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興衰,呂不韋韓非子功成身敗,原因:會吸星大法,不懂易筋經

2020-12-26 閱史明心

導語:《大秦賦》呂不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以說段奕宏在演呂不韋最後這一段情節,演技真的是很棒,把呂不韋最終的心思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歷史上呂不韋真實的死因,卻也不一定是這樣,有的人認為呂不韋最終是畏罪自殺。《大秦賦》中顯然是更傾向於秦王嬴政與呂不韋的感情。

秦王嬴政的內心是不想讓呂不韋死,還是希望呂不韋死,已經無從考證,但從人之常情的角度來看,《大秦賦》的演繹也並非不可。

【一】秦國的興衰

功業相反也。

漢代的賈誼因為一篇文章,聞名於世,這邊文章是講述秦國興衰過失的原因,文章的名字上過高中的人應該都聽過,叫做《過秦論》,是高中語文課文。

研究秦國的興衰,會發現一件非常奇怪而又有趣的現象。秦國在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時候,面對的對手都是非常強大的。

比如當年佩六國相印的蘇秦,比如大將軍樂毅、吳起、孫斌、廉頗這些人,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能令六國顫抖的人物。

但即便是秦國面對的這些對手如此強大,但秦國依然成功轉型,實現了國家的強大,甚至滅掉了六國,統一天下。

按理說秦國最後能夠實現這一的興盛,可以說明秦國是比他的強大對手還要強大的。但我們來看秦國衰落。

秦國一統天下,實現鼎盛之後,歷史上出現了兩位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布衣百姓。陳勝和吳廣,乃至後來的劉邦和項羽。

他們最後竟然推翻了強大的秦國,要知道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人可是大字都不識一筐的人,要文沒文要武沒武的人。

最後卻把強大的秦國給打趴下了,這不僅讓人深思。究竟背後的原因是為什麼呢?賈誼最後的結論是:無它,功業相反也。

賈誼這句結論的概括的可謂是恰到好處,秦國最終的衰敗並不是對手多麼強大,而是自己從內部變弱了。

因為秦國並沒有在一統天下之後,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政策,在徵服天下的時候使用霸道,天下歸一之後依然繼續使用霸道。

這時候的霸道不僅不能繼續讓秦國保持強大,相反卻會形成反噬,霸道好比就是吸星大法,而王道則是易筋經。

【二】商鞅功成身敗

自作自受。

秦國的壯大不得不說商鞅,商鞅的才學不在李斯、呂不韋、韓非子之下。商鞅時期秦國的國君是秦孝公。

商鞅主動找到秦孝公來推薦自己,他給秦孝公說王道,秦孝公睡著了,給秦孝公說霸道,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

這是為什麼呢?背後的原因是文化,我們知道秦國在戰國時期,並不是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離聖人的故鄉齊魯相去甚遠。

所以秦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很小,骨子裡其實還保留著野蠻人的觀念。野蠻人就是弱肉強食。沒有道德和禮儀的制約。

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到了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但許多人因為從小就沒有接受多仁義禮智信的教育,所以內心的觀念很多都是野蠻人的觀念。

有的人甚至把野蠻人的觀念應用於職場和商場,並美其名曰先進理念,殊不知被人笑掉大牙,也被外人所鄙夷。

秦國秦孝公對野蠻文化特別感興趣,於是商鞅投其所好,為秦國制定了殘暴的法律,比如限制百姓遷徙,實行連坐懲罰。

最後誇張到十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的地步,商鞅為此也實現了人生巔峰,還出版了《商君書》流傳後世。

但好景不長,秦孝公駕崩了,沒有秦孝公為之撐腰,商鞅淪為喪家之犬,人人喊打。最後商鞅被自己制定的酷刑五馬分屍了。

【三】呂不韋與韓非子聰明反被聰明誤

步商鞅後塵。

呂不韋表面號召王道治國,實則還是尊崇法家那一套。並且還寫下了《呂氏春秋》作為自己的理論武器。

呂不韋認為道德這個東西,不是絕對的。呂不韋認為六國所說的傳統道德是虛偽的道德,秦國的霸道是為了天下的大德。

其實說白了就是美化自己。秦國滅六國對自己來說叫統一天下,對六國來說本質就是侵略,侵略都能被美化,可見呂不韋是個沒有底線的人。

當然呂不韋自己最後沒有得到善終,秦始皇和他學的也很沒有底線,最後把自己的仲父給誅殺了,還假惺惺的說什麼寡人沒叫你死。

韓非子也是同樣,他和李斯是同學,都是法家的狂熱分子。韓非子寫了一份非常沒有道德的書《韓非子》。有的人把它視為經典。

那是因為沒有仔細讀其中的內容,《韓非子》這本書裡邊說,天下有五種人要先殺掉,一是俠客、二是讀書人、三是議論家、四是拒絕替君王去死的人、五是工商業者。

由此可見韓非子的為人,是多麼的黑暗。秦始皇能夠重用這樣的人,可見秦始皇也不是什麼好人。當然韓非子作為第二種人讀書人最後被殺掉了。

法家的霸道就好比吸星大法,在遇到強敵的時候,使用一下確實是威力強大。但使用多了就會在體內形成反噬。

最有效地辦法就是趕緊轉化,使用王道以德治國,儒家的王道就好比易筋經,可以化解體內的各種霸道內力。

結語:

總之,從秦國的興衰,到呂不韋與韓非子的功成身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只會吸星大法,不懂易筋經。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在這裡,靜下心,我帶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來,你會更加粉嫩。關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

相關焦點

  • 修煉吸星大法需先散功後吸功,任我行和令狐衝是如何做到的?
    吸星大法是《笑傲江湖》中極其霸道的武功,日月神教兩大鎮教之寶之一,也是天龍八部中化功大法的改進版本,任我行和令狐衝都修煉了此功。吸星大法最厲害的地方是可以吸取別人內力,化為己用。
  • 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秦國打仗,用士兵帶回來的人頭、人耳數量來論功行賞,這就導致:斬首數萬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大量殺戮敗軍,還屠殺平民,士兵用老百姓的人頭來增添個人戰功,爭取更大的封賞。 六國軍民,可謂「談秦色變」,這根本就不講武德嘛。六國做不出來的事情,秦國做起來得心應手,毫無思想負擔。
  • 秦國統一前夕,「嫪毐之亂」和「呂不韋專政」誰才是嬴政最後的痛
    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前夕,在秦國內部出現了兩個幾乎可以改變秦國命運的人物,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嫪毐。起初的呂不韋只是一個卑賤的為國商人,在那個宗室權貴的時代,商人的地位微乎其微。嫪毐相比於呂不韋更是落魄,還是依靠呂不韋才成了趙太后的男寵,假扮宦官進宮。
  • 秦王並未賜死呂不韋,只是流放他,呂不韋為何要自殺?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宰相之位,流放他去封地河南,並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誰知呂不韋看完信,竟然喝下鴆酒自殺而死。呂不韋為何被罷官?又為何自殺呢?呂不韋,成於論壇,又敗於論壇。呂不韋提出來一系列政治改革,著有名著《呂氏春秋》,卻與嬴政的皇權相衝突,嬴政對此頗有微詞,但呂不韋從前朝至今,執政期間,秦國實力大增,功不可沒,在朝中話語權更是最大,沒人可以阻止他的改革,於是,秦王已經在心中悄悄給他記上了一筆。
  • 《大秦賦》:本可安享晚年的呂不韋被活活逼死,這真的不能怪秦王
    此事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地雷。嫪毐叛亂被平息之後,他便被罷免了相邦一職,離開都城鹹陽,遷回封地洛陽居住。可以說一直到死,他都記掛著秦國,想著秦王一統天下的大業。 在《大秦賦》中,呂不韋認為自己的死「可止天下惶惶人心,可斷六國不軌之念,為大秦掃清眼前障礙」。這一說法跟著劇情來看,是完全說得通的。
  • 秦朝時期權勢顯赫的秦國相邦呂不韋之墓
    呂不韋墓,戰國時期秦相國 呂不韋 的墓冢,位於今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洛陽市東約20公裡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冢頭村東)。公元前235年呂不韋在流放途中自殺。據《史記集解》記載:「呂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傳言呂母冢。不韋妻先葬,故其冢名呂母也。」呂不韋服毒身死,賓客雖多,但葬埋北邙山匆匆忙忙。
  • 《笑傲江湖》、「吸星大法」、和法學寫作方法
    幸虧運氣好,找到桃谷六傻和不戒和尚這樣內力極強的高手,注入八股真氣才保住性命。但說來奇怪,八道真氣互不兼容,一起聚在體內無法化解,結果導致內力盡失。最後幸虧學了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才得以化解這些內力,甚至從此學到了吸取他們內力的邪門功夫,再加上得到少林易筋經的指引,從此武功精湛,笑傲江湖。
  • 《大秦賦》秦始皇身世何飽受詬病 嬴政生父是呂不韋嗎
    雖然他在秦莊襄王嬴異人去世後繼承了秦朝王位,並且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可是這些光環依然遮蓋不了他的血脈問題。而對於此事我卻認為純屬無稽之談,首先呂不韋不敢如此,古人對於血脈十分看中,如果呂不韋敢如此,那麼嬴異人不可能不知道!
  • 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談秦說漢(331)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時期被封為丞相,在嬴政繼秦王位時升職為相邦。國之相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邦管理丞相,是上下級的關係。而商鞅也只做到十六級大良造,已經是總攬秦國的軍政大權。以上的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列侯暫時是虛職。秦孝公時期,百官是以已經獲得最軍功高爵位來設置職務的,並未設立相邦與丞相之職。因此,當時最高爵位的商鞅以大良造之職主持國家大事,想成為列侯,還得以軍功一級一級地往上爬。但也形成了讓不懂政務的軍人來管理國家的弊端。
  • 《大秦賦》將秦國描繪成天堂樂土,為什麼這樣露骨為暴秦洗地?
    老周摘要:正在熱播的《大秦賦》,從開播以來,豆瓣評分一路下滑,質疑批評之聲也日漸洶洶,原因就是隨著這部劇的情節逐漸鋪展開,將秦國描繪成天堂樂土的感覺越來越濃,甚至於完全顛倒黑白,為什麼這樣露骨為暴秦洗地?
  • 呂不韋不只是秦國丞相,更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將投機做到了極致
    關於這一點,在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最為嚴重。商鞅不僅認為商人無用,更認為商人有害。因為商人的投機思維,導致他們往往唯利是圖,無忠誠可言,趨利避害是他們的一貫作風。那麼像這些控制著大量財富,在政治上卻很不可靠的人,是需要打壓的。
  • 《大秦賦》嬴政器重李斯,猜忌呂不韋,才是秦國最大的不幸
    而相邦呂不韋老成持重,凡事力求一個穩字,如今山東六國日漸孱弱,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呂不韋卻並未輕舉妄動,他主張緩緩圖之,步步為營蠶食六國。 那麼,接下來如何取悅嬴政,就成了李斯面臨的最大問題。李斯的做法是投其所好,不遺餘力地向嬴政兜售自己「以雷霆之勢蕩平六國」的軍事政策,以及「依法治國」的政治主張。
  • 呂不韋被罷官後,本有機會逃出秦國,卻因為嬴政的一句話而自盡
    戰國時期最傳奇的商人就是呂不韋了,尋常商人都是錙銖必較,忙碌一生也不過是個衣食無憂,做的出色一點的雖然家財萬貫,但是依舊會被「重農抑商」的思想束縛,被做官的人稱一句「賤商」,稍有不慎還會獲罪下獄。 呂不韋從小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商人家庭中,他發誓要解決自己家族面臨的問題,想要幹成一番大事業。
  • 名相李斯:要改變格局的前提,不是離開廁所,而是不做老鼠
    於是他瞄準了秦國,作為他的一展身手的「環境」。彼時,嬴政尚年幼還,朝堂由「仲父」呂不韋把持。審時度勢的李斯選擇做了呂不韋的門客。應龍豈會擱淺在泥沼之中?很快,嬴政的鋒芒就露出了。李斯再次選擇了站隊。李斯為嬴政制定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計劃,並且教秦王派人用金玉收買六國的君臣,離間君臣的關係。李斯因此得重用。
  • 呂不韋到秦國,為什麼不直接找華陽夫人,而是先遊說陽泉君羋宸
    電視劇《大秦賦》中的羋宸就是歷史上的陽泉君,呂不韋就是通過他,打開了異人回秦國的道路。那麼呂不韋為什麼不去直接找華陽夫人,請她收異人為養子呢?而是要繞這麼大的圈子呢?呂不韋這麼做有三個方面的原因。1、呂不韋當時的身份我們知道呂不韋剛開始是一個生意人,他到處做生意。在趙國做生意時,聽說了異人的事情,於是決定賭一把,投資異人。他一面資助異人,讓他結交賓客,壯大名聲,一面要去秦國遊說,想讓異人回秦國,繼承王位。可是他怎麼去秦國遊說呢?
  • 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古代史都有著巨大影響,他到底做過什麼呢
    呂不韋在歷史上的名氣雖然極其響亮,但一提起呂不韋,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他就是個投機分子,渾身充滿著商人的奸詐、狡黠,而且私生活混亂,個人品行極差,緊接著就好奇起他與秦始皇的血緣關係。 但是,藉助《大秦賦》的潮流,我們重新全面的看待呂不韋,會發現他絕不僅僅是一個投機商人,拋開他與秦始皇、趙姬、嫪毐等人混亂的關係不談,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有著巨大貢獻。
  •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時間:2019-02-12 14:0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中,李皓鑭在第41集回到秦國,從她嫁給嬴異人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和嬴異人一起過危機重重的生活
  • 大秦賦:從一介賤商成為秦國相邦,呂不韋到底做了什麼?
    眾所周知,呂不韋本是一介商賈,因護送嬴異人回秦國而到秦國,嬴異人是當時秦孝文之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因質趙有功後被封為太子。因此,呂不韋才得重用。呂不韋,一介商人,年紀輕輕就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富豪,但他看來,這些只不過是小兒科,不能展現他的才華和大志。他的夢想是做一個名垂青史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不是一份成功的商業。一次呂不韋為了生意上的事來到邯鄲,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嬴異人,正是嬴異人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找到了實現理想和報復的絕好機會。
  • 《大秦賦》呂不韋虐心下線,終前與自己對話此生不悔入秦國,爆哭
    《大秦賦》呂不韋虐心下線,終前與自己對話此生不悔入秦國,爆哭。呂不韋是天才投資者,他商人出生卻能把握朝政動向,把一個落魄皇子嬴異人送上皇位。嬴異人爹不疼,媽不愛,就因為不受寵所以秦國把他送去趙國當質子。呂不韋來趙國發現了嬴異人,他便開始運作直到秦異人登基。
  • 武俠劇中能吸人內力的十大神功,北冥神功第八,吸功大法僅排第二
    10、吸星大法出自:笑傲江湖吸星大法是日月神教的絕世武學,唯有教主才有資格修煉,任我行放棄葵花寶典,修煉這門武學。此功能夠吸收對手的內力,不過有一個缺點就是無法融合敵人的內力,所以吸收的越多越危險,特別是吸收的如果是異種真氣更為危險,令狐衝就因為此功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