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什麼是定?它譯自巴利文「三摩地」(samādhi),巴利文禪修論典《清淨道論》 將其界定為善(清淨)心與其所緣合一,然而定這個名相只道出了某一層的意義。
我們需要努力培育定的三個層面:
一、定是止
止這個名相用來強調清淨。煩惱根源於貪瞋痴,具有掉舉和動亂的特質,平靜或寂止剛好是這種狀態的反面,也是我們努力以赴的目標。這樣會帶來平靜的心,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定不會走到邪定那個相反方向去。
二、定是一境性
一境性是定的同義詞,因為都是專注或安住於一個所緣。然而在此之前,清淨的因緣必須現前,這樣才能使一境性所產生的力量和放大作用適當運作,這有如光線或蘆葦,到處分散時力量很弱,一旦聚在一起,力量就很強大,這就是強而有力的「心」。
三、定是清淨
瞋恚是粗重,慈心是深細
貪愛是粗重,出離是深細
愚痴是粗重,明了是深細
以上的敘述十分清楚,然而在心的清淨狀態本身中,還有些更高深的狀態。舉例來說,舍心比喜心深細,這些可用來區別入定的層次,這是深沉而微妙的「心」。
為什麼需要定?
人們之所以修定,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我們在修習之前,必須嚴格考慮動機, 因為這會決定修習的方向和進展。
動機絕對不可以出於自私!如果動機是可疑或不善的,必然會造成衝突和問題。修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自淨其意並且尋求真正的寂靜,然而這並不意味修習不會利益俗世生活。
顯而易見,修習所帶來的第一個功德是克服壓力。壓力是不善心的結果,寂靜與壓力正好完全相反,若壓力或煩惱越多,便需要越多的清淨和寂靜來克服,有正定的人是平靜而快樂的,因為平靜,我們會有效地處理生命和責任,快樂地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法可以帶來快樂、克服壓力。舉例而言,一些療愈的技巧便需要定。有了定,就可以產生想法和創造力,無論要產生以上哪一個,必先獲得正定。在俗世生活中,總是煩惱不斷──很容易執著,甚至也會執著於定,接著會生起複雜的情況,如慢心之類。
修定的另一個動機和修習本身有關,便是去開發禪定那種真正寂靜而喜悅的境界。一旦嘗到禪定的滋味,欲樂便遜色多了,這樣的修習亦保證生於較高的梵天。更有甚者,當根本定成就,我們也可能有神通,如他心通,神足通等等,這太吸引人了,因此強烈的執著也會伴隨而來。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我們無法獲致更高層次的證悟,定力仍會達到令我們遠離惡趣的悟境。
如我們所知,修定最珍貴的理由在於提供觀慧成長的基礎。這是基於究竟出世的目標,所以是最聖潔的動機,所有佛教徒修習的止禪都有同一目標。然而,在由止入觀之前,必須培育出不同層次的定,這完全視個人、他所取的所緣和身處情況而定。
定的層次
一、遍作定(parikamma samādhi)
在這個階段,我們還在做前行練習,努力開發各種修習的善巧,我們會達到某種程度的一境性和寂靜,譬如一面念誦,一面散發慈心。
此時的所緣是遍作相(parikamma nimmita),這是最初的所緣,若加以思維,便可存記心中而成相(指取相 ,或稱uggaha nimmita)。
二、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
當我們的心安頓在所緣之上,好似沉入或融合一處,我們可以說是有了近行定。這時,我們很確定已經克服了五蓋,要向安止定方向行進了,在這個狀態下,心非常微細,如睡著一般,五根門的所緣都不現起,我們要小心不要打瞌睡(睡著),努力維持定力的流出,例如慈心。
經典上形容這個慈心禪的境界是界限破除,它意謂著慈心已發展至與那人(慈心的所緣)合而為一的境地。在此狀態中,我們無法分辨給予自己或他人的慈心孰多孰少,或者孰為親近、孰為敵對。
在這個層次,所緣稱為似相(patibhaga)或相似之相,由原始的取相而來,它是純粹概念,通常非常明亮透明。然而它會隨定的種類和層次而有所變化,定越深,似相便越純淨,但慈心禪的所緣不會像觀想影像那樣清晰。
三、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一旦定力足夠,心就與所緣合而為一,固定其上,結果便會擴張或提舉至另一不同的心的層面,根本定是非常深沉而且強有力的境界,像落入深海,要到退出禪定時才會覺察。有人說這是非常微細的境地,我們甚至連進入了安止定,都沒能察覺,特別是當它只出現在極短的剎那。若出現越頻繁,整個過程應會更為明顯,這裡的所緣仍是近行定中的似相。根本定有不同深細的層次。
還有另一種定,稱為剎那定(khaṇika Samādhi),只出現於觀禪的修習中,是基於實相剎那剎那變化,以實相為一境性之所緣,它的強度等同近行定。由於本書的主題是慈心,我們將不擬在此深究。
上篇
慈心禪(前言)-讓心說話
《慈心禪》-禪修的時與地
《慈心禪》-愛是什麼?
《慈心禪》-四願
《慈心禪》-隨念
《慈心禪》-慈心的利益
《慈心禪》-瞋恚的過患
《慈心禪》-寬恕禪
《慈心禪》-隨喜禪
《慈心禪》-接納禪
《慈心禪》—兩類慈心的修習
《慈心禪》—五蓋
【法句經故事集】.119 |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
選自《慈心禪》連載,未完待續
慈濟瓦禪師著(Bhante Sujiva)
雷叔雲譯
編輯/徐小黃
Sàdhu! Sàdhu! Sàdhu!
以此功德業,願不遇愚人!
願常遇善士,直到證涅槃!
願安康、吉祥!自在!
往期點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