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的解析——德庫寧

2021-02-08 中國藝術品鑑定網


對德·庫寧(1904-1997)的一生進行回溯:以他12歲時描繪老家(荷蘭鹿特丹)的平靜生活為起點;尚未成年的他進入設計公司當學徒,學會了手寫印刷體字母及拼版技術;1926 年,德·庫寧偷乘貨輪來到美國,憑藉過硬的技術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從德·庫寧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個藝術家,技術固然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他早期所受到的設計訓練,讓他形成了從各個方面尋求整體有機感的直覺,這也成為了德·庫寧藝術的基石。


當然,德·庫寧的成功還得益於他的溫和而堅定的脾氣秉性、對藝術孜孜以求的熱望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展出的前兩部分大跨步帶我們回到1949 年,看 德·庫寧以何種方式吞噬過去和現在的繪畫歷史,包括安格爾、魯本斯、蘇蒂納 和畢卡索等大藝術家的作品;他還吸收了同時代的阿希爾·高爾基的作品,甚至電影廣告、周日漫畫和紐約警察公報的製圖法也被他運用於創作。


與德·庫寧同時代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中,有很多致力於推動烏託邦式的純潔藝術, 這意味著要把藝術和生活絕然分開,而德·庫寧卻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他想開啟所有的事物,無論高低、貴賤、古新、雅俗,然後統統壓榨成藝術——歸根到 底,這也是一種烏託邦設想。


德·庫寧以拼湊、羅列、反覆推敲的「笨 功夫」去實現自己的理念。他並非衝動起來撕心裂肺的「行動畫派」,他思維 縝密,觀察敏銳,創作伊始便要確保每一幅畫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德·庫寧典型的畫法是先素描、上顏料,然後在顏料上繼續作畫,再刮掉表面,然後描摹一些從其他地方轉化來的影像,然後又上色。有時候這些步驟會重複十幾次。從這個繁瑣的過程來看,我們不得不驚嘆德·庫寧竟能如此高產,甚至不禁懷疑:其實他不是在工作——只是試試這個,弄弄那個,畫砸了,重新來過唄。


20 世紀40 年代中期開始,德·庫寧的每一個作品都迸發出了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至40年代末期,他掀起了第一場「德·庫 寧熱」——把抽象畫法和人物融合在一 起:1945 年前後,他創作了自己第一個系列畫作,在一幅幅的畫面中,唯一坐著的主角不再那麼自然逼真,而是逐漸丟失輪廓,緩緩融入周遭環境中。德·庫寧在該系列著名的壓軸作品《粉色天使》中,引入了女性角色。這是他向畢卡索致敬的作品。馬蒂斯和米羅的痕跡還是很容易能看出來,但是有一個細節:天使的腳是張著大嘴的魚頭,這很讓人疑惑。其實,這一形象 源於彼得·勃魯蓋爾晚年在16 世紀的作品《最後的審判》。 當你看到德·庫寧1946 年的畫作《審判日》,這一點就更清楚了:從遠處看,這幅畫抽象且模糊;但是走近了,你能看到四個螃蟹般造型的人體擠滿了畫面——這是啟示錄中的天使圍成一團。德·庫寧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肉體,是油畫誕生的原因。我們要記住,他不是在說提香筆下那乳白色、無瑕疵的妓女肉體,而是遍布傷痕、流血不止,甚至略有腐敗的身軀。可有趣的是,讓德·庫寧置身世界藝術大師行列的畫作中,並沒有出現人物形象,至少從一般視角看不出來。


1948年,43 歲的德·庫寧在紐約舉辦了首場個人畫展,展品都是沒有人物形象可言的油畫,大多數看上去不過是簡單的黑白色塊,加上扭曲的白色細線,就像在黑色絨布上破碎的玻璃板一樣。然而,這些畫在藝術圈卻引起了很大轟動。


藝評界「教父」克萊門 特·格林伯格——從這一頭銜就能看出他有多難伺候——毫不掩飾對德·庫寧的欣賞,認為他是「一個純粹的『抽象』 畫家」:一束束白色的顏料被解讀為張力十足的書法;極簡配色被視為典型的存在主義風格,隨後被許多藝術家爭相效仿。


德·庫寧本可以趁此輕鬆地樹立起自己的標誌形象,只消拿出一些靠譜的作品去贏得靠譜的獎項。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開始把精力放到被人忽視的女性抽象黑白油畫上。1953 年,他展出了第三個《女性》系列,作品洋溢著離經叛道的意味,深深吸引了藝術界的目光:畫中胸部肥碩的女妖魔有著尖利的指頭,扭曲的身軀上鞭痕赫然,如馬嘴般咧開的 大口尤為人。


於是有人認為德·庫寧仇視女性,連格林伯格也認為「女性油畫」是藝術上的大倒退。但我們不妨把這看做是德·庫寧對「前衛」的些許厭惡,他不想讓自己的藝術去適應所謂的「前衛」。正是這種 「倒退」的手法,讓我們獲得了廣闊視野,得以全面且有邏輯地看待德·康寧藝術中抽象和具象手法是如何交織輝映的,同時我們也想像得到他內心曾經歷過何等的艱難,才能承受非此即彼的抉擇。總體來看,德·康寧20世紀50年代的作品給人一種「重壓在負」的感覺:油畫的表面凹凸不平,顏色一片混亂,紅色條紋就像警車上的燈一樣向外伸出,充斥著扭曲、痛苦,就像凌晨的鬧鐘響聲一 樣,嘈雜得讓人抓狂。


可是隨後,德·庫寧發生了360 度的驚人轉變,就像馬勒的交響曲, 在刺耳的聲音突然沉寂的那一刻,你就置身於牛鈴和鋼琴聲編織的田園風光裡了。

20世紀50年代晚期,德·庫寧開始在紐約城外活動。1963年,他搬到長島的斯普林斯定居,《粉色黎明》就是在這一年創作的,畫的就是他工作室附近海域的風光。德·庫寧採用了水仙黃、知更鳥藍和義大利畫家提埃坡羅的獨特粉紅,畫作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活。


然而,恬靜的風格沒有持續太久。越來越多的女人走進了他的創作,她們就像一個個被撕裂的巨大傷口。德·庫寧的第一批雕塑也是如此:斑駁骯髒的銅鑄小人兒構成同樣滿布斑點的較大人體。至20 世紀80 年代,德·庫寧又發動了 一場大清理:純白色橫幅畫布上突然間只剩下三種顏色——紅、黃、藍。這也是荷蘭畫家蒙德裡安的基礎色。當時年逾八旬的德·庫寧出現了腦萎縮的症狀,到1987 年病情已無法控制,直到1997年溘然長逝。



相關焦點

  • 德庫寧:藝術就等於自由
    捆綁著藝術家心靈的束縛被解開了,畫家畫得更自由,這也為抽象繪畫出現提供了契機。二戰期間,德國藝術家們來到美國避難,他們帶來了抽象繪畫和表現主義,德庫寧也接觸到這些新的藝術觀點,他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在這個領域,於是潛心研究,勤奮作畫。40年代,德庫寧被稱為立體派畫家,他拒絕這種叫法:「立體主義仰賴的是形的基本原理,而非它們的個別性。
  • 「大師」抽象表現主義靈魂人物——德·庫寧
    德庫寧對抽象藝術的探索開始於上世紀40年代,他的藝術題材廣泛、畫風多變。上世紀50年代早期,德庫寧完成了著名的女性題材系列作品的創作50年代後期他又回歸到名的女性題材系列作品的創作。50年代後期,他又回歸到對抽象構圖的探索,並以「響亮」的色彩和迅疾的筆觸展示情緒表現。德庫寧的作品基本以女性和風景為題材,運用縱橫交錯的筆觸表現扭曲的人物形象,充滿激情。
  • 阿爾希爾·高爾基的藝術作品——對抽象表現主義有著開創性的影響
    《自畫像》(Self-Portrait) 1926年藝術家名:阿爾希爾·高爾基(Arshile Gorky, 1904年4月15日 - 1948年7月21日)是一位亞美尼亞裔美國畫家,對抽象表現主義有著開創性的影響。
  • 抽象繪畫的形而上意味
    我細讀李磊先生的抽象繪畫作品,有感於他努力凝練自己的別樣眼光來看世界,謹慎地避免俗儒之見,這種努力使他的抽象繪畫在中國當代抽象藝術中別具一格,佔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我一向認為,喜好抽象藝術並在其中有所作為的藝術家,大多有某種共同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傾向於哲人氣質。
  • 讓村上隆帶領我們認識當代藝術:抽象藝術的解析欣賞
    是古典的寫實主義,還是現代的抽象派更能代表藝術的問題上,村上隆主張藝術就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家不再為權力者、宗教活動、有錢人等等去服務,藝術就是表達藝術家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是最純粹的藝術。這類藝術要等待著別人去賞識才有可能成為讓人承認的藝術家。《村上隆的藝術戰爭論》是一部怎麼成為藝術家的實戰指南。
  • 她是紐約超級官二代,卻通過自己雙手,成為美國最偉大的抽象畫家之一
    他們開始了一段持續數年的浪漫關係,那時格林伯格把她介紹給了幾位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包括威廉·德庫寧、李·克拉斯納、傑克遜·波洛克和弗蘭茲·克蘭。這一成就也值得注意,因為當時海倫只有 24 歲,而波洛克和德庫寧則分別是 40 多歲和 50 多歲——在獲得認可之前早已奮鬥了很多年。
  • 王衍成抽象藝術作品
    在抽象繪畫終結處,中國藝術家發現了新的可能。通過將藝術與個人修行結合起來,一種具有明顯東方氣質的抽象繪畫悄然興起。
  • 中國藝術抽象畫的由來,抽象藝術和具象同時並存著
    「抽象」這個名詞來源於哲學,它的本意是:從許多具體的事中,捨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我以為無論對於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合乎客觀實際地。只不過前者形成概念後者凝為形象。比如「人」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是從張三、李四,李五等許多具體的人中抽取出來的。
  • 在松美術館「隱形於色」,走進斑斕的抽象藝術,感知抽象藝術八十年!
    色域藝術大約於1948年誕生於美國,從歐洲現代藝術中汲取靈感,並被認為與抽象表現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繫。色域藝術旨在喚起觀者崇高的冥想和超然的感受,從而使其進入沉思的狀態中。維維安·斯普林福德《無題(馬提尼克島系列)》在本次展覽的所有藝術家中,維維安·斯普林福所處的年代最為久遠。
  • 淺談冷抽象&熱抽象,為何它們賣這麼貴?
    英國藝術批評家威爾•貢培茲說:「人們用抽象藝術一詞來形容不模仿甚至無意於表現有形題材——比如一匹馬或一隻狗
  •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義大利,隨後流行於俄、法、英、德等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抽象藝術是對真實自然的物體進行簡化甚至完全抽離的藝術,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形象描繪。抽象藝術,是與具象藝術相對的名稱,也可稱為非具象藝術,它的特徵是缺乏描繪,用情緒的方法去表現概念和作畫,最早見於康定斯基的作品。
  • 康丁斯基 抽象藝術與時尚風潮
    點擊題目下方 雲起書畫 ,一鍵關注俄羅斯畫家康丁斯基堪稱抽象藝術先驅。
  • 三分鐘知道:抽象藝術與設計的關係
    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相對,也被稱為非具象藝術。它的特徵是脫離現實中的影子,以此打破傳統藝術對繪畫形式束縛。如果說傳統藝術的創作初衷是為了敘事,那麼抽象藝術則是用色彩和造型表達藝術家的情緒。提起抽象藝術,人們習慣於將它歸類於某種風格流派,視作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 當紙本水墨轉為抽象藝術,奇蹟出現了!
    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抽象藝術學》前言裡,許德民就提出「抽象文化」概念。2013年,許德民出版了《抽象藝術文化論》。「許德民將『抽象文化』解讀為『非理性文化』,是一種生命文化,非功利文化,而抽象藝術是抽象文化的一部分。
  • 發明抽象:藝術創世紀中芸芸眾生相
    這一方式以驚人的速度蔓延,短短數年內,抽象的參與者遍布歐洲和美國。20世紀第二個十年,抽象成為現代藝術的聖杯。歐美等地所有的創造者對之趨之若鶩。而這一趨勢並不局限於造型藝術領域,畫家、雕塑家、詩人、作曲家、攝影家、電影製片人和編舞前赴後繼進入這一新的疆域冒險,同時難以割斷傳統西方藝術清晰圖景、敘事邏輯、和諧結構和韻律的聯繫。
  • 瓦西裡·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的誕生史
    瓦西裡·康定斯基 (Кандинский, 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 抽象藝術的誕生史
  • 威廉·吉爾:風景與抽象,抒情而有思想的油畫藝術
    威廉·吉爾,油畫《冬季風景》我喜歡風景畫,主要是寫實的,偶爾也欣賞一些抽象藝術。威廉·吉爾,油畫《秋天景色》我個人喜歡20世紀50年代的抽象繪畫,因為那時的作品是經過畫家深思熟慮創作出來的,像威廉·吉爾(1915-1997)屬於這一類;當代抽象藝術多半是畫家閉著眼睛胡搞
  • 抽象藝術有一種催眠性的魅力
    抽象藝術有一種催眠性的魅力——菲利普·多德對話肖恩·斯庫利本文為策展人菲利普·多德在「隨心而行:肖恩·斯庫利藝術展,1964-2014 倫敦|紐約」與肖恩·斯庫利的對談摘要。菲利普·多德:你為什麼需要抽象藝術?不是為什麼世界需要它,而是為什麼你需要它?肖恩·斯庫利: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是可以創作具象藝術作品的,而且已經創作了很多美麗的素描和油畫作品。但是我覺得抽象藝術有一種催眠性的魅力,它讓我覺得沒有包袱。
  • 【新年特輯經典回顧】——抽象藝術大師(上)
    蒙德裡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與德士堡等組織「風格派」,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亦即今日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蒙德裡安的藝術語言是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在藝術批評家的文章中,蒙德裡安總是被賦予"冷抽象"這三個字然後被匆匆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