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呂不韋?他結局為何會那麼慘?司馬遷一個字就說明白了!

2020-12-21 社會ZA談

說起秦國,就不得不提秦王嬴政。說起秦王嬴政,就不得不提呂不韋。

作為一個「賤商」,呂不韋眼光獨到精準「投資」,選準了秦送往趙國的質子秦異人(後改名為子楚),不惜散盡家財扶持其上位登上秦王寶座。他也因此由商入政開啟了自己的巔峰之路。

作為秦國一代權臣,秦相呂不韋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政令皆出其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作為秦王嬴政的「仲父」,甚至連太后都「時時竊私通呂不韋」。在「仲父」的職位上,呂不韋也真算得上是「盡職盡責」了。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憑藉著這份輝煌的「履歷」,一直以來呂不韋的傳奇故事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但是,作為秦王「仲父」、秦國丞相、對大秦一統天下貢獻巨大的呂不韋,卻為何最終只落了個「飲酖而死」的悲慘結局呢?

關於這一點,其實司馬遷說得已經相當明白了。

一個字:「聞」!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呂不韋的悲慘結局,就是因為他是一個「聞」者。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對呂不韋的結局作評價說:

不韋及嫪毐貴,封號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聞之。秦王驗左右,未發。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卒以反蘄年宮。發吏攻毐,毐敗亡走,追斬之好畤,遂滅其宗。而呂不韋由此絀矣。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這中間就十分明白地說到了呂不韋其實是一個「聞」者。

何謂「聞」者?呂不韋又為何會死在「聞」上呢?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聞」,來源於《論語》顏淵篇中子張與孔子的對話。孔子說:「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意思是聞名於外(有名望)的人表面上裝作有仁德的樣子,但是其行為卻與之相違背,可他自己卻認為正確。這種人在國家任職時一定會很有名望,在大夫家任職時也一定會很有名望。

如此一說,呂不韋倒確實是十分符合一個「聞」者的特徵。

呂不韋好面子。當時,天下有名望者諸如信陵君、春申君等都養有無數門人賓客,可呂不韋卻「羞不如」。登上秦相之位後,他竊想:我秦國疆域如此之廣、國力如此之強,我堂堂相國居然沒有幾個賓客,這合適嗎?不合適!於是,呂不韋「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一個相國府裡養了三千食客,這擱誰都得忌憚你啊,更別說秦王嬴政了!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後來呂不韋因嫪毐之亂受牽連,嬴政本想誅殺他,但因「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這是不忍嗎?這明明是不敢啊!

一個臣子,為了充自己的面子招致君王忌憚,這也給呂不韋的死埋下了伏筆。

呂不韋越位專權。作為臣子,就只能做臣子該做的事,千萬不能專權越位。在這一點上,呂不韋又做錯了。

為了和天下有名望的人保持一致,他也學別人著書立說。招攬無數才子著了一本《呂氏春秋》,講的卻是君主治國理政之法,最重要的是,其仁政治國的思路與當時秦王的想法大有不同。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為臣者,總站在君王的角度大談如何治理國家,這是明顯的越位了呀!再加上呂不韋掌權期間專權跋扈,常惹秦王不悅,這也給自己的死埋下了又一個伏筆。

千裡之堤毀於蟻穴,「伏筆」埋得多了,總有一天會跨。

秦王十年十月,呂不韋因受嫪毐之亂牽連,被免去相國之位。

而這,還遠不是終結。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被免去相國一職的呂不韋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河南。多事之秋就該安分守己,夾著尾巴做人,但沒想到他的賓客及諸侯使者卻害了他。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雖然被貶,但是呂不韋名望不減,竟還有這麼多人惦記著他!

秦王一看嚇壞了,乾脆殺了得了!

圖源:電視劇《大秦賦》

但殺也要殺得「高明」呀,於是,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簡訊,大意是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居然當相國、封地於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跟秦國有何親戚?竟敢稱為我的「仲父」!

一生功績竟成空!呂不韋看信至此,自覺不妙,恐懼之中飲下了一杯毒酒。

秦王十二年,呂不韋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相關焦點

  • 趙高:一個學霸卻最終黑化,司馬遷說他世世卑賤,如何客觀評價他
    有關趙高的身世,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曲解為宦閹,但實際上不論司馬遷還是東漢以前的史籍都沒有明確記載趙高是官閹。趙高是有兒女的人,他的女兒嫁與閻樂,閻樂曾任鹹陽令,參與了殺害秦二世的望夷宮政變。但為什麼後人都喜歡把他視為宦閹呢?趙高到底有沒有受過宮刑這可能主要來源於《史記》的記載。
  • 呂不韋,姜子牙的23世孫,被司馬遷稱為呂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事實上,秦王政也正是在呂不韋死後五年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2,呂不韋的三千門客遠勝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嘗君並稱戰國四公子,四人門客均號稱遍布天下,但要說門客的才幹和水平,這四人其實都比不上呂不韋。戰國四公子,為何不加上呂不韋組成戰國五公子呢?
  • 本來不是事,卻被司馬遷和後人有意複雜化了
    本來不是事,卻被司馬遷和後人有意複雜化了為何秦始皇的生父不可能是呂不韋?秦法:他不敢十年磨一劍,《大秦帝國之天下》一開播便備受關注。影片開始時,嬴政已經是個孩童,但嬴政怎麼來的、到底是誰的孩子,這樁千古謎案在劇中並沒有交代,似乎默認了嬴政便是嬴異人的孩子。
  • 真實的呂不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劇中的他一心為了秦國的未來,為天下一統而費盡心力,最後不惜以死明志,可謂秦國之忠臣。但歷史上的呂不韋卻沒有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司馬遷在其列傳後評論稱其為孔子口中的「聞」者,即表面施行仁義,內心卻與之相違背,並且還毫無自覺之人,而東漢大儒馬融說這就是佞人。司馬遷之後的古代史學家也大多對呂不韋給予批評。在他們看來,呂不韋是一個通過投機手段攫取權力的奸詐小人,是臣子的反面典型。
  • 呂不韋還是子楚?司馬遷都沒弄清楚
    然而,秦始皇的身世卻充滿了爭議,就連司馬遷都沒有弄清楚,在《史記》中的記載自相矛盾,一會兒說秦始皇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一會兒又讓人覺得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為什麼會有這樣兩種說法呢?這要從他的父親嬴子楚說起。
  • 趙姬與呂不韋在一起多年沒有孩子,為何與嫪毐在一起卻生了2個?
    在眾多離奇有趣的故事中,毫無疑問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是最為特殊的一個,身為一個皇太后,一生居然先和呂不韋交往,再與子楚交往,最後甚至已經垂垂老矣,還要與發生關係。正是因為這個女人複雜的關係,導致秦始皇的身世成為一個謎底,人們一直無法清晰明了。
  • 《大秦賦》裡呂不韋和李斯那麼聰明,為何沒想到有個悲慘的結局?
    (呂不韋)掩卷思考,有人提出了疑問,二人當初就沒想到有這樣的結局嗎?中國有句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在我們看這段歷史會冷靜的思考,如果我們像呂不韋和李斯那樣處於高位,處於那個特定的時代,我們同樣會迷失方向,也會犯糊塗,也許更甚。
  • 呂不韋為何會自殺?無論嬴政是不是自己兒子,這30個字都註定呂不韋...
    不殺呂不韋,心腹之患難平,殺了呂不韋,又怕背上弒父之名,嬴政轉頭下了另一道命令,把呂不韋發配到當時相當荒涼的屬地,同時送去了一封信。信上寫道: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區區30個字成為壓倒呂不韋的最後一根稻草。
  • 流傳兩千多年的謎題,呂不韋真的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嗎?
    我們反過來思考,由於先秦史料的丟失,很多歷史事件的原貌已經很難完全還原,尤其是很多私密性很強的對話,以司馬遷一個後世人來說,更是難以得知,因此其中免不了文學創作。正如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本紀》中只是對其身世做了陳述,而《呂不韋列傳》則較為豐富的還原了當時的場景,事實上呂不韋當時是否真的發怒,後世的司馬遷怎麼可能知道。
  • 贏政並沒有下令呂不韋自盡,讓他遷到巴蜀,為何他就自盡了呢?
    秦王嬴政沒有下令呂不韋自殺,並不是他不想殺呂不韋,而是暫時還不能殺。但是不妨礙他噁心呂不韋,而呂不韋選擇自殺,正是他的聰明之處,舍己存家,呂不韋不得不死。因為嫪毐事件牽連到了呂不韋,秦王嬴政罷免呂不韋的相位,將他趕到河南的封地。
  • 《大秦賦》趙姬和呂不韋是什麼關係 歷史上趙姬的結局如何
    《大秦賦》趙姬和呂不韋是什麼關係趙姬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秦莊襄王的王后,生在當時的趙國都城邯鄲,為了兒子的王位,趙姬與呂不韋聯手,打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其子嬴政即位為秦王,她成為大秦王太后。
  • 秦王並未賜死呂不韋,只是流放他,呂不韋為何要自殺?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宰相之位,流放他去封地河南,並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誰知呂不韋看完信,竟然喝下鴆酒自殺而死。呂不韋為何被罷官?又為何自殺呢?呂不韋,成於論壇,又敗於論壇。身居高位久了,就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在宮中,呂不韋遇見了自己曾經的姬妾,現在已經是王太后的趙姬,兩人舊情復燃,半推半就地私通在一起。清醒過來的呂不韋意識到這樣做的背後有怎樣的風險,於是想找一個替罪羊,嫪毐就是這時候被送進宮裡來的。作為一個男寵,自然不能滿足嫪毐的野心,不但讓王太后為他誕下二子,還妄圖把持朝政,等嬴政駕崩就立自己兒子為王。
  • 《大秦賦》中,秦始皇為何將玉佩還給呂不韋
    第一種情況,趙姬在送給嬴異人之前,就已經懷上了呂不韋的孩子,那麼秦始皇極有可能就是呂不韋的兒子。第二種情況,趙姬在送給嬴異人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懷上了孩子。那麼秦始皇肯定就是嬴異人的兒子。可是司馬遷的《史記》裡為啥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呢?因為不光司馬遷搞不清楚,我甚至認為他們當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這件事。一、誰都不知道秦始皇是誰的兒子。呂不韋和嬴異人不知道這種情況,或許還能理解。
  •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司馬遷生卒年不詳,他因何而死,死後又葬在何處,歷史並無記載,成為一大謎團。不過,由於司馬遷的歷史影響太大,因此在他家鄉的衣冠冢,成為史家聖地,歷朝歷代都加以保護。但是,很多人會有疑問,司馬遷是中原王朝的史學先師,為何他的墓卻是「蒙古包」形狀呢?眾如咱們所說,司馬遷墓歷經千年,多次整修,而目前保持的「蒙古包」形狀,則是元朝時重新整修建造的。
  • 全職獵人:凱特是個好獵人,卻為何結局那麼慘?
    凱特是一個好獵人。在凱特組織他的團隊去往NGL調查時,他告誡奇犽和小傑不要勉強自己。在他們進入嵌合蟻活動的區域時,凱特便好像導師一樣教育他們。凱特是一個好獵人,卻為何結局那麼慘?這裡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凱特太仁義了。仁義絕對是高尚的品質之一。然而,在殘酷的獵人世界並不適用。
  • 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古代史都有著巨大影響,他到底做過什麼呢
    呂不韋在歷史上的名氣雖然極其響亮,但一提起呂不韋,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他就是個投機分子,渾身充滿著商人的奸詐、狡黠,而且私生活混亂,個人品行極差,緊接著就好奇起他與秦始皇的血緣關係。 但是,藉助《大秦賦》的潮流,我們重新全面的看待呂不韋,會發現他絕不僅僅是一個投機商人,拋開他與秦始皇、趙姬、嫪毐等人混亂的關係不談,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有著巨大貢獻。
  • 《大秦賦》呂不韋的人生結局:被罷相後仍不知收斂,終被秦王賜死
    公元前237年10月,即嫪毐叛亂被粉碎的1個月後,秦王嬴政宣布了一道特別的詔令:罷黜呂不韋的宰相之職。嫪毐叛亂,為何會殃及呂不韋呢?因為嫪毐能入宮侍奉趙姬都是呂不韋一手安排的。按照秦法,被薦舉人犯罪,薦舉人得同坐。
  • 秦王政並沒有想殺呂不韋,只是把他遷到巴蜀,為何呂不韋要自盡
    從嫪毐叛亂事件中可以看出,秦王嬴政早就知道嫪毐會叛亂,而且提前準備了軍隊,不僅在雍城部署了軍隊,而且在鹹陽也布下天羅地網,所以嫪毐叛亂失敗,三族被滅,隨後秦王嬴政開始親政,當然會調查這一差點影響秦國政局的重大政治事件,那麼關於嫪毐是如何來的,也會被調查出來,隨後秦王嬴政就會知道呂不韋在嫪毐事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呂不韋與他母親趙姬之間的事。
  • 秦始皇生父是呂不韋?史記未必正確
    大秦賦中,少年秦始皇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疑惑,與呂不韋的對峙的情節引發了一波全民討論。其實,何止是秦始皇本人,後世關於他生父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秦始皇的生父是否如傳言所說是呂不韋呢?接下來宿管阿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千古謎題。
  • 大秦賦明兒睿兒結局是什麼怎麼死的 趙姬為什麼會失敗
    嬴政將這兩個小孩摔死,但趙姬身為孩子的母親,為何沒有阻止嬴政殺掉自己的弟弟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明兒睿兒是什麼結局  他們的結局也就是跟歷史上記載的一樣,嬴政將自己的親生母親趙姬驅逐,把趙姬的男寵嫪毐車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