制度,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此次在古吉拉特邦亮相的帕特爾種姓是古邦的重要種姓之一,佔該邦人口的14%,是當地的富裕階層。在16-19世紀,帕特爾人通常為地主和農民,作為潘查雅特——村民委員會的成員為最低一級的村地方政權提供支持。19世紀,帕特爾人受益於英國殖民者的土地改革,積累了大量財富。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現代帕特爾人堪稱美國旅館業的統治者,全美大約40%的旅館和汽車旅館為印度人所有,其中70%來自古吉拉特邦,而這些人中3/4姓帕特爾。而在古吉拉特邦,帕特爾人主宰著製藥、化工、建築、鑽石等大量行業。
印度的種姓衝突並非是新現象,在過去10年間,就發生了多次具有代表性的種姓衝突,種姓制度悲劇也時常發生。
2004年7月,印度比哈爾邦發生激烈的種姓衝突,造成至少10人死亡,兩人受傷。該邦警察總監表示,襲擊事件發生在位於邦首府巴特那以南60公裡的查克瓦伊村。襲擊者是當地的上層種姓武裝團夥阿希爾萊什·辛格幫成員,他們經常在納瓦達地區襲擊低層種姓村民。襲擊中身亡的兩名低層種姓武裝成員屬於阿肖克·馬赫託幫,這一幫派平時也以高層種姓村民和敵對幫派為襲擊目標。在過去兩年間,比哈爾邦就有70多人死於與種姓相關的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