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觸摸本性,裡懺能夠改變人的定業

2020-12-12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讀不懂釋迦佛,就讀不懂老子,因為他們無一不是,絕聖棄智觸摸本性的聖人。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很多人把這一段話解釋錯了,人們都知道做人不能用智過深,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又害己。但不知道見素抱樸(本色)少思寡慾的本性到底是什麼?還是釋迦佛說破了,本性就是如來藏、菩提心、自性如來,無我的天性。如果我們少用一點利智和假仁假義,以真心天性為人處事,我們還有那麼多煩惱嗎?

我們用智就真假顛倒了,一切都是假的,我們用心皈依自性,才是人間正道。老子提倡人要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關鍵是本性二字人理解的層次不一樣,能夠真正觸摸到本性的人,不僅是開悟了,更重要的是已經行於道。高人大德從來不用心機利智,往往都是隨性依心憑覺知就把一切做了。人常說:摸摸你的良心,你能睡著嗎?良心就是本性佛,王陽明的心學就是三個字「致良知」,他說的良知,就是這個良心。人生在塵世間,良知都在習性中睡死了,能夠喚醒良心,覺知本性,人就沒有什麼罪惡了。

人為什麼很難改變因果定業,有的人一生都觸摸不到自己的本性,摸不見自家的良心。我們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是當事人,誰也沒有自己清楚、聰明有才智,只有自己是對的。所以讓他知罪改過自新,比登天也難。釋迦佛轉法輪,就是幫助人離苦得樂,轉化人的思維境界。那就必須內觀自己裡懺一切,懂得心裡懺悔,只有真正裡懺改善自己了,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定業。如果不懂得懺悔自新,這個人就沒有救了,只有八識田裡遭受因果報了。所以,我們弘道不單單是散發佛性,還要跟魔鬥戰,把人心中的魔滅掉,再把外界的魔鬥掉,本性越磨越亮,不磨怎麼可以觸摸?

古人云: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的屏藩。人一旦太聰明,所學的仁義道德都是虛偽的。人不能腦子裡都是智謀,多一些淳樸我們才會更快樂。不是人越聰明越快樂,往往是越聰明越悲哀。有一個故事說:一架客機失事掉在了茫茫的大沙漠裡,倖存者有11人,有大學教授、政府要員、公司老總、部隊官兵,也有小職員、莊稼人、全職太太,還有一個傻子。沙漠裡白天的氣溫高達五六十攝氏度,如果不能找到水源,人就會渴死。求生的欲望人人很強,他們拼命尋找著水。他們看到一片綠洲,就狂奔過去,綠洲卻消失了。他們幾次這樣被愚弄之後,發現所謂的綠洲只是海市蜃樓,他們黯然神傷,絕望地望著遠方等死。

而唯有傻子不知道什麼是海市蜃樓,他只知道口渴要找水,在他們停止找水之後,他還在尋找,最終他在一個沙丘上發現了水。他喝到了救命的水,卻沒有人理會他。幾天後,救援人員找到他們時,除了傻子還活著外,其他十個人都死了!傻子不懂海市蜃樓,什麼也不懂,他只憑著本性的覺知,向前尋找,真是傻人有傻福,他用傻辦法救回了自己。那些有聰明才智的人,卻在生命的關口,仍然迷失本性,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這就是說:人遇事不要太聰明,不要動腦子想來想去妄念紛飛,一定會想錯。過於動腦筋實際上就是動惡因,再去做就是碰晦氣,越碰越糟糕。就像我們身上長了一個小疙瘩,你要老想它,不住地去觸摸它,疙瘩會越長越大越來越疼。如果還懷疑它是個癌症,慢慢地真的就變成了大腫瘤。原來就不要去想它摸它,小疙瘩也就散掉了。也就是說,我們腦子常常會出錯,種下的都不是善因,一旦付諸行動,種下的都是惡果。所以,我們不要老動腦子費心思,向外求,要問自己的本性良知,跟著覺知走。人的良知醒了,所做的一切都會有老天照應,有光明指引,還會迷途嗎?

因為,我們觸摸本性,本性就在如來藏裡邊,這裡邊純淨、溫暖而明亮,我們什麼都可以找到。而我們人眼裡看到了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識——唯識所現。這一切都是假相,不生不滅的本性,才是唯一的真如。正是我們所謂的眼見為實的聰明,使我們有了無明顛倒,在惑、業、苦裡輪轉。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是一粒微塵,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當我們做善功德的事情,就往上升,就高了;做罪過的事情,就又往下沉,就低下來了!真正求道懂因果的人,就會絕聖棄智觸摸本性,裡懺自新改變人的定業,終將會有一個美滿的人生!

(李松陽20200706fccf00966)

相關焦點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水懺》之名
  • 【佔察經】佔察懺法
    拜的時候,第一個敬禮十方諸佛,完了就發願嚴持香華,照著地藏菩薩教導的方法去做,發願願這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你觀想,做不到,要依著文字念,供養三寶,供養一切諸佛尊法就是法寶,賢聖僧就是僧寶,供養這一切佛法僧三寶,讓他們把你的供具來作佛事。這個懺悔文都有的,大家可以照著懺悔文念。完了要請聖,在一進懺室裡先請聖。
  • 果成懺法 | 為什麼要發厭離生死心來禮懺?
    雖然今世用悔悟心、慚愧心、警惕心懺悔了,來世絕對還會做錯事情,甚至宿業現前,再以悔悟心來禮懺.如此懺悔了又犯,犯了再懺悔,生生世世,就在改過、犯錯中禮懺無期。而犯錯的根本源動力乃在「生死」的投生與再生中。
  • Rama道德經解讀: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上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聖」和「智」對應的是什麼呢?「聖」對應的是「凡」,「智」對應的是「愚」。所以,你在絕聖棄智的同時,也就自然而然的絕掉和棄掉了跟它對應的那樣東西,也就是絕凡棄愚。
  • 【「絕聖棄智」為什麼會「民利百倍」?】
    我們看很多《道德經》的註解,對這一句,都把重點放在「絕聖棄智」上了。他們雖然解得天花亂墜,但最終卻與「民利百倍」沒什麼關係了。這樣的解釋實乃舍末逐末,隔靴搔癢!    所以,解釋經典,一定要尊重聖人原意,不可任性斷章取義。在解釋之前,一定要先定下這個大提:這一句重點就是在突出「民利百倍」的效果,而「絕聖棄智」不過充當了一個實現手段而已。
  • 慈悲三昧水懺——年末修行良藥!
    ■ 三昧水懺的功德○ 業性本空 果報無失各種懺法的制定,都是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業性雖說本空,果報定不有失,若認苦果難忍,發露懺悔之時,應向三寶懇求,願能哀愍濟拔,使我及諸眾生,三業罪障轉成解脫,六根重愆成六神通。這樣懺悔,一切懺法皆同,「慈悲三昧水懺」自亦不會例外。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通啟
    因果業報,真實不虛。悟達國師作水懺,普勸世人: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 事懺?理懺?搞清楚這些,拜《地藏寶懺》方能事半功倍
    凡《大悲懺》、《地藏懺》、《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屬取相懺,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復生,亦能消七逆罪,使重罪輕受。所以,懺悔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取相懺"。當然,重點是你在懺悔之前對業果的思維,對罪業的畏懼、羞恥,都必須具足。理懺即在事懺的基礎之上,觀諸法(萬物)實相,萬法皆空之理,知罪惡乃妄心所造,而妄心無體,罪惡則空,因而滅除眾罪。
  • 《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及功德利益
    《慈悲三昧水懺》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觀音大士,有求必應丨萬壽寺觀音寶懺究竟有多殊勝
    之懺法  假借三寶不可思議之加持  及觀音菩薩之威神  攝諸大眾 拔濟群迷 速超彼岸  『什麼是觀音懺?』歷經千年傳承不斷,感應道交數難思議,是佛教公認的殊勝懺法亦是重要的法事活動之一。  全篇懺法以觀世音菩薩為本尊而修之懺悔供養法,勸請觀音菩薩及一切三寶,懺悔三業。以成就現當之二利。  『觀音懺法流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慈悲三昧水懺的來源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懺悔法門|慈悲三昧水懺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詳解《慈悲三昧水懺》的起源與深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唯有這個懺,是地藏菩薩親自說的(夢參老和尚)(夢參老和尚)
    很多人修行幾十年不得成功什麼原因呢?      我在這六十年當中,遇見很多人修行幾十年不得成功,什麼原因呢?     如果你學學《佔察善惡業報經》就知道,在你三業沒清淨之前,修定、修慧皆成魔業。     都有什麼魔呢?或許是精神分裂,或許是外魔入體,也許是鬼神擾亂。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
    有慚愧心的人才能生出「恐怖心」,如果沒有慚愧心,毫不在乎因緣果報,就會為所欲為,這就是無怖畏心的人。因為有慚愧,所以產生畏懼,知道業報可怕,害怕墮落三途,這就是「恐怖的心」。 佛陀弟子中,有一位難陀,他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長大後,娶了美貌的夫人,終日沉溺在聲色享受中。
  • 三昧水懺的來歷
    三昧水懺的來歷佛教重視檢討自己的錯誤,因此有個別懺悔和集體懺悔。集體懺悔是舉出每個人易犯的惡行寫成懺文,在佛前懺悔禮誦,如梁皇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特別是三昧水懺,對一般人所常犯的粗細惡行更是描摹盡致,讀了之後,好像在明鏡中照見了自己面上的汙點,不由得不使人毛髮悚然,生起深切懺悔的心。因此,讚嘆不已,到處風行。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談此真言的力量,兼說如何受持此咒?
    因應「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 ,不少人立想到,既是定業,又怎能消除呢?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如人已然造作惡業,必會受到惡果。還會有例外嗎?我們先看佛陀在《優婆塞戒經》〈業品〉的開示。經云:「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 地藏寶懺全文(全文較長)
    為令一切眾生破除煩惱,成對治益,而見懺法。亦令一切眾生從戒定慧,自聞思修,成五根力,得生善益,而修懺法。復令一切眾生修世出世業,證第一義,八理益故,而行懺法。良以法界一切眾生,皆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守真常,動轉業現,妄起無明。境界為緣,覺心凝寂,旋乖法性,相續遍計,取執自他,展轉相因,善惡果報,無記三性。苦樂迭奏,如谷隨聲,臨鏡現影。遂有凡倫,生起諸相,升沉輪替,羈鎖難離。法性元明,於是汩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