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2020-12-12 王庶文講壇

我們已經為「善不受報」的話題鋪墊了很多期的內容,今天終於要進入正題了。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01頓悟佛性

《金剛經》裡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與之相對的便是「佛性」的「無為法」與「常樂我淨」。我們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有我、不淨」的,我們做一個恰當的推測,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斬斷,全部不見了,那麼也就意味著變成了「常樂我淨」。

此時還會有業力嗎?答案是沒有了,之前的各種壞事,都將不再受報。這個解釋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也是我們從《大般涅槃經》中能夠順利推導出來的結論,邏輯非常鮮明,只是為什麼業力突然就能夠崩斷呢?

「頓悟」從何而來,這就引出了竺道生「善不受報」的命題。在之前我們的內容中我們學習過「十四無記」的內容,知道了佛陀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輪迴的主體是什麼,但是輪迴確實是存在主體的。

有了這個主體的存在,當一個人死後業報就來了,無論是下地獄還是上天堂,都要把業報受盡,才能考慮涅槃成佛的事情。這個理論非常能夠迎合中國世俗的心態,接受程度很高。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晰佛學「地藏系」也為此提供過解釋,在「地藏系」裡業力是可以通過虔誠的祈禱,或者幫別人祈禱,又或者別人幫你祈禱進行消化的。

這是題外話,我們再來看《大般涅槃經》中對佛的解釋,簡單來說:佛與凡人看起來是一樣的,都是血肉之軀,也都有著「無蘊」,不過凡人的「五蘊」充滿了「無常、苦、有我、不淨」這些特徵,而佛的「五蘊」則是「常樂我淨」,一個修行者在此生修行的過程中能夠斬斷那些不好的東西,其實也算是達到了「佛」的境界,肉身一死也就馬上解脫,不再受輪迴之苦了。

今天很多人對「佛學」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佛的主要目的是勸人向善,其實並不是。「佛學」本身來說並不太關注善惡問題,他們關注是全人類的解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只不過是解脫的一個途徑而已。

02定業與不定業

《大般涅槃經》曾經反覆強調:「法無定向」,業報存在非常巨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才有了修習佛法追求解脫的可能性。也正因為如此業力又分為了「定業」與「不定業」兩種,您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定業」的數量其實很少,而且必須要湊齊各種因緣才能形成果報。

就比如阿闍世王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就是屬於「定業」,但是在阿闍世王一系列的悔過之後,各種形成果報的因緣突然斷裂,所以他也就沒有下地獄,只是承受一些比較輕微的「現世報」而已。

這個例子也很好的說明了「定業」是有可能轉變為「不定業」的。所謂的「不定業」講的是「果報」並不能夠確定,也可能不受果報,這又是一個極度燒腦的問題。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定業」與「不定業」的關係:假設有一個人他這一世的業報是會在大海中溺水而死,他無動於衷不試圖改變,那麼這個業力就是「定業」;但是當他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業報是如此後,他選擇了改變一生不再靠近大海,甚至搬到沙漠中居住,這樣雖然見不到大海的風光秀麗,日子也過得苦一些,但是至少不會溺水而亡,這時候「定業」就轉變為了「不定業」,「業力」所需要承受的果報不是沒有實現,只是隨著這個人的智慧所減輕。

我們修行的本質就是如此,將「定業」轉變為「 不定業」,如果用上佛陀的大智慧那就不只是簡單的減輕業報了,甚至連業報都不會發生,就連「頓悟成佛」都有可能。

好了,關於「「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的內容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大般涅槃經》可以直接推導出頓悟成佛的道理;第二、「佛學」其實並不太關心「善與惡」的問題,其目標與宗旨在於幫助眾生的解脫;第三、業力分為「定業」與「不定業」兩種,「不定業」佔了大多數,而「定業」也要在因緣達成之後才會形成果報。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佛教#

相關焦點

  •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怎麼地藏菩薩卻宣說了滅定業真言?
    佛陀說,不教不度就是殺。可見佛陀不能度無緣,也是真的。不能盡眾生界。不能滅定業,又不能度無緣,有了前邊兩個不能,當然也就有了不能盡眾生界。而《陀羅尼集經》中有《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卻說只要虔誠誦持此真言,就能與地藏菩薩道相交感,就能接受藉助菩薩大願力的威能。從而摧伏、散滅、粉碎一切本來一定要報應的罪業、罪障與惡業。
  • 佛說定業不可轉,為什麼還有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呢?
    達照法師答 定業不可轉,這個「三昧加持力,金剛碎微塵」,這不可轉和可轉是針對什麼樣的人來說。如果你在六道當中,這個定業確實是不可轉,很難轉過來;但是當你已經粉碎了這個地獄的果報,不能轉也要轉,完全轉過來了,八識成智都能轉。(定業)就是針對於某一個階段:比如說我現在已經坐上飛機了,你說坐上飛機我想改火車,這是定業不可轉,你不能說飛機上再去坐火車,但必須這個飛機下來了以後,你才能轉,這叫定業不可轉。我已經做人了,你說「我不想做人,我想去做鬼去。」
  • 什麼是佛法中的「業、果」?「造業」是否真有「果報」呢?
    什麼行為會構成「業」呢?佛教認為「業」的核心是「思」(即思心所)——內心的動機、意願、意念、意志。「思」會驅使心造作,促使心採取行動。論典中形容「思」猶如磁石,以磁力推動著心,引發身、口、意的行為,於是造作了「身業」、「口業」或「意業」。有人以為表現於外的身、口業比較重,心裡使壞胡思亂想沒有關係。其實意念很重要。
  • 定業是可以轉的,地藏菩薩來轉你的業(夢參老和尚)
    定業是可以轉的,夢參老和尚 《淺說地藏經大意》在《地藏經》第一品裡有一個問題,業果能轉不能轉?定業能轉不能轉?如果定業不能轉的話,那婆羅門女她求也沒用,而且還不是她母親本人求,而是婆羅門女替她母親求,那求得相當懇切、功力很強。功力夠了,以她的修行功力,行願的功力,把她的母親從地獄送上天了,這是把她母親的定業轉了,也就是她的力量夠了。雖然定業不可轉,因為她的行願力功德,把她母親的定業轉過了。現在我們的惑業苦三障為什麼轉不動?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為什麼能【滅定業】?
    既然如此,佛又為何傳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真言又是如何「滅」定業的呢?欲回答此問題,有必要了解以下幾點:1. 什麼是定業:《優婆塞戒經》曰:「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做,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業之與報,皆是自心現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
  • 絕聖棄智觸摸本性,裡懺能夠改變人的定業
    關鍵是本性二字人理解的層次不一樣,能夠真正觸摸到本性的人,不僅是開悟了,更重要的是已經行於道。高人大德從來不用心機利智,往往都是隨性依心憑覺知就把一切做了。人常說:摸摸你的良心,你能睡著嗎?良心就是本性佛,王陽明的心學就是三個字「致良知」,他說的良知,就是這個良心。人生在塵世間,良知都在習性中睡死了,能夠喚醒良心,覺知本性,人就沒有什麼罪惡了。
  • 神通再大轉不了定業
    佛陀說:"這是定業,什麼法力、神通都轉不了,神通、法力對定業沒有用。連佛陀都沒有辦法。
  • 佛性論
    ,「佛性」起源於「心性本淨」的思想。吉藏是三論宗的大家,由於他們根據般若強調無我、空等,所以把以「理」為佛性看得最為合理,特別贊成中道為佛性之說。以為凡是能體會到中道的正智(般若)的都有成佛之可能。事實上,吉藏以後佛性說隨著瑜伽行大乘的發展,其意義卻轉而側重於心識方面去了。這種由外境講佛性之轉向由心識上講佛性,正是適應印度佛學思想的必然發展,不過在中國,這些說法一直沒有得到統一。
  • 夢參老和尚: 關於定業可不可以轉
    答: 業力得你自己抵,自己消。自作業要自己做。所以過去有個故事,老虎的脖子上栓了個鈴鐺,誰敢去解啊?那誰栓上的誰去借。很簡單,所以解鈴還需系鈴人,你造的業是你自己去消。這兩句話似乎很矛盾。業要可轉,沒有因果,因果定律,因果是絕對不錯的。可是業如果是定業,要能轉了,就沒有業了,那還講什麼因果呢?可以轉嘛。
  • 「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佛家八正道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學
    我們如果聽其自然,順著生生死死去輪轉,也就罷了,倘若要超出這苦海,解脫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講修行方法。這方法就是四諦中的道諦,叫「八正道」。要實行這八正道,有一定的下手次序,就是戒、定、慧三種學問。戒學什麼叫「戒學」呢?人們的動作,總不外乎身、口、意三業,戒就是防止惡業而定的規條。釋迦在世時,因為防止弟子們有作惡的行為,立下種種戒條。
  • 《陀羅尼集經》裡有一個咒語能轉定業,但不建議初學者使用
    這個咒語叫「滅定業真言」,為地藏王菩薩親口所宣說,誠心誦讀此咒可以消滅一定要報應的罪業。滅定業真言在大藏經中的名稱為「地藏菩薩法身印咒」。過去,因為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說,佛有三不能:一者,不能滅定業;二者,不能度無緣;三者,不能盡眾生界。
  • 錫業股份:定增加碼布局核心主業
    原標題:錫業股份:定增加碼布局核心主業   錫業股份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談此真言的力量,兼說如何受持此咒?
    就是以善心和智慧所造的因緣,幫助轉定業成為不定業。本來要在下一生受定業惡果的人,這些惡果報也藉此可以轉輕。在《大般涅槃經》的〈師子吼菩薩品〉中,師子吼菩薩請示佛陀:假如果報成定業而不能改的話,那麼毀謗大乘經典、犯五逆罪,乃至拒不信果報,全無悔愧心的一闡提人,他們的惡業果報便不能消除,那麼他們豈非全無可能證菩提?
  • 《地藏經》、《滅定業真言》、《地藏王菩薩聖號》各有何種功德?
    Q:《地藏經》、《滅定業真言》、《地藏王菩薩聖號》各有何種功德?A:誦持《地藏經》能幫助我們了解地藏菩薩從發願以來經歷修行之路,發起願心的歷程,以及一切惡業果報之因,讓我們得以遠離這樣的惡業纏縛。-誦持《地藏王菩薩聖號》則是憶念菩薩修行的這個結果,當煩惱現前的時候能不以凡夫的「我」持續滾動,而是以菩薩修行果位的角度來觀看這些事情,當中必定湧現緣起、因果以及願心
  • 中觀部·瑜伽部——佛性論
    汝立犯重一闡提人無有佛性。永不得涅槃。亦有二失。一者泰過過失。眾生本以我見無明為凡夫法。尋此無明。由違人空故起。既起無明故有業報。若不違人空。則無無明業報。既無無明業報等三輪。若爾應是聖人作於凡夫。若謂眾生無佛性者。但聖為凡。無凡得聖。此成泰過。二者不及過失。若汝謂有眾生無佛性者。既無空性。則無無明。若無無明。則無業報。既無業報。眾生豈有。故成不及。而汝謂有眾生無佛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 錫業股份:修改定增方案 加碼布局核心主業
    中證網訊(記者 康曦)中國證券報記者從錫業股份了解到,目前,錫業股份的定增事項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錫業股份12月12日發布公告,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非公開發行方案修改,因將收購華聯鋅銦的股權比例由7.25%下調至3.63%,使得募集規模從21.84億元下調為18.32億元。
  • 佛學教本·律宗 (一) |詳述「戒律」的重要性及2種「菩薩戒」!
    第一課 律宗 (一)一、戒律的重要性律居三藏 (1) 之一,為佛門七眾 所共修,釋尊入滅時,曾咐囑阿難:「佛涅盤後,汝等以戒為師,依之 修行,能得出世。」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 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正 覺。」
  • 自然法師:「定業不可轉」和「萬法唯心」有矛盾嗎?
    你堅固執著就是抓著鏡色,抓著感覺,那叫定業。定是什麼?造作相,定業。你抓著那執著,已經抓著那鏡色,必受鏡色的迷惑,那能轉嗎?你抓著鏡色說:「我要轉鏡色」,就已然是迷惑了;你抓著感覺說:「我要轉感覺」,就已然是迷惑。你抓著那感覺就是什麼?
  • 佛教真實故事:佛陀開示一切眾生都是由依業力所決定
    您應當知道,四姓的差別只是世間人的看法,實則一切依業而定。業報真實,四性無有差別。大王!再請教您另一個問題,假使國土中有婆羅門犯了偷盜,應當如何處置呢?』摩偷羅王回答:『如果有婆羅門偷盜,就會被鞭打,或以繩捆綁,或驅離出境,或罰錢,或砍斷他的手、足、耳、鼻;若是犯重罪的話,就會處死。只要是偷盜者,即使是婆羅門,也會被稱作賊人。』尊者又問:『大王!
  • 法譬如水 | 第25集 業田中的種子
    靜寂清澄如清晨,就像一大早這樣的境界,我們能感覺到這種大地萬物的協調,這不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嗎?身體雖然還是不斷新陳代謝、不斷生長老化,這是一個大自然身體的環境。但是我們的心靈,本性應該不變,不會老也沒有年輕的分別,無論是年少、年老,都是同一個本性,這個本性是清淨的佛性。「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知道。但是最近我不斷在說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