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單身,且非常迫切想要有一個對象,這時候恰好有一個你認識的異性對你告白了,也許他並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你們相處時,你也覺得很平淡,沒什麼心動的感覺。但你發現,和他在一起,父母不再每天和你嘮叨年齡大了結婚的重要性,身邊的人也不會再追問你「有沒有找對象,為什麼不找」之類的問題,這時候你很可能就會接受了這個異性,選擇和他在一起。
現在我們假設另一種情況:
同樣你是單身,也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個人安定下來,正好有人給你介紹了一個相親對象,相處了一段時間,你發現他確實人不錯,對你很細心體貼,而且自身條件也還可以,但是你覺得和他見面就是在消磨時間,自己的個人時間越來越少,費時間費精力,找不到心動的感覺,這時候你很可能就會選擇拒絕對方,即使你知道拒絕了他,也許後面遇到的並不會更好,但你還是會堅持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看似情況差不多,都有現實的壓力,也都有選擇對象的需求,但最後的選擇卻截然不同呢?
也許你會說,每個人的擇偶標準不一樣,有些人不願意將就,有些則會人屈服於現實。
這樣的說法有道理,但並不完全對。
其實造成選擇不同,更本質的原因在於,你在跟他的相處中感受到的是獲利還是損失。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內曼和特沃斯基曾提出一種理論,叫做「前景理論」,他們認為個人會基於參考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風險態度,並且由此引申出三個結論:
第一,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第二,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
第三,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換句話說:
當你體會到當前的選擇帶給你的利益時,你不會冒險再去期待未知的事物,會直接選擇現在這個。但是如果當下你感受到的都是對自己的損失,這時候你反而會願意冒險試一試,期望著:說不定放棄這個,以後會有更好的呢。放到我們這個例子裡,如果你感覺跟他在一起,你可以免去很多麻煩,體會到的是獲利,那你就會選擇跟他繼續、跟他在一起;相反,如果你感覺到是不自由不快樂,那你會因為這些感覺而選擇放棄。
在做其他選擇時,我們也很容易受「前景理論」的影響。
比如投資時,很多人習慣見好就收,就是想要規避風險損失。但是如果已經有損失了,別人也勸你儘快放棄,這時候你反而會想要破釜沉舟,想要再賭一把,因為你已經不害怕有更多的損失了。
所以有時候不是你缺乏勇氣不敢冒險,只是害怕受到更多的損失,這樣的心理影響了你的決策。
同樣影響到你決策選擇的,還有你選擇的參照點,也就是前景理論中提到的第三點結論。
比如你單身,但是你身邊的人也都單身,這時候你會覺得選擇自己喜歡的更重要;不過如果身邊的人都結婚了,那你可能覺得有差不多的就不要再挑選了。
今天介紹的比較簡單,之後檸檬將分為三篇,分別跟大家分析前景理論對我們生活和決策的影響。
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
不管情感還是生活上的難題都令人煩惱。
你可以點擊我的頭像,選擇右邊的發消息,即可私信檸檬。
任何問題或煩惱,檸檬一直都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