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禪》— 定

2021-02-16 徐小黃正念微觀



什麼是定?它譯自巴利文「三摩地」(samādhi),巴利文禪修論典《清淨道論》 將其界定為善(清淨)心與其所緣合一,然而定這個名相只道出了某一層的意義。

我們需要努力培育定的三個層面:

一、定是止

止這個名相用來強調清淨。煩惱根源於貪瞋痴,具有掉舉和動亂的特質,平靜或寂止剛好是這種狀態的反面,也是我們努力以赴的目標。這樣會帶來平靜的心,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定不會走到邪定那個相反方向去。

二、定是一境性

一境性是定的同義詞,因為都是專注或安住於一個所緣。然而在此之前,清淨的因緣必須現前,這樣才能使一境性所產生的力量和放大作用適當運作,這有如光線或蘆葦,到處分散時力量很弱,一旦聚在一起,力量就很強大,這就是強而有力的「心」。

三、定是清淨

瞋恚是粗重,慈心是深細

貪愛是粗重,出離是深細

愚痴是粗重,明了是深細

以上的敘述十分清楚,然而在心的清淨狀態本身中,還有些更高深的狀態。舉例來說,舍心比喜心深細,這些可用來區別入定的層次,這是深沉而微妙的「心」。

為什麼需要定?


人們之所以修定,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我們在修習之前,必須嚴格考慮動機, 因為這會決定修習的方向和進展。

動機絕對不可以出於自私!如果動機是可疑或不善的,必然會造成衝突和問題。修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自淨其意並且尋求真正的寂靜,然而這並不意味修習不會利益俗世生活。

顯而易見,修習所帶來的第一個功德是克服壓力。壓力是不善心的結果,寂靜與壓力正好完全相反,若壓力或煩惱越多,便需要越多的清淨和寂靜來克服,有正定的人是平靜而快樂的,因為平靜,我們會有效地處理生命和責任,快樂地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法可以帶來快樂、克服壓力。舉例而言,一些療愈的技巧便需要定。有了定,就可以產生想法和創造力,無論要產生以上哪一個,必先獲得正定。在俗世生活中,總是煩惱不斷──很容易執著,甚至也會執著於定,接著會生起複雜的情況,如慢心之類。

修定的另一個動機和修習本身有關,便是去開發禪定那種真正寂靜而喜悅的境界。一旦嘗到禪定的滋味,欲樂便遜色多了,這樣的修習亦保證生於較高的梵天。更有甚者,當根本定成就,我們也可能有神通,如他心通,神足通等等,這太吸引人了,因此強烈的執著也會伴隨而來。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我們無法獲致更高層次的證悟,定力仍會達到令我們遠離惡趣的悟境。

如我們所知,修定最珍貴的理由在於提供觀慧成長的基礎。這是基於究竟出世的目標,所以是最聖潔的動機,所有佛教徒修習的止禪都有同一目標。然而,在由止入觀之前,必須培育出不同層次的定,這完全視個人、他所取的所緣和身處情況而定。


定的層次


一、遍作定(parikamma samādhi)

在這個階段,我們還在做前行練習,努力開發各種修習的善巧,我們會達到某種程度的一境性和寂靜,譬如一面念誦,一面散發慈心。

此時的所緣是遍作相(parikamma nimmita),這是最初的所緣,若加以思維,便可存記心中而成相(指取相 ,或稱uggaha nimmita)。

二、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

當我們的心安頓在所緣之上,好似沉入或融合一處,我們可以說是有了近行定。這時,我們很確定已經克服了五蓋,要向安止定方向行進了,在這個狀態下,心非常微細,如睡著一般,五根門的所緣都不現起,我們要小心不要打瞌睡(睡著),努力維持定力的流出,例如慈心。

經典上形容這個慈心禪的境界是界限破除,它意謂著慈心已發展至與那人(慈心的所緣)合而為一的境地。在此狀態中,我們無法分辨給予自己或他人的慈心孰多孰少,或者孰為親近、孰為敵對。

在這個層次,所緣稱為似相(patibhaga)或相似之相,由原始的取相而來,它是純粹概念,通常非常明亮透明。然而它會隨定的種類和層次而有所變化,定越深,似相便越純淨,但慈心禪的所緣不會像觀想影像那樣清晰。

三、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一旦定力足夠,心就與所緣合而為一,固定其上,結果便會擴張或提舉至另一不同的心的層面,根本定是非常深沉而且強有力的境界,像落入深海,要到退出禪定時才會覺察。有人說這是非常微細的境地,我們甚至連進入了安止定,都沒能察覺,特別是當它只出現在極短的剎那。若出現越頻繁,整個過程應會更為明顯,這裡的所緣仍是近行定中的似相。根本定有不同深細的層次。

還有另一種定,稱為剎那定(khaṇika Samādhi),只出現於觀禪的修習中,是基於實相剎那剎那變化,以實相為一境性之所緣,它的強度等同近行定。由於本書的主題是慈心,我們將不擬在此深究。

上篇

慈心禪(前言)-讓心說話

《慈心禪》-禪修的時與地

《慈心禪》-愛是什麼?

《慈心禪》-四願

《慈心禪》-隨念

《慈心禪》-慈心的利益

《慈心禪》-瞋恚的過患

《慈心禪》-寬恕禪

《慈心禪》-隨喜禪

《慈心禪》-接納禪

《慈心禪》—兩類慈心的修習

《慈心禪》—五蓋

【法句經故事集】.119 |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

選自《慈心禪》連載,未完待續

慈濟瓦禪師著(Bhante Sujiva)

雷叔雲譯

  編輯/徐小黃

Sàdhu! Sàdhu! Sàdhu!

以此功德業,願不遇愚人!

願常遇善士,直到證涅槃!

願安康、吉祥!自在!

往期點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禪修中,慈心禪的修習十分重要!持戒的人能得到這十種利益
    修慈心禪,我們不只是讀《慈經》。 經文其實是一篇導讀文字,這篇導讀文字是幫助我們打開發自內心的一種慈悲,這也是這種禪修之名的原因。什麼是慈心?在佛教中,「慈」和「悲」是分開說的。慈是給予幸福,是希望眾生,希望別人幸福,這叫「慈」!
  • 慈心禪
    但是,若不知曉至少一種禪修業處,則無法圓滿踐行自己的出家生活,這裡僅著重介紹慈心禪。比庫可以通過修習慈心禪而獲得禪定,並將因此在此生和來世受益。但是,由於比庫在城鎮和鄉村忙碌於生活,沒有充分的時間禪修以至能獲得禪定,所以這裡只以通常所能達到的成果來介紹慈心禪。許多比庫常無法從在家人那裡得到足夠的幫助以維持生活,其中一些比庫因此便責備在家人或自己蓄積財物。
  • 雞足山九蓮寺「慈心禪三」修習營報名通啟
    雞足山雲南雞足山九蓮寺擬於2016年8月2日至5日舉辦「慈心禪三」修習營,與九蓮寺「清涼地」禪學夏令營(8月1日至7日)同步舉辦。「清涼地」禪學夏令營主要面向大學生和大學剛畢業的白領青年。「慈心禪三」修習營主要面向出家眾、九蓮寺護法,此外也開放一小部分名額,供學佛有年而不得門徑的十方善信申請,經寺方審核錄取後參加。「慈心禪」是佛陀親自傳授並傳承至今的古老禪法,可使人獲得大福德,不僅脫離憂傷痛苦、帶來快樂,而且還可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慈心禪也被稱為人際關係的「超級強力膠」,使生活和工作愉快、順暢,輕易得定,更成為修習止觀的強大增上力。
  • 居家養生,心定,神定,體定.
    道光年間,曾國藩在入川途中寫下《養身要言》,文中寫道:心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意思是,人唯有內心安定,精神才能夠安定;唯有精神安定,身體才能夠安定。心浮、神浮、體浮,人也跟著浮躁;心定、神定、體定,人也跟著安定。此三定,是曾氏養身法的第一要言。
  • 楞次定律右手定則_右手定則應用_右手定則用法
    電磁學中,右手定則判斷的主要是與力無關的方向。如果是和力有關的則全依靠左手定則。即,關於力的用左手,其他的(一般用於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用右手定則。(這一點常常有人記混,可以發現「力」字向左撇,就用左手;而「電」字向右撇,就用右手)記憶口訣:左通力右生電。 還可以記憶為:因電而動用左手,因動而電用右手,方法簡要:右手手指沿電流方向拳起,大拇指伸出,觀察大拇指方向。
  • 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的區別(左力右電)
    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的區別(左力右電) 高考微信   高中階段,同學們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公式和定理,這些公式和定理對於解題和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是高中物理電磁學的重要部分
  • 高中物理: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知識點
    左手定則  可稱「電動機定則」,是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的法則,說的是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或者是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  其內容是:  將左手放入磁場中,使四個手指的方向與導線中的電流方向一致,那麼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受力方向。
  • 拍人像用50定還85定?人多85定老搶不到位置,咋整?
    拍人像用50定還85定?拍人像用50定還是用85定,主要還是得看拍攝環境和創作者所想要什麼樣的拍攝效果所決定。一般情況下,如果在室內拍,可以考慮用50定。畢竟85定所要求的拍攝距離比50定更遠一些……能夠滿足85定的室內拍攝環境還真就不那麼好找;二般情況下,如果拍攝者想要拍攝一些特殊效果,比如,就拍一個眼睛的特寫……還是可以考慮在室內用85定的。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在人像攝影的實際拍攝中,只拍某一處器官的機率實在是不高。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也正因為如此業力又分為了「定業」與「不定業」兩種,您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定業」的數量其實很少,而且必須要湊齊各種因緣才能形成果報。就比如阿闍世王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就是屬於「定業」,但是在阿闍世王一系列的悔過之後,各種形成果報的因緣突然斷裂,所以他也就沒有下地獄,只是承受一些比較輕微的「現世報」而已。
  • 未到地定
    前面我們已經講欲界定這個身體就像雲一樣,像影子一樣,但是畢竟還有身體存在,畢竟還有這個衣服、還有這個床鋪存在,還有這個感覺存在,所以欲界定在我們有智慧的人眼裡來看欲界定其實還是有過失的。再繼續觀察,觀察自己的身體,觀察自己的頭啊、手腳啊,身體、衣服啊、床鋪啊,既然存在的話,證明這個定還不深。
  • 新式DN400定壓補水裝置 囊式定壓補水裝置
    一:定壓補水裝置背景調查2019年,市考以上斷面優Ⅲ類比例達到72.7%,同比提升了45.4個百分點,完成南通下達的全年考核任務。二:定壓補水裝置原理囊 式定壓補水裝置是一種穩壓補水裝置,廣泛應用於空調、採暖系統,給水管網系統等,它可替代傳統膨脹的水箱水罐,能減少泵的啟動次數,可吸納系統的部分水膨脹量,易於實現自動補水、自動排氣、自動洩壓和自動過壓保護等。
  • 「知止而後有定」,止於何處,才能真正定?
    《傳習錄》中有言,「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後志定」。 這就是「知止」的真正含義,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止於至善」,是「達至良知」,是「同於天理」的時候,他或她就達至了「動亦定,靜亦定」的心靈狀態,讓自己的心有了主宰。
  • 定密權及其相關概念
    定密權限,是指具有定密權的法定主體或其他責任主體(定密責任人),在行使定密權時 所能夠確定、變更、解除國家秘密事項的最高密級和最大範圍,即特指定密權行使的有效 邊際。
  • 讓人咬牙切齒的日本定食
    定食通常是午飯時用此菜單。其主要特點是簡單,經濟,客人來到餐廳就可以吃到定食,湯,菜放在一個盤內託出。這樣,可以滿足那些吃午飯還要上班,或者時間緊迫顧客的要求。定食一般以某一個菜為主,配以小菜,米飯,醬湯,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