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2020-12-16 騰訊網

成為小炒特別讀者

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已經看到了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完成,一向沉穩的呂不韋,興奮得有所失態,但是一個細節頗具玩味。

這部書耗費了8年時間,承載了呂不韋極大的期待。在場的文武百官和門客看了後,無不拍手叫好,只有一個人冷眼旁觀——李斯

《呂氏春秋》以儒道為主幹,融合了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學說,試圖取代商鞅法家的正統意識形態地位,李斯作為堅守法家的代言人,自然對此是頗為反感的。

呂不韋還特製了一份,加急送往嬴政那裡。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嬴政開始警覺起來,李斯的那一句「相國非忠臣」直擊嬴政的靈魂,兩人快速走到一起。

一場意識形態之爭,在權力博弈的暗潮下,真刀真槍地展開。

1

商鞅變法的得失

公元前257年,呂不韋帶著異人(嬴政父親)入秦,此時長平之戰已去3年,秦國又來圍攻邯鄲,試圖一舉滅掉趙國。

秦國國君是秦昭襄王,已在位50年,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第四位國君,商鞅變法已實施整整100年。秦昭襄王打遍六國無敵手,統一六國成為秦國很現實的目標。

秦國戰功赫赫,但依然是文化上的蠻夷之國,從孔子就存在的「儒者不入秦」,存續至今,並無變化。作為中原人士的呂不韋,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接受的是儒道等諸子百家的中原文化洗禮,當他在秦國站穩腳跟,自然是看不慣一些現象的。

純粹從文化角度講,秦滅六國,本身是野蠻戰勝先進,當荀子想入仕秦國改變現狀時,秦昭襄公居然拒絕了。當然,這種歷史現象,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在世界史上較為普遍的。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君主專制,集大權於一身,用嚴刑峻法將全國的人力資源和農業產出集中起來,用作軍費。再用軍爵制將秦人打仗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你只有打仗立功了,才能升官發財。整個秦國,就成為了軍事機器

當然,商鞅變法的這些措施,都不是秦國的創新,而是抄襲的六國變法,至於為什麼獨獨在秦國成功,實際上跟秦國的特殊國情息息相關。在此不再贅述,詳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商鞅變法,是創舉,不是創新》

商鞅變法的確很有效果,秦國迅速崛起,成為六國懼怕的「虎狼之國」。呂不韋也寄希望於秦國統一天下,但他很快就發現,秦國過於冰冷

秦國打仗,用士兵帶回來的人頭、人耳數量來論功行賞,這就導致:斬首數萬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大量殺戮敗軍,還屠殺平民,士兵用老百姓的人頭來增添個人戰功,爭取更大的封賞。

六國軍民,可謂「談秦色變」,這根本就不講武德嘛。六國做不出來的事情,秦國做起來得心應手,毫無思想負擔。

秦國國內,則是極端的功利主義,人情淡薄。秦國稅賦很重,又是「三口之家」單獨核算,不像六國那樣的大家庭,必然斤斤計較,《呂氏春秋》記載:「借父優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穢語。

把農具借給父親使用,本是正常小事,但現在搞得好像做了什麼好事似的;母親借用兒媳的掃帚,兒媳就會十分不情願。

秦國還極端壓制人們的思想,不準亂想亂說,腦袋裡只要想著」種地「就行。

對於那些不聽話者,則是嚴酷刑法,還開啟連坐制度,人們從寬容忍讓變得戒備森嚴,《呂氏春秋》記載:「兄弟相獄,親戚相忍。」已經有悖於人倫了。

也就是說,商鞅變法的一整套措施,是違背人性的,將人看成是「種地動物」和「打仗機器」,卻忽視了人之為人的基本存在。秦人守法也不是出於內在的認同,而是出於恐懼和貪婪。

《呂氏春秋》就直接說「今不如昔」。

因此,秦國外在的軍隊強大和國家秩序(「鄉邑大治」《史記》,「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無法掩蓋內在的不可持續

在大爭之世和戰爭年代,這一套是有效的,人們還願意忍受,一旦到了和平時代,勢必崩潰。

往更深的說,商鞅變法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光看實際效果是不夠的,必須有內在的價值追求和人文關懷。就如同,從資源角度考慮社會發展,殺掉老人是性價比最高的,但絕不能這麼做。古往今來,所有持續很久的執政理論,都要有人性化的設計,必須符合人性:不僅要生存,還要有思想

但很遺憾,商鞅變法是沒有這些的,全部理論都著眼於「獎勵耕戰」的短期效果,看不到任何「仁義禮智信」這些人文字眼,這就決定了儒家與法家的不同命運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位,「仲父」呂不韋步入權力顛峰。此時就連儒士也知道,六國苟延殘喘,秦國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呂不韋為了建立萬世基業,意識到商鞅變法這套理論已經過時了,開始考慮統一之後的統治問題。

2

雜家

嬴政繼位的這一年,李斯向老師荀子辭別,離開東海之濱的稷下學宮,西行入秦。李斯的辭行,是因為收到了呂不韋的「求賢令」

呂不韋學習戰國四君子,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用優厚的待遇廣招門客。他還派專人去當時的最高學府——齊國的稷下學宮,「校長」是荀子,面請有識之士入秦。

李斯就被打動了,成為呂不韋的三千門客之一。

與戰國四君子不同的是,他們的門客既有文人也有武夫,呂不韋只招文人,每人來了後都要寫篇作文交上來。

博採眾長,呂不韋就是要用諸子百家,替換掉商鞅變法的法家思想。呂不韋的文化工程就此展開。

作為當時最具思想價值的兩種學說,儒家和道家成為呂不韋著書力言的主要理論基礎。

呂不韋用儒家的「德」和「仁」替換法家的刑罰,認為法家主張的嚴刑厚賞屬於「衰世之政」。國家要遵從儒家的德治理論,承認血緣關係的重要性,倡導仁者愛人的孝道,從而讓整個社會恢復到一種張弛有度的常規狀態。

再用道家的清靜無為限制君主專制,全國大權操於一人之手,君主能調動一切資源做正確的事,也能調動所有資源做錯誤的事,這種做法不僅風險太大,而且突破了人的物理極限和管理的技術極限。能適用於秦國一國,但難以管理統一之後的七國。

呂不韋看到了這個制度漏洞,認為君主可以適當「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適當放權給下面的人,《呂氏春秋》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君主只需要把事情推向符合規律的軌道上運行,其他的可以放手,從而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

到公元前239年,歷時8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鴻篇巨製,《呂氏春秋》終於完成。此時,距嬴政繼位已有8年,距呂不韋罷相將只有2年。

這部著作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法家等其他學說的素材,形成一套完整的治國學說。這套學說,法家的痕跡已經微乎其微了,呂不韋也被奉為「雜家」代表。

呂不韋在搶佔思想陣地的同時,也在改變秦國的軍事政策。

秦王政二年,攻佔魏國卷(今河南原陽),斬首三萬。秦王政三年,攻佔韓國十三座城市,斬首一萬。秦王政五年,攻佔魏國二十座城市,斬首兩萬。依然有斬首,但再也沒有大規模殺戮,跟以往相比,是雪崩式下跌。

由於殺戮減少,秦國在統一戰爭中遇到的拼死抵抗也大大減少。

君主專制、嚴刑峻法、軍事殺戮,呂不韋試圖瓦解商鞅變法的三大支柱。

3

失敗

《呂氏春秋》成於公元前239年,這個時間也是很有講究的。這年嬴政已二十一歲,明年就要加冠,即舉行成人禮加冠之後,就要親政了

為了製造轟動效應,他請人把全書懸掛在鹹陽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賜千金。實際上是在學習商鞅「立木為信」的宣傳手法。

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來源。

嬴政認真地翻閱《呂氏春秋》,但是當他看到呂不韋的政治主張跟現狀有了明顯的分歧時,便拒絕了《呂氏春秋》,二人關係急轉直下。

就在這一年,嬴政力排眾議,執意要封假太監嫪毐為長信侯,嫪毐學習呂不韋的做法,廣招門客,還要著書《嫪氏大典》,以抗衡呂不韋。

嬴政是要用不學無術的嫪毐,來制衡呂不韋的強大影響。

但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嫪毐與嬴政生母私通並生有二子的事情敗露,嫪毐被誅三族。

沒了嫪毐,誰來平衡呂不韋的勢力呢?於是,嬴政想要除掉呂不韋。

《呂氏春秋》成書的這一年內,在六國也引起了較大的轟動,不斷有士子來到秦國,在呂不韋門下熟讀《呂氏春秋》,期間不乏辯論。

但嬴政無法接受書中的思想。

又過了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嬴政親政,他不希望看到秦國發生思想混亂,便解除呂不韋職務,要將他趕出鹹陽。二人最後一次見面時,呂不韋帶著《呂氏春秋》全卷,面見大王。

呂不韋直言不諱:「這部書就是為大王寫的。」

嬴政說自己讀了很多遍了,是一部好書,但這部書無法解答自己的一個疑惑:「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難道天下不該是我的嗎?

呂不韋悻悻離開鹹陽,前往洛陽封地。兩年之後,嬴政又要他離開洛陽去四川,呂不韋飲酖自殺。呂不韋的失意,反襯出李斯的得意,堅守法家的李斯很快就得到嬴政的重用。

呂不韋死後,葬在洛陽的北芒山上,參加葬禮的人很多,場面很大。嬴政知道後,十分氣憤,下令對參加送葬的人分別進行懲罰:從其他國家來到秦國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的人,流放。

洛陽的呂不韋墓

嬴政在除掉呂不韋的同時,也擯棄了呂不韋的治國主張,他執意要按照傳統的法家來治理國家

結果,秦朝二世而亡,僅存13年,呂不韋的看法應驗了。

而秦朝皇室,經過內鬥和項羽的屠殺,基本消失殆盡。李斯腰斬,夷三族。首創者商鞅,車裂,全家被殺。從人生角度講,這些主事者可謂失敗,被自己信奉的東西徹底反噬,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所在。

小結

秦朝沒了,嬴姓皇族也沒了,但商鞅變法的思想延續了下來,「百代皆行秦制」,影響中國兩千年。為了延長王朝壽命,皇帝們都採用了儒家思想,但外儒內法,法家才是治國內核,這成為古代王朝始終擺脫不了治亂循環的一大原因。

在秦國百年的血與火中,在野蠻徵服先進的長河裡,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很難評判:它塑造了中國還是荼毒了中國,抑或兼而有之?

無論我們怎麼評判,秦朝的結局,必然不是呂不韋希望看到的,他當初的反抗,猶如歷史長河裡不起眼的浪花,轉瞬即逝,但值得後人書寫。

—END—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呂不韋對法家的反抗
    《呂氏春秋》以儒道為主幹,融合了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學說,試圖取代商鞅法家的正統意識形態地位,李斯作為堅守法家的代言人,自然對此是頗為反感的。呂不韋還特製了一份,加急送往嬴政那裡。作為當時最具思想價值的兩種學說,儒家和道家成為呂不韋著書力言的主要理論基礎。呂不韋用儒家的「德」和「仁」替換法家的刑罰,認為法家主張的嚴刑厚賞屬於「衰世之政」。
  • 《大秦賦》中的兩位秦國名相,呂不韋和李斯,誰的功勞更大?
    所以我們不去討論一下秦始皇的這兩位名相呂不韋和李斯,這兩位《史記》中單獨列傳的人物,到底哪一位對秦國的貢獻更大。先說說呂不韋,一般提到呂不韋大多數人都會首先想到他和趙姬、嬴政那些不明不白的關係,而忽略了他為奠定秦國天下大統的基礎所作出的貢獻。
  • 《大秦賦》近日熱播,引鳩而死的呂不韋,到底給秦國做了什麼貢獻
    後來異人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歸秦國如願被立為太子,次年繼承了王位,即莊襄王。接著,呂不韋將懷有身孕的愛妾趙姬贈與異人子楚,隨後趙姬被立為夫人。趙姬生子政,即後來的秦始皇。莊襄王卒,太子政繼位,尊呂不韋為「仲父」。國家大權實際掌控在呂不韋手中。
  • 秦國興衰,呂不韋韓非子功成身敗,原因:會吸星大法,不懂易筋經
    導語:《大秦賦》呂不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以說段奕宏在演呂不韋最後這一段情節,演技真的是很棒,把呂不韋最終的心思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歷史上呂不韋真實的死因,卻也不一定是這樣,有的人認為呂不韋最終是畏罪自殺。《大秦賦》中顯然是更傾向於秦王嬴政與呂不韋的感情。
  • 《大秦賦》嬴政器重李斯,猜忌呂不韋,才是秦國最大的不幸
    李斯其人,師從稷下學宮的大儒荀況,博古通今才華蓋世,對帝王之術研習頗深,一生推崇法家。 而相邦呂不韋老成持重,凡事力求一個穩字,如今山東六國日漸孱弱,秦國已經一家獨大,呂不韋卻並未輕舉妄動,他主張緩緩圖之,步步為營蠶食六國。
  • 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古代史都有著巨大影響,他到底做過什麼呢
    不過,隨著秦國兼併的土地範圍越來越廣大,這種單一的殺人奪地的戰爭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後期一統天下的需要了,因為這項制度造成秦軍嗜殺,佔領土地時哀鴻遍野,進而導致土地無人耕種,秩序混亂,同時也加深了六國百姓對秦國的仇恨。從他認為,如果秦國再出現像長平之戰那樣大批殘殺戰俘的行為,會造成 「禍反自及也」的結果 ,從而引發六國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緒。
  • 說秦篇三:秦國變法革新,為什麼會選擇了法家?
    而這一切都與秦國無緣。在東方各國眼中,秦人是野蠻落後的,與夷狄無異。不但秦國沒有一個文化名人,而且文化名人的足跡也很少印在秦地。「孔子西行不到秦」便說明在孔子看來,秦是不值得去的,與野蠻人談仁義禮智,不等於對牛彈琴嗎?然而, 正是這一個野蠻落後的秦國, 卻被法家看中, 想在這裡一試身手。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透過野蠻的外表, 看到秦人強大的原始生命力。
  •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時間:2019-02-12 14:0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中,李皓鑭在第41集回到秦國,從她嫁給嬴異人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和嬴異人一起過危機重重的生活
  • 大秦賦:從一介賤商成為秦國相邦,呂不韋到底做了什麼?
    眾所周知,呂不韋本是一介商賈,因護送嬴異人回秦國而到秦國,嬴異人是當時秦孝文之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因質趙有功後被封為太子。因此,呂不韋才得重用。呂不韋,一介商人,年紀輕輕就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富豪,但他看來,這些只不過是小兒科,不能展現他的才華和大志。他的夢想是做一個名垂青史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不是一份成功的商業。一次呂不韋為了生意上的事來到邯鄲,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嬴異人,正是嬴異人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找到了實現理想和報復的絕好機會。
  • 秦朝時期權勢顯赫的秦國相邦呂不韋之墓
    《史記·呂不韋傳》稱:「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呂不韋經商的邯鄲,時屬趙國。」《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在秦國實行的政策理論化,也就是為秦王政設計的治國綱領。綜合言之,《呂氏春秋》書應時代潮流,為即將來臨之統一封建國家,提供理論基礎。呂不韋乃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歷史人物,值得紀念他。
  • 呂不韋與嬴政沒有血緣關係
    1994年由於原西北大學校長張豈之來偃師講學並參觀了呂不韋墓,當地政府對呂不韋墓進行修葺,同時將其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更矗立《秦相國呂不韋墓碑記》碑石一塊,讓後人可以前來緬懷這位大秦相國的傳奇一生。儘管呂不韋生前曾風光一時,但其身後事卻極為寒酸。綜合《史記》和《偃師縣誌》可知,前235年嬴政決定清算呂不韋,將其全家發配到今天的四川,並驅逐他的門客離開秦國。
  • 呂不韋被罷官後,本有機會逃出秦國,卻因為嬴政的一句話而自盡
    趙國也沒有重用呂不韋的意思,一次偶然的機會,呂不韋認識了在趙國做質子的子楚。當時他就覺得子楚「奇貨可居」。覺得自己如果經營子楚一定可以獲利良多。 於是他就開始了自己在秦趙兩國之間的活動,用錢打通了秦國太子安陽君身邊的寵妾華陽夫人,讓華陽夫人向安陽君求情將子楚接回國,因為華陽夫人沒有子嗣,呂不韋又建議子楚認她為母親,最終在呂不韋和華陽夫人的支持下,子楚成了大秦的太子。
  • 正說《大秦賦》:呂不韋執政12年,為秦始皇統一天下鋪平了道路
    《大秦賦》中,秦王嬴政和呂不韋的兩次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秦王嬴政問呂不韋是不是自己生父,他說道:「你若是我生父,我願意跟你一起離開秦國,願意跟你浪跡天涯,也不願做一個……」
  • 商鞅變法不是獎勵耕戰嗎,秦國怎麼產生了呂不韋這樣的商人?
    商鞅和呂不韋都不是秦國人,但是都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這兩人都出自於同一個無與倫比的小國,這個國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都沒有將其滅掉,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它的國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才徹底滅亡。耕種周邊地的人必須要一起耕種中間最好的地,然後所有收成歸封邑貴族,而且他不用向秦國交稅。但是秦國的稅費還得耕種四周較差土地的百姓繳納。所以商鞅廢除了這種土地制度,重新劃分田地,開闢交通道路,實行縣制。就是把之前秦國貴族掌握的權利全部收到了秦國國君的手裡,所以知道商鞅下場為什麼那麼慘?因為他動了秦國貴族勢力的奶酪。
  • 《大秦賦》呂不韋虐心下線,終前與自己對話此生不悔入秦國,爆哭
    《大秦賦》呂不韋虐心下線,終前與自己對話此生不悔入秦國,爆哭。呂不韋是天才投資者,他商人出生卻能把握朝政動向,把一個落魄皇子嬴異人送上皇位。嬴異人爹不疼,媽不愛,就因為不受寵所以秦國把他送去趙國當質子。呂不韋來趙國發現了嬴異人,他便開始運作直到秦異人登基。
  • 秦國統一前夕,「嫪毐之亂」和「呂不韋專政」誰才是嬴政最後的痛
    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前夕,在秦國內部出現了兩個幾乎可以改變秦國命運的人物,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嫪毐。起初的呂不韋只是一個卑賤的為國商人,在那個宗室權貴的時代,商人的地位微乎其微。嫪毐相比於呂不韋更是落魄,還是依靠呂不韋才成了趙太后的男寵,假扮宦官進宮。
  • 呂不韋不只是秦國丞相,更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將投機做到了極致
    即使他是秦國公子,但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算是最不受寵的那一個,不然也不會被打發到趙國當人質,還不給生活費。在一般人看來,異人不過是一個秦國棄子。但呂不韋卻並不這樣想,他首先看重的就是異人足夠破落,異人如果不是因為處境艱難,哪裡又輪得到他呂不韋來投資呢?
  • 作為楚國人,李斯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去秦國求發展
    後來秦國又有了張儀、魏冉、範雎等人的到來,為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此時秦國的招賢納士成為了傳統,而這個傳統也是讓秦國強大的一個原因。但是這時其他國家,並沒有像秦國那樣到處招納賢才,所以秦國的這一措施,使得其他各諸侯國的飽學之士,都紛紛慕名而來,這樣給李斯來秦國也創造了先決條件。
  • 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談秦說漢(331)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時期被封為丞相,在嬴政繼秦王位時升職為相邦。國之相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邦管理丞相,是上下級的關係。但當時秦昭襄王在秦國的根基非常不穩,於是封魏冉為穰侯,任命為相邦,輔助宣太后總理秦國軍政大權。秦昭襄王親政後,為抓緊手裡的權力,罷免魏冉,重用了謀士範雎為相邦。
  • 呂不韋到秦國,為什麼不直接找華陽夫人,而是先遊說陽泉君羋宸
    電視劇《大秦賦》中的羋宸就是歷史上的陽泉君,呂不韋就是通過他,打開了異人回秦國的道路。那麼呂不韋為什麼不去直接找華陽夫人,請她收異人為養子呢?而是要繞這麼大的圈子呢?呂不韋這麼做有三個方面的原因。1、呂不韋當時的身份我們知道呂不韋剛開始是一個生意人,他到處做生意。在趙國做生意時,聽說了異人的事情,於是決定賭一把,投資異人。他一面資助異人,讓他結交賓客,壯大名聲,一面要去秦國遊說,想讓異人回秦國,繼承王位。可是他怎麼去秦國遊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