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將至年關,中國人對中國年都有一份尤為特別的情感,「回家過年」四個字總能喚起對團圓的渴望、對家鄉的思念。殺年豬、買年貨,春節的聲聲腳步已經叩響每一個在外工作打拼的人的心扉。
爆竹辭歲,屠蘇暖人。各地的春節習俗不盡相同,但置辦年貨卻不能少。雞鴨魚肉、瓜果蔬菜,一頓年夜飯吃出新年新氣象;煙花爆竹、春聯彩燈,一盞紅燈籠照出平安幸福年。穿著新衣玩耍的孩童不管到哪家,衣裳兜裡都會被塞滿五彩的糖果;在外地拼搏一年的人們帶著質樸的鄉音,跟誰照面了都要送幾句吉祥話。
記得幾年前在外地工作時,一年只有春節期間能回一次家,滿滿的思念之情都濃縮在這短暫的幾天裡。以前回家過年趕上春運,浩浩蕩蕩的返鄉大軍把每一節火車廂都擠得滿滿的。回想每次火車上30多個小時的回鄉路,我大多數時候是站著的,不是不想坐,而是背包裡的小凳子已經無處安放。就這樣,熬過了一站又一站,看著站臺外面背著大包小包的人們,聽著一句句報平安的暖心話語,腰酸背疼的苦楚漸漸散去,只剩下家人團圓的熱切盈滿心間。
這幾年,我換了工作,在離家不遠的小縣城成了家,平時見父母的次數也多了起來,但「回家過年」之路還是頗為漫長。一來成家後,在自家父母那裡還是在嶽父母那裡過年是一個大問題,兩邊跑的話時間又不夠用;二來因為老家是人口大縣,過年期間道路太是擁堵,有時候恨不能下車走路。記得有一年回家時,大巴車堵在場鎮外不遠,估摸著還得堵一陣子,看著不遠處場鎮口上的一家麵館,不少人都給司機師傅說:「先下車嘗一碗家鄉的面,等不堵了我們再上車。」結果,等大家大快朵頤,才發現大巴車還在原地。
我2018年的農曆新年是在嶽父母這邊過的,離工作地半個多小時車程,很是體驗了一次不同於家鄉的過年氛圍。2019年7月有了「小棉襖」後,母親就一直在工作的縣城幫著照顧孩子,期間聽她說現在老家的路改道加寬了,回鄉裡可以從場鎮外繞道,我頓時興奮不已,當即和妻子達成約定,今年要回老家過年。
這幾年,隨著國家便民惠民服務體系和道路交通體系的不斷改善,回家過年的路已經沒有那麼「遠」,就連以前工作的地方也早有「朝發夕至」的出川動車相連,有形的距離早已不是「距離」。鄉情所系、鄉愁所牽,家鄉的年味是陪伴我們長大的最美回憶,「回家過年」不只是和家人團圓,更能在年味中看看家鄉變化,品味那份「專屬」鄉愁。
工作後每次回家過年,我總會問母親要不要帶點這邊的年貨回家,母親定會回答:「你能回家過年就行,不用買什麼……」是啊,記憶中的「年貨」不就是陪著爸媽一起買的嗎?那一條條回家才殺的魚、那一隻只精心挑選的雞爪、那一幅幅現場寫下的春聯,不正是回憶中最好的「年貨」嗎。我想,沒有什麼能阻擋「回家過年」的腳步,就如沒有什麼能切斷鄉情、親情的聯繫一樣。最好的「年貨」,不就是能帶著一顆溫熱的心,陪伴日漸老去的父母嗎?
再忙,也要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