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法門|慈悲三昧水懺

2021-02-19 龍海古林寺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其正文的形式亦如其他懺法書,首先說明了建立水懺道場的意義及其功用,令修懺者發心皈依諸佛菩薩。其次舉懺悔文,令修懺者興起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空心等七種心以懺悔煩惱障、業障、果報障等三障。懺悔終了,最後需以懺悔三障所生的功德回向施主與一切眾生。

懺法來源——悟達禪師與人面瘡

  慈悲三昧水懺的作者悟達國師,生於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陳,七歲出家法名為知玄,十四歲時即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萬人等講經說法,人稱「陳菩薩」。

  知玄法師年少參訪叢林,為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在長安京都某寺掛單,遇到了一位西域僧人。這位僧人生了一種「迦摩羅」的惡疾,全身生瘡,發出衝鼻難聞的穢氣,無人理睬。知玄住於他隔壁,憐愍他的病苦,耐心為他擦洗敷藥,常去照顧他。病僧癒後,感激知玄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我要走了,將來你有難臨身時,不妨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在有兩棵大松樹並立的標誌,那就是我居住的地方。」

  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至唐懿宗登基時極欲振興佛教。唐懿宗非常欣仰其德風,遂迎請知玄法師與外道眾徒辯論,徹底粉碎一切外道邪見,佛教因此再度振興,知玄法師也因此成為全國佛教界的領袖。

  知玄法師亦因為德行高深,備受唐懿宗的尊崇,鹹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懿宗皇帝並親自求教佛法,親臨安國寺,欽賜檀香講經法座。座高二丈,以壇香為材,用金絲鑲成龍鳳花紋,旁設磴道,並尊他為國師。

  國師升堂講經時,以一念驕慢心生起,於座上看見一珠飛入左膝蓋,旋即生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與人面一樣,每天需要飲食餵他,瘡像人一樣開口啖食。知玄法師痛苦萬狀,雖召請了各地名醫,但皆搖手遜稱無藥可醫。

  國師遍攬群醫,都無法醫治,正在束手無策時,忽憶起昔日西域僧人的話,於是前往西蜀入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傍晚時分,山路難行,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看見兩棵並立的松樹,國師心中大喜,快步走向前去,只見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已站在門前,國師將所患怪疾的痛苦相告。西域僧人指著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翌日清晨,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之畔。國師剛欲以泉水洗膝上人面瘡時,不料人面瘡竟忽然出聲開口說:「不要洗!不要洗!」國師驚問:「為什麼?」瘡說:「您曾否讀過西漢史書,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曾讀過」。

  原來西漢時代,袁盎和晁錯兩人素來不合,不同坐也不共語。漢景帝時晁錯為御史大夫,其個性非常的剛直忠心,他提議要削去諸侯的封地,以免他們的勢力日日強大。但當景帝削去吳、楚等七國的封地後,吳、楚等七國竟然聯合起來造反。當時的袁盎趁這個機會向景帝進言,必需殺晁錯以謝七國,所以景帝聽信袁盎的進言,就將晁錯斬死在東巿;然後拜袁盎為太常,因此晁錯含冤而死。

  人面瘡開口說:「您既然讀過了,何以不知袁盎殺晁錯之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斬我於東市。這冤深恨重,十世以來,輪迴流轉,我一直在找機會報仇,可是你這十世之中皆為高僧,清淨戒行,冥冥中有護法在旁保護,故苦無機會可以報復。如今,你受皇上的恩寵待遇豐厚,集朝野禮敬於一身,起貢高我慢之心,動了希名欲利之念,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著你身。現在蒙迦諾迦尊者慈悲,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與你為難做對,冤冤相纏。」

  悟達國師聽後,非常震恐,連忙俯身掬起清水洗滌,一時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甦醒時,膝上的人面瘡已不知去向。由此遂明白聖賢渾跡世間,不是凡情所可以測度的,國師欲回寺禮謝尊者,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

  參禪悟道,雖然明心見性,但三世因果業報,卻歷歷分明,誰也逃脫不了。只有廣作善事,多結善緣,懺悔消業,滅罪離愆,方可得救。在自性上雖然沒有罪業可言,但在事相上因果儼然,絲毫不爽,所謂現報、生報、後報,但不會不報。悟達國師所幸遇聖僧迦諾迦尊者,施藥護病,尊者報以解冤消業。後悟達國師作《慈悲三昧水懺》,簡稱《水懺》,流行於世,普勸世人「但願隨緣消舊業,更莫招愆造新殃」,三世業報,可不慎哉?

相關焦點

  • 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慈悲三昧水懺的來源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及功德利益
    《慈悲三昧水懺》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其正文的形式亦如其他懺法書,首先說明了建立水懺道場的意義及其功用,令修懺者發心皈依諸佛菩薩。其次舉懺悔文,令修懺者興起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空心等七種心以懺悔煩惱障、業障、果報障等三障。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
    (四)【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三)【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二)【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八)【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七)【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通啟
    悟達國師作水懺,普勸世人: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 詳解《慈悲三昧水懺》的起源與深意
    《慈悲三昧水懺》之深意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
  • 慈悲三昧水懺緣起及利益
    禮懺可以洗滌罪垢,雖是各個懺法共有功效,但本懺法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是本懺法的特色。不過在發心禮佛洗罪前,先當請求十方一切賢聖,作為自己革心洗面的證明,諸佛賢聖雖不一定會現前,但開始禮懺時,果能心淨智明,那你在道場中,就可常得見佛,亦會發生最大功用。怎知諸佛賢聖無所不在?華嚴經說:「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
  • 慈悲三昧水懺——年末修行良藥!
    ■ 三昧水懺的功德○ 業性本空 果報無失各種懺法的制定,都是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業性雖說本空,果報定不有失,若認苦果難忍,發露懺悔之時,應向三寶懇求,願能哀愍濟拔,使我及諸眾生,三業罪障轉成解脫,六根重愆成六神通。這樣懺悔,一切懺法皆同,「慈悲三昧水懺」自亦不會例外。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二)
    本文選自【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八)【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七)【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六)【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水懺》之名
  • 三昧水懺的故事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 三昧水懺的來歷
    三昧水懺的來歷佛教重視檢討自己的錯誤,因此有個別懺悔和集體懺悔。集體懺悔是舉出每個人易犯的惡行寫成懺文,在佛前懺悔禮誦,如梁皇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特別是三昧水懺,對一般人所常犯的粗細惡行更是描摹盡致,讀了之後,好像在明鏡中照見了自己面上的汙點,不由得不使人毛髮悚然,生起深切懺悔的心。因此,讚嘆不已,到處風行。
  • 三昧水懺的威力
    第八章 律宗初探第四節 三昧水懺的威力
  • 最有效的懺悔法門
    是故從於今日,乃至盡未來際,須恆求懺悔。」因從無始來,故易解了。實際上今生所造罪業,亦是如恆河沙數,非是算數分別之所能知。《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若不勤求懺悔,應下三塗惡道。
  • 三昧水懺的緣起故事
    三昧水懺的緣起在唐懿宗皇帝時期有位悟達國師。
  • 淨土法門:懺悔法門開示
    他說是不是開悟我不知道,但是得三昧,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確實實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的功夫(我們不曉得他的睡眠,我們就不知道了),你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見他的時候,你仔細觀察他功夫不間斷,他不受幹擾。無論是什麼環境,真的是善緣惡緣、逆境順境,與他毫不相干。他掐他的珠,念他的咒,不出聲音,這真懺悔。
  • 法華三昧懺儀及法華三昧禪修營時間表
    是故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心所願求。悉克果故。 三、正修方法    行者初入道場。當具足十法。一者嚴淨道場。二者淨身。三者三業供養。四者奉請三寶。
  • 事懺?理懺?搞清楚這些,拜《地藏寶懺》方能事半功倍
    所謂事懺,即通過學習佛法等事相上的作法發露懺悔罪過,是有形的懺悔。作法懺只能針對某一個罪業來懺悔。犯了輕罪,可以向一位持戒清淨的居士或出家人求懺悔;犯了重戒,可以向三個人求懺悔;犯了非常重的罪業,可以向四個人求懺悔,並且要重新受戒。若無適當的的境緣讓你求懺悔,也可在佛菩薩像面前求懺悔,請佛菩薩給你作證明,弟子犯了什麼罪業,發誓以後誓不再犯。
  • 懺悔及實質-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懺悔法]:懺是梵文音譯懺摩的略稱,悔是懺的意譯,合稱「懺悔」。謂陳露自己的過錯,改惡從善,求得寬恕,使內心得到安寧。懺悔法簡稱懺法,是一種佛教制度。其法規定,出家眾必須定期集會,先誦出佛教戒律,然後各人或自舉,或舉他是否有違反其中條文者,任何人都不得隱瞞、遮掩,如有則當眾進行懺悔,並聽取大家的意見,是否可以得到寬恕。又佛教徒以念經拜佛作為懺悔罪業的一種方法。
  • 消十惡五逆,洗三業六塵|道教懺悔,培福積德的殊勝的法門!
    經懺浩瀚之功道教有句話叫有經必有懺。懺就是懺除我們過去所有的業障,悔就是悔改,未來更不再造諸多的業障。懺悔是我們至誠懇切的在神明前懺悔反省,由神靈天尊的慈悲攝受,歷代天師赦罪寬宥,正視自己過去的罪業,從而獲得靈魂深處的清淨解脫。