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禁塑令下 快遞業瓦楞紙及可降解塑料需求替代空間將達百萬噸級

2021-01-09 網易

2020-02-28 12:19:10 來源: 前瞻經濟學人問答

舉報

  相對於2019年,受禁塑令影響將導致2025年紙質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165.9億件,採用可降解塑料的塑料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388.5億件;2025年,用於快遞包裝的瓦楞紙潛在需求增量為459.66萬噸,可降解塑料潛在需求增量為158.78萬噸。

  快遞塑料包裝將於2025年前逐步禁用

  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限塑令——《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相對舊版,新版規劃三個階段限塑實施目標,以及對四個重點領域(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用品、快速塑料包裝)的塑料使用進行限制。

  在快遞塑料包括領域,提出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國範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快遞業務量保持穩定增長

  受近年來,電商業務飛速增長影響,中國快遞業務蓬勃發展。2013-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總量增速保持在50%以上,2017-2019年,增速雖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

  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累計達到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

  國家郵政局 圖表3:2013-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總量(單位:億件,%) 從各省市快遞業務量來看,2019年快遞業務量前三省市分別為:廣東(168.06億件)、浙江(132.63億件)、江蘇(57.41億件)。

  根據《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劃,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重點省市將先行試點禁用一次性塑料包裝。2019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個省市快遞業務量合計為305.86億件,佔全國快遞總業務量的48.17%。

  

  從企業性質來看,近年來民營企業快遞業務量佔比有所下滑。2018年,民營企業快遞業務量佔總快遞量的86.2%,較2016年下降4.1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及外資企業快遞業務量佔比有所上升。

  

  禁塑令促進快遞紙包裝及降解塑料需求

  ——快遞包裝主要以瓦楞紙箱和塑膠袋為主

  快遞包裝的主要材料包括瓦楞紙箱、塑膠袋、膠帶、快遞運單及填充物等。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擺脫塑縛與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徵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快遞包裝主要以瓦楞紙箱和塑膠袋為主。其中瓦楞紙箱佔佔44.0%(按件數),塑膠袋佔33.5%。

  

  按照按照材質類型,可將快遞包裝材料分為紙質類和塑料類。2018年我國共消耗紙質類快遞包裝材料856.05萬噸,佔快遞包裝材料的90.95%;塑料類包裝材料85.18萬噸,佔快遞包裝材料的9.05%。

  其中紙質包裝以瓦楞紙為主,佔比高達96.18%;塑料類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塑膠袋薄膜(不包括珠光袋和填充薄膜塑料)、編織袋、泡沫箱、珠光袋、膠帶和填充塑料等,其中普通塑膠袋薄膜佔比最高,質量佔比達62.90%。對於快遞塑膠袋薄膜,約佔質量比例的80%是由廢料再生的,其廢棄物容易造成環境汙染。

  

  

  ——禁塑令刺激快遞業瓦楞紙及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長

  根據近幾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增速測算,到2025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將達到1349億件,年複合增長率為13.4%。

  

  2019年,全國635.2億件快遞中,紙質包裝快遞佔比約為58.6%(按2018年佔比,包含瓦楞紙箱、文件袋、套裝紙箱),塑料包裝快遞佔比約為41.1%(包含塑膠袋、珠光袋、編織袋、泡沫材料),其它類型佔比0.4%。

  根據《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劃,到2022年,全國重點省市快遞塑料包裝將禁用不可降解塑料,2019年重點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快遞業務量佔全國的48.17%,到2025年全國快遞禁用不可降解塑料。

  取代不可降解塑料的材料一是紙質包裝(主要為瓦楞紙),二是可降解塑料,假設取代不可降解塑料材料中,有30%由紙質材料替代,70%材料由可降解塑料替代,則到2022年,塑料包裝快遞量佔比下降至35.2%,到2025年下降至28.8%。

  

  相對於2019年(按佔比測算),受禁塑令影響將導致2025年紙質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165.9億件,採用可降解塑料的塑料包裝快遞潛在需求增加388.5億件(2019年國內塑料包裝快遞中採用可降解塑料比重遠低於1%,忽略不計)。

  紙質包裝快遞中,瓦楞紙使用佔比為96.18%,按單件紙質包裝快遞為288.08克,單件塑料包裝40.87克測算,2025年,受禁塑令影響,用於快遞包裝的瓦楞紙潛在需求增量為459.66萬噸,可降解塑料潛在需求增量為158.78萬噸。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降解塑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快遞塑料包裝2025年前逐步禁用,可降解塑料和瓦楞紙需求激增
    ;2025年,用於快遞包裝的瓦楞紙潛在需求增量為459.66萬噸,可降解塑料潛在需求增量為158.78萬噸。 2、禁塑令促進快遞紙包裝及降解塑料需求 快遞包裝主要以瓦楞紙箱和塑膠袋為主。
  • 「史上最嚴限塑令」來襲,可降解塑料市場將增長?
    首先,新版限塑令將目標按照2020年、2022年、2025三個時段進行劃分,制定不同的時間段目標。其次,新版限塑令針對不同區域對政策效果進行規劃,體現了從大城市和省會城市開始,再到地級市、縣級市、農貿市場,從上到下體現出實施的漸進性特點。更具階段性及規定政策目標的新版限塑令有利於指導限塑工作的推行。
  • 可降解塑料:「禁塑令」下的環保替代藍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受全球「限塑」、「禁塑」法令影響,全球部分地區開始大規模限塑以及國內禁塑政策逐步實施,可降解塑料需求持續增長。根據IHSMarkit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可降解塑料產量為117.4萬噸,預計2024年可達133.4萬噸。
  • 「限塑令」前夜 替代材料升溫 塑料重塑
    當前,有部分品牌已開始使用符合政策要求的替代材料,未來你將會用可降解材料、紙製品喝奶茶、裝外賣、包快遞,然而隨著替代材料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更多的問題也陸續暴露出來。  「最強限塑令」倒計時,多種塑料製品將成歷史。  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
  • 造紙行業深度報告:限塑令機遇來臨,造紙行業準備好了嗎
    1)2008 年限塑令實行至今已 達 12 年,報告對限塑令頒布後國家及各省市的配套支持政策進行梳理,理清 全國各省市在限塑工作方面的推進效果,把握國家對限塑工作的政策導向和執 行進度。2)報告對新版限塑令帶來的塑料缺口和替代需求進行詳細測算,對造 紙行業在限塑令下的新機遇進行量化。得到面對新版限塑令下多領域的替代需 求,我國可降解塑料 2020 年存在供給缺口 1200 億個。
  • 禁塑政策加碼,4股瓜分可降解塑料500 億元市場空間
    禁塑+補貼是動力,高成本是瓶頸 從西方到亞洲,限塑、禁塑政策逐步普及,我國可降解塑料行業發展始於 2004 年,隨著可再生能源法草案和固廢法(修訂)草案通過,國家開始鼓勵可降解塑料的推廣應用。 2018 年全球塑料需求量達到 3.59 億噸,可降解塑料在包裝材料等領域的替代市場空間巨大。
  • 2020中國塑料製品行業發展現狀多地出臺「限塑令」可降解塑料成新寵
    目前塑料製品多個行業需求消耗量驚人,以快遞行業為例,有數據顯示2018年,快遞業消耗快遞運單逾500億個,塑膠袋約245億個、編織袋約達53億條,封套57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快遞業使用的包裝膠帶一年使用量可繞地球轉1077圈。據數據統計,華南和華東塑料製品生產量佔全國總量超70%,其中浙江和廣東兩個省份塑料製品產量佔比超全國總產量40%。
  • 禁塑令實施在即,可降級塑料市場有36倍增長空間!核心龍頭股6隻
    2)按照《通知》,8月底前,各地將啟動餐飲等領域禁限塑推進情況專項執法檢查。 2、從當前各地的情況來看,有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在餐飲領域推行禁塑令,最明顯的一個現象是紙吸管開始替代塑料吸管,可以說,塑料吸管是禁塑令實行下第一個大規模退出市場的品種。
  • 限塑令倒計時!記者實探商超餐飲動向,除了可降解塑料,這個板塊也受益
    距離第一階段的限塑、禁塑任務只有不到一個月,更加嚴格的限塑令已經在路上。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在招標採購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將按照國家規定在年底全部替換。伊藤洋華堂銷售的塑料購物袋值得一提的是,超市不限量提供的連卷袋,使用的是可降解塑料,不在限塑令範圍內。
  • 八部門聯合發文: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 可降解塑料迎發展空間
    財聯社12月15日訊,據昨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抓緊制定快遞包裝材料無害化相關強制性國家標準,提高標準約束力。研究制定可降解材料與包裝產品標識標準,進一步完善可降解快遞包裝標準,加快實施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和可降解包裝產品標識制度。當前廢棄塑料汙染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是因為可降解塑料本身的價格高於傳統塑料,自發替代動力較低,而從過去歐美可降解塑料發展的經歷可以看出,政策推動是可降解塑料市場發展和技術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且「禁塑」效果明顯好於「限塑」。
  • 可降解塑料的競爭力分析
    原標題:可降解塑料的競爭力分析   今年初國家提出了新版的「禁塑令」,隨後各省級政策陸續出臺。
  • 「精選」新版限塑令出臺 市場影響幾何
    布袋和可降解類包裝一方面面臨造價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在使用場景上也多有限制,同時可降解類包裝的生產技術工藝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目前可降解包裝製品的生產仍然停留在向塑料中添加纖維素、光敏劑等是其穩定性下降的助劑這一類技術層面,可降解僅僅是通過回收再利用的工業化處理能夠減小對環境的壓力,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降解的環境友好型產品。
  • 部門聯合發文: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 可降解塑料迎發展空間
    《意見》以標準化和規範化為主線,推進快遞包裝產業鏈和供應鏈綠色轉型。《意見》提出要加強快遞包裝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升級完善快遞包裝相關標準,對促進綠色包裝轉型升級、防治快遞包裝汙染,具有重要意義。可降解塑料迎發展空間通知還提出,強化快遞包裝綠色治理,首當其衝是「推進快遞包裝材料源頭減量」。
  • 「最嚴限塑令」年底落地 可降解塑料市場巨大
    隨著年底臨近,被譽為「最嚴限塑令」的落地實施也進入倒計時階段。多家機構表示,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行業或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截止12月25日收盤,同花順可降解塑料概念板塊上漲1.03%,收報994.32點。
  • 可降解塑料風口再起 可降解塑料產業鏈全景圖及投資機會深度剖析
    中商情報網訊:可降解塑料是指其製品的各項性能可滿足使用性能要求,在保存期內性能不變,而使用後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能降解成對環境無害的物質的塑料。中央連續兩次出臺限塑禁塑相關政策,24個省份也陸續發布了當地的「禁塑令」,可降解塑料的風口再起。
  • 「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
    原標題:「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這一板塊蓄勢待發丨行業風口近日,商務部的一則消息引爆可降解塑料板塊行情。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 限塑令首周:可降解塑膠袋漲價15% 紙製品24小時滿負荷生產 上遊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問題,分別從最熱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紙等入手,採訪行業專家、一線企業,描繪出一幅「限塑令」風口下的行業百態圖。  記者調查發現,可降解塑料原材料PBAT一個月漲價達13%,可降解塑膠袋短短一周每噸竟漲了4000元。
  • 安徽新版禁塑政策來了!含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等
    據安徽商報訊 新版禁塑政策來了。今年年底開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含有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等塑料製品將陸續和老百姓說拜拜。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近日聯合印發《安徽省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塑料製品長效管理機制,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汙染。
  • 冠豪高新逆勢上漲背後:搏擊千億可降解塑料市場 聰明資金連續買入
    分步驟、分領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製品、快遞塑料包裝等。 2)白卡紙有望在零售領域不可降解塑膠袋替代品中割據一方 2025年白卡紙替代商超藥店等零售領域不可降解塑膠袋規模有望達到117萬噸。對在不實行限塑令條件下每人每天塑膠袋使用數量進行假設,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對中國總人口數進行預測從而得到全國每年塑膠袋使用總數,若不實行限塑令2025年全國塑膠袋使用總數將高達19245億個。
  • 每經記者實探限塑令實施首周行業現狀:可降解塑膠袋漲價15% 紙製品...
    從今年1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買東西不得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也會在全國所有飲料店消失;在地級以上城市景區吃飯,一次性塑料餐具不能「上桌」。這意味著市場即將迎來大考。   一次性塑料製品正在梯次退出,但形成的巨大市場真空誰來填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問題,分別從最熱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紙等入手,採訪行業專家、一線企業,發現了一幅「限塑令」風口下的行業百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