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複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貪慾,一切眾生常所愛重,其心清淨,離諸染濁。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貪慾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無貪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貪慾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其心清淨,離諸染濁。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肢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諸染濁,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貪慾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地平如掌,眾寶充滿,種種寶樹行列莊嚴,種種寶衣寶莊嚴具寶幢幡蓋,金銀真珠羅網等樹,處處皆有,甚可愛樂,遠離憍慢,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其心平等。如是有情來生其國,無貪功德圓滿莊嚴,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遠離貪慾輪也。」
離貪慾很不容易,究竟離貪慾了,就是斷除無明了。這個貪慾,分成好多層次。平常情況下,緣念三寶就是對的,但到了究竟的時候,緣念三寶也成為障礙。緣念三寶還是有法,若到了畢竟空,善法惡法都沒有了。善法三寶,三寶就是學戒定慧,因為恭敬三寶學戒定慧,就是滅除貪瞋痴,對治貪慾的。貪瞋痴沒有了,戒定慧你也不要執著,再執著就成病了。例如,念佛,拜佛,總想數字多,但沒有求內心的清淨。
實際上我們最難斷的是貪慾,如果你遠離貪慾了,就會身心安樂,其心清淨,離諸染濁,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所逼切,所愛的妻子眷屬圍繞。在臨命終時,你也看不見閻王差的小鬼,勾魂使者黑白無常,不會來的。「唯見可意」 ,心意高興的,都能見得著。不高興的、不喜歡的,見不到。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學習離貪慾法」。這是學習的,跟善知識學離貪慾法,也能夠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
貪慾是根本煩惱,那比雜穢語,粗惡語,還嚴重得多。十惡業是以貪慾為根本。
《大集十輪經》平等對待十惡業,文字都是一樣子的,別的經不會這樣說。他是說十惡輪,十惡業的惡輪。而十善業的善輪,他就把前面名字全標了,說一遍就可以。這部經為什麼說了一遍又說一遍,說一遍、十遍都如是,這是怕你不注意。這是佛的大慈心。
《大集十輪經》上講,這是專為這個大集會講的,這個法會是從菩薩到凡夫都有,很多的凡夫犯了這個錯誤的。所以佛囑託又囑託,囑託又囑託,一般情形,佛囑託三遍就可以,《大集十輪經》是十遍,同類的語言,同類的話,他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重複,就是這個涵義。
是不是說十遍就記住了呢?心不在焉,一百遍,也還如是。學法得學到心裡,這是照鏡子,你照照,這十輪我有幾個?有的全有,有的我只有兩三個。那你就是善知識。若知道你的業障不重,你自己可以對照一下,這段文字全是相同的,所以前面講兩遍,以後就不講了。
說「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的佛土「地平如掌,眾寶充滿,種種寶樹,行列莊嚴,種種寶衣寶莊嚴具寶幢幡蓋,金銀真珠羅網等樹,處處皆有。」這就是極樂世界,淨佛國土都是這樣子。「甚可愛樂」,你還貪什麼呢?因為你必須離了貪慾,摧毀這個貪慾輪,之後,你才能得到這個果報。
「遠離驕慢,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其心平等。如是有情來生其國。」這個國土的眾生都是這樣子,沒有驕慢的。每個人的相貌差不多,也沒有怎麼醜的,都是顏貌端正的。美麗有幾種,有德者的美麗,誰見到她都恆存恭敬心,沒有輕慢心,沒有侮辱心。說她有德,過去我們說的大家閨秀,她有福德,也很端莊,也很美麗。但是她跟妓女的美麗,絕不可同日而語,沒有人會對她生起輕慢心。
地藏王菩薩以前做婆羅門女也好,做光目女也好,誰見到她都生恭敬,連鬼見到她,都生起恭敬心,這是德。要是我們見著觀世音菩薩,跟見著一位美女,兩個絕對不同。我們見著觀世音菩薩,不論你信佛的不信佛的,對她都產生恭敬心,沒有懈慢心。
有德的人,他的功德圓滿。所以講六根俱全,「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其心平等」,涵義就在這裡,就是因為無貪慾了。這是他的德,他所生的國土,是「圓滿莊嚴」的。沒有貪慾的功德,無貪慾本身就是功德。這個佛國土的如來,壽命無量。這十輪的所有如來國土都是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也沒有像法、末法,全是正法。「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遠離貪慾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