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抽象:藝術創世紀中芸芸眾生相

2021-01-08 藝術中國

康定斯基作品《印象Ⅲ》(1911)

畢卡索作品《女人和曼陀林》(1910)

抽象也許是現代主義最偉大的創新。而今,它已成為藝術創造的重要概念。大約100年前,當第一批抽象作品誕生時,它讓很多人大吃一驚。

1911年至1912年,瓦西裡·康定斯基、費爾南·萊熱、羅伯特·德勞內、弗朗齊歇克·庫普卡、弗朗西斯·畢卡比亞等藝術家紛紛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新作,他們放棄了清晰可辨的物體形象,宣告一種新的事物正在誕生。這一方式以驚人的速度蔓延,短短數年內,抽象的參與者遍布歐洲和美國。

20世紀第二個十年,抽象成為現代藝術的聖杯。歐美等地所有的創造者對之趨之若鶩。而這一趨勢並不局限於造型藝術領域,畫家、雕塑家、詩人、作曲家、攝影家、電影製片人和編舞前赴後繼進入這一新的疆域冒險,同時難以割斷傳統西方藝術清晰圖景、敘事邏輯、和諧結構和韻律的聯繫。打破鐐銬大步前行,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過程,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頁篇章。

在抽象藝術100歲之際,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通過350件展品為其慶生。「發明抽象,1910-1925:一個激進的想法如何改變了藝術世界」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聚寶盆,一場眾星雲集的晚會,更是一項精彩紛呈的歷史調查,聲、光、色、形等諸種歷史性的藝術實驗在此匯集。展覽始於去年12月23日,將於4月15日落下帷幕。

  

從勳伯格到康定斯基

展覽中我們遇到的第一個藝術家是畢卡索。1910年一幅立體派繪畫代表了他的在場——自由、清晰的細節——挑逗著純粹的抽象。這幅《女人和曼陀林》對於畢卡索來說是罕見的嘗試,畫面中看不出女人,也看不到曼陀林,簡而言之,這幅作品如此抽象。

然而,畢卡索本人始終與所謂「非具象」保持距離。「一人、一物、一圈,」他曾經說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形象。」在後期的立體派繪畫中,他總會刻意加上一些「屬性」——瓶子、鬍子——讓其顯示出靜物畫或肖像畫的特徵。畢卡索相信,沒有借用事物,我們不能感受真實,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就是戲劇性。他引領立體主義進入自己的邏輯結論,將抽象這片疆域留給其他人去拓展。同時,也給抽象留下了一個有待解決的挑戰:如何讓陌生的新形象具有意義?康定斯基、馬列維奇、蒙德裡安將通過激活繪畫外的形象——觀者——來解決這一問題。

下一個關鍵時刻是1911年的1月,康定斯基在慕尼黑音樂會上受到勳伯格音樂的啟發,在徘徊數年之後,往抽象主義的路途又邁近一步。展現這一變化的,是兩件有趣的速寫。在《印象Ⅲ(音樂會)》(Impression Ⅲ,1911)中,三角鋼琴和周圍的觀眾依然清晰可辨。而在《構圖V》(Composition V,1911)中,一切的物體都已經沒入抽象的神秘中了。展覽中,除了這兩件作品,還有勳伯格的音樂作為背景,相關樂譜作為補充。

音樂是抽象主義藝術的領路人。展覽邀請到作曲家大衛·朗娓娓道來,從華格納、德彪西等人開始,追溯了「功能性和諧」的擯棄,直到勳伯格的無調性。音樂家的反叛鼓舞了畫家,脫離自身的文法邏輯。而在音樂的背景下,整個展覽也仿佛是一出跌宕起伏的交響樂。時而輕快,時而遲緩,時而如暴風驟雨,時而如潺潺溪流,不同的媒介、空間、風格、形式、觀念逐一亮相,展現了一幅藝術創世紀中的芸芸眾生相。

庫普卡、畢卡比亞等人的巨幅畫作令人驚豔——特別是畢卡比亞的《春》(The Spring,1912)是對畢卡索《亞維農少女》的抽象化回應。另一方面,小作品的集合同樣震撼人心。一個小展廳裡有11幅蒙德裡安的作品,展現他如何一步步對圖像進行壓扁、放大、網格化處理,最後走向純粹的抽象境界。另一位俄羅斯藝術大師卡濟米爾·馬列維奇的9件至上主義繪畫掛滿了一牆,他們分別來自科隆、阿姆斯特丹和巴黎。

策展人莉亞·迪科爾曼表示,抽象主義建立於整個世界的時代風潮。「汽車、攝影、相對性,以及上帝之死」,賦予創造者無與倫比的新威嚴。

  

夫妻檔和斷背情

與馬列維奇輕快的構圖共處一室的是另一位美國藝術家馬斯登·哈特利筆下稍嫌繁複的「德國軍官」。哈特利在旅歐期間和康定斯基等人相識,並受到德國表現主義及抽象主義的影響。評論家相信,他愛上了一位德國軍官,此後該軍官不幸亡故。愛情的甜蜜迅速讓位於戰爭的殘酷現實,而哈特利只得通過再現德國軍官身上的種種元素,來傾訴心中一腔未了的感情。半抽象的畫面,被濃濃的情意所填滿。

《紐約時報》藝術評論人羅貝塔·史密斯指出展覽中遺漏了保羅·克利和胡安·米羅。前者的缺席是因為借展方中途變卦,而後者本可以為展覽「帶來一縷搞怪之風」。不過,她也指出展覽中的驚喜,比如有很多女性作品被重新定位。

羅伯特·德勞內和他的妻子索尼婭·德勞內-特克一同亮相。後者以色彩飽和的抽象作品為當時很多書籍設計了裝幀,包括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詩集《醇酒集》。阿波利奈爾的現代主義寫作在當時具有重要影響,他也是立體派等畫家的支持者。

展覽中另一對引人注目的夫妻檔是漢斯·阿爾普及妻子索菲·陶博-阿爾普。藝術評論家彼得·謝達爾在《紐約客》上撰文推選出自己心目中最欣賞的作品是陶博-阿爾普的《縱橫構圖》(Vertical-Horizontal Composition,1916)。這張小型針織作品上,藝術家將黑色、白色、紅色、藍色、灰色、棕色等色彩分配在不規則的網格中。評論家相信,在和諧及奔放間達到視覺的平衡需要「微妙的眼力、清醒的頭腦和熾熱的內心」。

阿爾普夫婦在一戰期間是蘇黎世達達主義者。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殺戮的瘋狂中,而他們似乎熱衷於拋棄舊傳統,浸淫在純潔、溫和的唯美追求中。他們熱衷於利用偶然性的遊戲,將色彩明快的幾何圖形自由地結合在一起。比如,他們會將不同色彩、形狀的紙片撒在白紙上,再用膠水將之固定下來。夫婦倆在精心經營的非理性圖景中不亦樂乎。抽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逃避,更是一種內心的探索。

展覽同樣向觀眾引介了一些不太知名的實驗性作品。觀眾也許會漫不經心走過杜尚的《三條標準制的修補線》(3 Standard Stoppages,1913-14)、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的《無窮柱》(Endless Column,1918)和弗拉基米爾·塔特林的塔(1919),然後花更多時間欣賞Waclaw Szpakowski細密而富有裝飾性的水墨作品,以及Mikhail Matyushin具有音樂結構的繪畫。事實上,在遠離西歐藝術發展的重心之後,俄羅斯藝術家在世界的一隅迸發出了集體的光輝。

  

沒有藝術家是孤島

本次展覽可以說是對於現代主義大片疆域全面性的歷史調查。事實上,也可以算作一個續集。193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創館館長小阿爾弗雷德·巴爾曾舉辦了名為「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的展覽。當時,巴爾追溯了從塞尚到超現實主義的50年間的藝術演變。而這一次,迪科爾曼則拓寬了風格範圍和時間跨度,將同一時期的詩歌、音樂、舞蹈、電影等納入視域,也許更符合博物館現在的定位。

巴爾在1936年的展覽中曾經推出一張關於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起源的線路圖,迪科爾曼在此基礎上創作了另一張更為宏大的圖表,展覽中的84位藝術家全部被包含在內,互相以各種原因聯繫在一起,有的是朋友、配偶、合作者……而在宇宙的中心,是康定斯基、馬裡內蒂、畢卡索、阿波利奈爾、阿爾普、德勞內-特克……圖表似乎在傳達一個信息:沒有藝術家是一個孤島。在此意義上,藝術史學家大衛·喬斯利特的最新理論也許可以作為補充,他相信每一件藝術品周圍都有一張「傳遞」網絡。

在抽象主義歷史的中心,另一位20世紀的藝術大師杜尚也從未遠離。他的參展作品當初是具有挑釁性的,而今依然會令人欣喜。杜尚似乎同樣位於抽象歷史的中心。他一些不和諧的挑釁——包括和Man Ray一起拍攝的《貧血電影》(1926),炫目圖示加上法式的文字遊戲。他的作品與諸多美國人的創意分享一個展廳,包括他的追隨者的思考,還有他的經典的《泉》。「現成品就是物體加上文字。」迪科爾曼寫道,以抽象為鉸鏈,杜尚打開了西方思想和感覺的一扇門。

從畢卡索的保守批評到杜尚的激進思想,抽象藝術在思想精英不斷的拷問中發展前行。另一方面,索菲·陶博-阿爾普謙遜的針織作品,馬斯登·哈特利充滿情感的視覺拼貼,給抽象的圖示賦予意義。

事實上,抽象藝術並非1910年某個下午憑空出現的。2003年,法國策展人帕斯卡爾·盧梭曾經在奧賽博物館辦過另一個展覽「抽象的起源:1800-1914」。那個展覽對於今天的展覽而言是極好的對照。如果說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採用了流行的社會學觀點,那麼10年前的展覽顯然更符合現今藝術家對於歷史的傳統看法。

抽象藝術並非一夜之間被發明出來的,只是在那一時期,創造者不約而同地關注這一領域。展覽名為「發明抽象」,只是想表達,藝術家當初陳述、再現、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未來,可以改變世界本身的面貌和觀點。

 

相關焦點

  • 疫情是面鏡子,芸芸眾生相
    疫情是面鏡子,芸芸眾生相。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有人總是在負重前行,將熱血汗水灑滿楚地。近日鍾南山院士出徵的火車票,大家有沒有看到。閉目養神中顯現疲憊的容顏。兩天之後,鍾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有人傳人的現象,如無必要,不要去武漢。至此,一場抗疫大戰拉開了帷幕。此次疫情中還有一個身影,73歲的李蘭娟院士,看著她滿臉的壓痕,內心多有觸動。只睡3個小時的勇士奔赴在抗疫一線與病毒賽跑戰鬥。
  • 名畫中的抽象油畫
    抽象畫起源於19世紀中葉,抽象畫的崛起使繪畫藝術走出了「複製真實」的桎梏,回歸了藝術抒發情感、交流思想的本職。
  •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義大利,隨後流行於俄、法、英、德等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在否定了繪畫中的主題、物象、內容、空間之後,簡化成為了最終的表現,「無」成為了至上主義最高的繪畫原則,接近於老子的「道」。抽象藝術是對真實自然的物體進行簡化甚至完全抽離的藝術,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形象描繪。
  • 抽象藝術的世界實在是太過於神奇,有點讓人震撼
    瓦西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率先使用了這個詞語,他作於1910年的一張水彩畫被某些權威學者認定為第一件屬於完全意義上的抽象繪畫作品。從新石器時代迄今,顯現於藝術品或裝飾藝術中的抽象元素或抽象傾向,貫穿了整個藝術史。
  • 《青春創世紀》改編什麼小說 原著小說劇情結局劇透
    電影級導演陳凱歌作為《青春創世紀》的監製,從該劇籌備伊始就參與了劇本打磨,並在拍攝過程中多次提出指導意見,攜金牌班底為該劇保駕護航,從細節到整體無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而在演員陣容方面,該劇不僅有黃景瑜和吳謹言的強勢加盟,還有宣璐、徐立、曹煜辰、梁大維、王茂蕾、董思怡等人氣實力演員參演。
  • 王衍成抽象藝術作品
    在抽象繪畫終結處,中國藝術家發現了新的可能。通過將藝術與個人修行結合起來,一種具有明顯東方氣質的抽象繪畫悄然興起。
  • 穿搭 如何把抽象這門藝術穿在日常生活中
    導語會生活的人一定能感受到隨處充斥著的藝術氣息,提到藝術會最先想到:畫。雕塑,工藝品 so on ..這些有很多派別,印象,具象..眼下這個奇特分子滿天飛的世界,很想談談抽象這回事。無非就是無法用言語形容,要懂不懂的逼格。可人家確實是最能激發獨有感覺的藝術腔調。
  • 中國藝術抽象畫的由來,抽象藝術和具象同時並存著
    「抽象」這個名詞來源於哲學,它的本意是:從許多具體的事中,捨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我以為無論對於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合乎客觀實際地。只不過前者形成概念後者凝為形象。比如「人」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是從張三、李四,李五等許多具體的人中抽取出來的。
  • 在松美術館「隱形於色」,走進斑斕的抽象藝術,感知抽象藝術八十年!
    色域藝術大約於1948年誕生於美國,從歐洲現代藝術中汲取靈感,並被認為與抽象表現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繫。色域藝術旨在喚起觀者崇高的冥想和超然的感受,從而使其進入沉思的狀態中。維維安·斯普林福德《無題(馬提尼克島系列)》在本次展覽的所有藝術家中,維維安·斯普林福所處的年代最為久遠。
  • 康丁斯基 抽象藝術與時尚風潮
    被認為是抽象藝術先驅的俄羅斯畫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曾說過,色彩和形式的和諧,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必須以觸及人類靈魂的原則為唯一基礎。儘管在從藝術中獲得了莫大的樂趣,但他還是遵循家人的期望,前進莫斯科大學研習法律與經濟,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順利獲得在大 學任教的機會。
  • 抽象藝術的解析——德庫寧
    至40年代末期,他掀起了第一場「德·庫 寧熱」——把抽象畫法和人物融合在一 起:1945 年前後,他創作了自己第一個系列畫作,在一幅幅的畫面中,唯一坐著的主角不再那麼自然逼真,而是逐漸丟失輪廓,緩緩融入周遭環境中。德·庫寧在該系列著名的壓軸作品《粉色天使》中,引入了女性角色。這是他向畢卡索致敬的作品。馬蒂斯和米羅的痕跡還是很容易能看出來,但是有一個細節:天使的腳是張著大嘴的魚頭,這很讓人疑惑。
  • 三分鐘知道:抽象藝術與設計的關係
    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相對,也被稱為非具象藝術。它的特徵是脫離現實中的影子,以此打破傳統藝術對繪畫形式束縛。如果說傳統藝術的創作初衷是為了敘事,那麼抽象藝術則是用色彩和造型表達藝術家的情緒。提起抽象藝術,人們習慣於將它歸類於某種風格流派,視作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 當紙本水墨轉為抽象藝術,奇蹟出現了!
    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抽象藝術學》前言裡,許德民就提出「抽象文化」概念。2013年,許德民出版了《抽象藝術文化論》。「許德民將『抽象文化』解讀為『非理性文化』,是一種生命文化,非功利文化,而抽象藝術是抽象文化的一部分。
  • 瓦西裡·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的誕生史
    瓦西裡·康定斯基 (Кандинский, 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 抽象藝術的誕生史
  • 秩序向—譚平、孟祿丁、顧黎明、陳思源的抽象藝術
    「在藝術中須有一種秩序,也就是一種共同的東西,四位藝術家其實內在的文化氣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抽象性的藝術語言方式,判斷和確定當下藝術訴求的多方位、多視角、多層次的藝術探索狀態,藉助共同的語言方式,試圖重新深化一種更趨自己的社會文化形態化的藝術探索方向。」
  • 用盡全力搞事業的《青春創世紀》,太難得了
    《青春創世紀》播出期間,座椅抱、考拉抱成為最流行的秀恩愛方式,而各種草莓吻、銅鑼燒吻、沙發吻更讓人臉紅心跳。段燃、錢希西這對相愛相殺的歡喜冤家CP感十足,從「兄妹」到合作夥伴再到情侶,這段養成繫戀愛也為他們的感情增添了別樣的厚度。《青春創世紀》還用精彩的副線塑造了直播界的人物群像。
  • 從康德到康定斯基:抽象藝術為什麼必然會成為可能
    20世紀,是新舊大陸話語權交替的時代,在繪畫領域也同樣,抽象派之中也湧動著新大陸急切想要證明自己的心情,這其中,美國的波洛克成為了能在藝術史中與歐洲大陸相抗衡的抽象畫派的藝術家。自此,抽象派完成了在整個西方藝術世界中的發展。
  • 藝術秘寶|世界最具創造力的10位傑出抽象畫家
    在他的思想王國裡,總有那麼一個神秘的內核,他有時把它歸根於俄羅斯的什麼東西。因此,這種神秘主義,這種內在創作力量的感覺,是一種精神產品而不是外部景象或手工技巧的產品。它能使人得出一種完全沒有主題的藝術,除非僅用色彩、線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來形成這一主題。他的《論藝術的精神》、《關於形式問題》、《點、線到面》等論文,都是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
  • 為何抽象藝術領跑全球最貴名畫
    然而,在如今的拍場上,抽象奇蹟並非罕見,各種拍賣數據顯示,抽象作品大賣已成一種趨勢,在世界拍賣最貴的繪畫中,「抽象藝術」的價格最高,排名第一。  如今,抽象藝術領跑了全球最貴的名畫,成為世界有錢人的收藏目標。藝術品,變為繼房地產和股票之後的第三大投資領域。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讀這種藝術,並且把握這個含金量極高的細分市場呢?
  • 威廉·吉爾:風景與抽象,抒情而有思想的油畫藝術
    威廉·吉爾,油畫《秋天景色》我個人喜歡20世紀50年代的抽象繪畫,因為那時的作品是經過畫家深思熟慮創作出來的,像威廉·吉爾(1915-1997)屬於這一類;當代抽象藝術多半是畫家閉著眼睛胡搞威廉·吉爾,油畫《樹木形態》他是一位歐洲現代主義藝術的實驗性畫家,他的油畫藝術抽象,有激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