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大秦帝國》最後一部《大秦賦》劇集已過半,雖然目前其評分和口碑下降嚴重,但還算稱得上是一部合格作品,整體上還是還原了很多歷史史實。劇中的人物眾多,其中,由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經典故事《奇貨可居》的「總導演、總編劇和總策劃」,呂不韋可謂是成就秦始皇的核心人物。然而,正是由於「奇貨可居」太過傳奇,留給後人的遐想空間和談資太多,直接導致了後人對呂不韋的認知出現了片面和偏頗。呂不韋在歷史上的名氣雖然極其響亮,但一提起呂不韋,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他就是個投機分子,渾身充滿著商人的奸詐、狡黠,而且私生活混亂,個人品行極差,緊接著就好奇起他與秦始皇的血緣關係。
但是,藉助《大秦賦》的潮流,我們重新全面的看待呂不韋,會發現他絕不僅僅是一個投機商人,拋開他與秦始皇、趙姬、嫪毐等人混亂的關係不談,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有著巨大貢獻。
那麼,他到底做過哪些有貢獻的事情呢?
上圖_ 《大秦賦》中呂不韋劇照 段奕宏 飾
一、穩定秦國朝局和國內秩序。
從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到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僅僅四年多的時間,秦國先後經歷了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三位國君的離世,尤其是秦王嬴政即位時年僅十三歲,秦國的朝局十分動蕩;另外,根據《史記·秦本紀》和《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呂不韋在嬴政即位初期還遇到了連續的旱災、蝗災和瘟疫。「秦王政三年,歲大飢。……四年,蝗蟲自東方來,敝天……天下疫。」
可以說,呂不韋接手秦國實際大權的時候,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朝局動蕩,他通過「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等非常規措施,藉助富商、地主等群體的力量,充分調動了國內的物力和財力,穩定了秦國政治秩序,保障了權力的平穩交接以及軍隊後勤。
上圖_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
二、攻三晉,破合縱,攻城略地。
呂不韋掌權之後繼續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派兵攻打韓趙魏三國,僅僅五年的時間,就攻佔了數十座城池,三晉的上黨郡和太原郡相繼被秦國佔據。其中,意義最大的當屬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呂不韋派大將蒙驁率軍攻佔了韓魏東部國土,然後設置了東郡。
東郡的設置意義非凡,因為從地理上來看,秦國位於西方,齊國在東方,楚國在南方,燕國在東北方,韓趙魏位於中間。從戰略上講,六國容易在南北方向上聯合形成對秦國的壓制,也就是所謂的「合縱」。而東郡的出現相當於將位於中間的韓趙魏攔腰切斷,不僅阻隔了燕、趙與魏、韓以及楚國之間的聯繫,還第一次讓秦國和齊國的國土接壤,更是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如果讓秦國在東郡穩住陣腳,六國再想合縱攻秦就會難上加難。
上圖_ 戰國七雄
於是在第二年(241年),韓、趙、魏、魏、楚、燕五國盡最大努力又組織了一次合縱,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趁秦軍在新佔領地人心不穩的情況下節節勝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鹹陽僅七、八十裡的蕞地;然而,秦國迅速組織兵力,由呂不韋率領進行了反攻,五國聯軍立刻就被擊潰,合縱失敗。
需要注意的是,呂不韋率軍擊敗的這次合縱,是戰國歷史上六國組織的最後一次合縱,呂不韋也在這次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此外,根據當代著名秦漢歷史學家林劍鳴先生的統計, 在呂不韋執政的十二年時間裡,秦國取得的土地 , 至少有十五個郡以上,其在開疆拓土、攻城略地方面的成就不容抹殺。
上圖_ 記錄商鞅變法後耕作景象的石刻
三、轉變統一策略,由純軍事徵服改為收買人心。
《呂氏春秋》中記載「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國邑之交,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奉而題歸之,以彰好惡,信與民期,以奪敵資。」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說在發動戰爭,攻取敵國的最終目的是統治而非毀滅,因此要求士兵不要隨意製造殺戮,不要搞破壞,這樣能得到敵國百姓的認可。書裡是這麼寫的,呂不韋也是這麼做的。
呂不韋之前的秦軍,經過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實施了軍功爵位制,而軍功的主要認定方式就是統計戰場上斬殺敵人頭顱的數量來授予爵位或者抵消罪名,也就是這項制度徹底激發了秦國人為改變命運奮勇殺敵的積極性,讓秦軍一躍成為虎狼之師。
不過,隨著秦國兼併的土地範圍越來越廣大,這種單一的殺人奪地的戰爭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後期一統天下的需要了,因為這項制度造成秦軍嗜殺,佔領土地時哀鴻遍野,進而導致土地無人耕種,秩序混亂,同時也加深了六國百姓對秦國的仇恨。從他認為,如果秦國再出現像長平之戰那樣大批殘殺戰俘的行為,會造成 「禍反自及也」的結果 ,從而引發六國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緒。
上圖_ 長平之戰遺址 山西晉城高平市永錄鄉
因此,呂不韋主張戰爭時不再僅僅依靠首級計功,嚴明軍紀,將對佔領區百姓的幹擾降到最低,即所謂的「義兵」「誅暴君而振苦民」,爭取民心所向,讓秦國不僅在軍事上,還要在心理、政治聲勢和經濟等方面壓倒六國。
在呂不韋當政的十二年裡,除了秦王政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之外,再也沒有了屠殺記錄。《大秦賦》裡也表現了這段歷史,只不過越過嬴政直接問罪麃公的劇情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如果能夠嚴格遵循呂不韋的統一戰爭思想,將會大大減少阻力,加快統一天下的步伐,而且有利於為日後的秦朝保留人口,恢復社會生產力。呂不韋死後,秦王嬴政的謀士尉繚建議嬴政在軍事徵服六國的同時,要防範六國的聯合,可以通過重金賄賂收買各國重臣的方式來進行。這些措施收到了奇效,例如,趙國的寵臣郭開在被秦國收買以後,給趙王遷進讒言,最終導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被自己人所殺。尉繚子的軍事策略實質上與呂不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上圖_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三、豢養門客,為秦國儲備人才。
據史書記載,呂不韋在當了秦國相邦以後,門下豢養的門客多達三千多人。很多人對他的養客行為加以貶斥,認為這是呂不韋炫耀權勢、沽名釣譽的表現。然而,在戰國沒有科舉制度的情況下,豢養門客無疑發現和選拔人才最為重要的方式。很多優秀人才都出自門客,例如,完璧歸趙的主角藺相如最早就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
從呂不韋的門客後來的表現來看,其豢養門客的行為絕不僅僅是為了炫耀權勢、沽名釣譽,更重要的是為秦國儲備人才,這些人才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甘羅和李斯。
甘羅年僅十二歲就被拜為秦國上卿,出使趙國,使用計謀,幫助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甘羅後來的事跡不再見於史書,因此《大秦賦》中被嬴政親手殺死的劇情確實有些魔改)
李斯更是在呂不韋死後,成為秦王嬴政最為倚重的文臣,為嬴政滅六國制定計劃;一統天下後擔任秦國丞相,輔助已經成為秦始皇的嬴政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形同論、地同域」的「大一統」制度,對秦朝以及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至於說後來禍亂秦國的嫪毐也是呂不韋豢養門客造成的就有些牽強了,因為呂不韋本來就是刻意用嫪毐來取悅王太后,無論是否養客都是無法避免的,這其實純粹是呂不韋自己個人作死。
上圖_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李斯所獻「別黑白而定一尊」之萬世國策
四、編著《呂氏春秋》,總結諸子百家,將「雜家」推向頂峰。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其數千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是說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於鹹陽的城門旁,並將千金懸掛於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遊士賓客前來評閱,並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這便是成語「一字千金」的出處,用以形容詩文的價值極高,以表示對文辭的讚美。
雖然《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的效果主要來源於呂不韋的權勢滔天,無人有膽量提出修改意見。但客觀評價,《呂氏春秋》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奇書。這本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然後以道家理論為基礎,將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融為一體。
上圖_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
雖然《呂氏春秋》的思想更偏重於道家,但其兼收並蓄,吸收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以來諸子百家的特點,讓後世列為「雜家」。
「雜家」其實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嚴格上將沒有任何一人以「雜家」自居,更多的是後世思想家歸類造成的。一般認為,戰國尸佼的《尸子》,秦代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和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是雜家的代表。
《呂氏春秋》大約完成於公元前239年,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以道為主,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書中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很多寓言故事流傳至今,著名的「刻舟求劍」就出自該書。
上圖_ 《淮南子》,西漢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
這本書後世評價極高,司馬遷就在《報任安書》中提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因為《呂氏春秋》,司馬遷就將呂不韋與周文王、左丘、孔子、孫臏、屈原等人並列,幾乎拔高到了聖賢的高度。
《呂氏春秋》也正是呂不韋治國方略的集大成,他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要為秦國日後的統一戰爭和國家治理提供指導思想。然而,很可惜的是,由於嬴政對呂不韋個人的厭惡,《呂氏春秋》被他棄之不用,而在李斯與韓非的影響下,繼續採用了法家為主導的治國思想,為日後的秦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上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縱觀呂不韋在秦國執政的十二年,他絕不是傳統意義上是投機分子,除了嫪毐這一個令他萬劫不復的汙點以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均頗有建樹,為秦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呂思勉先生評價他「實不在商鞅、範雎、張儀、李斯諸人之下也 」「秦國富強之基,樹於商君;蠶食之形,成於穰侯;囊括之謀,肇於不韋」 。
呂不韋死後,韓魏的疆域萎縮至不如秦國一郡之地、幾乎名存實亡;齊國被遠交近攻迷惑的幾十年不打仗,束手待斃;燕國弱小的只剩下行刺暗殺的方法;僅剩趙楚還有些許抵抗能力,但國內政治腐敗,合縱之路被秦國東郡斷開。可以說,呂不韋為秦始皇滅六國掃清了大部分的障礙,天下統一水到渠成。
作者:博陵清河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史記》《報任安書》. 西漢 . 司馬遷
【2】《呂氏春秋》. 秦. 呂不韋
【3】《戰國策》. 西漢. 劉向
【4】《秦史稿》.1983年.林劍鳴
【5】《先秦史》《秦漢史》. 2005年. 呂思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