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再也不用為喝水問題煩惱了。」這些天,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鎮鋪上村村民杜麗仙喜上眉梢。她說:「多少年來,村民們吃水得從鄰近河北的村裡買。縣裡今年投資100萬給打了深井,埋好了入戶管道,全村580多人告別了困擾多年的『喝水難』」。 由於地處太行山區,昔陽縣十年九旱,部分農村地區,村民只能依靠旱井吃「天水」,或從附近水庫、山澗接運,「喝水難」成了他們最大的困擾。
百姓的痛點,就是政府工作的攻堅點。
為讓村民喝上放心水,「十三五」以來,昔陽縣投資1.04億元,完成了238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源源動力……
山上村:一項惠民工程幫助村民告別「吃水難」
寒冬時節,空氣清冽。時近中午,家住昔陽縣孔氏鄉山上村的鄭巧蘭,提著水桶,笑盈盈地走到院中,擰開嶄新的水龍頭,清澈的水譁譁流淌,一會兒,洗菜做飯的水便接好了。
「以前吃水不方便,從三四裡地外擔回水來,洗了臉洗腳,洗了腳飲牛。現在村裡打了深井,吃上了甘甜的自來水。通水那天,村裡好多人都激動地睡不著覺呢!」鄭巧蘭一邊做飯,一邊和記者閒聊,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山上村是一個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群山中的小村落,有著400多年的村史,也有著400多年的缺水史。
說起這麼多年的「吃水難」,當了38年村幹部的胡經錄老人感慨頗多:「勘探過多次都找不到地下水層,吃水得去很遠的地方擔,都是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坑坑窪窪的,來回一趟特別不容易!」
村民鄭長鎖在一旁補充:「旱井裡接的天水,是從土坡坡上流下來的,不乾淨,就這樣的水,都是各家吃各家的,還得上了鎖。」
在這個海拔1200米的山村,找水打井是好幾輩人的心願。
歷史性的改變發生在今年7月,縣水利局請來的技術人員克服技術難題,擴大探測範圍,在離村子2公裡的地方,開鑽400米,找到了地下山泉水。望水欲穿的山上人,看到「譁譁」而出的清澈泉水,興奮地放起了鞭炮。一位離休老幹部自己掏錢,買了2袋麵粉、5公斤豬肉、5公斤豆腐和各種蔬菜,像自家辦喜事一樣,在院裡支起灶,請全村人吃拉麵,用這種真誠、樸素的方式,慶祝自己的村莊從此告別「吃水難」。
難掩激動心情的,還有山上村黨支部書記胡貴鎖。他說:「水源問題不但解決了村民們基本生活需求,更讓大家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村裡準備開發幾個農家莊園,讓村民們不但水缸滿,而且口袋鼓。」
山上村的變化,是昔陽縣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的真實寫照。昔陽縣副縣長陳立軍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昔陽縣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惠及全縣201個村,累計14.06萬農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和健康水,大大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西峪村:一口深井拓寬脫貧致富產業路
剛剛進入12月,太行山上的風就變得凜冽起來,但在昔陽縣三都鄉西峪村,一場熱氣騰騰的晚會正在老年活動中心的大院中進行。村民們敲鑼打鼓,以秧歌、快板、改編流行歌曲等節目,表達著「過去吃水貴如油,現在深井水長流」的激動和喜悅,抒發著「飲水思源頌黨恩,豪情滿懷奔小康」的幸福和感恩。
「村裡打的深井出水了,村民們高興,辦場晚會慶祝一下!」剛表演完節目的村民王貴明開心地說著話,頭上還冒著熱氣。
西峪村夾在南北兩座大山的溝谷裡,距離縣城25公裡,抗戰時期,是出了名的抗日模範村,日偽軍曾在這裡製造了震驚華北的西峪慘案,在這片浸滿了英雄鮮血的土地上,西峪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近年來,西峪村繼承革命光榮傳統,發展紅色旅遊,新建小雜糧加工廠,營造和諧人居環境和健康文明鄉風,實現整村脫貧,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和太行山上的許多村莊一樣,西峪村的短板是缺水。多年來,村民平時吃水完全是靠天,家家戶戶院裡建水窖,夏季收集雨水,流進旱井澄清後,再從井中取水用水。2017年,曾經通過從附近的楊家溝水庫管道引水的辦法,在村裡安了幾個供水點,但去年由於乾旱,水庫的水也不夠用了,老百姓的吃水再次遇到困難,產業發展更是受到了嚴重製約。
今年,昔陽縣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投資270餘萬元,著力解決西峪村的吃水難題。隨著機器的轟鳴,鑽頭緩緩鑽入地下,800多米的深井終於出水,圍觀村民的歡呼聲響徹太行山谷。
「有了水,生產用水有了保障,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幹了!」山西東合豐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冰峰肯定地說。
山西東合豐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位於西峪村西,是一家良種牛羊繁育養殖,屠宰加工、生鮮牛肉產品、倉儲、冷鏈物流配送、食品進出口、餐飲體驗連鎖、旅遊景點開發公司。公司引進美國全自動設備,保證每頭牛3分鐘入庫排酸,年屠宰量可達到5萬頭,肉製品加工達2萬噸。
新打成的深井每小時出水量20立方米,水質也好,這讓西峪村村委會主任劉春蘭有了很大底氣,在村裡的小雜糧加工廠,他一邊幫忙一邊樂呵呵地向記者說:「村裡正在籌建養牛廠,總投資1000餘萬元,今年元旦前能建成,就在村西1公裡處。」
據昔陽縣水利局局長尚田柱介紹,該縣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本著精準施策的原則,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的自來水入戶率和供水保證率。5年來,全縣共新打井32眼,維修深井1眼,新建潛流31座,新建和維修水池(窯)149座,鋪設管道297.95公裡,入戶率達到90%以上,為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水支撐。
柏葉底村:一個蓄水池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山路蜿蜒,陽光明媚,站在半山腰處,可以一覽周圍的群山樣貌,視野開闊。
昔陽縣界都鄉柏葉底村今年新修的500立方米蓄水池就在這裡,從深井抽上來的水存入池中,經過處理後再通過一條供水管道向山下延伸,入村後進入百姓家裡。
「水龍頭一擰開,水譁譁地大得很,還從來沒斷過。」柏葉底村村民賈銀娥笑著說。
柏葉底村位於昔陽縣城東南20公裡處,緊鄰339國道,交通便利。村裡有一口深井,基本能滿足現有人口的日常生活用水。但是隨著村中各項產業的發展,縣裡決定對柏葉底村的飲水安全工程進行鞏固提升。
當時村裡提交上來的規劃是建設一個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但是考慮到村裡產業的發展,水利局的專家經過研究,決定要做長遠規劃,投資30餘萬元,建設一個500立方米的蓄水池。
柏葉底村緊鄰昔陽縣經濟開發區,村裡建有200畝的田園綜合體。正在園區指導村民育肥的柏葉底村黨支部書記朱蟬良坦言:「目前,採摘園內1300米引水主管道、3800米地內灌溉支管道等已經完成,130畝荒地上已經種了6100株優質桃樹、梨樹、蘋果樹。有了山頂上的大蓄水池,計劃明年繼續把村裡的山溝填平,把田園綜合體擴展到500畝。」
柏葉底村村委會東面的富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要進行苗圃育苗推廣、中藥材種植加工、農產品種植加工、食品生產、雜糧加工。公司負責人介紹:「有了充足的水源,就可以放心地擴大生產規模,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
而對於村民賈銀娥來說,村裡新修的入戶自來水和排汙管道,讓她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像城裡人了。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昔陽縣將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16字治水方針,以服務民生、打造節水型社會為宗旨,做好城鄉供水一體化、智慧水務、水資源節約利用等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記者白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